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海市语文中考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2021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一、句子默写
1.古诗文填空
(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3)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4),不知其源。

(柳宗元《小石潭记》)
(5)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句子“,”阐明了人生不圆满是常态这一哲理。

二、对比阅读
2.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甲文作者是朝代的陶渊明,乙文作者是宋朝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描写了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淳朴的社会风尚。

B.(乙)文交代了滁州地理环境后,由远及近,逐步推出主景醉翁亭。

C.(甲)文是作者被贬时的作品;(乙)文是作者被提拔担任滁州太守时的作品。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意外发现的美景,都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甲)(乙)两段选文都提到的“乐”,含义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

三、课外阅读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淝水之战
时苻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

谢安遣弟谢石及兄子谢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

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

苻后率众,号百万,次①于淮肥,京师震恐。

加②安征讨大都督。

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

”既而寂然。

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

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

安常棋劣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③而又不胜。

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

④”安遂游涉,至夜乃还。

(注)①次:驻扎。

②加:加拜。

③敌手: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

④以墅乞汝:我把别墅送给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玄入.问计()
至夜乃还.().
(2)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两人就是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最后谁也没有获胜。

B.两人就成为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最后张玄没有获胜。

C.张玄就把谢安作为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但没有获胜。

D.谢玄就把谢安作为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但没有获胜。

(3)谢安面对强敌“夷然无惧色”,做的两件事是“”“”,表现了他应战时的、
四、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梦何必成真
①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

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②有两种不同的梦。

③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

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

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

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④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

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

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⑤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

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

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⑥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

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

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

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

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

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⑦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

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

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1)在第5段画线句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倘若……就B.只要……就C.只有……才D.无论……都
(2)“好梦何必成真”中的“好梦”指:①②。

这两种好梦的不同点是:①梦的内容不同:第一种梦的内容是实际的,第二种梦的内容与实际无关;
③:
④。

(3)第⑤段中,作者写古代樵夫的故事有何作用?
(4)理解文章结尾句“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的含义。

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灶边读书人
①我是偶然间发现母亲在劳作之余还在读书,这让我吃惊不小,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啊。

母亲小学二年级没上完,就辍学了。

原因是她早年丧父,我姥姥一个人养家,诸多不易,作为长女的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为了我的两个小姨和舅舅做出的牺牲。

②后来母亲和姥姥一起劳动,接着为人妻、为人母,她完全与书绝缘,母亲的身影总是在家和地里穿梭不停。

倒是在我们姊妹几个上学时,她大力支持。

她说,看着我们读书,她浑身都是劲儿,忙也不嫌忙,累也不嫌累了。

不过我没有辜负她,最终靠手不释卷的勤奋考上学,端上了她希冀已久的“铁饭碗”。

③那天,我回到家里,看见灶火旁烧火做饭的母亲,一手拿柴火,一手拿书,低头垂眉,眼睛在书页间流连,专注得忘了往炉膛里续柴,好像这个世界就剩下她一人。

我不忍惊扰她,以致火把从灶膛里掉出来,“噌”一下燃着了脚边的柴火,我抓住水瓢泼过去,灰白色的尘烟“呲呲”叫着如丝缕一样袅袅升起时,她才像从梦里惊醒过来,书本掉落在地,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眼神里满是惶恐,一脸无辜地呆站在那里。

这一幕,看得我五味杂陈。

④我不知母亲从何时开始读书的,灶膛边的一本本杂志和书是我们读过的,早已发黄打皱,它们陪着母亲在这里烟熏火燎的,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一天天的悠长时光里,我们都不在家,母亲是如何想起用书来慰藉自己孤苦的心灵?现在想想,有好多次,母亲都说,她心里难受想哭。

