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汇编:计算题流程题实验题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2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中化学计算题
1.已知:A1Cl3可以与NaOH生成A1(OH)3沉淀,A1(OH)3沉淀可溶于NaOH溶液,Al(OH)+NaOH=NaAlO+2H O,现向100g HC1和A1C3的混合溶液中其反应方程式为:
322
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oa段表示NaOH与混合溶液中的反应。

(2)原混合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横坐标中线段(m1-20)与线段(m2-m1)长度的最简整数比为多少。

(4)当沉淀达到最大值时生成NaC1的质量是多少?(写计算过程)。

2.将19.45克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放置于烧杯(重50克)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固体全部溶解,然后向烧杯中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实验测得烧杯及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计算:
(1)生成的CO2的质量为_____g。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______
3.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一包碳酸钠样品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样品,准确称取样品10g放于烧杯中(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出所加稀盐酸的质量和放出的CO2的质量关系图。

(1)10g样品可以产生多少克二氧化碳?
(2)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加入稀盐酸到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小明在协助老师清理实验室时,发现有一瓶碳酸钠和氯化钠组成的混合液。

他想测定该溶液中碳酸钠和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此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取该混合液50 g ,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20 g、40 g、60 g 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见下表(气体的溶解度忽略不计)。

(实验2)另取该溶液50 g ,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pH=7,然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测得实验数据见右图。

第I组第Ⅱ组第Ⅲ组
稀盐酸的质量/g20406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2.2m 5.5
试分析计算:
(1)(实验1)中,第二组数据 m 为 g。

(2)混合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混合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至0.1%)
二、中考化学流程题
5.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最多,氮气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物质发生反应。

图1是以空气和其他必要的原料合成氮肥(NH4NO3)的工业流程。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步骤①中发生的是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__个。

(3)写出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步骤③中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可____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____不变。

(4)根据图2说明:硝酸铵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填字母)。

A 易溶于水
B 有挥发性
C 受热易分解
(5)根据硝酸铵的化学式计算: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

(6)根据图2计算:该化肥中硝酸铵的质量分数至少是____。

(结果保留至0.1%)
6.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如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水如海水中溶解了大量的氯化钠,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絮凝反应处理中加入氯化铁处理微小悬浮物,氯化铁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

(3)有用户反映自来水有黄色浑浊物,你认为是自来水厂的哪个操作不合规范
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请把图中A和B的反应物的微观示意图补画齐全_______________。

②C框中的物质属于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化合物、②单质、③纯净物、④混合物)
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过氧化钙(CaO2)可以作为鱼池增氧剂,通常有两种制备方法。

已知:温度过高过氧化
钙会分解生成氧化物和氧气。

方法1:由Ca (OH )2为原料最终制得,其制备流程如下:
方法2:由鸡蛋壳(含CaCO 3高达90%)为原料最终反应制得,其制备流程如下:
(1)请把方法1中搅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22232CaCl +H O +2NH H O+6⋅_____224=CaO 8H O +2NH Cl ⋅↓。

制备过程中除水外可循
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真空过滤后的过氧化钙晶体在脱水干燥前要进行水洗,检验“水洗”是否合格的方法是______。

(2)方法2中,气体X 是______。

反应Y 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反应产物是CaO 2·8H 2O ,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方法2中,反应Y 需控制温度在0~5℃,实验室里可将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溶于水,以获得此温度条件。

获得的过氧化钙晶体中常含有Ca (OH )2杂质,原因是______。

(4)这两种制法均要求在低温下进行(除煅烧外),这样做除了防止氨水挥发外,还能______。

三、中考化学实验题
8.为探究碳及其氧化物的某些性质,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

(B 、D 装置内药品均足量)
①实验过程中,装置C 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

②写出装置A 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

③E 处点燃尾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 。

④实验过程中,_____________(从A ~E 中选填)处发生的反应体现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
质。

9.(一)如图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

(2)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3)实验室若用双氧水制取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______,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通过查阅资料得知:①氦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气;②氮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小芳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选择的反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编号)。

(二)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友情提示:本实验采用灼烧铜粉的方法)
(1)加热时,要同时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原因是______。

(2)如果在由两个针筒组成的密闭系统内留有20mL空气,停止加热后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注射器中,注射器内气体体积为______mL,则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______mL。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______。

(3)小童同学认为,可以用铁丝代替铜丝,你认为对吗?回答并分析原因______。

10.小南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将少许浓氨水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

(注:在通常状态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中可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的是_____(A或B),图2实验中可观察_____(填“ab”或“bc”)段纱布条先变色。

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_____(填“快”或“慢”)。

(2)小明利用图1装置探究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变化(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图2是用传感器测量整个实验过程中烧瓶内氧气浓度变化情况的曲线。

