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生态学
社会学理论知识:生态和环境社会学——生态学、土地和资源
社会学理论知识:生态和环境社会学——生态学、土地和资源生态和环境社会学是一门有关于人类与其生活空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生态学、土地和资源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它旨在探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将重点探讨生态学、土地和资源相关的研究内容及其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
生态学是生态和环境社会学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它研究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等方面。
近年来,生态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是因为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生态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当时研究生态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自然界的神秘之处。
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日益重要的科学。
生态学的建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的应用范围涉及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城市生态学等领域,这些研究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管理非常重要。
土地和资源的研究也是生态和环境社会学中的重要内容。
人类对土地和资源的需求将导致环境的不可逆转破坏。
因此,土地和资源的研究成为了理解生态和环境的标准之一。
土地和资源的研究范围涉及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管理、矿产资源利用等。
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涉及土地规划、土地保护、土地利用权的分配、土地使用改变等。
水资源管理研究涉及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水环境污染等。
矿产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对石油、天然气、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勘探开发与加工等相关。
土地和资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国土、自然资源和人口之间的多维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
此外,土地和资源研究还有助于寻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从而更好地适应资源开发的需求和生态保护的要求。
生态和环境的社会学主要贡献是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社会在环境问题方面的表现和决策影响。
资源生态学
目录1前言 (1)1.1资源生态学的历史沿革、理论框架及应用前景 (1)1.2资源生态学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过程 (2)1.2.1资源生态学的产生背景 (2)1.2.2资源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2资源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3)2.1基本观念系统 (4)2.2主要研究内容和领域 (4)2.3资源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 (5)3森林资源生态学研究 (6)3.1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6)3.2森林资源动态分析现状 (7)3.3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理论研究 (8)参考文献 (10)1前言1.1资源生态学的历史沿革、理论框架及应用前景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自然资源形成、分布、流动、消耗及其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并强调研究这些过程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自然资源维护与重建的理论与方法。
自6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膨胀、资源的日趋枯竭和环境的不断恶化,正在不断地削弱维持地球的生命力,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生态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资源科学与生态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资源生态学脱颖而出。
尽管资源生态学的学科体系目前尚不成熟,但发展前景良好,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将大大地丰富生态科学的内涵,有力地推动生态学的发展。
资源(resources)是指在一定时段、一定空间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及将来生活条件的自然环境因素总称。
资源生态学是在资源科学与生态科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科学定义为生态学,而资源生态学侧重于研究包括生物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该学科以单项或整体的自然资源为研究对象,研究随着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探讨其规律性,评估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资源生态学的特点是通过对资源总体特征与属性的研究,从更高的层次上考察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为优化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基本对策。
生态学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态学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生态学的重要领域,目的是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同时合理利用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分布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栖息地和生态系统。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特定生物种类、生态系统或自然景观而设立的区域,通常在这些区域内禁止砍伐树木、采矿和捕捞等活动。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划定的生态保护区域,对于涉及这些区域的开发活动要进行严格限制。
其次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污染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此外,还要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增加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和意识。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根据资源的本身特点和再生能力,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并保证子孙后代的利益。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而人文资源则包括文化遗产、知识技术等。
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采取措施,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
资源保护和管理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首先是加强对资源的保护。
资源的保护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文化保护。
