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现在义和现成义的 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处身 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 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 性和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保证了诗歌的 独特性和创造性。
❖ 简而言之,似乎可以这样说:“现量”在王 夫之诗学中的内涵:现在义、现成义是在直 接对象面前的审美直觉,而显现真实义则是 前二者,即审美直觉的结果
(一)诗歌发展正变论
《原诗·内篇》上:“ 诗始于《三百篇》,而规 模体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 明以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 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 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 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 禅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 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非有 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
四、诗歌欣赏方面的见解
王夫之有比较通达的诗歌欣赏观点。他说:“作 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就是说, 作者在创作时,诗歌有其一定的意义,但读者在欣 赏时,却不必囿于作者的本意,不仅可以而且应该 从自己的角度去体验和理解,赋予它不同于作者的 思想含蕴。这种不同的理解得之于读者不同的世事 经历、文化修养和阅读欣赏水平和欣赏趣味,强调 了读者在欣赏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可以使我们 联想到孟子“以意逆志”说和西方文论中“一千个 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
“诗道性情”与“兴观群怨”论
《明诗评选》:“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 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分 派于《易》、《书》、《礼》、《春秋》去,彼不 能代诗而言性之情,诗亦不能代彼也。”
《四书训义》卷二十:“诗之泳游以性情,可以兴矣; 褒刺以立义,可以观矣;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 含其情而不尽于言,可以怨矣。”
《姜斋诗话》卷二:“情景名为二,而实 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 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 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静千宫 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 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 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 非然,亦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
《诗绎》:“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 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 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 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 各以其情而自得。”
二、“情景”说
❖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 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构成: 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 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 迎,互藏其宅。 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 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姜斋诗话》
二、桐城派的文论
(பைடு நூலகம்)方苞的“义法”说
《又书货殖传后》:“《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 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 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二)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
《论文偶记》:“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 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 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譬如大匠 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 然即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 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 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王夫之既强调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 (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诗之所至,情无不至。 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又不否定诗歌中也有理 (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非理抑将 何悟?)。只是诗歌中的理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 理而已(经生之理,不关诗理,犹浪子之情,无当 诗情)。这种对情理关系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更为科学也更加稳妥,从而对争论了数百年的情、 理关系作了比较圆满的总结。
四、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学批评
清代词学中兴,盛况空前。这一时期词的创作与批 评高度活跃,词派纷呈,其中尤以阳羡派、浙西派以及 常州词派声势最为浩大,成为为有清一代最具影响力的 三大词派。
阳羡派和浙西派出现于清初江南词坛,前者以陈 维崧为首,推崇苏轼、辛弃疾的豪放雄奇词风,强调抒 发愤郁不平的豪情壮慨;后者以朱彝尊为首,宗奉姜夔、 张炎的清空雅正词风,主张以词歌咏“盛世升平”。
(一)创作论
1,“庶人之议”与“怨毒著书”说
第一回回首总评:“王进去后,更有史进。史 者,史也,寓言稗史亦史也。夫古者史以记事,今 稗史所记何事?殆记一百八人之事也。记一百八人 之事,而亦居然谓之史也何居?从来庶人之议皆史 也。庶人则何敢议也?庶人不敢议也。庶人不敢议 而又议,可也?天下有道,然后庶人不议也。今则 庶人议矣。何用知其天下无道?曰:王进去,而高 俅来矣。 ”
《唐诗评选》卷四:“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古诗评选》卷五:“写景至处,但令与心目不相 睽离,则无穷之情正由此而生。一虚一实,一景一 情之说生,而诗遂为阱为梏为行尸。”
❖ 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 依傍,缺一不可的。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 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 “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 这是最高境界,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比较 难的;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 着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 片月”;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 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总之情景互相融 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常州派张惠言要求词能“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 讲“寄托”,扩大了词境。
第三节 清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一、金圣叹 金圣叹(1608-1661)原姓张,名采,字若采。
后改姓金,名喟,字圣叹,明亡后更名人瑞,江苏吴县 人。金圣叹少有才名,性格狂放怪诞,思想激进,“为 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 发前人所未发”。后因“哭庙案”被杀于南京。他称 《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 《西厢记》为六大才子书,其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这 六部书的评点中。其中《水浒传》、《西厢记》评点最 为著名。著有诗集《沉吟楼诗选》等。
3,“因缘生法”说
《水浒传》第五十五回回评:“经曰:因缘和 合,无法不有。自古淫妇无印板偷汉法,偷儿无印 板做贼法,才子亦无印板做文字法也。因缘生法, 一切具足。……而耐庵作《水浒》一传,直以因缘 生法为其文字总持,是深达因缘也。”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 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 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 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 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 之。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 故音节为神气之迹。 ”
(三)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说
《水浒传》第六回:“发愤作书之故,其号耐 庵不虚也。”
《水浒传》第十八回总批:“此回前半幅借阮 氏口痛骂官吏,后半幅借林冲口痛骂秀才,其言愤 激,殊伤雅道。然怨毒著书,史迁不免,于稗官又 奚责焉?”
