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
刘敬华
【摘要】目前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资源优势凸显、呈现形式多
元等优点,也存在商业气息浓厚、随意开发等问题.随着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面临着转型发展的不二选择,转型是旅游
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要求,文化空间载体的必然要求.构建民族地区非遗DSR旅游转型动力机制,通过动静结合活化遗产、拆分元素根植生活、引进科技重组产品、“互联网+”模式优化等转型路径,可实现民族地区非遗旅游的顺利转型.
【期刊名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卷),期】2017(009)002
【总页数】5页(P145-149)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转型;动力机制;转型路径;民族地区
【作者】刘敬华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3
随着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越发强调精准化程度,相应地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提出了升级改造的强烈要求。
通常,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又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下同)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但其应有的效用尚未得到最大发挥,此时旅游转型便成为了一副“良药”。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转型可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充分利用,增添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旅游产品体系的最优化。
目前,学界主要关注于转型模式[1]、转型方向[2-4]、转型思路[5,6]等方面,鲜有对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动力机制与路径进行系统性研究。
基于此,笔者试图以旅游转型的驱动力作为切入点,在转型必要性与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路径,进而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资源优势凸显
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民族地区的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也较为丰富,在国务院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所占比例已超40%,其代表性传承人近30%,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占比也近50%,足以凸显出民族地区非遗的资源优势。
不仅在数量上具备优势,在资源的特色性上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民族地区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环境造就了非遗的唯一性与独特性,在旅游利用方面它往往作为地方性旅游品牌进行打造与宣传,且对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呈现形式多元
民族地区非遗种类繁多,内涵丰富,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十大类型均有分布,在分类利用思想指导下其旅游呈现形式多样化,有舞台演艺、DIY操作、艺术品装饰、互动体验等不同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品质与游客满意度。
传统表演类非遗旅游利用往往借助舞台剧与实景剧演出、亲身互动体验为主,传统艺术类非遗旅游利用主要在于艺术品鉴赏、纪念品设计、艺术品装饰等形式,传统文学类非遗旅游利用以博物馆历史知识教育为主,民俗类旅游利用则贯穿于旅游行程的始终。
(三)商业气息浓厚
基于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带动效应,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断挖掘地方独特的旅游资源,非遗便是首当其冲,许多被用于旅游商业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但在利益驱使下商业气息浓厚,过度商业化问题严重。
旅游开发商偏重于短期投资回报,往往会选择一些热门的、独特的、经济价值高的非遗项目进行品牌打造,过度包装使得其文化内涵被掩盖,也抛弃了“原汁原味”的初衷体验。
为了迎合市场,不顾文化的内在特征,随意开发,造成非遗面临濒危化、低俗化等不良后果。
(一)旅游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
反贫困、促扶贫是世界难题,更是中国的重点任务之一,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旅游发展实现扶贫是目前最优的选择,因为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持续性与带动性均较强,从一定程度上可发挥由脱贫直升到致富的显著效果。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人口比例也较大,但地方资源相对丰富,通过旅游经济发展带动地方就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目前虽已取得一些成果,可扶贫工作依然十分艰巨,这对旅游扶贫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精准扶贫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了解各村情况,转变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思路,特别是非遗旅游的转型发展,它关系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持续动力,影响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要求
旅游产品与其他有形产品一样,遵循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一个旅游产品从投入市场初始到最后被淘汰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通常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与要求。
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整体处于成长发展期,但有部分旅游产品类型已提前进入衰退期,如非遗旅游,其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及品质要求,此阶段要求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进行有效转型,以期飞跃至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曲线,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非遗旅游转型的关键在于把握文化内涵,凭借文化创意产品吸引更多游客,进而实现产品周期的良性循环发展,由此可见,其旅游转型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要求。
