分离方法(54学时2009)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大纲(药物制剂本科)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大纲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供四年制药物制剂专业本科使用)前言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天然产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是药物制剂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
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技能,了解由天然药物创制新药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应用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天然药物的生产和化学研究的能力。
本大纲可与裴月湖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天然药物化学》教材配套使用,适用于4年制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使用。
本大纲的教学目的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
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大纲教学内容中有下划线部分为要求重点把握的内容。
本课程的总学时数为54学时(为理论教学),记3.0学分。
本课程为院级考试课程,课终考核采用闭卷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与练习、课堂讨论发言等)占35%,课堂考勤占5%。
教学内容与参考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总论糖和苷苯丙素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和挥发油三萜及其苷类甾体及其苷类生物碱海洋天然产物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6 6 3 3 6 6 6 6 6 3 3合计54 0总学时54总论目的要求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性质、任务、意义,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一般原理及常用方法。
熟悉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产物。
了解本学科近代研究成就及发展趋势,本学科在药学专业中的地位;天然药物化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生物合成的重要理论意义;层析分离法的分类及其分类原理,各种层析分离的要素、相关因素及应用技术。
教学内容1、天然药物化学的含义及其任务,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的意义及应用。
2、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及采用的主要方法。
分离方法知识点总结
分离方法知识点总结分离方法是化学分析中最基础的技术之一,它通过将混合物的组分分开,使得目标成分得以单独检测和分析。
分离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本文将围绕分离方法的原理、分类、应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分离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分离方法的原理分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由于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如溶解度、极性、大小、电荷、形状等性质的不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以不同方式分布于不同介质或在同一介质上呈现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分离目标物质的目的。
常见的分离方法包括:色谱法、电泳法、萃取法、结晶法等。
1. 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利用不同成分在固体或液体载体上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它根据混合物中成分在吸附剂或液相载体上分配的速度不同,使得目标成分被分离开来。
色谱法可以分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
其特点是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检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2. 电泳法电泳法是利用物质在电场作用下迁移速度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根据电泳介质不同,可以分为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等电聚焦电泳等。
电泳法的特点是分离速度快,分离效果好,适用于生物分子的分离和分析。
3. 萃取法萃取法是利用溶解度差异使混合物成分在两种不同的溶剂或相区分配的不均而将其分离的方法。
通常萃取法包括溶剂萃取、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等。
萃取法的特点是分离效果显著,操作简便,广泛应用于有机物的提取和富集。
4. 结晶法结晶法是根据固体不同成分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溶解和结晶的过程将目标成分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结晶法的特点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用于固体物质的提纯和分离。
二、分离方法的分类根据分离原理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分离方法可以分为物理分离方法和化学分离方法。
1. 物理分离方法物理分离方法是利用物质在物理条件下的不同性质分离的方法,包括色谱法、电泳法、萃取法、结晶法等。
病毒分离方法
植物内生菌分离方法植物内生菌分离方法匿名提问2009-02-18 20:04:53 发布自然科学学术6个回答回答曲恋| 2009-02-18 20:45:40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植物内生放线菌是一类大有开发潜力的微生物资源。
目前使用的分离条件和技术尚不完善,容易被外源菌和内生真菌、细菌污染,因此内生放线菌尤其是稀有内生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技术至少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
