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外敷技术
中药外敷技术是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或对体表部位及穴位的刺激以达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内、外、妇、儿、骨科、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敷药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中药外敷时间一般为6~8小时,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应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生理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室温。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并核对。
3.评估患者局部皮肤情况,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4.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5.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6.取下原敷料,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7.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8.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9.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疡范围1~2cm,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10.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1.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2.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六、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皮肤过敏者禁用。
3.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
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5.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6.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7.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如局部出现水疱,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后再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10.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临床运用
(一)外敷药物作用及适应症
(二)贴敷药物配置及储存方法
(三)外敷药物疗效标准
三、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
中药外敷技术操作流程图
(二)中医外敷操作用语
【病历】
王某,女,68岁。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气急10年,再发加重1周。
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医嘱:中药适量外敷。
【护理操作用语】
1.操作前解释
王奶奶,您好!打针的地方还痛是吗……上次敷药后有没有不舒适的感觉……没有……好,根据医嘱今天我再给您敷一次药,以巩固疗效。
2.操作中指导
王奶奶,我先帮您把衣服往上拉……再帮您清洁皮肤……(揭去原来的药物,擦尽残余药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好,我现在给您敷药了(将药物贴敷于相应部位,……固定。
)……好了,药物敷好了。
3.操作后宣教
王女士,谢谢您的合作。
如果敷药的部位感觉到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我们……平时,注意休息和饮食卫生,不要吃辛辣刺激及寒凉食品。
祝您早日康复!
(三)中药外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四、人员准入
(一)注册护士并通过中医护理人员中医知识与技能系统培训考核的人员可执行。
(二)进修或实习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