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教材,想说爱你不容易!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想说爱你不容易!
对于教材,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态度:编教材的人对教材充满期待,一线教师对教材不得不爱,在校学生对教材充满无奈。

当我在语文论文中读到研究者对语文教材的长篇大论时,我不停地摇头,或许这只是他们的自我表演吧。

试想,教材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教材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的语文课,已经将教材删减的少之又少了,但是还有一些不得不讲的文章,每次学生问我讲什么、我回答“讲课文”的时候,学生的失望之情油然而生。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学生疏离了教材,还是教材戕害了学生,抑或是教材的使用者泯灭了学生对教材的热情。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思考教材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到底扮演者什么角色?
首先,教材代表着一种真理。

从小学接触教材开始,教材成为学生顶礼膜拜的对象,没有哪个小学生第一天拿到教材就充满厌恶的,因为他们相信教材所说的都是对的,他们要从教材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他们甚至要在教材中看到自己的成长。

教材自然成为真理的化身,它只能被学习,而不能被质疑。

当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萌生的时候,教材的真理性也就日渐受到质疑了。

其次,教材代表着一种权威。

学生并非自觉认同教材的真理性的,而是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或者是强制作用下认同的,教材自然就有一种权威性,它要求所有的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材,教材说向东,学生不敢向西。

教材说了:“《项链》的主旨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的金钱观念的”,谁敢说“马蒂尔德其实也是有优点的”。

教材说:“《我的叔叔于勒》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的亲情的”,谁又敢质疑?有时候这种权威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实现的,而伴随着考试的又是一系列考核标准与强化措施,挑战教材,分数就低,久而久之,学生只能对教材充满厌恶却又不得不每天面对。

再次,教材代表着一种标准,这种标准是与教材的权威性联系在一起的。

雪化了是什么?回答是“水”,就是对的,回答是“春天”,就是错的。

教材中的知识点作为标准尚可理解,不可理解的就是试卷中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呢,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那就是答案。

或许,“标准答案”这种东西只是在中国的教育语境中才会存在吧。

不过现在的语文考试,谈“参考答案”的越来越多了,谈“标准答案”的越来越少了。

第四,对教材的解读存在着模式化倾向。

回想起小学语文,讲一篇课文,首先是抄生字生词,然后是解词,然后是划分文章的段落,然后是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然后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是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这种分析课文的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对每篇课
文都进行这样的剖析,学生对课文肯定充满了厌恶。

小学如此,初中估计也一样,高中也没有实质的改变。

如何使用教材,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后,教材其实是一种单一化的文本。

这种单一化不仅表现在教材对课文文体的选择、课文内容的安排、课文思想的确定,还表现在教材价值观念的单一化。

其实,文章的价值观念是呈现多元化的状态的,例如《孔雀东南飞》,可以歌颂爱情的忠贞,可以批判封建体制,可以用现代的社会理念来评判焦刘二人的自杀行为。

孙立权老师指出,对文本的理解有三种:一种是按照前人的理解,所谓“历史读法”,一种是按照今人的理解,所谓“现代读法”,一种是个人化的理解,所谓“个人读法”。

而当今对教材的解读最缺少的就是“个人读法”。

周彬先生在《课堂密码》中指出,教师对教材应该有三种态度: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批判教材。

我很认同这三种行为,当然,如果这三种教师行为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学生行为,那么教材的价值才会得以显现。

注:本文说的“教材”主要指语文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