介绍了植物内生放线菌选择性分离方法并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添加评论(0)nk0226 | 2009-07-25 11:13:09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植物病毒与病毒防治Plant Virology& Control of Plant Virology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植物病毒与病毒防治是研究病原病毒与植物病毒病害相互关系的生物学科。
本课程重点讲授植物病毒相关生物学特性与研究进展:病毒侵染寄主植物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植物亚病毒病原等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根据植物病毒基础研究需要,课程理论讲授与实验技能训练并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病毒病原与其它相关病原的区别要点,病害宏观及微观鉴定基本技术、方法、手段,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为独立开展植物病毒及病毒病害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内容:(1)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及传毒机制;(2)病毒侵染植物内部症状,侵染增殖过程;(3)植物受病毒侵染的生理效应与抗病免疫;(4)植物亚病毒病原的基本特性;(5)植物病毒与病毒病害诊断鉴定的程序与方法。
三、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1. 绪论(2学时)病毒的发现与病毒学的发展研究病毒的意义与任务植物病毒与其他病毒的关系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2.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学时)主要介绍病毒分类和命名的基本原则相关指标。
重点: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系统。
分离方法.ppt
速率理论方程
板高方程: 指出了色谱柱填充的均匀程度,填料粒度的大小,流动相的种 类及流速,固定相的液膜厚度对柱效的影响。
分离度
柱效和选择性
理论塔板数n (n有效)是衡量柱效的指标,反映了色谱分离过程动力学性质。 常用色谱图上两峰间的距离衡量色谱柱的选择性,其距离越大说明柱子的 选择性越好。柱子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组分在固定相上的热力学性质。(α )
分离度 也称分辨率 (resolution, Rs)。它是指
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峰底宽平均值之 比,即
当Rs < 1时,两峰总有部分重叠; 当Rs = 1时,两峰能明显分离; 当Rs = 1.5时,两峰已完全分离。
当然,更大的值分离效果会更好,但 会延长分析时间。
分离度受柱效n, 选择因子 和容量因子k的控制
薄层色谱法
依 据 色 谱 过 程 中 流 动 相 和 固 定 相 的 物 理 状 态
气固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
气液色谱法
液固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
液液色谱法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按 色 谱 动 力 学 过 程
迎头色谱
顶替色谱
线性洗脱色谱
洗脱色谱
非线性洗脱色谱
按所利用的物理化学原理将色谱法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渗透色谱以及形成络合物色谱等。
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是确定色谱图上每一个峰所代表的物质。保留时间 定量分析: (1) 响应信号的测量 测量峰高和峰面积 (2) 定量校正因子: 绝对校正因子 相对效正因子 (3) 定量方法
外标法: 操作简单,适于工厂控制分析和自动分析。
内标法: 当只需测定试样中某几个组分,或试样中所有组分不 可能全部出峰时,可采用内标法。
教考分离实施办法
教考分离实施办法教考分离实施办法各教学系(部)、各部门:为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严格考试管理,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充分调动⼴⼤教师的⼯作积极性,促使学⽣刻苦认真地学习,提⾼教学质量。
特制定本办法。
⼀、教考分离制度的意义实⾏教考分离,能够使教师⾃觉地按照课程教学⼤纲和教学基本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更加注重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法,⼒求最佳教学效果。
同时从学⽣的⾓度,能明确学习⽬的、端正学习态度,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通过师⽣互动的教学活动,使学⽣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从⽽形成重教重学的良好氛围,营造教师认真教,学⽣⽤⼼学的良好教风和学风,不断提⾼教育教学质量。
实⾏教考分离是建⽴科学、规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管理制度改⾰的重要内容。
建⽴以教学⼤纲为依据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统⼀命题,计算机⾃动阅卷或集体流⽔评卷的教考分离制度,有利于发挥考试在教学⼯作中的促进作⽤,使教学⼯作规范有序地进⾏。
⼆、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课程范围学期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校内实习、实训课。
(⼆)教考分离课程的确定1、同⼀学期开设的同⼀门公共基础课程,有三名以上(含三名)教师讲授的课程,在统⼀《学期授课进度计划》基础上,由所属教研室根据同课程,学时相近,教学进度基本⼀致的原则,确定实⾏教考分离的课程,报教务处审定。
2、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名以上(含⼆名)教师讲授的课程,在统⼀《学期授课进度计划》基础上,按照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基本⼀致的原则,由系部确定实⾏教考分离的课程,报教务处审定。
3、实习、实训课由实训中⼼从实习课题计划中任选⼀个课题作为“教考分离”试题或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中抽取。
4、各课程试题库建⽴后,理论课、校内实习实训全⾯实⾏教考分离。
由系部根据教学⼤纲和《学期授课进度计划》组合试题。
报教务处审定。
三、教考分离的组织要求为保证学校教考分离⼯作的顺利推进,对实⾏教考分离的课程,应做到“三个统⼀”的基本要求。
高等天然药物化学
