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制造工艺ch-1材料与工艺概论

合集下载

微电子制造工艺Ch-3

微电子制造工艺Ch-3

3、冷凝器, 4、回流管, 5、出料口
精馏
还原(氢还原) SiHCl3+H2—1100~1200C→Si+3SiCl4+2H2 还原过程中的各种不完全 反应尾气化合物将影响纯度
2)硅烷法(SiH4) a)合成法: SiCl4+4LiH→SiH4↑+4LiCl b)硅化镁分解法: 2Mg+Si →Mg2Si Mg2Si+4NH4Cl —液NH3→SiH4 ↑ +2MgCl+4NH3
双面抛光(DSP)
7、Identification Marking,Cleaning, Gettering,and Shiping
• 硅片加工流程:
外观整形 测试、定位
子流程:
晶棒粘着 切片 硅片拆卸 清洗、检验
工艺规范: 粘胶配制 粘接温度 固化时间
定向切片
倒角 磨片 抛光 后腐蚀
清洗、包装
impurity Al As B C Cu Fe O P Sb
k0 0.002 0.3 0.8 0.007 4x10-4 8x10-6 1.25 0.35 0.023
3) O、C的控制 来源:? 检测:FTIR 改善:MCz (P23~25)
通常:O:~1018 cm-3 C:<1017 cm-3 用途: a)绝大多数分离器件(:1~10cm) b)集成电路衬底
2、Cz-Si生长工艺:(19-25页)
工艺控制: 缩颈(Necking);零位错生长 温度场的分布;(缺陷、杂质、二次热缺陷) 旋转速率;(温度场的均匀、杂质均匀) 提升速率;(直径、缺陷、应力) 弯月面的控制;(生长测控的特征面) 气场的控制;(缺陷、杂质)
冷却过程中的缺 陷;热历史对材 料和以后的器件 性质产生影响。

《微电子学概论》ch4集成电路制造工艺1

《微电子学概论》ch4集成电路制造工艺1

消除损伤
退火方式:
炉退火 快速退火:脉冲激光法、扫描电子束等
离子注入视频
上一页 下一页
OUTLINE
Pattern Transfer
•Lithography •Etching
Doping
•Diffusion •Ion Implantation
Film Preparation
•Oxidation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上一页 下一页
扩散系统结构图
上一页 下一页
固态源扩散系统
固态源扩散:如B2O3、P2O5、BN等
上一页 下一页
液态源扩散系统
上一页 下一页
气态源扩散系统
扩散视频
上一页 下一页
掺杂技术: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将具有很高能量的杂质离子射入半导
体衬底中的掺杂技术,掺杂深度由注入杂质离子
的能量和质量决定,掺杂浓度由注入杂质离子的
Example:
Thin Oxide & Polysilicon Gate
Deposit the Poly (by CV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Deposit a layer of thin oxide
Pattern the poly gate
刻蚀视频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溅射与离子束铣蚀(Sputtering and Ion Beam Milling):通过高能惰性气体离子的物理轰击作用刻
蚀,各向异性性好,但选择性较差
等离子刻蚀(Plasma Etching):利用放电产生的
游离基与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挥发物,实现刻蚀。 选择性好、对衬底损伤较小,但各向异性较差

微组装工艺

微组装工艺

微组装工艺1 1.1 概述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制造、封装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先进封装技术的发展使得日本在电子系统、特别是日用家电消费品的小型化方面一度走在了世界之前。

据估计我国集成电路的年消费将达到932亿美圆约占世界市场的20其中的30将用于电子封装则年产值将达几千亿人民币。

现在每年全国大约需要180亿片集成电路但我们自己制造特别是封装的不到20。

一、微电子封装微电子封装——A Bridge from IC to System 狭义芯片级 IC Packaging 广义芯片级系统级——电子封装工程电子封装工程将基板、芯片封装体和分立器件等要素按电子整机要求进行连接和装配实现一定电气.物理性能转变为具有整机或系统形式的整机装置或设备。

二、芯片级封装涉及的技术领域芯片封装技术涉及物理、化学、化工、材料、机械、电气与自动化等学科。

所涉及材料包括金属、陶瓷、玻璃和高分子材料等。

芯片封装技术整合了电子产品的电气特性、热特性、可靠性、材料与工艺应用和成本价格等因素是以获得综合性能最优化为目的的工程技术。

1.2 微电子封装技术 1.2.1 概念一、微电子封装技术的定义利用薄膜技术及微细连接技术将半导体元器件及其它构成要素在框架和基板上布置、固定及连接引出接线端子并通过可塑性绝缘介质灌封固定构成整体结构的工艺。