(三)文化空间载体的必然要求
非遗大多数分布在乡村地区,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原有的生存文化空间在悄然演变,依附的文化载体也在变化。
民族地区非遗有固有的生存“土壤”,一代一代得到延续传承,随着生活观念的转变,其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加之旅游的介入更是打破了这一平衡,使得非遗的生存空间产生危机,有些项目甚至濒临消失。
为了保护与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急需找到与之相应的文化空间载体,重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由此,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也是必然的,在转型中尝试找到合适的传承“土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文化空间载体也要求民族地区非遗的内在要素及其组合发生相应转变,促进文化空间与遗产项目之间的融合发展。
(一)DSR旅游转型动力机制模型
通过对民族地区发展现状的分析,清晰了解到其非遗旅游存在诸多问题。
然后,在旅游转型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民族地区非遗旅游到了不得不转型的阶段,接下来,深入探究旅游转型的动力及其机制更为关键。
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us—Response,简称DSR)模型[7],构建民族地区非遗DSR旅游转型动力机制模型(见图1)。
该模型可理解为:非遗在外部大环境和内在小环境“压力”的影
响下,通过展览形式、文化品位、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四方面表征“状态”的旅游转型,在政策制度、社会支持、市场需求等方面做出“响应”。
“响应”进一步促使“状态”旅游转型,文化得到深度体验,阶段性地完成旅游转型任务,逐步推动“驱动力—状态—响应”闭环反馈式旅游转型循环过程。
由此可知,该模型可用
一函数式概括,即非遗旅游转型=F(D,S,R),其中D代表发展驱动力,由外部
拉动力D1与内部推动力D2共同构成,这是非遗旅游转型的外在压力与内在诉求;S代表发展状态,用以表征在哪些方面进行旅游转型,由展览形式、文化品位、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共同构成,这是非遗旅游转型的具体表现;R代表对其旅游转型的响应,主要有政策、社会、市场等组成部分。
可见,该三个主体部分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与融合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提供十足的动力支持。
(二)DSR旅游转型动力机制内涵要素分析
1.旅游转型驱动力(D)
民族地区非遗旅游发展进程中,一方面,随着产品体系的不断完善,同质化竞争特征越发突出,在某一特定地域内竞争环境十分激烈,在利益驱使下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加上应用于旅游开发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与目标市场对文化需求不断升级,其旅游面临着巨大的外部拉动力(D1),“迫使”其做出与之相应的改变。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非遗旅游产品开发较为简单、粗放,相应的层次较低,已无法满足高层次人群需求;非遗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从未停止过,一方来自文化保护者,另一方来自旅游开发利用者,二者的矛盾推动其旅游发展形式不断变化;当然,非遗资源具有历史文化、艺术欣赏、科学研究等诸多价值,加上其显著的经济价值,驱动着其旅游发展需要时刻价值的权衡;加之,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非遗基因依附的基质也发生了变迁,以旅游转型可改善其传承基质[8],以上都是内部推动力(D2)的具体内容。
内外部的驱
动力共同作用使得其转型升级的诉求和动力不断得到强化。
2.旅游转型发展状态(S)
在外部拉动力与内部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的表征状态主要从展览形式、文化品位、产品创新及经营模式四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展览形式(S1)是旅游转型的基础,游客最直接接触到的便是非遗展示的各种形式,如街头演艺、
文化长廊、时空隧道等;文化品位(S2)则是旅游转型的关键,缺乏文化内涵的非遗旅游体验将大大降低旅游质量,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产品创新(S3)是旅游转型的核心,通过产品理念、产品形式、产品组合等方面的创新实现非遗资源的活态传承;经营模式(S4)则是旅游转型的保障,选择合理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经营渠道等最大程度地保障非遗旅游顺利转型。
3.旅游转型行动响应(R)
旅游转型行动响应主要指利益相关者对非遗旅游转型发展所采取的对策、所持有的态度[9],这是加速其旅游转型的机遇和外在刺激性因素。
这里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以旅游行业管理者为主体的政策响应(R1),如制定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规划、成立旅游转型领导与监督小组、构建旅游转型发展标准体系等;二是以经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响应(R2),如承担旅游转型责任、转变经营发展理念、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等;三是以旅游者为主体的市场响应(R3),如提升自身知识积累及文化欣赏水平、购买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为民族地区旅游转型提供修建性意见等,这将促进民族地区遗产旅游良性转型。
(一)动静结合活化遗产
民族地区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根据遗产类型采取不同的旅游利用方式,对于民间文学、传统医药等资源多采用静态的展览形式,如文化长廊、博物馆等,而对于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资源多采用动态的展览形式,如舞台表演、互动体验等,这是较为简单的开发方式,往往容易造成非遗资源的严重浪费。
鉴于遗产资源利用的灵活性,可通过动静结合的展览形式[10]活化民族地区非遗,在静态展示的基础上增添动态的呈现形式,如民间文学可借助说书、快板、“百家讲坛”等动态演讲的方式吸引游客的眼球;在动态展示的同时也可附加静态的呈现形式,如传统舞蹈可借助舞蹈姿势进行植物造景、舞蹈夸张表情的造型模仿等静态展览的方式丰富游客的愉悦体验。
动静结合的转型思路源自于对不同旅游者内在需求的深刻理解,老年旅游
群体偏向于静态的文化品味,青年旅游群体则偏向于动态的文化娱乐体验,这就要求在遗产活化过程中把握非遗资源的固有特性,借助一定平台与工具做到全面性展示,以满足各类文化欣赏需要。
动静结合的思路还在于旅游体验环境的营造,在环境的烘托下往往能够调动游客参与的积极性,可把非遗的静态展示与游客的参与形成良性互动,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人为的动静结合形式。
(二)拆分元素根植生活
在历史的长河里,文化是经过一点一滴沉淀下来的,至今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形式与类型,如今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往往容易整体打包进行宣传与设计,却忽视了文化固有的形成特征,其旅游利用效果也欠佳。