高等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等天然药物化学Advanced 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开课单位: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学分:3学分总学时:54学时形式: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教学方式:授课、讨论主要负责教师:梁鸿教授授课对象:生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目的:在天然药物化学基础上,使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领域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拓宽天然化合物的类型,进一步阐明天然药物分离技术和波谱特征,介绍天然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和新动向,使学生了解学科的进展,为今后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文献能力,了解天然药物化学新进展,天然化合物波谱解析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
预修知识要求: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基本知识和波谱知识。
主要内容一、总论在本科学习天然药物化学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基础知识基础上,系统介绍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基本方法及新技术,结构鉴定中常用的波谱方法,特别是立体构型确定方法。
在讲授时多举一些应用实例以及科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
1.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方法(3学时)在介绍天然产物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阐明天然产物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而引出提取分离天然产物的重要性。
首先系统介绍天然产物研究中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经典的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和升华法,及一些新的提取技术,包括高压溶剂提取法、分子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及微波辅助提取法等。
接着介绍不同的分离方法:包括根据分离原理不同划分的沉淀法、分配色谱法、吸附色谱法、凝胶色谱法和离子交换色谱法,并就一些新的分离技术,如高速逆流色谱法,离心色谱法、快速色谱法及二维色谱技术等进行详细介绍。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结合具体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2.天然产物结构鉴定方法(3学时)详细介绍天然产物结构鉴定常用的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常用二维谱、常用的质谱等技术的特点,主要解决的问题。
分离方法的知识点总结
分离方法的知识点总结一、分离方法的概述1.1 分离方法的定义分离方法是指通过不同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分离出来的方法。
分离方法是化学和生物分析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1.2 分离方法的分类分离方法根据其原理和操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分离和化学分离方法。
物理分离方法主要包括过滤、蒸馏、结晶、萃取等;化学分离方法主要包括络合物法、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凝胶过滤等。
1.3 分离方法的应用分离方法在化学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医药研究、生物科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其目的是将混合物中的各个成分单独或者部分地提取、富集和纯化出来。
二、物理分离方法2.1 过滤过滤是一种用于将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的物理方法。
常用的过滤方法有普通过滤、真空过滤等。
2.2 蒸馏蒸馏是利用物质的不同沸点来进行分离的一种物理方法。
常见的蒸馏方法有简单蒸馏、分馏、提取蒸馏等。
2.3 结晶结晶是将溶液中溶解的物质通过升高温度或者蒸发溶剂来使其析出固体颗粒的过程。
2.4 萃取萃取是利用溶剂与被提取物质的不同亲和力来进行分离的一种物理方法,常用的有溶剂萃取和固相萃取。
2.5 离心离心是通过离心机将混合物中的组分根据其不同的密度或大小进行分离的一种物理方法。
三、化学分离方法3.1络合物法络合物法是指利用络合反应来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常见的络合物法有络合重结晶法和络合溶剂萃取法。
3.2 溶剂萃取溶剂萃取是指通过溶剂的沉淀和溶解性的差异来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
3.3 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是指利用固体交换树脂对离子进行吸附和解吸,从而进行离子的分离。
3.4 凝胶过滤凝胶过滤是指利用凝胶的孔径来选择性地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主要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3.5 极性萃取极性萃取是利用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之间的亲和性差异来进行分离的方法。
四、分离方法的应用4.1 化工工业中的应用在化工工业中,分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原料加工、产品提纯等方面,尤其在石油、化学品、医药等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分离方法有哪些
分离方法有哪些分离方法是指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
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首先,最常见的分离方法之一是过滤法。
过滤法是利用不同颗粒大小的过滤介质,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和液体分离的方法。
例如,在实验室中,我们常用滤纸、滤膜等过滤介质进行固液分离。
过滤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固体颗粒较大且分离要求不高的情况。