例如,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环境评估和环境治理,确保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
其次是加强对资源的管理。
资源管理包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分配的管理,通过合理的资源规划和政策措施,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还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双赢。
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学原理
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学原理一、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以煤矿为例自然资源的利用对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采矿的生态影响。
二、采矿的利用和气候的变化。
三、可更新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采矿主要分为地下采矿和露天采矿。
采矿的活动影响不仅仅取决于被采矿的种类、采矿的方法、采掘机的选用还取决于矿山周围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文化环境等。
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连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体,采矿活动对其要素的影响不是孤立发生作用的影响某一要素的同时,也对其他要素造成影响。
[1]采矿对生态影响:1、对地形和水文的影响1.1对地形的影响:首先是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常引起地层变形、裂缝、塌陷以及废弃物堆积;另外露天开采对地形的影响是大规模挖损土地,剥离后的土体或岩石占压大片土地;土地挖损形成岩石裸露的深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露天开采加剧了沙漠化、水土流失,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1.2对水文的影响: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可能会造成地表水体的干涸,也可能形成新的河流、湖泊、沼泽,对矿区周围的水文状况产生干扰,改变水循环并进而影响其他地理要素采矿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
采矿活动可能会切断蓄水层导致不利影响;首先,破坏了地下水的自然状态及其在矿井工作面周围的分布,形成漏斗区;其次,把油污、有机废物等带入地下,造成蓄水层的水质恶化。
2、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2.1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土壤侵蚀还会造成土壤污染、土壤酸化等;对某些重金属矿的开采,由于土壤的吸附、络合、沉淀、阻流作用,造成土壤污染;硫化矿床开采会造成土壤环境酸化。
2.2对生物的影响自发演替:由生态系统内自身变化引发的演替异发演替:由生态系统外部力量引发的演替原生演替:演替发生在裸地(此前从未被生物定居过的地点)次生演替: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原有植被受破坏后再次发生的演替。
采矿活动对生物群落的一个主要影响是使之发生次生异发演替;破坏矿区地表植被、土壤等只留下岩石。
采矿活动不仅干扰生物群落的环境而使生物群落发生演替等变化,还可直接作用于生物上。
生态学的应用——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
生态学的应用——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是人类必需的生存物质和能源,例如土地、水、气体、矿产、木材和其他材料。
尽管人类可以使用和操纵这些资源来满足各种需求,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自然环境和地球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因此,人类需要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它们的生境生态学对于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它们的生境非常重要。
人类的拓展和开发活动已经破坏了大量的生态系统,导致动植物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因此,人类需要保护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境。
例如,人类可以通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建立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等措施,保护居住在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物种。
管理和保护土地土地是人类依赖的重要生态系统和资源。
土地的保护和管理,不仅涉及到环境问题,也涉及到人类生计。
因此,需要加强土地保护的工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管理和保护土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例如土地是哪种类型,应如何管理以及土地上的植物和物种。
管理水资源水是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
死亡海洋、河流和湖泊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环境。
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管理水资源,从而维护和保护水环境。
例如,使用自然系统通常比化学处理更有效,不会对水生物和微生物造成有害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渔具和渔具,使土地和水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管理人类的活动导致了大量的污染和废物。
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产生。
同时,我们需要合理处理垃圾,例如通过垃圾分类、减少消费和再利用资源等方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结论生态学的应用对于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人们需要采取行动,尽可能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我们的自然资源。
同时,我们应该理解保护生态系统和管理自然资源的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中药资源生态学
中药资源生态学中药资源生态学是研究中药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宝库,具有丰富的药用资源。
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原因,中药资源正面临着严重威胁。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对于保护中药资源、延续中药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泛,气候条件多样,使得中药资源分布非常广泛。
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我国可以种植各种中药材。
这也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索中药植物的分布规律,为中药种植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对于一些珍贵濒危的中药材,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其生态环境,合理规划种植区域,推动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中药资源的采集与开发是中药资源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中药资源开发往往存在采集过度、无序开发等问题,导致中药资源的枯竭和品质下降。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中药材的采集量和方法,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合理的采集和开发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种植中药材、改良生产工艺等方式,减少对野生中药材的需求,从而减轻对野生中药材的压力。
