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 5 突破三类形象鉴赏题学案不分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古代诗歌鉴赏 5 突破三类形象鉴赏题学案不分版
本
专题三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5 突破三类形象鉴赏题
【学案略语】
本学案主要帮助考生突破诗歌的三类形象鉴赏。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1.(XXXX·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导学号 53700008)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缺乏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解析:首先要整体把握诗词,读懂诗句大意,弄懂作者思想情感。
在此根底上分析作者描写江水所使用的方法和语言,尤其要注意抓住表现力强的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注意组织答案要分点作答。
分析用意要考虑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旨。
答案:①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XXXX·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一)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二)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
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窗赏着月色寻诗。
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那么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趣。
答案:①行为洒脱。
从“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诗句中,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情趣高雅。
从“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诗句中,写陈居士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题组一专项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答: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薄弱,无钱购置御寒衣物。
这都说明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清正廉洁。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薄弱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①
林那么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林那么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
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
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
答案:一个寂寞孤独、乐观旷达、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诗人行走在谪戍伊犁的途中,面对高耸壮美的天山,行人稀少,环境空旷,不免感到寂寥;“相对笑〞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还能笑着面对的乐观旷达;“满头晴雪〞实质暗含诗人的不忘国事壮志难酬。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燕子矶【注】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这是一首“咏古诗〞。
首联将陡峭的岩壁、缥缈的阴云、孤亭一一呈现,衬托出燕子矶的奇绝,但因有阳光的照射便在凛冽中给人带来一丝暖意。
颔联和颈联分别采用了比照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尾联“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是“点睛〞之笔,有了前面的环境描写,一个悠闲的垂钓老者的形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落山,暮霭渐渐笼罩大地,他却浑然不知。
诗人借钓者的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高洁生活的向往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
答案: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比照,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几度:这里指几年。
②翻:反而。
第三联用了“孤灯〞“寒雨〞“湿竹〞“暗烟〞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答案:孤灯、寒雨、湿竹、暗烟,生动确切地营造出凄迷冷清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因伤别而悲凉惨淡的心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
②愔愔:寂静无声。
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
“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题组二综合检测练
8.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漫感①
绝域参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
②分:料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消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剑和箫,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说明诗人希望用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
E.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解析:B项,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并不能传达出忧愤悔恨之情。
D项,“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有误,后诗更侧重于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怅惘。
答案:BD
(2)“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答案: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
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
(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
)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
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
③秦城:长安。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土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土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土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土的深情。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
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作者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
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土的山色。
答案:AD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的能力。
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柳、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土景物的记忆之深。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
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表达。
答案:CE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照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
岁旦:一年的第一天。
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
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
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
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土,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忧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
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
答案:BD
(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案: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
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忧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在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水龙吟秋兴
吴那么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
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
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
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
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
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
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①贳:读shì,赊欠。
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③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假设何去此而死也?〞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壮高亢的气氛,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土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D.“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句用典,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人生悲叹。
E.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解析:A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气氛。
C项,诗中的“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并不是“遥想了故土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答案:AC
(2)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
答:
答案: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快乐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
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比照,虚实结合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