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鲁教版八下(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

作者通过“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中国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

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

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以期达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和情感教育。

一、默读文本,感受苦难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第一本书”的故事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

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下为发言摘要,复述略)
教师:牛汉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的这一段美好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

但从牛汉的追忆中,我们是否感觉到了他心情的沉重?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1:是,我也感受到了作者在说起往事时很压抑、很沉重。

我想这压抑和沉重是来自于当时人们生活的贫穷吧。

由于贫穷,同学乔元贞读书却没有书,“我”把书撕成两半,让同学有书读,父亲知道后,帮“我”把撕开的两个“半本书”加上他的手抄部分,最后装订成两本完成的书,“我”一本,乔元贞一本,这也让“我”的第一本书有了不同寻常的来历……学生2:我认为这种沉重还因为作者有感于当时农村文化的落后。

作者不是说,在当时的乡村,“书和红薯”都是“稀奇的东西”吗?他的老师“弄不成”身为一个教师,却弄不到《算术》和《常识》;一个班级,三个学生;十几个人,四个年级,坐在一个教室学习…………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是啊,由于当时乡村经济文化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以及闭塞,人们的生活是艰难而沉重的,自家的窘迫,乔元贞家的苦楚,还有那些一样贫穷的“乔元贞”们的家庭也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为活着而活着。

生活的苦难和不幸让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追忆往事的心情自然沉重无比!……
教师(请学生畅谈自己的生活学习条件,在今昔对比中教育学生感受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生发言略)
教师:……同学们,对照今天的生活,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呀!要珍惜呀!
二、研读文本,感动温情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记忆,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演“双簧戏”的情趣。

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

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动故事中的温情。

教师:作者的第一本书承载着一段苦难的历史,这让他心情沉重,但作者却又说这第一本书“值得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的”,为什么?(学生发言摘要)
学生1:因为作者感动。

乔元贞家里极穷,连读的书也买不起,作者把自己的书撕成两半,送一半给乔元贞,让同学有书读。

作者的同情心和对同学的情谊让人感动。

学生2:父亲的慈爱、同情心、乐于助人等也让人感动。

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

当父亲看到“我”那本凄惨的课本时,愣了半天,翻来覆去看。

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
指责,只是深深的叹着气。

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这深深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又有对儿子同学生活贫困的深深同情。

学生3:当时乡村邻里之间的友好淳厚的情义也让人感动。

“我”和狗引得十几个学生哄堂大笑。

“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达理的父亲的面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

”尽管有失老师身份,但却表露了邻里间的友好。

学生4:还有那人与狗的故事也令人忍俊不禁,让我们被作者儿童时代的童趣深深感动。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乐趣,那是他童年生活艰辛沉重。

但童年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狗在一起,回到大自然,都是快乐的,而且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是在学习条件极其恶劣、生活处境如此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

苦中求乐,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教师:……作者也怀着敬重和珍爱的感情在追忆这“第一本书”。

因为除却苦难,这书里还有来自于“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那就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深情、同学友情及童年上学的乐趣。

这艰苦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也是弥足珍贵,让人感怀的。

女作家张洁说:“爱,是不能忘记的。

”不能忘记,因为铭刻在心,因为感动。

也因此,事过几十年,作者饱尝人生甘苦,回首往事时,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是支撑作者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遭遇艰难困苦而能矢志不渝、努力追求的精神支柱,是作者人生发展成长之本。

所以作者不会忘本,以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这“第一本书”。

三、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这一环节是前面阅读的延伸,通过“乔元贞”和我的命运对照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和人生,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教师:文中提到了作者的两个小伙伴,乔元贞和二黄毛。

大家读一读文中关于乔元贞和二黄毛的故事,看看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摘要)
学生1:乔元贞没有课本却考了第一名,可见他是聪明好学的孩子。

这“半本书”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文章最后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学生2:乔元贞这样聪明好学,却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与知识擦肩而过,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时文化经济的极度落后和贫困,他一辈子只能生存在社会的底层,一辈子都在为起码的生存而挣扎。

乔元贞是不幸的,是落后、贫穷和封闭限制了他的发展,毁了他的一生。

教师:讲得非常好!乔元贞的结果是让人遗憾。

而和他一样聪明好学的作者,如今成了著名作家、诗人。

如果有读书的条件,也许乔元贞长大后也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所以说,知识能改变人生命运。

乔元贞的故事是令人深思的。

…………
教师小结: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是作者终身的财富。

的确,恰如一位哲人说:“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

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

”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本色吗?……在感悟了第一本书承载的苦难生活和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之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写出你对生活的人生的感悟。

学生1:知识改变命运。

学生2:生活是薄荷糖,含在嘴里品味时透着一股清凉;生活是加糖的咖啡,苦亦甜。

学生3:生活感动我们,我们感动生活。

……
教学反思:其实这是一堂没有亮色、也无创意的常规课堂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一直为文本的故事所左右。

感受苦难,我们心情沉重;体验温情,我们不觉感动。

在感受苦难体验温情中,学生能严肃地思考生活和人生,从而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熏陶,达到了预期的情感教育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