同时,中药资源生态学还可以探讨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方式方法。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一方面,需要保护中药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持中药资源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提高其生产效益和药用价值。
中药资源生态学可以通过研究中药材的生长环境要求、生理代谢规律等方面,为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通过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规律、采集和开发方式、保护与开发的方法等方面,可以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对于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药文化的延续以及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投入,提高中药资源的管理水平,保护好这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宝藏。
资源生态学
3.2 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利用限度)
3.3 硬资源和软资源(性能和作用的特点)
4、资源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 、资源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4.1 研究对象 资源生态学研究对象是资源生态系统,侧 重于包括生物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及对环境的影响。
4.2 研究内容 (1)资源分布规律。 (2)资源生态系统。 (3)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生态学原理。 (5)资源与生态环境理论问题。
8.2 树立新的资源观 时代观 发展观 地位观 开发观 辨证观 价值观 系统观 伦理观 层次观 法制观
8.3 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 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在改造自然的话动中,人类自觉或不自觉 地做了不少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损害了自身 利益。如对某些自然资源的长期滥伐、滥捕、 滥采造成资源短缺和枯竭,从而不能满足人 类自身需要;大量的工业污染直接危害人类 自身健康等,这些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 结果,是大自然受破坏后所产生的一种反作 用。
7.3 如何加强资源的综合研究 (1)各级决策部门的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 (2)学术界和决策界需要重新认识资源综合 研究。
8、 资源生态系统的宏观调控 、
8.1 实施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满足 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 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 协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生态 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最根本 的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3 学科性质 资源生态学是在资源科学与生态科学相结 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 。
5、 资源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
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生态学原理和应用
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生态学原理和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已经成为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需要关注自然资源的管理与保护,这就需要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生物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生态学的原理可以被应用于许多方面。
其中之一是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管理。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生态系统内物种丰富性越高,该生态系统越能够支持生物生存和自然循环。
因此,必须保护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这些物种的影响。
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可以采取保护区的方法,将受到威胁的物种隔离出来,并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管理,以保持生态系统健康。
另外,生态学原理还可以应用于水资源的管理。
水资源是指各种水体、水系统和地下水库。
管理和保护水资源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保护和管理水资源时,必须考虑到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水中微生物和水中植物等。
这些因素对于水的质量和温度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河流到海洋,自然资源管理涉及到很多层面。
生态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管理生态系统并保持生态平衡。
这可以通过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若干方面实现:第一,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这是通过保护区的方法实现的,从而隔离受威胁的物种,并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管理,保持其生态平衡的健康。
第二,水资源的管理。
水是生命之源,其质量和温度的影响对整个生态系统显然非常重要。
所以,在保护和管理水资源时,我们应当考虑到水生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其中的物种和环境的因素,并采取措施保持水资源的质量。
第三,地球气候的研究和调节。
自然资源的管理同样和地球气候的状况有关。
通过研究和调节地球气候,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然资源。
总之,生态学原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然资源。
生态学与自然资源保护
生态学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自然资源保护是人类对自然界中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以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与自然资源保护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首先,生态学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学揭示了自然界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能量流动的规律。
科学家们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各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湿地具有净化水源、固碳释氧等重要功能,因此提倡湿地保护,并制定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也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了管理与规划的方向。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和潜在价值,进而通过科学规划来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
例如,根据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明确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森林管理措施,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学与自然资源保护还相互促进着彼此的发展。