民族地区非遗资源也是如此,现有的旅游产品多以整体性、系统性的形式,表现出粗糙、低层次的特点,文化品位也相对下降。
基于此,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应追根溯源,“逆向”把非遗的根基找到,并进行有效拆分[11],分别是具体时段与个体元素,通过分时段展示与元素植入等方法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第一,分时段展示,主要在于抓住历史的线索,不歪曲事实,原汁原味地把非遗展示给游客,促使游客增长更多的历史知识,也符合遗产资源的公共性、共享性要求。
第二,个体元素植入到日常生活中,随着休闲度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追求文化深度性体验,旅游转型过程中应把拆分后的元素细致地植入进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小到装饰品,大到整个旅游目的地,让非遗元素成为旅行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在体验日常生活的同时欣赏文化艺术的精巧设计,这就是向生活化利用转型路径。
(三)引进科技重组产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产品创新,地方政府应当鼓励引进高新科技,把它运用到产业提升、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进而实现产品的再次重组[12]。
民族地区非遗旅游产品已进入严重的同质化发展时期,如何通过产品创新实现旅游转型成为关键性难题,引进科技与重组产品体系是不二的选择,借助科技
的手段与方法实现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进而完善地方旅游产品体系。
第一,引进科学技术,主要在于把握非遗与科技融合的特点,通过3D打印、多维建模等技术植入完成产品的创新,如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古建筑可以根据文字描述设计打印出具体的模型,在无限的遐想中体验文化的精髓。
第二,重组产品体系,主要在于通过技术的引进重组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实现良好的融合与互动,除此之外,不同类别的元素也可进行合理性重组,组合成新的产品形式,如民俗元素运用到传统戏剧中形成“唱式”民俗鉴赏,对于游客而言可谓别有一番滋味。
科技是手段,文化是核心,旅游转型中应把握好尺度,仅有高新科技也无法实现旅游产品的创新,仅依靠文化的自我展现相对较难,故科技与文化的良好融合是非遗旅游转型的根本。
(四)“互联网+”模式优化
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经营模式[13]在各行各业得到大力推广,旅游发展如何与互联网平台形成良好的互动也是每个旅游实体企业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民族地区非遗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与营销,部分旅游产品也实现了网上交易,但目前过于简单地利用互联网,尚未发挥其更大的效用,故“互联网+”模式需进一步优化,以促进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
首先,互联网平台主要用于搜集信息与发布信息,在信息搜集上应注重网络游记、旅游论坛等潜在信息的分析与判断,挖掘潜在的旅游需求;在信息发布上需要加强目标群体的对口营销,实现最新旅游产品的迅速传递。
再者,互联网平台可用于大数据储存、整理与分析,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通过对民族地区非遗旅游人群的到访次数、消费金额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人性化地提供再次服务或延伸服务链。
除此之外,互联网平台还可用于虚拟网络旅游的发展空间,遵从实景环境的前提下建设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虚拟空间,旅游者可深入了解实景以外的文化元素,对于民族地区非遗而言,文化内涵需慢慢品味,这形成了良好的补充。
“互联网+”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可促进
非遗旅游实现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经营战略上的转型与升级。
非遗旅游作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关键性的示范带动作用,转型发展对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产品展览形式多样,且商业氛围较浓,通过动静结合形式实现遗产活化、拆分元素巧妙地植入日常生活、引进高新技术实现旅游产品创新、“互联网+”经营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最终实现非遗旅游的顺利转型。
除此之外,非遗旅游转型还应体现在形象塑造、市场营销、社区参与、政策引导等诸多方面,在未来可加强以上方面的研究,以促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全面转型,发挥旅游精准扶贫的终极目标。
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还应着眼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化旅游竞争。
【相关文献】
[1] 马木兰,汪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8(2):282-287.
[2] 邓江凌.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J].文化遗产,2013(4):19-23.
[3] 冯骥才.传统民间美术的时代转型[N].光明日报,2008-02-14(10).
[4] 曹岚,李旭,王新梅,等.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转型研究[J].中国调味
品,2015(1):106-109.
[5] 方旭红,张清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发展中的“生活化”利用[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4(1):38-44.
[6] 王巨川,高云球.试论戏曲影视产业化转型与文化软实力[J].艺术评论,2011(7):84-88.
[7] 李晓琴,银元.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2(3):84-89.
[8] 刘社军,吴必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差异及旅游发展转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1): 76-80.
[9] 成英文,张辉.旅游转型的概念及理论框架——兼对中国旅游转型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报,2013(5):1-6.
[10] 岳振国.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方法[J].电影文学,2013(22):4-5.
[11] 吴頔.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11):70-71.
[12] 刘友金,胡黎明.产品内分工、价值链重组与产业转移——兼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大国战略[J].中国软科学,2011(3):149-159.
[13] 张朝枝,游旺.互联网对旅游目的地分销渠道影响——黄山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12(3): 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