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人罗臻学科政治上课时间课题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课后巩固做课时练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对比与说理法、讲练相结合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导入: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
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
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
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那么,社会
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因为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就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假象——
社会历史由人们的动机、目的决定,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这是因为
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
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
的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
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来源:Z§xx§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含义
问题: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
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
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来源:Z§xx§]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
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
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
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鲁迅
问题: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总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学生阅读课文,阐述内涵深入自主理解
结论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③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带有阶级性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知识框架框架形成[来源:学科网ZXXK]
校正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辨析:社会意识一旦生成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来源:学*科*网]
答案A、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在顺利时居安思危,在困难时看到光明。
)
B、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问题为什么现代社会仍存在着落后的封建主义思想?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那个时候就能提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因为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唯心: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观点生成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师教授区别:
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过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2、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
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来源:Z。
xx。
]
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思考:你知道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吗学生回答: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社会发展的第一个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那么,对这一规律如何理解?
掌握规律
解析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来源:学科网]
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Ⅱ、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Ⅲ、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
思考:生产关系如果与上层建筑对应,我们应该怎么称呼?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解析①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来源:Z|xx|]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发展呈什么趋势?这一趋势怎么实现的?
社会发展趋势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有几种,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区别,我们国家的矛盾解决靠什么方式来完成?
阶级矛盾[来源:Z,xx,]
①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②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的矛盾
社会主义的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
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改革
社会发展趋势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练习:
说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
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来源:学,科,网]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点。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
作业设计: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视会
在具有反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两对)
3、社会发展的规律(两个一定要适应)
4、社会发展总趋势
教学后记:
备课人罗臻学科政治上课时间课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价值判断的含义,掌握如何做出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实际培养、认识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牢固树立奉献意识,在价值冲突中,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学难点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相关材料搜集与整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故事导入:有一则故事说: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
口渴难耐。
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
衡一个人不为所动。
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
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
“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
”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
学生讨论并谈谈对“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理解。
[来源:Z&xx&]
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出本课课题并展示教学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什么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什么关系?
(2)正确价值观的标准是什么?
(3)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精讲点拨】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
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要不断进行价值判
断和价值选择。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
为价值判断。
(2)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探究活动二:阅读教材P99下面方框中的材料并思考讨论
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 【精讲点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历史性特征的内涵。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点。
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具体情形。
学生可以根据“专家点评”关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加深理解
探究活动三:阅读《观祈雨》,思考讨论相应问题[来源:学科网ZXXK] 作者: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
(2)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
探究提示:(1)农民的价值选择是希望尽快下雨以缓解旱情;而地主们却害怕下雨以耽误了他们听歌看舞的享乐。
[来源:学#科#网] (2)造成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各自需要的差异。
【精讲点拨】在阶级社会中,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探究活动四:学生阅读教材P100下边方框并讨论思考
(1)谈谈你对上述不同选择的认识,分析他们各自选择的得失。
(2)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探究提示:(1)A的做法是道德品质低下的表现,必将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
B的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特别是在自己不会游泳的情况下不失为正确的选择,但可能会错过解救的良机。
C的做法是典型的拜金主义的价值选择,惟利是图,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是极其错误的。
D的做法在价值选择上是崇高的,是我们所倡导的。
(2)结合这一情景,谈出自己的做法。
提倡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精讲点拨】这里主要讲两点,首先指出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即人们对同一问题作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存在差异。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我们必须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探究活动五:学生阅读教材P101上边方框,并思考讨论
为什么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探究提示: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及衡量人们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决定的。
探究活动六:学生阅读教材P101下边方框,并思考讨论
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 【精讲点拨】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1)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
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含义
(2)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阶级性
(2)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因人而异
(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教学后记:
备课人罗臻学科政治上课时间课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
理解: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
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通过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教学,帮助学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铸就人生辉煌。
教学重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教学准备收集实现人生价值典型人物的光辉事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