其次,蒸馏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蒸馏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差异,通过加热使其中一种或几种成分转化为气态,再通过冷凝使其重新变为液态,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蒸馏法适用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如酒精和水的分离就是通过蒸馏法实现的。
蒸馏法分离效果好,但能耗较高,操作复杂。
此外,结晶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结晶法是通过控制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结晶法适用于固体溶液的分离,如盐和水的分离就是通过结晶法实现的。
结晶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对溶质的溶解度要求较高。
最后,离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离心法是利用离心机将混合物中的各成分根据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离心法适用于固液或液液混合物的分离,如细胞和细胞器的分离就是通过离心法实现的。
离心法分离效果好,但设备成本较高。
综上所述,分离方法有过滤法、蒸馏法、结晶法和离心法等多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混合物的性质和分离要求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以达到高效、经济、环保的分离效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分离方法能够为您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标准
目录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1)一、课程性质和作用 (1)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三、课程设计思路和依据 (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4)一、知识性目标 (4)二、技能性目标 (4)三、情感性目标 (4)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5)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7)一、教学条件 (7)二、师资要求 (8)三、教学方法建议 (8)四、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8)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9)六、评价建议及标准 (10)第五部分附录 (11)《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和作用《现代分离技术》(Modern Isolation Technology)是精细化学品生产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总学时一般为32学时。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现代分离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分析解决化学专业问题能力。
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今后学习和工作以及科研打下比较牢固的基础。
学习该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等知识如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做基础。
课程学习理论部分为基础,以五种具体的分离方法为载体,通过对萃取、精馏、色谱技术、膜分离、电化学分离等五种方法的具体讲解,可以使学生了解当今最先进的精细化学品的分离方法,掌握其理论,从而丰富其专业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重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综合理念是:以岗位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处理对象(项目)为载体,以处理方法和工艺为主线,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体现“学做结合”。
本课程以培养分析检验岗位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设计学习任务(项目),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组织教学,体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分离方法知识点总结中考
分离方法知识点总结中考一、分离方法的概念分离方法是指根据物质的特性和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利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将混合物中的各种组分进行有效地分离的方法。
分离方法在化学、生物、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为研究和生产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分离方法的分类1. 物理分离方法:(1) 过滤法:根据物质的颗粒大小差异,利用过滤介质(如滤纸、滤膜)将混合物分离。
(2) 蒸馏法: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液态成分进行分离。
(3) 结晶法: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差异,透过溶液结晶成固体,从而将混合物中的成分分离出来。
2. 化学分离方法:(1) 萃取法:利用两种或多种不相溶液体对混合物进行提取分离,如用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中的某些有机物。
(2) 离子交换法:根据阳离子或阴离子在交换树脂中的选择性吸附效应进行分离。
(3) 色谱法: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相互作用,达到对混合物中成分的分离和检测。
三、常见的分离方法及其特点1. 蒸馏法特点:适用于液态混合物的分离,可以得到相对纯净的物质。
2. 过滤法特点:适用于固液混合物的分离,简单易行。
3. 萃取法特点:适用于有机物与水混合物的分离,对于不同溶解度的物质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4. 色谱法特点:分辨率高,适用于对混合物中微量成分的分离及检测。
四、分离方法的应用1. 生产中的分离方法应用在化工生产中,常采用蒸馏法、萃取法、结晶法等方法对原料进行分离和提纯。
2. 实验室中的分离方法应用在化学实验中,常使用过滤法、萃取法、色谱法等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分析。