二、封装的作用紧固的引脚系统将脆弱的芯片表面器件连线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物理性保护、支撑保护芯片需要外壳底座防止芯片破碎或受外界损伤环境性保护外壳密封防止芯片污染免受化学品、潮气等的影响散热封装体的各种材料本身可带走一部分热量 1.2.2 微电子封装技术的分级微电子封装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零级封装、一级封装、二级封装和三级封装。

一、零级封装芯片互连级-CLP 按芯片连接方法不同又分为 1、芯片粘接IC芯片固定安装在基板上。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 Au-Si合金共熔法 370?Au与Si有共熔点可在多个IC芯片装好后在氮气保护下烧结也可用超声熔焊法逐个熔焊。

微电子制造工艺流程解析

微电子制造工艺流程解析

微电子制造工艺流程解析微电子制造工艺流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加工步骤,将原材料转化为微小电子器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晶圆制备、薄膜沉积、光刻、蚀刻、离子注入等关键步骤,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性的工艺步骤。

本文将对微电子制造工艺流程进行详细解析。

一、晶圆制备晶圆制备是微电子制造中的第一步,主要是通过硅材料生长来制备晶圆。

晶圆一般使用单晶硅材料,它具有良好的电性能和机械性能,适合作为微电子器件的基底。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对硅材料进行去杂、融化、再结晶、拉晶等加工过程,最终得到高质量的单晶硅晶圆。

二、薄膜沉积薄膜沉积是微电子制造中的重要步骤,通过在晶圆表面沉积薄膜来控制电子器件的性能和功能。

常用的薄膜沉积技术包括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气相沉积(PVD)、原子层沉积(ALD)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晶圆表面沉积各种功能性薄膜,如硅氧化物、金属、半导体等。

三、光刻光刻是一种重要的微电子制造工艺,通过光照和显影的方式,在薄膜表面形成微细的图案。

这个图案将作为后续工艺步骤中蚀刻、离子注入等的参考依据。

光刻通常使用光刻胶来实现,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光源和掩膜,通过光刻曝光机进行精确的图案转移。

四、蚀刻蚀刻是一种去除不需要的材料的工艺步骤,通常将薄膜表面的某些区域通过化学或物理方式进行选择性地去除。

常见的蚀刻方式有湿蚀刻和干蚀刻两种。

湿蚀刻使用化学液体进行腐蚀,而干蚀刻则是利用等离子体来实现。

通过蚀刻,可以形成微细的结构,如通道、线路等。

五、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一种将外部离子引入器件材料中的工艺步骤。

通过加速器将离子加速到高速,并射入目标材料中,从而改变其电学或物理特性。

离子注入可以用于掺杂、形成pn结、获得特定的电子特性等。

具体的离子注入方式包括浸没注入、离子束注入等。

以上所述的晶圆制备、薄膜沉积、光刻、蚀刻和离子注入等工艺步骤只是微电子制造流程中的一部分,整个流程还包括清洗、测试、封装、探针测试等其他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精细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以确保最终制造出的微电子器件具有稳定的性能和可靠的品质。

《微电子制造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微电子制造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微电子制造工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微电子制造工艺所属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 4(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本课程作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基础。

主要介绍半导体制造相关的全部基础技术信息,以及制造厂中的每一道制造工艺,包括硅片氧化,淀积,金属化,光刻,刻蚀,离子注入和化学机械平坦化等内容。

该课程的目的使学生了解产业变化历史中的所有工艺和设备,以及每道具体工艺的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上本课程之前或者同时应了解半导体物理的相关知识,以便为本课程打下基础;同时本课程又是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以及微电子制造工艺专业实验及实习的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半导体制造技术》,Michael Quirk, Julian Serda著,韩郑生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施敏苏州大学出版社《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陈力俊复旦大学出版社《芯片制造-半导体工艺制程实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半导体器件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第一章半导体产业介绍(3学时)第二章半导体材料特性(3学时)第三章器件技术(3学时)第四章硅和硅片制备(5学时)第五章半导体制造中的化学品(3学时)第六章硅片制造中的玷污控制(3学时)第七章测量学和缺陷检查(3学时)第八章工艺腔内的气体控制(3学时)第九章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概况(5学时)第十章氧化(6学时)第十一章淀积(5学时)第十二章金属化(5学时)第十三章光刻:气相成底膜到软烘(4学时)第十四章光刻:对准和曝光(4学时)第十五章光刻:光刻胶显影和先进的光科技术(4学时)第十六章刻蚀(5学时)第十七章离子注入(4学时)第十八章化学机械平坦化(4学时)(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基于学生便于理解接受的原则,对不同讲授内容给予不同方式的侧重。