2,“因文生事”说
《读第五才子书法》:“某尝道《水浒》胜似 《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 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 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 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 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叶燮(1627-1703),字星期,号已畦,吴 江(今属江苏)人,晚年著书、讲学于吴江横山, 世称横山先生。康熙九年(1670)进士,康熙十四 年(1675)任江苏宝应县知县,后“以伉直不附上 官意,用细故落职。”此后,漫游山川名胜,以著 书、授徒终。著有诗论《原诗》,诗文《已畦集》。
在《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 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又把创 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 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 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清代文学批评
王夫之的文论
❖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 ❖二、“情景”说 ❖三、“现量”说 ❖四、诗歌欣赏方面的见解
一、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 姜斋,别号夕堂,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 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明崇祯十五年 (1642)举人。明亡,起兵衡阳抗清,失败 后退居著书四十年,意在总结明王朝覆亡之 教训,对中国古代哲学与诗学进行了全面的 反思、批判和总结。博通经史,思想深遂, 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 家。
《内篇》上:“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然具是三者,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事 理情之所为用,气为之用也。譬之一木一草,其能 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 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苟 无气以行之,能若是乎?又如合抱之木,百尺干霄, 纤叶微柯以万计,同时而发,无有丝毫异同,是气 之为也。苟断其根,则气尽而立萎,此时理事情俱 无从施矣。吾故曰:三者借气而行者也。得是三者, 而气鼓行于其间,絪缊磅礴,随其自然所至即为法, 此天地万象之至文也。岂先有法以驭是气者哉?”
(二)创作主客体论
《原诗·内篇》下云:“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 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 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 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 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 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 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 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之经纬天地,细而一动 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是而为言者矣。”
宋元以来的情、理之争(宋诗受理学的影响, 重理而不重情;严羽强调诗歌主情而反对说理。)
明代以来李贽、公安三袁强调文学应当表现 “真情”而反对“假理”。
从文学批评史看,主张言志、载道的偏向主理 一派,往往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忽略诗歌的 抒情本质和审美特征;主张缘情、抒写性灵的偏向 主情一派,往往对诗歌情中有理的方面认识不足, 并对情缺乏积极的引导。
三、“现量”说
❖ 王夫之在其研究佛教唯识宗的著作《相宗络索》中这样解释
现量:“现量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 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 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 在诗歌的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 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 根据教材的论述,简言之,诗歌创作中的“现量” 说有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实义。
《惜抱轩文集·述庵文钞序》:“余尝论学问之事, 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 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 相害。……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 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 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
叶燮的文论
❖一、叶燮的诗歌理论框架 ❖二、“理、事、情”说 ❖三、“才、胆、识、力”说
❖ 王夫之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时现量 情景”(《明诗评选》卷四皇甫洊《谒伍子 胥庙》诗评语),主体置身于当下的情境当 中,景是眼前的当下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 发的情。这就是传统诗论中说的“即兴”。
❖ 其“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中的自发性, 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说创 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 “落笔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 这一过程是自发地完成的,创作者不应该人 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
❖ 王夫之一生著述颇多,有《姜斋实话》、 《周易外传》、《宋论》等,后辑有《船山 遗书》。
❖ 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 大师。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 心的美学体系。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 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 形态。
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
❖ 古代“言志”说和“缘情”说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