自然资源的保护需要依赖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指导,而生态学又需要通过实践与应用来验证和完善自身的理论。
例如,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离不开生态学家对特定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而这些保护区又为生态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场所,促进了生态学的发展。
此外,生态学与自然资源保护还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挑战与难题。
例如,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问题,需要生态学家和保护专家共同努力,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和策略来应对。
只有通过交流合作,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共同找到解决的办法。
总之,生态学与自然资源保护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管理方向,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支持,而自然资源的保护又为生态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和实践场所。
生态学中的生态位与资源分配
生态学中的生态位与资源分配在生态学中,生态位和资源分配是两个关键的概念。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环境中所占据的一种特定的生物学角色,而资源分配则是指各个物种在共享的资源中所分配到的份额。
本文将介绍生态位和资源分配的概念,并探讨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一、生态位的定义和特点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角色。
它由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和物种对这些生态因子的利用方式所决定。
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可以包括其所处的生境类型、食物来源、繁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
生态位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物种的生态位是独特的:每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生态位是与其他物种不同的,这种差异性保证了物种之间的相对稳定性。
2. 生态位有局部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地域的物种可能会在生态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环境的差异导致的。
3. 生态位可分为基础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基础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已经实际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因子,而潜在生态位则是指一个物种尚未实际利用但有潜力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因子。
二、资源分配的意义和方式资源分配是指各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共享的资源中所分配到的份额。
资源可以包括食物、水源、生活空间等方面的可利用物质和能量。
资源分配的意义在于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的共存。
合理的资源分配可以使不同物种之间形成相对平衡的关系,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资源分配的方式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空间分配: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空间分布可以根据其生态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物种会在不同的空间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2. 时间分配:一些物种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共享同一个资源,通过时间的分配避免了直接的竞争。
3. 物质分配:当资源数量有限时,物种之间会通过不同的生态位和生存策略来分配资源,从而减少竞争压力。
三、生态位与资源分配的相互关系生态位和资源分配是密切相关的概念,它们相互影响并共同决定了物种之间的关系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学中的自然资源管理
生态学中的自然资源管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是,过度的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往往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损失和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福利,生态学中的自然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是指对自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同时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
二、自然资源管理的原则1.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利用需要遵循可持续的原则,确保不以牺牲未来为代价。
2.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公平合理自然资源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因此自然资源的管理需要依照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保护弱势群体和不均衡发展地区的权益。
三、自然资源管理的途径1.立法和政策制定相关的立法和政策,从制度上规范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保障公众的权益和环境安全。
2.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保能力。
3.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健全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制度,包括监测评估、规划编制、资源配置和生态补偿等方面,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4.社会参与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实现公众和政府的合作共赢。
四、自然资源管理的重点1.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其管理和保护尤为重要。
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能力。
2.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是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其保护和利用也尤为重要。
需要加强土地的监督和管理,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推动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其管理和保护也尤为重要。
生态学理论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生态学理论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已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应用生态学理论进行资源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理论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意义和挑战。
