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传播学教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
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指的是谁? P63K
20世纪20年代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活动对传播学的成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他们是:
拉斯维尔——宣传研究的权威,最早概括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并提出了“5W”模式;
卢因——“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
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效果研究;
拉扎斯菲尔德——系统地运用社会调查和量化方法研究传播过程,对传播理论的体系化起了重要作用。
2“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 P148
这是加拿大传播学这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
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
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结果。
3受众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受众在作为群体成员行动之际,对大众传媒表现出某种能动性,一是“能动的选择”,即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群体利益、规范和文化背景相合的传播内容加以接触;二是“能动的解释”,即按照自己的利益、立场和意识形态来解释和理解在大众传播的信息。
4“强化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补强论)P196
大众传播对受众的既有立场、信念、态度的补充和强化作用。
大众传播最明显的效果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
而是原有态度的强化。
“强化效果理论”是有限效果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5信源的可信性包含哪些要素? P201
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信誉条件,即是否城市、客观和公正;二是资格条件,即是否了解详情,是否具备合理、合法的发言权等。
6简述媒介文化概念.
媒介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
7什么是“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 P246
1 改变现行国际信息秩序的不平衡;
2 解消过度的集中垄断;
3 保证信息与观念的自由而平衡的流通;
4 保障信息来源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5 保障传媒新闻工作者的自由;
8什么是知识传播的“上限效果”? P231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只是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9试述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P189
1) 环境认知效果。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和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
这种效果传播学中称为“视野制约效果”,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2) 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
大众传媒提倡或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
这种作用通过舆论引导形成的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3)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媒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
或行为模式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
10简述李普曼对传播效果研究的贡献. P260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美国政治家、专栏作家、美国现代新闻学与传播学奠基人之一
主要贡献:
(1)舆论及宣传研究
(2)提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3)大众传播效果的洞见
(4)把关研究
(5)传播与民主政治的分析
11简述拉斯维尔对传播学的贡献.
哈罗德·拉斯维尔(1902—1978 ):美国政治学家
主要贡献:
(1)5W;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和环节组成
(2)内容分析;
(3)战时的宣传;
(4)将弗洛伊德理论引入美国社会科学界;
(5)参与创建政治科学
12简述卢因(勒温)对传播学的贡献.
库尔特·卢因(1890—1947):德国心理学家
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主要成就为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research)、场理论(field theory);
战时食物习惯研究。
提出把关(gate keeping)理论。
13简述拉札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社会学家
主要贡献:
(1)首先开始了传媒效果的研究,1930年至1931年在维也纳进行了第一个广播受众调查。
提出了几个重要传播学概念:比如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对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2)调查方法的革新;
(3)创立以建立在大学基础之上的研究所模式。
14简述霍夫兰对传播效果研究的贡献.
卡尔·霍夫兰(1912—1961):美国心理学家
说服心理学研究。
耶鲁计划。
信息的中介因素:信源;休眠效应;一面说理还是两面说理;诉诸感情还是诉诸理性;警钟效应;前后效应;明示结论还是寓观点于事实之中。
15简述施拉姆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P263
韦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家
1942:在俄亥俄大学建立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培养计划;
1947:在伊利诺伊大学建立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终身致力于传播学研究及教育;
1948年:编写第一本传播学专著;
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电视与儿童、传播与发展、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沟通。
16简述拉斯维尔的“宣传”定义. P261
拉斯韦尔对宣传的定义:它仅指以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以消息、流言、报道、图片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的做法。
宣传的四个主要目标:(1)激起对敌人的仇恨;(2)与盟军保持友好关系;(3)与中立者保持友好关系,并且尽可能与其达成合作;(4)瓦解敌人的斗志。
17什么是“广播”的“窄播”化?
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播活动出现的一种变化趋势,其最明显的特点是信息的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将特定的内容传达给人数相对较少的特定对象群体,以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
在广播电视领域,这个变化趋势也称为“广播”的“窄播化”。
18简述大众传播受众的特点. P169
受众的特点是:
1)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
2)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
3)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受众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信息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活动等,都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19简述香农和韦弗的数学传播过程模式. P61
美国得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1949年提出。
这个模式是描写电子通信过程的,他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变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受器把接收到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送给信宿。
20简述施拉姆和奥斯古德的循环过程模式. P61
施拉姆和奥斯古德于1954年提出。
该模式中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的主体,通过讯息的传授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21.什么是传播?把握这一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P5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过程,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第二、传播具有社会关系性,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和体现。
第三、传播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而进行的双向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的进行需要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22什么是人际传播?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有什么特点?P81
人际传播是作为行为主题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面对面人际传播有以下特点:
1)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的传播更为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在传播关系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23人类传播经过了哪些发展阶段? P28
1 口语时代。
口语的产生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
2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在原始图画、记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文字的发明具有重要意义。
3 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现实。
4 电子传播时代。
大量电子媒介得出现和普及为人类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
24简述大众传播者的特点. P157
大众传播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位稳固。
大众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是固定的,不能发生角色互换。
2)大众传播者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3)大众传播者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人。
25传播效果可以分为哪三个层面?P188
1) 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量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 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3) 这些变化外化人们的言行,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6受众的“使用与满足”行为有哪些基本类型?
对日间广播剧的调查:(1 )感情释放;(2)愿望的想象;(3)解决生活问题的有用建议。
对报纸的调查:(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2)日常生活的工具(天气、交通、购物等);(3)休憩的手段(从读报中获得安静和休息);(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社交的手段;(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对电视的调查(1)心绪转换效用;(2)人际关系效用;(3)自我确认效用;(4)环境监测效用。
27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所说的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积累效果”和“遍在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P221
1) “共鸣效果”指的是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存在着高度的类似性;
2) “累积效果”指的是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
3) “遍在效果”指的是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28“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的手法各有什么利弊?P205
一般来说,明示结论可使观点鲜明,读者易于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但同时也容易使文章显得比较生硬而引起反感。
另一方面,文中不作明确结论,而仅仅提供引导性的判断材料、将观点寓于材料之中的做法,则给读者一种“结论得于自己”的感觉,可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观点的影响。
但容易使主旨变得隐讳,有时不易贯彻传播者的意图。
29什么叫“可说服性”?它包含哪些方面?P210
在传播效果研究中,这种“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称为个人的“可说服性”。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与特定主体相关的可说服性
2 与特定议论或诉求形式相关的可说服性
3一般可说服性。
30“议程设置”研究可分为几种模式?他们各有什么不同?
可分为三种模式:
1)知觉模式,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2)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3)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有限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報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作的判断。
这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影响也越深刻。
31人类传播可分为哪些基本形态?
人类传播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传播学家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的基本形态有以下5种: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
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各种不同形态的传播活动相互交织,相互连接和相互影响。
32试述“信息环境”的概念。
P125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符号
2)一系列信息符号按一定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
3)大部分讯息不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
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4)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或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点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