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考点两级梯度练:第11讲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出高分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主要表明() A.“冷战”局面已经形成
B.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确立
C.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D.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建立
答案 C
解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表明二战后的美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故选C。

材料没有体现A、B、D三项,均可排除。

2.“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该引文应出自() A.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
B.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演说
C.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D.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属于经济领域的“冷战”,表现为马歇尔计划。

故选C。

3.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 D
解析“冷战”客观上使得世界长期以来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世界局势相对稳定,D项正确;A项是美国“冷战”政策,但不足为“长时期的和平”的主要依据;“冷战”下的国际关系是全面“冷战”、局部热战,B项说法错误;C项“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说法错误。

4.下图为我国漫画家华君武于1947年创作的一幅时政漫画作品。

该漫画主要()
A.强调战后西欧各国经济的悲苦无奈
B.说明西欧各国国际影响力江河日下
C.揭露美国援助西欧的实质和真实目的
D.讽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貌合神离
答案 C
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及图片信息可知这是对马歇尔计划的讽刺,漫画旨在说明美国对西欧实行援助像黄鼠狼给鸡拜年一样不安好心。

故C项符合题意。

5.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

这一历史事件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B.北约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答案 D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欧洲进行的资本输出,实际是对欧洲的控制,它是“冷战”
的具体表现。

故选D。

6.观察下图:图中握在一起的手上分别写着“缓”、“和”;刀身上都写着“优势”两字。

据此判断该漫画最有可能是讽喻()
第一世界的真相
A.二战后的美欧关系
B.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
C.二战后美苏“冷战”
D.两极格局解体后的美俄关系
答案 C
解析图中的“第一世界”是指美苏两极。

由材料信息可知,图中人物表面上“缓和”,但缓和的背后是暗藏祸心,都希望争取“优势”。

这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冷战”特征。

二战后的欧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俄罗斯都不是第一世界,排除A、B、D。

7.关于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美国政府的解释是“为了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

而美国舆论认为是“美国对共产主义压力采取的一种防御性反应,美国为恢复其他国家健全的经济而作出的努力,仅仅是这种反应的副产品”。

对于以上说法,你的观点是
() A.美国舆论是正确的B.美国政府是正确的
C.双方其实是一致的D.双方都是不全面的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美国援助欧洲”可联想到马歇尔计划,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经济援助方式达到政治控制欧洲之目的,帮助西欧经济恢复不是其主观目的,所以美国政府不正确,美国舆论正确。

故选A项。

8.1949年5月1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把德国分为两个敌对的主权国家。

这种分裂()
①是东西方分裂的标志②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③以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为基
础④粉碎了统一整个欧洲大陆的希望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后果,但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②不正确,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在世界历史上的这一时刻,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

这种选择是正常的而不是自由的……”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美苏两国均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
B.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形成
C.战后科技革命使物质财富极大增长
D.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答案 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干材料中的“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的咨文”即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美苏“冷战”的背景是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均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

10.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
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要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的多,它必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入史册。

“它”是指() A.经济互助委员会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马歇尔计划
答案 D
解析关键信息:“花的时间要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的多”“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

采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A属于苏联“冷战”时期经济方面的措施,与材料中“美国”不符,B、C分别是美国“冷战”政治军事措施,结合所学二者产生消极影响,可得出与材料中“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不符,故选D。

11.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属于20世纪40、50年代美苏“冷战”及影响的史实有()
①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②柏林危机的发生③朝鲜战争的爆发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再现。

这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采用排除法。

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故有④的选项均不正确。

12.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

它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

”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其观点核心是()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
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
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说明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

对美国民主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

拥有最大的力量,也就是对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

放眼四顾,你不但觉得已经尽了应尽的责任,也感到忧虑,恐怕以后的成就未必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

对你我两国来说,现在都有一个机会在这里,一个明确的、光彩夺目的机会。

如果拒绝、忽视或糟蹋这个机会,我们将受到后世长期的责备。

”“没有我所称之为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有效地防止战争和继续发展世界组织都是办不到的。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
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

……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在他们的地区建立一个亲共的德国,……这肯定不是我们进行武装斗争所要建立的解放的欧洲,也不是一个具有永久和平必要条件的欧洲。

”——引自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材料二斯大林《关于丘吉尔先生的演说和〈真理报〉记者的谈话》
问:你怎样估计丘吉尔先生最近在美国发表的演说?
答:我认为这个演说是危险的行动,目的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使它们难于合作。

问:是否可以认为丘吉尔先生的演说使和平和安全的事业遭受损失?
答:无疑是的。

实际上,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的,而且丘吉尔先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

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

……英国的种族理论使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得出这样的结论:讲英语的民族是惟一的最优秀的民族,应当统治世界上的其他民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美国“二战”后初期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的基础是什么?材料所引
“铁幕演说”的言论主要表明了丘吉尔怎样的观点?
(2)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半期,出于遏制苏联的企图,美国是如何担当“令人敬畏的责
任”的?
(3)材料二中“盟国中间的纠纷”从根本上说指什么?除此之外,美苏“难于合作”还有
什么主要原因。

(4)既然丘吉尔为反苏推波助澜,斯大林也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
同伴,为什么当时美苏对抗采取“冷战”形式而不诉诸战争?
答案(1)①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

②美国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英、美结盟,制止苏联的侵略扩张行为。

(2)公开宣布反苏、反共的“杜鲁门主义”;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
力量,同时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策化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②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战略,苏联努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彼此严重猜疑。

(4)①双方军事抗衡,彼此不敢轻易动武;②战后,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③现代战
争威力巨大,二战教训深刻;④美苏及其附属国亟待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

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

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美)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材料二1950年6月25日,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

——(前苏联)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材料三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认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占领北朝鲜。

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材料二、三的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这种不同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怎样的突出特点?
(3)假如历史兴趣小组利用上述材料研究该历史事件,从史料收集角度看,存在怎样的不足之处?
答案(1)朝鲜战争(或朝鲜战争的爆发)。

(2)不同:材料一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一进攻;材料二、三认为,南朝鲜军队在美国的支持或预谋下发动内战。

特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3)缺少当事方(朝鲜和韩国)观点的相关史料,缺少该事件相关的原始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