电子工艺全部知识点总结

电子工艺全部知识点总结

电子工艺全部知识点总结一、电子工艺材料与工艺工程1. 半导体材料:包括硅、砷化镓、碳化硅等。

半导体材料的选择对于半导体器件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工艺工程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选择合适的半导体材料。

2. 半导体材料制备:包括晶体生长、材料加工等技术。

晶体生长技术有单晶生长、多晶生长等方法,工艺工程师需要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应用范围。

3. 薄膜技术:包括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溅射等技术。

薄膜技术在半导体器件的制备中具有重要作用,工艺工程师需要了解各种薄膜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4. 化学成膜技术:包括电化学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等技术。

化学成膜技术在电子器件的制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工艺工程师需要了解各种化学成膜技术的工艺参数和控制方法。

5. 包装材料:包括封装树脂、封装胶粘剂等。

包装材料的选择对于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工艺工程师需要了解各种包装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6. 其他工艺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这些材料在电子工艺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工艺工程师需要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和工艺应用。

7. 工艺工程流程:包括工艺设计、工艺实施、工艺改进等。

工艺工程流程是电子工艺的核心内容,工艺工程师需要了解各种工艺流程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工艺改进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8. 质量控制技术:包括过程控制、质量检验、可靠性测试等。

质量控制技术是电子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工艺工程师需要了解如何通过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来确保产品的质量,以及如何通过可靠性测试来评估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

二、半导体器件工艺1. 半导体器件概述:包括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等。

半导体器件是电子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工程师需要了解各种器件的结构、原理和性能。

2. 半导体器件制造流程:包括晶圆加工、器件制备、器件封装等。

半导体器件制造流程是电子工艺中的关键环节,工艺工程师需要了解各种制造工艺的原理和步骤,以及如何通过工艺优化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微电子)PPT课件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微电子)PPT课件
光刻5#版(发射区版),利用光刻胶将基极接触 孔保护起来,暴露出发射极和集电极接触孔
进行低能量、高剂量的砷离子注入,形成发射 区和集电区
26
金属化
淀积金属,一般是铝或Al-Si、Pt-Si合金等 光刻6#版(连线版),形成金属互连线
合金:使Al与接触孔中的硅形成良好的欧 姆接触,一般是在450℃、N2-H2气氛下处 理20~30分钟
19
生长n型外延层
利用HF腐蚀掉硅片表面的氧化层 将硅片放入外延炉中进行外延,外延层的厚度和掺杂
浓度一般由器件的用途决定
20
形成横向氧化物隔离区
热生长一层薄氧化层,厚度约50nm 淀积一层氮化硅,厚度约100nm 光刻2#版(场区隔离版
21
形成横向氧化物隔离区
利用反应离子刻蚀技术
22
形成横向氧化物隔离区
去掉光刻胶,把硅片放入氧化炉氧化,形成 厚的场氧化层隔离区
去掉氮化硅层
23
形成基区
光刻3#版(基区版),利用光刻胶将收集区遮挡 住,暴露出基区
基区离子注入硼
24
形成接触孔:
光刻4#版(基区接触孔版) 进行大剂量硼离子注入 刻蚀掉接触孔中的氧化层
25
形成发射区
形成P管源漏区
光刻,利用光刻胶将NMOS区保护起来 离子注入硼,形成P管源漏区
10
形成接触孔
化学气相淀积磷硅玻璃层 退火和致密 光刻接触孔版 反应离子刻蚀磷硅玻璃,形成接触孔
11
形成第一层金属
淀积金属钨(W),形成钨塞
12
形成第一层金属
淀积金属层,如Al-Si、Al-Si-Cu合金等 光刻第一层金属版,定义出连线图形 反应离子刻蚀金属层,形成互连图形