第一部分:生态学基本理论1.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态位以及与其相互作用的非生物因素等组成。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1.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和保护策略,对于制定合理的自然资源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1.3 生态位和食物链生态位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食物链是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互联系的结构和过程。
生态位和食物链研究对于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生态学理论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应用2.1 生态系统评估和监测生态系统评估是根据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生态位和食物链等指标对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指通过保护物种和保护栖息地等措施来维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
恢复生物多样性是通过人工介入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促进物种复苏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是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方向,也是生态学理论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
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包括食物、水源、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景观美化等。
生态学中的资源利用与保护
生态学中的资源利用与保护资源利用和保护一直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生态学中,资源利用和保护更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生态学旨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了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而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则会直接影响着环境的稳定和整体生态平衡。
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平衡资源的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的种类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对应。
然而,当人类无节制地利用资源时,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如果不合理、有计划的利用自然资源,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进一步危及地球的生存状况。
因此,在生态学中,保护自然资源是与开发利用相对的,并且是重要的环保措施之一。
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生态保护区管理是其中的主要方式。
这种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的办法创造了一种保护的空间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一些自然资源枯竭或被耗尽,然而,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意识也在逐渐地增强。
这样,人类社会就能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情况。
对于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比如再生纸、塑料、金属等资源,不仅可减少人们因过度利用人造的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能够有效地节约人们生产成本,促进经济发展。
对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会造成生态平衡的打破,环境的恶化甚至会导致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以中国为例,中国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工作也在不断加强。
国家政策对于资源循环利用的力度和频率也在不断加强,同时注重生态环保和资源回收。
中国的污染和废弃物处理也逐步得到了有效改善。
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学不可忽视的研究内容。
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不仅对生物的活动产生影响,而且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永久性的破坏,直接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因此,如果人类要与自然相互共存和持续发展,就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第4章 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
五、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人类的适应行为
1.1关于适应的进化论生态学观点
生态适应,可归纳为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 两大类
1低能源消费2人口控制3高度变通灵活的社会组织4自然崇拜5自给自足互惠和平均主义22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1精耕农业特征单位土地上能量投入的增加单位土地上产量的提高基本上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2适应机制不断地投入高度有组织的社会资源私有化一个庞大自足少进取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平均主义取向的资源分配23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研究1工业化特征急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专业化生产社会组织更复杂财富的集中使对资源的掠夺更加贪
以当代农业为例,它是靠巨大的物质能量投入维持的。 矿物能源取代了传统的人力和畜力,耕作实现机械化,化学肥料投 入迅速增加,除草也以机械方式或化学方式进行,农药的使用也加 剧了物质能量投入及其环境影响„„ 在现代农业中的能量流中,可见矿物燃料的重要作用,它使每个农 业人口可以养活32倍于己的城市—工业人口,然而其资源代价也是 巨大的 。
3.2.地中海地区的环境退化与古文明衰退 3.3.玛雅文明的消亡 3.4.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衰亡
苏美尔楔形文字车轮的发明者太阳历
4、当代适应策略研究
当代适应策略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
①需要适应的资源性质和环境变化性质; ②受资源环境变化干扰的人类社会系统自身特征, 明确其影响适应策略的性质; ③适应行为和策略,例如市场机制、科技进步、 社会体制与政策、伦理等
中药资源生态学
中药资源生态学简介
中药资源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中药资源的生态特征、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以及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等问题。
中药资源生态学旨在探索中药资源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环境,为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1.中药资源的生态特征:研究中药资源的物种组成、生物量、生长发育规律、遗传特性等生态特征,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中药资源的生态环境:研究中药资源的生境特征、生态位、生态环境质量等生态环境因素,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3.中药资源的生态系统:研究中药资源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替规律等生态系统特征,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4.中药资源的生态过程:研究中药资源的生态过程,包括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等过程,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包括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方面。