步骤1:用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白磷始终不燃烧。

步骤2:冷却至室温,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照射引燃白磷,白磷燃烧。

(3)在步骤1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图2哪一段表示红磷的燃烧_____(填AB、BC、CD 或DE);你认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选择_____(填“红磷”或“白磷”)效果会更好。

【参考答案】
一、初中化学计算题
1.H
解析:(1)HCl
(2)设混合溶液中HCl 的质量为x ,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

2HCl +NaOH =NaCl +H O 36.54058.54g
36.5=404g 404g
=58.5x
y
x
y
解得x =3.65g ,y =5.85g 。

则原混合溶液中,HCl 的质量分数为:3.65g
×100%=3.65%100g。

(3)3:1
(4)解:设氢氧化钠与氯化铝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z 。

33AlCl +3NaOH=Al(OH)+3NaCl
78175.5
7.8g
787.8g
=175.5z
z

解得z =17.55g
当沉淀达到最大值时,生成的NaCl 的质量是:5.85g+17.55g=23.4g 答:当沉淀达到最大值时生成NaCl 的质量是23.4g 。

【详解】
(1)由物质的性质和图示可以看出,oa 段没有产生沉淀,则说明此时是NaOH 和HCl 反应。

故答案为:HCl ;
(2)由图像可知,和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0g ,则溶质的质量为20g×20%=4g 。

详见答案,
(3)由物质的性质可知,(m 1-20)是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m 2-m 1)是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由方程式:33AlCl +3NaOH=3Na +Al(OH)Cl ↓、
322Al(OH)+NaOH=NaAlO +2H O 可知,横坐标中线段(m 1-20)与线段(m 2-m 1)的最简整
数比为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3:1。

故答案为:3:1; (4)见答案。

2.(1)2.2(2)10% 【详解】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2.2g+50g-250g=2.2g ;
(2)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 ,混合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为y
2322Na CO +2HCl =2NaCl+CO +H O
10611744y
x
2.2g

117x
=44 2.2g x=5.85g 106y
=44 2.2g
y=5.3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5.85g+(19.45g-5.3g)
100%=10%202.2+50g-50g-2.2g
⨯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3.2;53%;5.85% 【详解】
(1)由图像可知,10g 样品可以产生2.2克二氧化碳。

故填:2.2; (2)解:设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x ,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

2322Na CO +2HCl 2NaCl +CO +H O
106
11744x
y
2.2g
10611744
==x y 2.2g
=↑
x=5.3g y=5.85g
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5.3g
100%10g
⨯=53% 答: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53%。

(3)加入稀盐酸到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5.85g
100%=5.85%5.3g 96.9g 2.2g
⨯+-
答: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85%。

4.(1)4.4(1分) (2)26.5% (3)17.5%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计算出混合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并计算出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根据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与硝酸银反应的图像可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将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减去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就是原混合液中氯化钠的质量,据此可计算出原混合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详解】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第Ⅰ组加入的稀盐酸完全反应,且每20g 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据此可判断m=4.4,且第Ⅲ组中盐酸过量,即样品完全反应产生气体质量为5.5g 。

(2)解:分析数据可知50 g 混合溶液中碳酸钠与盐酸完全反应生成5.5g 二氧化碳, 设50 g 混合溶液中碳酸钠质量为x ,同时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

2322 Na CO+2HCl=2NaCl+H O+CO
10611744
x y 5.5g
10611744
==
x y 5.5g

x=13.25g
y=14.63g
混合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3.25g
100%26.5% 50g
⨯=。

(3)设生成氯化银沉淀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z
33
NaCl+AgNO=NaNO+AgCl
58.5143.5
z57.4g
58.5143.5
=
z57.4g

z=23.4g
混合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3.4g-14.63g
100%17.5% 50g
⨯≈。

答:混合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6.5%;混合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7.5%。

二、中考化学流程题
5.78% 物理 3 N2+ 3H22NH3 改变化学性质 AC 35%
【详解】
(1)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步骤①中是空气分离获得
解析:78% 物理 3 N2+ 3H2一定条件
2NH3改变化学性质 AC 35% 85.7%
【详解】
(1)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步骤①中是空气分离获得氮气、氧气和其它气体,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故是物理变化;
(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反应②中是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故是化合反应,反应③是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故不是化合反应,反应④是一氧化氮和氧气与水反应生成硝酸,故是化合反应,反应⑤是氨气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铵,故是化合反应,故共有3个化合反应;
(3)反应②中是氮气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方程式为:N2+
3H2一定条件
2NH3;步骤③中的催化剂可改变反应速率,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
质不变;
(4)硝酸铵保存时要防潮防晒保存,故说明硝酸铵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故选AC ; (5)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42
100%1424163
⨯⨯⨯++⨯=35%
(6)该化肥含氮量≥30%,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则该化肥中硝酸铵的质量分数≥
30%
100%85.7%35%
⨯≈。