3. 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分离方法应用在环境科学领域,分离方法被广泛用于处理废水、废气中的污染物,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工作中。
五、分离方法的发展趋势1. 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的分离技术不断涌现,如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分离方法更加高效、环保。
2. 分离方法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分离方法也趋向于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BaY+SO42-→BaSO4↓+Y
(5)
ζ12-2 沉淀分析法
01
02
五、共沉淀分离法
例如:
ζ12-2 沉淀分析法
(一)、表面吸附共沉淀
当常量组分沉淀具有发达的表面时,溶液中的微量组分被吸附到沉淀表面上,根据常量组分沉淀性质不同,
例如:
典型的混晶体系,(实际上,
ζ12-2 沉淀分析法
所以已知离子半径和S大小就能选择合适的形成混晶的共沉淀体系,如
PbSO4 SrSO4 BaSO4 Pb2+ Sr2+ Ba2+
Ksp 10-7.8 10-6.6 10-10.0 1.32Å 1.27Å 1.43Å
在离子晶体上的吸附
在无定形沉淀上的吸附(应用广)
在无定形沉淀吸附微量组分的性质:
1. 载带微量组分的量与被吸附物的溶解度有关,一般说:S小易被吸附载带,与载体的溶解度关系不大。
例如:BaCl2溶液中(有Bi)加入Na2CO3生成BaCO3沉淀强烈吸附Bi,而不用BaSO4,因为Bi2(CO3)3的S<Bi2(SO4)3。
ζ12-2 沉淀分析法
三个优点:
无机共沉淀剂通常选择性差,而且共沉淀下来的东西不易分离,影响痕量组分的测定,所以,应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开发有机共沉淀剂的应用。 富集效率高,对ppb级微量组分是可行的 选择性好,沉淀过程中几乎完全不会吸附其它的离子 有机载体可通过高温灼烧而除去,不形成干扰
ζ12-2 沉淀分析法
(1)Ni2+中加入丁二酮肟过量→氨水调pH 7.5+NH2OH·HCl不断搅拌→丁二酮肟+Ni2+→丁二酮肟镍
化学中的分离方法.ppt
三、柱层析分离法
将固体吸附剂如Al2O3、硅酸、硅藻土等装在一根柱子里, 将需分离的溶液样品由柱顶加入,溶液中的各组分将会被吸附 在柱上端的固定相上。然后将流动相又称洗脱剂或展开剂从柱 顶端加入、洗脱。随着展开剂由上而下的流动,被分离的组分 将会在吸附剂表面不断产生吸附—解吸,再吸附—解吸或溶解 于固定液—溶解于流动相,再溶解于固定相—溶解于流动相, 再溶解于固定液—再溶于流动相的过程。由于两个组分溶解, 吸附的性质的差异,因此,两组分在柱中的距离越来越大,而 达分离的目的。在固体相中溶解度小的,被固定相吸附小的组 分将先流出层析柱。
沉淀分离法的主要依据是溶度积原理。
1.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①氢氧化物沉淀分离 使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如Fe(OH)3、A1(OH)3、Mg(OH)2等] 或含水氧化物 (如SiO2·xH2O、WO3·xH2O、Nb2O5·xH2O、SnO2·H2O等)
利用氢氧化物沉淀分离,关键在于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选择和严格控制溶液的pH值。
萃取两次后,水溶液中A的浓度为c2,按照同样方法可得: 第三次萃取后水溶液中A的浓度为
若不用连续萃取的办法,而是使用增加有机溶剂量 的办法,如使V有=10V水,则萃取一次后水溶液中A的 浓度c1:
为了达到分离目的,不但萃取效率要高,而且还要考 虑共存组分间的分离效果要好,一般用分离因数β来表示 分离效果。β是两种不同组分分配比的比值,即
洋离子与FeCl4-络阴离子缔合成中性分子洋盐:
洋盐是疏水的,可被有机溶剂乙醚所萃取。在这类萃取 体系中,溶剂分子参加到被萃取的分子中去,因此它既是溶 剂又是萃取剂。
在HNO3溶液中,用磷酸三丁酯(TBP)萃取UO22+,也属 于这—类。UO22+在水溶液中成水合离子[UO2(H2O)6]2+,由 于磷酸三丁酯中的氧原子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它能取代水
分离方法知识点总结图解
分离方法知识点总结图解一、分离方法的基本概念分离方法是指将混合物中的成分分离出来的过程,目的是纯化物质或者确定其组成成分。
根据不同的物质性质和分离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
二、分离方法的分类1. 物理分离方法物理分离方法是指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包括过滤、蒸馏、结晶、离心、萃取、色谱等。
2. 化学分离方法化学分离方法是指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包括沉淀法、交换树脂法、水解法、络合法等。
三、常见的分离方法1. 过滤法过滤法是指利用过滤器和滤纸将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常用的过滤器有玻璃纤维滤纸、折叠式滤纸等。
2. 蒸馏法蒸馏法是指利用物质的挥发性不同将混合物中的成分分离出来的方法。
常见的蒸馏法有简单蒸馏、分馏、蒸馏结晶等。
3. 结晶法结晶法是指将固体溶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通过加热溶液,使其溶解度超过饱和度,然后冷却即可得到结晶物质。
4. 离心法离心法是通过离心机来加速固液或液液悬浮物的沉降速度,从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5. 萃取法萃取法是指利用不同溶剂对混合物中的成分进行萃取,使其分配系数不同,实现分离的方法。
6. 色谱法色谱法是通过不同波长的光线对混合物中的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常见的有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7. 沉淀法沉淀法是将混合物中的成分通过沉淀剂转化成不溶性沉淀颗粒,然后通过过滤等方法进行分离的方法。
8. 交换树脂法交换树脂法是通过树脂与离子交换剂进行反应,实现混合物中的离子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
9. 水解法水解法是通过水解反应将混合物中的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
10. 络合法络合法是通过络合剂与混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四、分离方法的应用分离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化工、制药、食品、环保等行业。
在化工领域,分离方法被用于提纯化学品;在制药领域,分离方法被用于提取药物成分;在食品行业,分离方法被用于提取食品中的有用成分;在环保领域,分离方法被用于处理废水和废气。
第一章 分离方法
强H+ ,Et2O萃取 H2O层() 33
(二)根据化合物在两相溶剂中的分 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液-液萃取法 逆流分溶法(CCD) 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 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 气液分配色谱法(GC或GLC) 液-液分配色谱法(LC或LLC)