同时,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也可以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中药资源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中药资源生态学
中药资源生态学
中药资源生态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生态学特点和规律,以及中药
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学科。
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中
药材的分布、采集、栽培、生长环境要求、生物学特性、繁殖方式等,以及中药资源的动态变化、生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药材的合
理利用等问题。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地观测、数据
统计分析、试验研究、模型模拟等。
通过对中药资源的调查和观测,
可以了解中药资源的分布状态、数量、生长环境等信息;通过数据统
计和分析,可以探讨中药资源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通过试验研究
和模型模拟,可以模拟和预测中药资源的生态过程和发展趋势。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
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中药资源的生态特点和规律,可以制定
科学的中药材采集和栽培规范,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通过关注
中药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保护中药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
健康;通过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可以提高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药资源生态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生态学特点和规律,旨在保护
和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
生态学资源r模型
生态学资源r模型
生态学资源R模型,又称生态学资源循环模型,是一种描述生态系统中资源流动和循环过程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生物群落、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揭示了生态系统中资源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的规律。
R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输入: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来源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水分、营养物质等。
2.生物生长:生物群落在资源输入的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等过程生长。
3.资源消耗:生物群落生长过程中,会消耗部分资源,如植物消耗水分、氧气等。
4.生物死亡: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渐衰老死亡,将部分资源释放回生态系统。
5.资源循环:死亡生物体内的资源通过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质,回归到非生物环境中,实现资源的循环。
6.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R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资源的流动和循环
规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森林资源生态学研究
森林资源生态学研究一、引言森林资源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利用的学科。
本文旨在探讨森林资源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在实践中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森林由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植被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还参与了气候调节和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功能。
2.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包括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其中,气候调节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调节气温和降水分布。
三、森林资源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森林可持续管理森林资源生态学研究旨在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通过对生态学原理的研究,探讨森林管理的最佳策略,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提高经济效益。
2.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提供生态服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森林资源生态学研究致力于了解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演变和保护机制,推动保护重要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和关键物种。
3.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是衡量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四、森林资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和样地观测森林资源生态学的研究通常需要进行野外调查和样地观测,以收集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环境因子等数据。
常用方法包括样方调查、动植物调查、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等。
2. 遥感技术应用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生态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利用遥感图像获取森林植被信息、土地利用变化等数据,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和空间格局。
3. 生态模型建立生态模型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响应的有效工具。
通过建立生态模型,模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预测森林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影响。
生态学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生态学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分析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开始关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而资源利用效率是评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更好地探讨生态学中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方法和应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资源利用效率的概念资源利用效率指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经济或社会系统所得到的剩余价值(又称净产品或净收益)与使用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之比。