MEMS加工工艺及表面加工

MEMS加工工艺及表面加工
Si+2e+——>Si2+
这里e+表示空穴,即Si得到空穴后从原子升 到氧化态
腐蚀液中的水解离发生下述反应 H2O=(OH)-+H+
17
Si2+与(OH)-结合,成为:
Si2++2(OH)-——>Si(OH)2
接着Si(OH)2放出H2并形成SiO2,即:
Si(OH)2——> SiO2+H2
44
体与表面微机械技术的比较
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
45
硅园片 淀积结构层 刻蚀结构层 淀积牺牲层
刻蚀牺牲层 淀积结构层
刻蚀结构层 释放结构
46
• 微加工过程都是在硅片表面的一些薄膜上进行的, 形成的是各种表面微结构,又称牺牲层腐蚀技术。 • 特点:在薄膜淀积的基础上,利用光刻,刻蚀等 IC常用工艺制备多层膜微结构,最终利用不同材料 在同一腐蚀液中腐蚀速率的巨大差异,选择性的腐 蚀去掉结构层之间的牺牲层材料,从而形成由结构 层材料组成的空腔或悬空及可动结构。
SFx+ F
Deep reactiveion etching ~1995
Surface micromachining
~1986
LIGA ~1978
4
MEMS加工技术的种类
硅微机械加工工艺:体硅工艺和表面牺牲层工艺
美国为代表,伴随硅固态传感器的研究、开发而在集成电路平面 加工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维加工技术。具有批量生产,成本 低、加工技术可从IC成熟工艺转化且易于与电路集成
• 优点:与常规IC工艺兼容性好; 器件可做得很小
• 缺点:这种技术本身属于二维平面工艺,它限 制了设计的灵活性。
47
48
关键技术
牺牲层技术 薄膜应力控制技术 防粘连技术

微电子工艺PPT课件

微电子工艺PPT课件
1833年,英国科学家电子学之父法拉第最先发现硫化银的 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 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发现硫化银材料 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 发现。
1874年,电报机、电话和无线电相继发明等早期电子仪器 亦造就了一项新兴的工业──电子业的诞生。
如今,渝德科技被中航集团收购,更名为中航微电子。我市已有西南集 成电路、中航微电子、奥特斯集成电路基板、台晶(重庆)电子、重庆石墨 烯科技公司、SK海力士、中电24所、四联微电子等集成电路生产和研发机构, 形成了设计-制造-封装的完备产业链,重庆大学和重庆邮电大学成立了半导 体学院培养集成电路人才。
.
20
1958年:仙童公司Robert Noyce与德仪公司基尔比间隔 数月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开创了世界微电子学的历史;
1960年:H H Loor和E Castellani发明了光刻工艺;1962年:美国RCA 公司研制出MOS场效应晶体管。
1963年:F.M.Wanlass和C.T.Sah首次提出CMOS技术,今天, 95%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都是基于CMOS工艺
1971年: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由Intel公司推出,这是一个里程碑 式的发明; 1978年:64kb动态随机存储器诞生,不足0.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了 14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时代的来临;
1979年:Intel推出5MHz 8088微处理器,之后,IBM基 于8088推出全球第一台PC
.
115
本课程内容结构?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
硅材料
集成电路工艺
集成和封装测试
第1单元
1 单晶硅结 构
2 硅锭及圆 片制备

微电子工艺习题总结

微电子工艺习题总结

1. What is a wafer? What is a substrate? What is a die?什么是硅片,什么是衬底,什么是芯片答:硅片是指由单晶硅切成的薄片;芯片也称为管芯(单数和复数芯片或集成电路);硅圆片通常称为衬底。

2. List the three major trend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 in microchip fabrication technology, and give a short description of each trend.列出提高微芯片制造技术相关的三个重要趋势,简要描述每个趋势答:提高芯片性能:器件做得越小,在芯片上放置得越紧密,芯片的速度就会提高。

提高芯片可靠性:芯片可靠性致力于趋于芯片寿命的功能的能力。

为提高器件的可靠性,不间断地分析制造工艺。

降低芯片成本:半导体微芯片的价格一直持续下降。

3. What is the chip critical dimension (CD)? Why is this dimension important?什么是芯片的关键尺寸,这种尺寸为何重要答:芯片的关键尺寸(CD)是指硅片上的最小特征尺寸;因为我们将CD作为定义制造复杂性水平的标准,也就是如果你拥有在硅片某种CD的能力,那你就能加工其他所有特征尺寸,由于这些尺寸更大,因此更容易产生。

4. Describe scaling and its importance in chip design.描述按比例缩小以及在芯片设计中的重要性答:按比例缩小:芯片上的器件尺寸相应缩小是按比例进行的重要性:为了优电学性能,多有尺寸必须同时减小或按比例缩小。

5. What is Moore's law and what does it predict?什么是摩尔定律,它预测了什么答: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月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1倍,性能也将提升1倍。