34
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
1、液液萃取与分配
系数K值
上层
下层
K=CU/CL
在一定温度和压 力下为常数。
35
2、分离难易与分离因子
β= KA/KB ( KA> KB),表示分离难易
β≥100,简单萃取 100>β≥ 10,须萃取10-12次 β≤2时,100以上萃取才能完成 β≌1时,无法分离
36
50
51
非极性吸附剂:活性炭
与硅胶、氧化铝相反 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 溶剂极性降低,则活性炭对溶质的吸
附能力也降低 溶剂的洗脱能力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
增强
52
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
极性强弱是支配物理吸附过程的主 要因素
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程度 与偶极矩、极化度及介电常数有关
OH-
HA
A-
H+
药材(HA) 碱水提取
碱水提取液 ( A- ) 酸化
药渣 (脂溶性杂质)
酸水液
沉淀
(水溶性杂质) (HA)
B.碱/酸法(碱提取酸沉淀法) ——黄酮、蒽醌等酚性成分的提取、纯化
4、金属盐络合法:
酸、碱成分——加入某种沉淀试剂——水不溶性盐 A.酸性成分 Pb2+、Ba2+ 、Ca2+
第十八章-分离方法PPT课件
18-2 沉淀分离法
18-2-1 用无机沉淀剂进行分离
2、应用硫化物的沉淀分离
硫化物沉淀分离与氢氧化物沉淀分离相似,是根据金属硫化物 溶度积的大小,控制 [S2- ] 使金属离子相互分离。
常用的沉淀剂为 H2S,溶液中 [S2- ] 与 [H+ ] 之间的关系如下:
18- 3 溶剂萃取分离法
2、离子缔合物萃取
18- 3 - 2 溶剂萃取的主要类型
如在6 mol/L HCl中用乙醚萃取三价铁时,乙醚 与水合氢 离子作用生成鎓离子:
H3O+ + ( C2H5 )2 O == ( C2H5 )2 OH+ + H2O
而三价铁离子在形成络阴离子后与鎓离子缔合形成离子对 (鎓盐):
用有机沉淀剂分离干扰离子时的优点: 吸附杂质少、选择性较高、易形成大颗粒沉 淀等, 另一方面由于分离的要求与重量分析不同,即 使形成的沉淀没有固定组成或沉淀剂本身可 能析出,都不会影响分离效果。
因此,一些重量分析中不宜使用的有机沉淀剂, 在分离中却经常使用。
18-2 沉淀分离法
18- 2 - 3 共沉淀分离法
18- 4 离子交换分离法
(3)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质
18- 4 - 1 离子交换树脂
1)交联度
交联度大,树脂结构紧密,网眼小,体积大的离子 不容易扩散到树脂内部进行交换,交换的选择性 就会提高,而且这种树脂机械强度好,不易破裂。
2)溶胀性
离子交换树脂具有亲水性,干树脂颗粒浸入水中时 会因吸水而膨胀,称为溶胀
离子交换剂
无机离子交换剂 有机离子交换剂 -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具有网状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 性质稳定,难溶于一般溶剂。树脂网状结构的骨架上 带有活性基团(交换基团),可以与溶液中的离子发 生交换。
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A A第十二章 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别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一、 一、 重要性:分别也是一种科学,分别科学是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本世纪开头,各种自然放射性元素的逐个觉察,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活的,原子核裂变现象的最终确证,各种超铀元素的制备和合成几乎都离不开运用各种化学分别技术。
在应用科学方面, 与能源亲热相关的石油工业;原子能的利用是核燃料的铀和钚的提取, 以及铀同位数分别获得成功才进展的;半导体电子器件对超纯无机料硅、锗和其他无机化合物提出了更高的净化要求;矿石中提取各种稀有金属更是需要各种先进的分别技术等等。
所以说:分别科学是很重要的一门科学。
在我们的课程中〔定量分析〕由两种状况必需承受分别:1、1、在组成上比较简单的试样,靠掌握分析条件或参加掩蔽剂,不能消退干扰时2、2、微量组分〔 0.01~1%〕,痕量组分〔 0.01%以下〕由于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不够是测定误差太大,以至不能测定时。
承受分别并富集被测组分。
例如:一升海水中只有 1~2μg U(VI)把一升海水最终处理成 10ml 溶液,等于 U(VI)浓度提高 100 倍,再测定, 方法灵敏度就到达了 二、 二、 分类:1. 1. 物理分别法:是以被分别对象所具有的不同物理性质为依据, 承受适宜的物理手段进展分别,常有:气体集中法,离心分别法, 电磁分别法,质谱分别,热集中,喷嘴射流2. 2. 化学分别法:是按被分别对象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宜的化学过程使它们获得分别,常有:沉淀,萃取,离子交换,色谱四类被测组分与干扰组分的分别或富集:到达什么程度才算符合要求呢?通过回收因数和分别因数的大小来推断:〔一〕回收因数 R 〔回收率〕:表示被分别组分回收的完全程度AR (%)= Q A ⨯100AQ 0 AQ A→A 物质被分别的量Q 0 → 物质在试样中的量 AR 越大,分别效果越好A 常量组分的分析: R ≥ 99.9% 过去:99.0% 微量组分的分析: ≥ 99.0% 95.0% 0.001~0.0001% : 90.0%~95.0% 90.0%〔二〕分别因数:将A,B 两物质分别开来,其分别效果可用分别因数表示,B A Q Q B A Q 0 Q 0 Q ⨯ • R R 224i = R 0 0S则 分别的完全程度S= = B Q AQ A = B = B B A B A Q 0 Q BA B Q Q R A A A Q 0 AQ ,Q A B 是 A ,B 被回收的量 Q 0 ,Q 0是样品中 A ,B 两物的含量ABS越小,分别效果越好 〔回收的 A 物中 B 物少〕S 常量分析: B AS 痕量分析: B A其次节 沉淀分别法≤ 10-3= 10-6左右 就是通过沉淀反响把欲测组分分别出来,或把共存组分沉淀下来,以消退它们对于欲测组分的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六 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分离:测牛奶中的 重金属 • 水的净化-去离子水的制备 • 阴阳离子的分离 • 带相同电荷离子分离-离子交换色谱分离
大孔吸附树脂: (七)大孔吸附树脂:是不带离子交换基团的
多孔性树脂,常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分离。
第六节 色谱分离法
• 色谱分离实质: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 分配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 分配系数: Kd=c固 / c流 c固.c流 分别代表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 特点:色谱法使溶质在两相间有多步平衡,对分离性 质相近 的物质是高效率的,分析周期短,选择性和 灵敏度好.
