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祖国山川颂》练习卷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词默写(8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论语·为政》)
② 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⑦月光淡淡,。
白云团团,。
2.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课文,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4分)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家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清。
谈笑有宏儒,往来无白丁。
E.折戟成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F.故曰,域民不以封缰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②,塞上燕脂凝夜紫。
(《雁门太守行》李贺)
③听其相顾言,。
(《观刈麦》白居易)
④受任于败军之际,,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诸葛亮)
⑤欲渡黄河冰塞川,。
(《行路难》(其一)李白)
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坡羊潼关怀古》)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名句。
(4分)(说明:本题有2分为加分题,加分后第7题总分不超过10分。
)
①古代诗歌常常蕴含哲理,给我们以启迪,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让我们坚信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②古人喜欢把“菊”写入诗中,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表现了诗人对菊的喜爱。
1.阅读《最后一课》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
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
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小题1】对文中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韩麦尔先生从此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小镇。
B.韩麦尔先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他异常悲痛。
C.法国战败,他们都成了亡国奴,韩麦尔先生也不例外。
D.韩麦尔先生面对普鲁士的入侵一味伤心却不反抗,小弗朗士觉得他可笑、可怜。
【小题2】对文中郝叟老头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渲染一种庄重的气氛,充分表现最后一课不同寻常的意义及在人们心中引起的震动。
B.表现法国人民此时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爱国激情,郝叟老头儿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C.郝叟老头激动地表现、古怪的声音从反面衬托了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
D.郝叟老头出现在最后一课的课堂上使本文的爱国情感显得更加厚重、感人。
【小题3】对“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D.形容情况发生的急促,出人意料。
【小题4】对选文最后一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
B.以韩麦尔先生的手势作结,意境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C.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学生的不舍,对法语的依依不舍,对祖国的热爱。
D.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小题5】对文中人物的作用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小弗郎士是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展现的。
B.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说是通过他的言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的。
C.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只是一个陪衬,起贯穿情节的线索作用。
D.他们都是主要人物,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他俩的言行、心理描写展现出来的。
1.文言文阅读
[甲]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把酒问青天
④但愿人长久: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3】用原文句子填空:
[乙]文中写中庭月色美景的句子是:
[甲]文中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小题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两篇文章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5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小题1】全诗以“行”字为线索,行踪是从(地点)起,至(地点)终,绕湖而行,观赏风景。
尾联中的“”一词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3分)
【小题2】
“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几处”可以改为“处处”吗?为什么?(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小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小题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句蕴涵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4分)
①思想感情:
(2分)
②哲理:
3.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两题。
(5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题1】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分)
【小题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请说说你的理解。
(2分)
4.品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小题1】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1.作文(40分)
读下面一首小诗,以“远航”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前进,前进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和他人的作品;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老师、同学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