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提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发性提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发布时间:2023-02-22T02:09:11.99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0月19期作者:杨琴[导读] 随着时代发展变化
杨琴
华池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庆阳 745600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变化,高中数学教学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这就意味着广大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优化和创新,力求打造高质量课堂,为学生全面发展助力。

其中,启发性提问凭借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如何将其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成为了现阶段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将紧扣上述课题,从三个方面分析运用启发性提问的策略,希望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启发性提问;问题导入;设置悬念;思维启迪
引言:“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不可小觑的教学手段,更是必不可缺的教学环节之一。

其中,启发性提问是课堂提问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什么是启发性提问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问题来启迪人的思维,令其思考、分析问题,而非直接阐明答案。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令其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在亲身实践中,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都会得到良好的锻炼。

显而易见,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提问,有效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问题导入,产生关切心理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最佳状态,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但是,就以往高中数学教学情况来看,许多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并未对课堂导入予以充分的重视,常常是“开门见山”,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此时,启发性提问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因此,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时,教师就可以紧扣具体教学的内容,设计问题导入,在课堂伊始就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关切和渴求,在短时间内融入数学课堂,为高质量学习创造良好前提[2]。

例如,在教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组图片,分别是一群迁徙的鸟、一群奔跑的马……并引入话题:“鸟群、马群都是同一类对象汇集起来,这其实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集合。

大家想一想,初中有没有用过集合这个术语?用集合来描述研究对象,十分便捷,那么,集合到底是什么呢?”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先进行了生活实例的展示,接着设计了问题,以此启发学生,让学生联想旧知,从而引入新课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实现思维主动性的培养,为后续学习开一个好头。

二、设置悬念,调动求知欲望
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的运用,有效设置悬念,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知识学习和探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获取。

究其原因,主要是悬念的设置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虽然猜不透、不明白,但是又不想放弃,大幅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3]。

而且,它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令学生在优良的氛围中探索新知,实现智力的启迪与开发。

例如,在教学“对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悬念,如下:“同学们,假设一张纸的厚度为0.082毫米,将其对折5次,厚度也不到1厘米,如果将这张纸对折12300次,它的厚度大概是多少呢?”这样,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纷纷参与其中,进行估测。

接着教师把握契机,继续引导:“同学们,想知道答案吗?计算后,发现这张纸对折12300次后,厚度高于一座摩天大楼。

”此时,学生感到不可置信,甚至开始怀疑。

于是,教师列出相应的算式,提醒学生用老旧的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极易出错,如果运用对数来计算,会更加简单、高效。

如此,学生纷纷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习,探究本节课的内容,取得不错的教学成效。

三、把握梯度,实现思维启迪
在运用启发性提问时,特别是提出的新问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所以,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把握好“度”,将原本复杂的问题进行细致划分,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呈现,让学生能够在问题节点中获得启迪、启发,进而有效思考和解决问题[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当发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保证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

例如,在教学“数列求和”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An=2n+1-2这个数列,同时出示问题:“数列An的前n项和Bn是什么?”在此期间,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这是等比数列还是等差数列呢?”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辨别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公式进行解答。

接着,再引导学生用A2-A1和A3-A2不相等来表示非等差数列;用和不相等来表示非等比数列。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一点,即它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随后,教师再次提问:“同学们,怎样计算出它的前n项和呢?”学生列出算式:Bn=A1+A2+A3+……An=(22-2)+(23-2)+……(2n+1-2),最终计算出答案。

显而易见,数学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并保证问题梯度,往往会有温故知新的效果。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不仅锻炼了数学思维,还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在日后学习中也会更加用心和专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启发性提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对学生数学学习有着极为积极的实践意义。

新时期下的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启发性提问的价值,通过问题导入、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求。

与此同时,还要把握好梯度,循序渐进、由浅至深地引导和点拨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启发性提问在教学中的功效,为学生高质高效的数学学习和探索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于岩松.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培养[J].科学咨询,2021(15):252-253.
[2]唐剑.浅谈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3):35-36.
[3]顾镭.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问题链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以“直线的方程”为例[J].科教导刊,2021(9):163-164.
[4]张仁.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21(49):8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