第六节 色谱分离法
• 一.色谱法 气相色谱:分离和测定低沸点,易挥发的有机物. 现代液相色谱:解决挥发性低,热稳定性差,分子 量大的化合 物分离和测定 液相色谱: 有纸上色谱和薄层色谱法.
•(三)离子交换平衡
1.离子交换平衡和离子亲和力K 树脂中功能基上的离子与溶液中同电荷的离子互相交换.其平 衡时的平衡常数K表示树脂对交换离子的交换能力或亲和力或选择 性系数. •亲和力大小与离子性质的关系(掌握) *阳离子交换树脂:金属离子的亲和力随离子价数的增加而变大; Th4+ >Al3+ > Ca2+ > Na+ 当离子价数相同,亲和力随离子半径减小而变大. (离子半径越小,其水合离子半径越大,因为极性的缘故) Li+ < Na+ < K+ < Rb+ < Cs+ 以上对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而言. 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对H+ 的亲和力最大,其余同上 . *阴离子交换树脂:(了解) •亲和力与溶液组成的关系: 2.分配比: D=单位量离子交换树脂中M n+的总量/单位量溶液中M n+的总量. 通过实验测得.
第四节 液-液萃取分离法
3.萃取率 萃取百分率 萃取率(萃取百分率 萃取率 萃取百分率): E%=(c有 V有 )/ (c水V水 + c有 V有 )×100
• 或经数学转换:E%=D/(D+P)×100 (P=V水/V有 称为相比) 所以E%由分配比和相比决定. •
掌握有关萃取率的计算:参考P341 例 由此掌握同量有机溶剂,萃取次数越多,效果越 好.连续萃取多次的方法可提高萃取率.
第二节 沉淀分离法 第三节 共沉淀分离法
• 一.沉淀分离法(适于常量组分的分离)(了解) 分为无机沉淀剂和有机沉淀剂. • 二.共沉淀分离法(适于微量组分的分离和富集) . ( ) 向含待测的微量组分溶液加入沉淀剂,再 加入另一种能与沉淀剂形成沉淀的离子,这个沉 淀就作为载体(亦称共沉淀剂),可将微量组分定 量地共沉淀下来,最后将沉淀溶于少量溶剂中 (或其它手段),就可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分为无机共沉淀剂和有机共沉淀剂.
第四节 液-液萃取分离法
1.定义; 利用与水不相混的有机溶剂(或萃 取剂加溶剂),同试液一起振荡,试液中一 些组分进入有机相,另一些组分仍留在水 相. 2.作用:分离和富集 3.特点:操作简便,快速,设备简单.
(一)萃取分离基本参数 (重点掌握)
代表平衡浓度) 1.分配系数 Kd=[A]有/[A]水 ( [A]代表平衡浓度) 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 代表平衡浓度 与溶质和溶剂的特性及温度有关,只适于溶质在两相 中的存在形式相同,没有离解和缔合等副反应. 温度一定, Kd为常数. 2.分配比 分配比: D=c有/c水 分配比 c有: 溶质在有机相中各种化学形式的总浓度 c水: 溶质在水相中各种化学形式的总浓度 所以,D除受温度影响,还受溶质浓度和水相酸度等 影响. 思考: Kd和D何时相等?
第十章 分离方法 第一节 概述
• 检测待测组分与干扰组分的分离或富集的效果 1 回收率(%)=(分离后测得的量/原来含量)×100 2 分离效果:即待测组分与干扰成分是否完全分离 : 3 分离富集方法应该简便。 4常用方法:沉淀分离、液液萃取、离子交换、 气浮、挥发、蒸馏分离。重点介绍:液液萃取 和离子交换。
(五)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方法 五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方法
• 静态法:主要用于研究离子交换现象如分配比,交换容量等. • 柱上操作法 1.树脂的选择:根据待分离的物质选择树脂种类. 2.磨碎与筛选 3.树脂的预处理:水浸泡-2mol/mLHCl除杂质-水洗至中性. 4.装柱:注意柱内无气泡,不要让液面低于树脂床. 5.交换 6.洗涤:用不含试样而其它组成及酸度与试液相同的空白液. 7.洗脱:用酸或碱或络合剂.了解洗脱曲线. 8.再生:用 2mol/mLHCl或 1mol/mLNaOH处理.