父亲去世后,她如同被抽去了筋骨一样孤苦无依,身体的病痛,心里的孤寂,生活的磨难,像一座座大山把她重重围住,压得她胸闷气短,chuǎn不过气来。

但要活下去,要把几个孩子养大,把千疮百孔的生活尽力
地缝补
..起来,也不能只是哭。

⑤母亲与书结缘,在我的意料之外,她小学二年级的学历,认识的一些字,几十年过去了,在时间的沙漏下,留在脑海里的还有几个?她说,自己的名儿都不会写,更不要说别的字了,既然这样,她怎么能读进去,还读得津津有味呢?母亲害羞地说,她是冲的。

我不知道她说的是冲还是充,她的意思是囫囵吞枣?是滥竽充数?还是不求甚解?总之我佩服她的毅力,她是如何靠这几个似是而非的字把整段整篇连贯起来去感知其意的?
⑥如今的母亲,不再终日愁苦,情绪低沉,精神世界风清月朗,艳阳高照。

我现在才明白,这不仅是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还有读书给母亲带来的影响啊。

几天前,她打电话说要看我新出版的散文集《我的村庄》,为此她还专门搭车到县城配了老花镜,只等我的书送到手里,她就可以开读了。

她的话音里带着甜蜜的笑,裹着浓得化不开的自豪,她要读的书的作者是她的女儿啊!
(1)看拼音写汉字
chuǎn不过气来()
(2)第④段加点词语“缝补”在文中的含义是。

(3)阅读文章①—⑤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母亲曾经面对的人生苦难母亲面对困难时感人的表现
①为弟妹做出牺牲,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
为人妻,为人母,每天在家里和地里穿梭不停②
③④
(4)对第⑤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母亲识字不多却能读懂文章感到不可思议。

B.“我”对母亲靠很少的识字量来理解文意感到佩服。

C.“我”对母亲识字不多却津津有味地读书感到可笑。

D.“我”为母亲识字不多却努力读懂文章内容而感动。

(5)文末画线句不能改为“她的话音里带着笑,裹着自豪,书的作者是她的女儿。

”的理由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五、综合性学习
6.上海市虹口区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你受邀参加寻访“鲁迅小道”的专题活动。

在收到活动邀请的同时,你还收到了下面这份活动资料,并要求完成下列活动任务。

“鲁迅小道”的起点从鲁迅到上海后的第一个居住地景云里开始。

鲁迅在景云里居住期间,与茅盾、叶圣陶、柔石、冯雪峰、陈望道等一批文化名人的往来密切。

“鲁迅小道”的第二处场所,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鲁迅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与柔石等革命青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鲁迅小道”的第三处场所,是多伦文化艺术空间,在这里可以看到《鲁迅的文化生活》专题展览。

“鲁迅小道”的第四处场所,是鲁迅在虹口的第二处住所拉摩斯公寓,在这里可以看到鲁迅与瞿秋白、陈赓、陈云等共产党人密切交往的生动故事。

“鲁迅小道”的第五处场所,是内山书店旧址,它展出了“鲁迅与国际友人内山”的交往故事。

第六处是鲁迅最后的居所鲁迅故居。

“鲁迅小道”串联起的六处场馆,全长不过近1000米,有老弄堂,有街市,漫步在这条小道,能感受鲁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的生活轨迹,追思往事。

(1)阅读活动资料,了解“鲁迅小道”基本信息。

下列选项中,对“鲁迅小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道的六处场馆,都与鲁迅先生联系密切。

B.鲁迅先生在小道每个场馆和文化名人交往。

C.小道记录了鲁迅先生生命最后十年的生活。

D.小道不足一千米,位于虹口老弄堂老街市。

(2)邀请你的同学一起参加这次寻访活动。

请你把这次寻访活动向同学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下最恰当的介绍顺序是()
①场馆介绍②活动时间、地点③寻访路线④重点参观场馆⑤活动准备
A.①②②④⑤B.⑤②①④③C.①②⑤③④D.②③①④⑤(3)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写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寻访“鲁迅小道”,让你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请你对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单的论述。