MEMS加工工艺

MEMS加工工艺

34
硅各向异性湿法腐蚀的缺点 • 图形受晶向限制 • 深宽比较差, 结构不能太小 • 倾斜侧壁
• 难以获得高精度的细线条。
35
干腐蚀
气体中利用反应性气体或离子流进行的腐蚀称 为干腐蚀。干腐蚀刻蚀既可以刻蚀多种金属, 也可以刻蚀许多非金属材料;既可以各向同性 腐蚀,也可以各向异性刻蚀,是集成电路工艺 或MEMS常用工艺。 按照原理来分,可分为等离子体刻蚀(PE: Plasma Etching)、反应离子刻蚀(RIE: Reaction Ion Etching)和感应等离子体刻蚀 (ICP:Inductive Coupling PlasmaEtching)等 几种。
43
静电微泵结构
44
思考与讨论
1.各向异性腐蚀剂如何选择? 2. 影响各向异性腐蚀剂刻蚀的关键因素?
45
表面工艺
表面微机械加工以硅片微基体,通过多 层膜淀积和图形加工制备三维微机械结 构。硅片本身不被加工,器件的结构部 分由淀积的薄膜层加工而成,结构和基 体之间的空隙应用牺牲层技术,其作用 是支持结构层,并形成所需要的形状的 空腔尺寸,在微器件制备的最后工艺中 溶解牺牲层
1
MEMS加工工艺
控制部分 电子学
微电子EMS结构的特点
3
可动 三维 微尺度 形状复杂 材料的多样性
MEMS加工工艺分类
部件及子系统制造工艺
半导体工艺、集成光学工艺、厚薄膜工艺、微机械加 工工艺等

4
封装工艺
硅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粘接、共熔接合、玻璃 封装、静电键合、压焊、倒装焊、带式自动焊、多芯 片组件工艺
25
KOH腐蚀系统常用KOH、H2O和(CH3) 2CHOH(异丙醇,缩写IPA)的混合液 除KOH外,类似的腐蚀剂还有NaOH、 LiOH、CsOH和NH4OH腐蚀剂

西工大微电子制造工艺概论总结详述

西工大微电子制造工艺概论总结详述

Si+3HCl→SiHCl3+H2
Si+2Cl2→SiCl4
*分解:氢气易于净化,且在硅中溶解度极低,因此,多用 H2 来还原 SiHCl3
和 SiCl4,还原得到的硅就是半导体纯度的多晶硅。
SiCl4+2H2→Si+4HCl
SiHCl3+H2→Si+3HCl
*电子级硅 EGS 杂质:碳-ppm(百万分之几);Ⅲ,Ⅴ族-ppb(十亿分之几)
悬浮区熔法与直拉法相比,去掉了坩埚,能拉制出高纯度、无氧高阻单晶,当 前 FZ 硅的电阻率可达 5000Ω·cm 以上。
3.直拉法(CZ 法)制备单晶硅的设备、原理
①设备:四部分组成: 炉体部分: 坩埚、水冷装置和拉杆等机械传动部分; 加热控温系统 :光学高温计、加热器、隔热装置等; 真空部分: 机械泵、扩散泵、真空计、进气阀等;
当温度高过某个值之后淀积速率就由表面反应控制转为气相质量输运控制也就是表面反应所需的反应剂数量高于到达表面的反应剂数量表面反应不再限制淀积速率这时淀积速率由反应及通过边界层输运到表面的速率所决定而ks值对温度不敏感
第 1 章 单晶硅特点
1.硅材料的优点:
①原料充分,占地壳 25%,沙子是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 ②硅晶体表面易于生长稳定的氧化层,这对于保护硅表面器件或电路的结构、 性质很重要; ③密度只有 2.33g/cm3,是锗/砷化镓的 43.8%,用于航空、航天; ④热学特性好,线热膨胀系数小,2.5*10-6/℃ ,热导率高,1.50W/cm·℃, 芯片散热; ⑤单晶圆片的缺陷少,直径大,工艺性能好,目前 16 英寸; ⑥机械性能良好,MEMS。
②替位式杂质:主要是Ⅲ和Ⅴ族元素,具有电活性,在硅中有较高的固溶度。 以替位方式扩散为主,也存在间隙-替位式扩散,扩散速率慢,称为慢扩散杂质。