简单地说,就是资源利用产生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与所消耗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够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如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产出率、改善环境质量等。
因此,资源利用效率也被视为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1. 内部资源利用效率内部资源利用效率指一个系统内部资源利用的效率。
即对属于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利用的效率。
常用的指标包括单位能源消耗量、单位用水量、单位土地面积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生产过程中能源、水资源和土地使用方面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外部资源利用效率外部资源利用效率指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的效率,如开发自然资源、排放废弃物等。
常用的指标包括单位排放量、单位化学需氧量、单位二氧化硫排放量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帮助评估企业和社会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能力。
3. 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是指社会环境中,社会从外部利用资源的效率。
社会资源利用效率评估主要基于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活动。
常用的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水消费量等。
这些指标可以揭示资源利用效率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方法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经济效益分析法和生态脆弱性评估等。
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经济和管理理论的评估方法。
该方法可以评估单位资源利用效率,计算所有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评分,排除无效单位后,此方法可用作部门或公司行业的效率评估。
生态学研究与自然资源保护
生态学研究与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是地球上的宝贵财富,包括土地、水域、森林、矿产等。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消耗,自然资源的供给越来越紧张,可持续利用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态学研究成为至关重要的学科之一。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空间分布、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等。
生态系统的功能则是指生态系统在地球生物圈中的作用与功能,如能量转换、物质循环等。
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基础。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进行,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
物质循环则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的流动与转化,如水循环、碳循环等。
二、生态学研究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生态学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与成果对于自然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生态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资源的现状、问题和潜力,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自然资源评估与管理生态学研究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评估与管理,了解资源的分布、利用率等情况,并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
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确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量,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2.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等信息,可以提出保护行动方案,防止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
3. 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生态学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和机制,可以提出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法,帮助生态系统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栎林发展研究摘要:概述了我国杉木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以期推动杉木良种化的进程。
建议今后在杉木的遣传育种方面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杉木制浆造纸纤维用材育种研究,杉木装饰用材育种研究,杉木营养遗传育种研究,杉木种子园技术及优良材料的区域试验,杉木优良种质基因资源选择收集和第3代育种研究。
关键词:杉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对策Abstract:The research advance on genetic breeding of Chinese fir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o accelerate the progress of fine variety of Chinese fir applied in forestation,some counter measures are suggested.Five topics should be put emphasis on pulp wood and fiber wood breeding,decoration wood breeding, nutrition genetic breeding, seed orchard techniques and genetice area test, superior germplasm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the 3rd generation breeding.1 杉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是我国特有的用材树种,是南方各省区最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
杉木遗传育种研究是杉木研究中最活跃、研究成果和报导文献最多的领域。
福建林学院俞新妥[1]教授于1 9 5 7年最早开始进行杉木种源试验,开创了我国杉木遗传育种的先河随后,由南京林业大学主持的全国杉木子代测定课题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杉木子代测定、杂交试验、种子园建设、多世代改良等;由中国林科院主持的全国杉木种源试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收集杉木全分布区的种源,并在南方各省区40多个试验点进行了测定,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种源区划、优良种源选择等[2]。
在陈岳武[3]随后是施季森主持下制定了杉木多代遗传改良程序,在第1 代改良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第2代改良。
如福建洋口林场经过测定的2 8 8个家系中,有4 1个家系其遗传增益超过第1代种子园亲本的15%~20%,实际积累增益达45%左右;并且在三明、尤溪建立了第2代生产性种子园[4]。
洪菊生主持的全国13个省(区)参加的杉木种源试验,经过“六五”、“七五”和“八五”3个阶段的研究,总结出种源间在丰产性、稳定性及材性方面的差异,为各杉木造林区确定了速生高产的种源,经综合评定:广西融水、福建大田、广东乐昌、福建建瓯、四川邻水、江西铜鼓等种源属丰产、稳产种源;贵州锦屏、福建南平、广西那坡、广西贺县、四川洪雅、湖南会同等种源属丰产性较好而稳产性一般的种源。