80字左右。

六、作文
7.题目:…………也是一种美
要求:补全题目;600字左右;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谁家新燕啄春泥
(2)日暮乡关何处是
(3)月是故乡明
(4)岸势犬牙差互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答案】(1)东晋;欧阳修
(2)一眼望去,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3)B
(4)不一样。

甲文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宁静、幸福的生活感到快乐。

乙文是指作者寄情山水的快乐。

3.【答案】(1)进入;返回
(2)B
(3)与玄围棋赌别墅;游涉至夜乃还;镇定自若;胸有成竹
4.【答案】(1)A
(2)物质的梦;精神的梦;梦的价值不同,第一种梦没实现就无价值,第二种梦无论实现与否都有价值;梦的实现方式不同,第一种梦是外在的荣华富贵,第二种梦是内在的智慧教养梦。

对人的影响不同,只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做第二种梦的人内心世界是自由丰盈的
(3)举了古代樵夫每晚大做富贵梦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物质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就是不切实际的梦想(有力地论证了不切实际的梦是没有价值的),和精神的梦形成对比。

(4)如果我们人类只追求物质生活不追求精神生活,那么即便物质的梦想实现了,生活非常富足,但内心空虚,生活也是非常痛苦的。

5.【答案】(1)喘
(2)文中指母亲弥补生活中的不足
(3)早年丧父,我姥姥一人养家,诸多不易;大力支持我们姊妹几个上学;我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孤苦无依;劳作之余,还在读书
(4)C
(5)原句“笑”用“甜蜜”修饰,“自豪”用“浓得化不开”修饰,“书”前多了“她要读的”,结尾还有"啊"及感叹号。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女儿出书一事感到特别高兴,非常自豪,也为自己将要读女儿的书而感到特别高兴。

6.【答案】(1)B
(2)D
(3)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联系提供的资料或鲁迅的其他材料进行论述语言通顺。

7.【答案】【参考例文】
残缺也是一种美
都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的确,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会,就会了解,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

你明白断臂维纳斯为什么能吸引海内外众多学者的目光,在历经千年沧桑之后依然有那么多人为之倾倒吗?因为她是残缺的。

从她那丰腴饱满的躯体,人们感叹于这巧夺天工的杰作;而因她那缺失的双臂,人们浮想出多少曼妙的姿态。

正是她的残缺给人以广袤的想象空间,正是她的残缺造就了她的永恒。

她的残缺是一种令人叹息的美。

你明白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的游者,在百年坎坷之后仍在这废墟前驻足凝视吗?因为它是残缺的。

从它那所剩无几的断壁残垣,人们能想象出以往的它是怎样的辉煌;而那些焦黑的石柱,又在千万炎黄子孙眼中燃起了怎样壮烈的屈辱火焰。

应对它,人们不会忘记以往的摧残;应对它,中华儿女也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正是它的残缺提醒了人们那不能忘怀的血债,正是它的残缺使它如此经久不衰。

它的残缺是一种悲壮的美。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应对红颜老去的残缺,李煜看到了亡国的忧思;“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应对故国落寞的残缺,刘禹锡看到了家园不再凄楚;“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应对枝头花落的残缺,李清照看到了心力交瘁的无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应对沉舟病树的残缺,刘禹锡还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喜悦。

那么,应对生命中的残缺,你看到了什么呢?是悲观地摇头叹气,黯然神伤?抑或是一鼓作气,探寻残缺中所蕴含的美呢?
还是那句话,“人无完人。

”即便你拼了命地努力,也难换来十全十美的人生。

既然如此,何不擦亮双眼,去探寻生命中的残缺之美呢?学会去欣赏别人身上残缺的美,学会去理解自我身上残缺的美吧。

用那双会欣赏残缺之美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那能理解残缺之美的臂膀来拥抱世界,你会发现,并不仅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才会迸出绚烂的火花。

相信我吧,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