微电子制造工艺流程PPT课件

微电子制造工艺流程PPT课件
• N-MOS电路 (1)
Metal = 金属
Gate = 栅
Metal = 金属
Source = 源
n-type
p-type
n-type
Drain = 漏
第4页/共83页
CMOS工作原理 (3)
• N-MOS电路 (2)
Gate = 栅
Source = 源
第5页/共83页
Drain = 漏
CMOS工作原理 (4)
Future PMOS Transistor
No current can flow through here!
第19页/共83页
Silicon Dioxide Silicon Nitride Future NMOS Transistor
Silicon Epi Layer PSilicon Substrate P+
Source = 源
第10页/共83页
Drain = 漏
CMOS工艺流程
1. Shallow Trench Formation
2. Well Formation 3. Gate Formation 4. Source/Drain
Formation
5. Salicide Formation 6. 1st Interconnect Layer 7. 2nd through Nth
第2页/共83页
CMOS工作原理 (1)
• 回顾录像:IC制造工艺
P-MOS
n-well
p-well
N-MOS
CMOS =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Transistor) =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

微电子工艺流程(PDF 44页)

微电子工艺流程(PDF 44页)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5、去除氮化硅
• 将晶圆表面的氮化硅,利用干法刻蚀的方法 将其去除掉。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6、P阱离子注入
• 利用离子注入的技术,将硼打入晶圆 中,形成P型阱。接着利用无机溶液, 如硫酸或干式臭氧(O3)烧除法将光刻 胶去除。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7、P阱退火及氧化层的形成
3、淀积氮化硅
• 利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的技术, 沉积一层氮化硅,用来做为离子注入的mask 及后续工艺中,定义P型井的区域。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4、P阱的形成
•将光刻胶涂在晶圆上之后,利用光刻技术, 将所要形成的P型阱区的图形定义出来,即将 所要定义的P型阱区的光刻胶去除掉。
1. 洁净室和清洗 2. 氧化和化学气相淀积 3. 光刻和腐蚀 4. 扩散和离子注入 5. 金属连接和平面化 三. 标准CMOS工艺流程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1、初始清洗
• 初始清洗就是将晶圆放入清洗槽中,利用化学或物理的 方法将在晶圆表面的尘粒或杂质去除,防止这些杂初始 清洗就是将晶圆放入清洗槽中,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 将在晶圆表面的尘粒或杂质去除,防止这些杂质尘 粒, 对后续的工艺造成影响,使得器件无法正常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18、利用氢氟酸去除电极区域的氧化层 • 除去氮化硅后,将晶圆放入氢氟酸化学
槽中,去除电极区域的氧化层,以便能 在电极区域重新成长品质更好的二氧化 硅薄膜,做为电极氧化层。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19、电极氧化层的形成
• 此步骤为制做CMOS的关键工艺,利用 热氧化法在晶圆上形成高品质的二氧化 硅,做为电极氧化层。

微电子制造工艺技术研究

微电子制造工艺技术研究

微电子制造工艺技术研究第一章绪论微电子制造工艺技术是指设计和制造微观器件工艺过程所使用的技术,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之一。

具体来说,它是在非常微小的空间内,在一些半导体物质上施加特定的加工过程来制造集成电路和其他微型电子元件的技术。

微电子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已经成为电子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电子设备不仅越来越小,而且越来越智能化。

在这个过程中,微电子制造工艺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章微电子器件制造工艺技术微电子器件制造工艺技术是指制造微型电子器件所使用的技术。

它的目的是不断减少、集成电路的尺寸和功耗,以提供更强大和更高效的计算机。

现代微电子器件制造工艺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半导体制造技术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是微电子制造工艺技术的核心之一。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反映了这项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大致可分为晶圆制造和器件制造两个阶段。

晶圆制造包括制造单晶硅、掩模、光刻和清洗等过程,器件制造则包括刻蚀、沉积和局部氧化等过程。

2.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是指将各种电子元器件集成成一块芯片的技术,具有体积小、能耗低、速度快等特点。

现代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研究主要涉及材料、设计、制造和测试等方面。

其中,最常见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是CMOS制造工艺技术。

3.微机电系统(MEMS)制造技术微机电系统是一种将微操作器和机械系统结合起来以便执行各种功能的技术。

在微机电系统中,机械器件和电子器件被制造成一个整体,以实现非常小型化的系统和设备。

MEMS制造技术主要包括电子束光刻、LIGA工艺和精密光刻等。

第三章微电子器件测试技术微电子器件测试技术是指对微电子器件进行测试的技术。

这些测试通常涉及到电特性、形状、寿命等多个方面。

现代微电子器件测试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参数测试参数测试是指通过外部电压或电流将微电子器件带入不同的工作区间,以便评估其电学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导体材料

