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语不好”想到“言语互动”的三个问题——ICME-14参会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7月11—17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遇见几位熟识的小学数学老师,大家无不喟叹“英语水平有限,听不大懂全程英文的内容”。
虽然,笔者下载使用了同声翻译软件,但囿于机器翻译的准确度不高,只能了解大概意思,像一个饥饿的渔人眼睁睁看着一条条大鱼从脚下游走!参会时的语言障碍一直困扰着笔者,也引发关于“言语互动”的思考。
问题一:草根教师与学院派专家——专业互动,出路何方?
由语言障碍引起的“言语互动”上的困难,并非仅仅发生于不同语种之间;同样使用中文的一线教师往往听不懂学术专家的报告。
后一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如果说以高校教授领衔的学术专家代表着教育领域被普遍认为正统和“高大上”的“学院派”,那么一线教师则意味着教育领域的草根阶层,就现状而言,两者似乎位于一条线段的两端,一个趋向理论高空,一个深植实践大地,他们习惯于使用不同的话语体系,隔阂与断层在所难免[1]。
在ICME-14上,有专家呼吁和敦促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联手研究、协同发展;而在数学教育内部,草根教师与学院派专家也应该融汇、协同、对话与合作。
怎样才能使草根教师和学院派专家之间的专业互动有效发生呢?显然,需要打破两者“各执一端”的状态,促使他们彼此走近,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
简单地说,就是“双方努力”:学院派专家努力联系实际地做研究、深入浅出地讲道理;草根教师努力提升基于实践的反思能力和理论素养。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深感后一种“努力”之重
要,也深感愿意做前一种“努力”的专家学者之难
得。
如果一定要举例,笔者首先想到的是温州大
学教育学院的章勤琼教授和杭州市上城区特级
教师朱乐平老师,两位老师在笔者心中正是两种
“努力”的杰出代表:章教授指导着一批一线教师
正在做包括“基于学习路径分析的小学数学教学
研究”在内的诸多探索,朱老师则长期坚持引领
老师们做“一课研究”……非常荣幸笔者是两个
优秀团队的一分子,亲身体验着两种“努力”下专
业互动的美好,并且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做工作
正是“跨越断层”而力求“知行合一”[2]。
在ICME-14会场,面对世界各地众多优秀的数学教育专家,笔者关于“专业互动”的愿望更加强烈,期望
更多的一线教师不仅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从而
更好地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问题二:成人视角与儿童眼光——教学互动,意欲何为?
说起教育领域的“言语互动”,便不得不提教
学互动。
如果说草根教师与学院派专家的专业互
动需要彼此努力,那么教学互动则更多依赖于教
师。
在言语表达层面,教师作为成人和专业人员
拥有相对规范、科学、成熟的话语体系,儿童并不
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样的话语能力,儿童有儿
童的语言和思维。
这种情况下,要达成教学互动,
教师该怎么做?
本次参会,笔者聆听了“数学教与学中的可
视化”(TSG-23)“从行动思维到数学模型——发
展心理学的视角”等多场报告。
国内外众多学者,
从弗赖登塔尔奖获奖学者到分享经验的普通教
师,无不高度重视教学互动的有效性问题。
笔者
的三
个问
题
20
结合教学实践略加梳理后认为,要达到有效的教学互动,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贴合儿童和提升儿童。
首先是贴合儿童。
既包括亲近儿童、尊重儿童,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包括读懂儿童和为儿童所读懂,教师需要转换看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用儿童能够接受的语言与之交流,广泛采用儿童熟悉和喜爱的教学方式,比如数学游戏、学具操作、直观图示、故事、数学魔术、同伴讨论等。
本次参会给予笔者最强烈的感受之一便是:PCK (学科教学知识)和PME (数学教育心理学)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必修课,两者均助力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读懂儿童、读懂数学、读懂课堂[3]。
仅仅做到贴合儿童是不够的,小学数学教师的使命要求我们还要提升儿童。
当然,这里是指在数学教学上提升儿童,或者说是在数学育人层面上提升儿童,操作等直观化活动绝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而是作为有效手段来促进儿童的数学化学习和健康发展[4]
,包括提升儿童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元表征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
本土特色与国际化发展——国际互
动,关键何在?
ICME 主席、中国香港的梁贯成教授在闭幕
式上提到中国数学教育要走向世界、实现国际
化发展。
笔者举双手赞同梁教授的观点,这也是笔者明知英语水平低还要现场参会的原因之一,如此高级别的国际性会议好不容易在家门口举办,岂能不亲身体验一番?赞同之余,笔者也在思考:数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其关键是什么?如果仅仅强调英语交流的流畅,肯定有失水准,国际化与英语好不能简单画等号。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5]。
7月15日的“中国数学教育特色主题活动”让笔者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主义”可以为鲁迅先生这句话做很好的注脚[6],兼容并包主义持开放学习的态度,其前提是自立自强,其豁然气度令人动容。
7月13日顾泠沅教授作大会个人报告《一项数学教改实验的45年见证》则为这句名言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
它给予我们如下启示:扎根教育教学实践,发现和提出核心问题,搭建科学的研究框架,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和方法,持续不断地螺旋式推进,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等等。
其实,上海本身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其包容精神早已融入各个方面;上海学生在PISA 测试中的优异表现背后有着包括问
题解决教学在内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中国经验”[7]。
由此可知,要实现中国数学教育的国际化,要达成良好的国际互动,除了要拥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更要具备富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经验,否则,拿什么与人家交流和对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8],提出和探究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深化认识。
ICME-14已经落幕,在问题丛生的交流困境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笔者愈加坚信:在数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比掌握英语更重要的是关注数学教育本身,立足本土并取得成果;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每天都在发生的教学实践是我们成为优秀研究者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若能在扎根实践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学习、理论指导和理论提炼,则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必将广有天地、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2]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吴正宪.创设“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J].中国教师,2017(13).
[4]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编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鲁迅.且介亭杂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6]张传泉.蔡元培时期北京大学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7]曹培英.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13(6、7-8、10).
[8]保罗·哈尔莫斯.数学的心脏[J].弥静,译.数学通报,1982(4).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南门小学上派分校)
J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