6.氯离子和钠离子(或 Na+、Cl- ) FeCl3 过滤处理 ④ 【详解】
(1)初中阶段,大部分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就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
解析:氯离子和钠离子(或 Na +、Cl - ) FeCl 3 过滤处理
④ 22
222H S + 3O 2SO + 2H O 点燃
【详解】
(1)初中阶段,大部分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就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氯化铁中,铁元素是+3价,氯元素是-1价,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是金属元素在前,非金属元素在后,故氯化铁的化学式为3FeCl 。

(3)过滤操作是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一种有效方式,自来水中的浑浊物属于难溶性固体,故是自来水厂的过滤处理不规范造成的。

(4)①根据图示,白色圆圈代表氢原子,条纹圆圈代表氧原子,黑色圆圈代表硫原子,A 框中有1个分子H 2S 分子,B 框中有1个O 2分子,C 框中有1个O 2分子,2个SO 2分子,2个H 2O 分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
222H S 3O 22H O SO ++点燃
;根据方程式的化学
计量数,可知A 框中共有2个硫化氢分子;由于C 框中剩了1个氧分子,故B 框中共有4个氧分子。

②C 框中有3种不同的分子,故C 框中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③根据图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
222H S 3O 22H O SO ++点燃。

7.取少量洗涤液,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洗涤干净 二氧化碳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防止过氧化钙分解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2H O 4NH Cl 取少量洗涤液,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洗涤干净 二氧化碳 22222CaO+7H O+H O =CaO 8H O ⋅ 43NH NO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防止过氧化钙分解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钙原子都是1个,氯原子都是2个,氮原子都是2个,反应后氢原子是24个,反应前应该是24个,其中1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后氧原子是10个,反应前应该是10个,其中6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22322224CaCl +H O +2NH H O+6H O CaO 8H O +2NH Cl ↓⋅⋅═;4NH Cl 与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氨气,故制备过程中除水外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4NH Cl ;真空过滤后的过氧化钙晶体在脱水干燥前要进行水洗,检验“水洗”是否合格的方法是取少量洗涤液,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洗涤干净。

(2)方法2中,煅烧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气体X 是二氧化碳;
反应Y 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反应产物是CaO 2·
8H 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2222CaO+7H O+H O =CaO 8H O ⋅。

(3)方法2中,反应Y 需控制温度在0~5℃,实验室里可将43NH NO 溶于水,以获得此温度条件,是因为43NH NO 溶于水吸热;获得的过氧化钙晶体中常含有2Ca(OH)杂质,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4)这两种制法均要求在低温下进行(除煅烧外),这样做除了防止氨水挥发外,还能防止过氧化钙分解。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中考化学实验题
8.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2
C O + C 2CO 高温 防止有毒的CO 污染空气 C 、E
【详解】 A 中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入C 中,加热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①实验过程中,装置C 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的现象为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②装置A 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 +C 2CO 高温。

③一氧化碳具有毒性,需要进行尾气处理,以防污染空气,故填:防止有毒的CO 污染空气;
④C 中体现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E 处体现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故填:C 、E 。

9.铁架台 集气瓶 检查装置气密性 BE 2H 2O 22MnO 2H 2O+O 2↑ AC 使氧气得到充分反应 16 4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不能,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详解】 (一)(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a 是铁架台;b 是集气瓶; (2)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
(3)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催化剂,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故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BE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22222H O 2O H n O+O M ↑;
(4)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应选择的反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AC ;
(二)(1)加热时,要同时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原因是使氧气得到充分反应; (2)通过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而使空气中的氧气全部与铜反应,气体体积将减少五分之一,氧气的体积为20mL×
15=4mL ,即剩余气体体积为:20mL-4mL=16mL ;通过该实验可以说明空气中约含有15
体积的氧气; (3)小童同学认为,不能用铁丝代替铜丝,原因是: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10.B ab 慢 225
P+O P O →点燃 BC 白磷 【详解】
(1)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逸出到空气中,不断运动到B 中,溶于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变为碱性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氨分子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先向上运动,因此ab 段先变红;
冰水可使分子运动速率变慢,所以布条颜色变化速率变慢;
(3)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书写符号表达式不需要配平,所以为
225P+O P O →点燃;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体积分数减小,所以BC 段氧气体积分数下降,此时表示红磷燃烧;
白磷着火点低,减少能耗,因此可以选择白磷效果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