集成电路平面工艺基础
课程目的
本课程是为今后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和集成电路制造的微电子 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在掌握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基础上
• 初步掌握与器件(电路)工作原理 直接相关的半导体材料物理知识 • 初步掌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基本 工艺流程 • 初步掌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基本 工艺和设备特点及工艺质量的测控 • 初步掌握工艺流程的设计和分析方 法。
隔离、基区、发射区、钨塞、集电区 介质膜 Al电极
1~10 m
SiO2膜 外延层
埋层
300~500 m
衬底
电阻:
电容: MOS PN Junction
特点:利用晶体管的 部分结构!
元器件的平面结构
Vin VDD
Ground Vout
DRAM
第一章 半导体工业及芯片工艺概述
• 芯片制造的基本流程(以Si双极性晶体管为例)
– 第二单元:图形加工技术
• 第六章:图形转移技术(光刻技术)(Ch7~9) • 第七章:图形刻蚀技术(Ch10~)
– 第三单元:薄膜技术
• 第八章:薄膜物理淀积技术(Ch12) • 第九章:薄膜化学汽相淀积(CVD)技术(Ch13) • 第十章:晶体外延生长技术(Ch14)
– 第四单元:集成技术简介
材料厂
(代工场)Foundry
FAB 封装厂

器件(电路)设计
器 件 生 产 基 本 过 程
测试与验证 版图设计与制造 芯片制造
测试封装测试
大体上:
有分问题:
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器件集成在同一芯 片上,会遇见什么基本的制造工艺问题? 1)? 2)? 3)? …;
• 对器件了解的要点
–任何一款器件,都有其特定的纵向和横向 结构,以实现其功能和性能, –形成器件结构的是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
1)集成电路: 超大(单元数、芯片面积)——超微(关键尺寸) 多功能、高性能(快速、低功耗、抗干扰)、 SoC(System on Chip) 低成本 高可靠性 2)工艺技术: 大直径材料(8”、12”、15”、。。。) 光刻极限 (0.35→0.13、90nm→40nm、25nm→?) 新结构器件(应变硅、纳电子技术、高k介质。。。) 超纯环境和材料(半导体材料、介质材料、试剂)、新测 试和封装技术 单项技术(压印光刻技术等)
第一章 半导体工业及芯片工艺概述
• 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种类
– 1、集成电路的基本单元(有源元件) 二极管:
• 按结构和工艺: 金/半接触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点接触二极管) 面结型二极管:合金结二极管、扩散结二极管、 生长结二极管、异质结二极管、等 • 按功能和机理: 振荡、放大类:耿氏二极管、雪崩二极管、变容二极管、等 信号控制类:混频二极管、开关二极管、隧道开关二极管、 检波二极管、稳压二极管、阶跃二极管、等 发光类:发光二极管(LED)(半导体激光器)、 传感器:各类光电二极管(探测器、光伏器件)、 各类力、热、磁传感器、等
课程特点
• IC工艺需要精密地定量控制(有相关工艺设计与仿真软 件),但是,本阶段工艺课程学习以定性或半定量 为主。 • 制造工艺包含了各种专门技术,技术的选用应保 证某一种器件的功能实现、保证其特殊的性能, 还应保证产品的大规模生产、高成品率(良率)、 高可靠性和低成本! • 要掌握课程内容,需要熟悉半导体器件原理和特 性、相关材料的特性、各个环节的分析测试技术,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因而,也需要较多地阅 读参考资料,以逐步掌握并应用工艺原理及技术。 • 本课程着重给出主要工艺环节的相关要点!
• References:(Materials)
1.Silicon Processing,By Stanley Wolf and Richard N. Tauber,(Lattice Press,2000),Ch1, Ch2
2.Silicon VLSI Technology—Fundamentals, Practice and Modeling, By Lame D.Plummer et al,(Pearson Education,2000);Ch3
• • • • 第一章: 半导体工业及芯片工艺发展概述 第二章:半导体材料的基本性质 第三章:Si单晶的生长与加工 第四章:几种化合物半导体的材料生长与加工
• 小结:
材料
器件
工艺
• 第二篇(Unit Process)
• 第一章:IC制造中的超净和硅片清洁技术
– 第一单元:热处理和局域掺杂技术
• • • • 第二章:扩散掺杂技术(Ch3) 第三章:热氧化技术(Ch4) 第四章:离子注入技术(Ch5) 第五章:快速热处理技术(Ch6)