第六节 色谱分离法
二..纸上(分配)色谱法
1.原理:根据待分离组分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中 溶解度的差异实现分离.以滤纸作载体,利用滤 纸本身吸附的水分作固定相(极性)另取研究溶 剂作流动相. 2.比移值:斑点中心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前沿移动 距离的比值.以Rf表示.影响 Rf 的因素:待分离物 质的本性;溶剂;酸度;温度. 3.操作:上行法;下行法;双向展开法. 4.应用:适于性质相似的微量物质分离.例如:双向 展开法可分离几十种氨基酸。
•(三).萃取分离技术 1.萃取方式:单级萃取,多级萃取和连续萃取(讲解 其装置) 2.分层: 3.洗涤:进一步消除干扰组.洗涤液基本组成同试液, 但不含试样。 4.反萃取:为何进行这一步?
第五节 离子交换分离法
• (一)概述
定义: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 反应来进行分离的方法. 优点:分离效果高; 缺点:操作时间长.只用于解决比较困难的分离 问题. 分为:无机离子交换剂:使用的pH范围窄,交换容 量小,需时长,但耐高温,耐辐射和耐酸性. 有机离子交换剂:使用的pH范围宽,交换容 量大,应用普遍.
三.薄层色谱分离法
1.原理:基于试样中各种组分在固定相(吸附剂)上的吸 附能力的强弱和在展开剂中溶解度大小的差异而实现 分离的. 2.比移值:主要受吸附剂吸附能力强弱和待分离组分的 极性大小影响. 3.色谱条件的选择:固定相选择;展开剂选择:考虑待测 分离组分极性,吸附剂的活性,展开剂的极性 (见图1011)
•(二).有机离子交换剂的分类和结构:
3.交联度:交联的程度,指树脂中交联剂的百 分含量(如二乙烯苯) . 在树脂中,通过二乙烯苯将 许多长的碳链相互联结,使树脂成网状结构,这 种想象叫交联,二乙烯苯称为交联剂。 4.交换容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内树脂所能 交换相当于一价离子的物质的量.以mmol/g(干树脂) 或mmol/mL (湿树脂)表示.它受树脂中活性基团的 数目以及酸碱范围影响.
• (二).溶剂萃取的主要类型及萃取条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无机水合离子(亲水性)通过加入疏水性基团转为疏水 性物质进入有机相. 1.简单分子萃取体系 被萃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中都以中 简单分子萃取体系: 简单分子萃取体系 性分子的形式存在,被萃物的萃取过程为物理过程。 2.中性络合物萃取体系 中性络合物萃取体系(适于常量组分或基体元素分离) 中性络合物萃取体系 被萃物是中性分子;萃取剂本身也是中性分子; 萃取剂与被萃物结合,生成难溶于水的中性络合物。 3.螯合萃取体系 螯合萃取体系(适于微量和痕量组分分离) 螯合萃取体系 萃取剂是螯合剂,既溶于水也溶于有机溶剂,螯合剂 在水相中与金属离子生成中性螯合物,一般螯合物在两 相中的分配比相当高,虽然其溶解度不大。 4.离子缔合物萃取体系 离子缔合物萃取体系(适于常量组分分离) 离子缔合物萃取体系
第七节 气浮分离法
• 气浮分离法 亦称浮选分离或泡沫浮选法,它是 指水溶液中分散的固体,沉淀,胶体以及溶质(离 子或分子)等,借助连续上升的小气泡而浮于溶 液表面的过程(这些物质吸附或附着在气泡上). • 适于矿物精选,天然水,海水分离富集. • 气浮分离法的装置和操作:见图10-13 • 分类:沉淀气浮法(或载体气浮法) 、离子气浮法
(四)离子交换过程 四 离子交换过程
1.溶液中的离子通过水层向树脂表面扩散; 2.离子通过树脂表面向内部扩散;(内扩散) 3.在树脂内部进行交换;(反应进行很快) 4.交换下来的离子从树脂内部向外扩散至树脂 表面;(内扩散) • 5.该离子由树脂表面扩散到外部溶液中. 2,4步进行最慢,为离子交换速度的决定步骤. 为加快速度,可用颗粒均匀较细和交联度低的树脂 • • • •
•(二).有机离子交换剂的分类和结构:
1.分类: 凝胶型:遇水溶胀,水分子进入树脂内部,干燥时 失去交换能力。 大孔型:制法类似凝胶型,制备过程加入扩孔技术, 具有永久性微孔,因而表面积大,离子交换快,但价格 昂贵。(参见P349:图10-2) 2.结构:高分子聚合物骨架(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功能基团(离子交换反应基础)组成网状结构.
第八节挥发和蒸馏分馏法:
• 利用化合物的挥发性差异分离 • 作业:P369—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