测试14个省的优良种源10年生试验林,其平均材积实际增益为30.46、遗传增益为16.09 [5]。
在种源试验基础上,各产区都开展了不同目标的广泛研究。
孙成志等研究种源与木材材性的变异表明:杉木的木材化学组成变异相对较小,物理力学性质变异较大,木材密度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6 ]。
施季森等进行生长与材性联合遗传改良研究表明:杉木木材密度与生长性状间具相对独立的遗传性,发现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建瓯、顺昌、邵武及武夷山市是杉木生长、材性兼优的种源区,并选出了5个材质、生长兼优的种源和19个家系[7]。
王朝晖等曾进行杉木定向培育造纸材地理种源选择研究,测试了31个不同种源木材的管胞形态因子,选择与造纸性能密切相关的管胞长度、长宽比、壁腔比、柔性系数等性状作为综合评价因子,按综合坐标法结合基本密度、生长量性状评估选出了相对优良的种源。
施季森等在分析9个省区1 6个杉木群体自由授粉种子的胚乳蛋白质的24个同功酶基因位点遗传多态性基础上,估算了遗传多态性与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遗传改良策略提供了依据[ 9 ]。
李梅以30个杉木杂交亲本的RAPD分析为基础,对亲本间分子遗传变异与子代树高、胸径和材积及其变异系数和亲本间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亲本的分子遗传变异与子代生长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亲本的分子遗传变异对亲本选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材积显著性位点对分子标记辅助的亲本选配和子代表现预测有较大的应用潜力[10]。
陈代喜对杉木杂交组合的遗传测定表明:各生长性状有5 0~8 0的杂交组合比对照大,各组合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多父本授粉会提高得到优良组合的机率,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会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但一般配合力低的亲本与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杂交会产生高的特殊配合力,具有高的一般配合力和高的特殊配合力的亲本,不能整齐传给杂种1代,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60%~7 0%[11]。
齐明[12]对杉木主要经济性状多层次遗传分析表明:性状遗传力是种源>种源内家系>家系内个体;不同变异层次的遗传改良潜力为:种源>家系内个体>种源内家系;在相同层次上,各研究性状具各自不同的改良潜力。
在无性系选育方面,浙江省开化林场和湖南省林科院等单位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成效显著[13,15]。
近年来,随着杉木多世代育种研究的深入,杉木种子园营建、管理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据施季森等报导,对进入盛果期的种子园进行疏伐( 4 0%~50%),照度可增加2~17倍,风速可提高86~9 3%,有利于花粉飞散,树冠恢复能力可提高2~3倍,为提高结实奠定了生物学基础[16]。
迟健报导了在福建邵武卫闽杉木初级种子园进行疏伐、施肥、人工辅助授粉等,结合无性系产量调查,筛选出14个优质高产无性系[17]。
陈晓阳等报导了杉木种子园的球花球果产量随林木年龄变化的规律,比较无性系间花果产量的差异,计算无性系间花量与年度间的关系及郁闭度、立地与产量的相关,提出合理管理的建议[18]。
阮梓材等对经子代测定入选的无性系母株进行了花期分类,在第1代种子园中以早花期为主配置无性系,达到了早结果、多结果的目的[19]。
徐清乾、程政红等在初级种子园的基础上,选出了1.5代、双系、2代种子园的建园材料,并提出了相应的选择标准、方法和建园技术,总结出影响结实的主导因子是:建园材料选择、园址、密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对高世代种子园营建效果进行了阶段性评价,同时提出了优良家系扩大繁殖系数的理想方法[20,21]。
梁一池在4 5 个无性系中评选出子代生长快、结实量多、产量稳定、抗性强、当代生长也快、综合性优良的无性系,用于重建第一代改良种子园,其种子产量的遗传增益为150.39%,子代树高比平均生长快8.07%[22]。
王金富、金进财等对杉木种子园中无性系结实的遗传变异、稳定性评价等进行了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3,24]。
另外,国内在杉木基因资源(含古杉木或老杉木、红心杉) 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方面也作了一些工作[25~27]。
2 杉木遗传育种对策2.1 存在问题( 1 ) 育种目标单一,市场适应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一直把杉木木材定位在建筑材领域,所以当传统的杉木建筑材市场发生结构变化时,便使得杉木育种和栽培业受到影响。
实际上,杉木作为长纤维的针叶树种,不仅能用于建筑用材,而且也是重要的纸浆造纸用材、装饰用材。
我们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杉木完全能作为高档的印刷、书写用纸和绒毛浆纸制品等生活用纸生产。
因此,完全有必要开展杉木的多种目标育种,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 2 ) 良种种子产量、种子播种品质不稳定,第2代以上高级良种供应不足。
生产实践表明,利用良种能取得显著的增益,第2代种子园的遗传增益超过第1代种子园的15%~20%,实际累积增益达45左右。
杉木种子园产种量一般比较低,通常仅11.25 k g/hm,遇上小年有的基地几乎绝收,盛产年份产种量最高可达4 5 k g/h m;种子播种品质比较差,尤其是种子涩粒多,通常占到重量的4 0~6 0。
在已建成的杉木种子园中,第2代种子园所占比重偏低,其余均为初级及第一代种子园,第3代种子园还没有投产。
( 3 ) 没有适地适材料推广优良家系、无性系,良种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生产上推广使用的杉木良种均为种子园混合种子,还没有做到“适地适家系”推广优良家系,良种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推广使用的无性系也大多未做到适地适无性系。
( 4 )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和育种效果不如上一代。
我国杉木人工林普遍存在地力衰退,由于炼山、过多地取走林内生物等人为的干扰以及杉木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使得杉木第2代、第3代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等养分比第1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造成林分生长量的降低。
在育种方面,通过多世代的选择,选择响应的降低,使得育种效果不如上一代。
( 5 ) 遗传基因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工作滞后。
全国各杉木研究单位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营造了大批的杉木各类育种试验林,目前大都进入主伐阶段,很有必要对试验林进行重新调查、分析、测定,从中筛选优良遗传材料,收集、保存在种质资源基因库中,为后续育种提供物质基础。
2.2 对策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建议今后在杉木遗传育种方面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
( 1 ) 杉木制浆造纸纤维用材的育种研究。
以现有的杉木子代试验林为材料全面进行生长、形质等性状的调查,以生长量为指标进行家系、无性系初选,然后对这些初选的家系、无性系钻取胸高处的木芯以及截取部分圆盘;对木芯和圆盘进行与造纸性状有关的室内分析测定,主要包括密度、微纤丝角、纤维性状、化学组成等指标的测定,并制取木材切片;进行实验室小规模造纸试验。
根据生长量和材性性状选择出高产的适合于造纸的速生家系及无性系,供生产推广应用。
( 2 ) 杉木装饰用材的育种研究。
充分利用江西陈山红心杉等特殊类型的杉木遗传资源,同时从现有试验林中选择节间长、分枝细、木材红心比率高的材料,利用这些材料营建红心杉专营种子园和进行无性繁殖,开拓杉木木材利用的新途径。
( 3 ) 杉木营养遗传育种研究。
选育在杉木多代林分采伐迹地和困难立地上生长良好的杉木新品种,主要过对杉木不同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作用的研究,选育营养捕获量少的杉木新品种。
( 4 ) 杉木种子园技术及优良材料的区域试验。
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提高现有种子园尤其是第2代种子园种子产量和种子播种品质的试验研究与推广;开展种子园中单系种子和优良无性系的区域试验,为不同造林区域、立地条件选择最佳的种子园种子和无性系,以充分挖掘并发挥杉木的良种潜力。
( 5 ) 杉木优良种质基因资源的选择收集和第3代育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