第一章 半导体工业及芯片工艺概述
• 工艺兼容性、可制造性与成本!
–工艺并非独立的!(局部的加工过程对整体的影响) –工艺并非理想的!(材料的表/界面、杂质/缺陷)
• 工艺的一般“安排”:先底层后顶层、先 高温后低温、先稳定后易变
材料 工艺
有分问题:(习题) 界面和缺陷状态的不理想,如何影响器件的功能或性能?
晶体管:(放大、开关、高频、…?)
• 双极型晶体管:(NPN、PNP) 合金管、合金扩散管、台面管、外延台面管、 平面管、外延平面管等 • 场效应晶体管:(P沟、N沟;增强型、耗尽型) MOS场效应晶体管(MOSFET)、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 肖特基势垒场效应晶体管(SBFET)
– 2、集成电路的分类:
一次氧化、一次光刻(基区光刻)、硼扩散(基区扩散)、基区再分布(二次氧化) 二次光刻(发射区光刻)、磷扩散(发射区扩散+三次氧化)、三次光刻(引线孔光 刻)、金属镀膜、反刻引线。
氧化台阶、套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IC的基本制造环节
• 晶片加工 • 外延生长 介质膜生长 图形加工 局域掺杂 金属合金 • 封装、测试 设计公司(FabLess)
9
Poly gate
8 LI metal
n+
3
p+
5
p+
LI oxide STI n+ p-well n+ p+
2 7
4
n-well
6
1
p- Epitaxial layer p+ Silicon substrate
集成电路芯片?
沟道 长度
集成电路芯片?
本课程只涉及芯片制造工艺!
• 主要教学内容: • 第一篇(Overview &Materials)
工艺的其它特征描述:
晶圆直径(8英寸、12英寸等) 器件类型(Bipolar、CMOS、BiCMOS等) 器件特征(铝栅/硅栅、GeSi技术、耐压等)
技术水平(光刻次数、误差容限、芯片尺寸等)
第一章 半导体工业及芯片工艺概述
• 摩尔定理:由Intel创始人之一的Moore提出的,被人
认为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定理
3.材料科学与技术丛书—半导体工艺, K. A. 杰克逊 等 主编, (科学出版社,1999)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s, By Kenneth A. Jackson and Wolfgang Schröter, (Wiley-VCH, 1996); Ch1,Ch2
4.半导体器件的材料物理学基础,陈治明 等,科技版,1999
器件
第一章 半导体工业及芯片工艺概述
• 特征尺寸及其制约特征尺寸的因素
♠ 特征尺寸:
单元器件结构中的最小尺寸;一般特指MOSFET 的沟道长度,如0.5m、0.13 m、 90nm、45nm、25nm等
♠ 主要制约因素: 量子效应
图形加工技术(光刻) 栅介质材料 净化技术
♠ 解决方案:超高频、新型光刻技术、高k介质
第一章 半导体工业及芯片工艺概述
• 集成电路中的元、器件结构
• 几种二极管的基本结构(a、n极)
合金
平面
生长(异质)
台面
Schottky
• 几种晶体管的基本结构(e、b、c极或s、d、g极)
合金
生长(异质) 平面1
平面2
MOS
Si双极npn晶体管芯片结构
n+ p n n+
E
B
C
简单的Bipolar IC 结构
• 一块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隔12个月翻 一番(1964年)(1975年修订为18个月)
实现途径:晶体管尺寸减小;芯片尺寸增大;
第一章 半导体工业及芯片工艺概述
• 摩尔定理的几种形式:
图1.9
图1.7
Moore’s Low
World Semiconductor Trade System
From:
• 特定性能的材料形成通常需要持续的高温热处理 • 材料种类(如Si、SiO2)和尺度 • 材料性能(如:导电类型、电阻率、载流子浓度、
迁移率、少子寿命等,以及导致它们变化的杂质 及浓度/分布/电荷态变化、缺陷、晶格畸变)
• 界面缺陷和界面态
–材料的性能(在高温下)可以发生变化, 因而可以导致器件的性能,甚至功能变化
第一章 半导体工业及芯片工艺概述
• 良率:即,合格率 良率的测量: 影响良率的因数:
晶圆破碎和弯曲
制成变异(工艺误差) 制成缺陷(杂质污染) 光刻缺陷 器件参数
连线、密封、工艺缺陷
第一章 半导体工业及芯片工艺概述
良率的累积:工艺步骤与整体良品率!!!
Y=yi
yi=各种模型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课程学习要求
• • • • 鼓励课堂提问和答问(争取获得奖励分!) 鼓励相互小声(不影响他人!)讨论课堂内容 课程作业次周交,占课程总成绩30% 课程假设大家都已具备较好的大学物理、半导体 物理和半导体器件(含集成电路)的知识,能够 理解测试技术中的基本物理原理,(建议大家复/预习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