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商发展计划古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财经大学
中
国
商
帮
期
末
论
文
金融学院
投资2班
贺敏
20130973
浅谈徽商发展古今
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上文是摘自百度百科,人们对于微商的一般认识大致如上所说,但我仍对其感到迷惑和怀疑,徽商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在清朝之后,它就真的逐渐衰微,泯然于市了吗?我翻开历史的书简,探寻那辉煌的奇迹,又不得不寻访这片美好的故土,领略重生的新徽帮。
一,从何而来
徽商萌发于东晋,但徽州从商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更久以前了。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粮食产量普遍较底,因此,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差。
又因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每当战乱,难民纷纷逃来此地,以避战祸,人口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矛盾,生存条件更加恶劣。
地少人多的矛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粮食严重不足,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史料称: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迫,外出谋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所产杉木,质地坚硬,可为栋梁之才;竹子满山遍野皆是;茶可称一绝,尤其是祁门茶和松萝茶;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财富,瓷都景德镇的制陶原料白土,就产于徽州;手工业更具特色,文房四宝闻明全国。
纸:“自首
至尾,匀薄如一”;毛笔倍受人们喜爱;墨:“坚如玉,纹如犀”;砚:因石取势,雕琢成颇具艺术价值的图案,至今盛名于世;漆器:被当时人称为“绝古未有”的珍品。
异常丰富的土特产品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走出大山,以商代耕。
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的。
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经商的道路,但这里的水陆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尤其到了明清昌盛时期,徽州府聚集了大量的徽州商人,这时的徽帮已经发展成为特定的群体,可以说拥有强大的商帮实力和稳定的商业条例规则,这是由多种条件影响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非偶然。
首先,徽州府,位于安徽省的南部,境内有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绩溪县,而且还包括现属江西省的婺源县共六个县。
这个区域是在湖南省东北走向的江湖山地的东端,福建西部北上方与浙江山地交界的黄山山麓。
它拥有由钱塘江的水源在新安流域冲蚀而成的小规模的盆地,西面有天然的障壁,这样的地理环境,正足以使它成为战乱时的避难地。
故从汉代到唐朝末年,从北方有很多难民逃到这里避难。
但这里姓汪的大都是当地山越人中的土豪。
这样的徽州商人很多。
他们从事商业的原因及背景是:第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耕种的土地较少。
第二,附近木材及石料等供给受到山地的惠赐,故从很早开始,木材、纸、笔、砚、墨、瓷器等都成了重要的土特产品。
第三、这些特殊产品的贩运,固然带来了富裕,但土地的减少(就人均而言)和苛税的增加,终使经商的人增多。
又随着江南三角洲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安江等地的交通更加方便。
这样,到了明、清的后半期,形成了70%的人口从事商业的盛况。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徽州商人与其他地域的商人尚没有多大差别。
至于明末,则已凌驾于山西商人之上了。
徽商之盛,与成化、弘治间食盐贩卖的国策有关,也已明中期以后江南三角洲手工业生产之扩大和商品流通之扩大为重要条件。
当时,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二十个商人中就有十九各是徽商。
不过,明末徽商之盛,与其说是质量上的提高,到不如说是数量上的增多。
徽商的商业资本发展犹如滚雪球一般快速壮大,拥资百万乃至千万的大富商人数愈来愈多。
一个徽商发财后,总有一批人在其卵翼下发展成新富商。
因此,
徽州的富商愈来愈多,其资金总量也越来越大,各种渠道流入的资金使得整个徽州“富甲天下。
”
二,归于何处
清末的近百年间是徽商的衰落时期。
徽商衰落的原因很多,除当时的苛捐杂税太多以及太平天国起义等原因外,值得引起重视的有以下几点:1.官商结合的垄断市场的结束:徽商的主体是盐商。
徽州盐商在清政府实行“纲盐制”时,其所经营的盐业是受政策保护最多的,他们凭借垄断两淮盐引的特权,在徽商中实力最雄。
而在道光年间清政府在两淮实行“改纲为票”的盐法改革,从根本上取消了徽州盐商在两淮盐业中的垄断特权之后,徽州盐商居然没有一点竞争能力,从此便一蹶不振。
2.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衰落:外国商品加入竞争后,徽商没有后发优势。
如徽州茶商在清光绪前由于外国不谙种茶之法,中国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处于垄断销售的贸易地位,故而能大获其利,成为当时我国近代对外贸易中实力最强的商人集团。
但富裕起来的茶商没能居安思危。
清光绪时,印度、锡兰等国大面积引种茶叶成功,为了与中国争夺国际市场,一是这些产“洋茶”的各国对本国茶叶出口采取免税甚至倒补的鼓励扶持措施;二是这些国家的茶商采用了近代化的工厂生产,使用机器制茶,极大地提高了其制茶的工艺。
与之相比清政府却从咸丰以来,逐年在提高茶叶关税,茶叶的成本在加大;徽州茶商制茶仍旧限于作坊式的手工生产,落后的制茶工艺导致其茶叶质量已不如“洋茶”。
此时的茶商仍宁愿将大量资金浪费于奢侈性享受之中,也不愿进一步提高生产工艺。
光绪二十三年,清两江总督刘坤一借鉴国外机械制茶的经验,明令以机器制造外销茶,但徽州茶商因循守旧,缺乏近代化生产的开拓意识,他们以费多效微为名,激烈反对,此事只得作罢,中国的茶叶一方面由于关税的原因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制茶工艺落后,质量不如“洋茶”,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出口量逐年递减。
3.积累的资本未用于扩大再生产:徽商经营方式是一种封建小农经济。
鸦片战争后,徽商没有考虑后路,获利后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消费。
江浙商人有一万要变两万,而徽商发迹之后,往往不注重创业而注重功名,由原来勤
奋敬业、吃苦耐劳,变成了贪图享受、追逐功名、大兴土木、广建豪宅,把大量的金钱用于买田、置地、修祠、建房、娶妻、纳妾、续谱、止坊,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商业资本萎缩。
如清咸丰年问,徽商注定贵花金百两、白银八十万两在家乡修建豪宅承志堂。
全宅有七个楼层、九个天井,房屋60问,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正厅前后三开间结构、两进回廊,前有天井、外院、内院,后有书厅、花园、鱼塘,还有娱乐厅、麻将厅、鸦片厅、小姐楼阁和保镖、女佣住室等等,整幢建筑装饰考究,砖、木、石三雕俱全,其徽商巨富的铺排遗风可见一斑。
有的为了赏赐一个官位而挥金如土、攀亲折桂,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影响了再生产的扩大,而且造成商业资本的严重匮乏,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而走向衰落。
三,浴火重生
徽商在明、清两朝雄冠商帮四百余年,它造就了一批最有影响的商界精英;倡导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商业道德;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商务理念和规则。
尽管清末因各种原因而导致衰微,但徽商作为安徽省一个知名的省区名片,在今天仍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徽商是有国际影响的商帮,国外有一批大徽商,还有几十家研究中国徽文化和徽商文化的单位。
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沿海粤、浙、闽、苏、沪等商帮,得风气之先,迅速崛起。
在九十年代后一批新徽商继往开来,也开始崭露头角。
中国五百强企业中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中有几十位是安徽人,进入五百强本地企业有十一家,分别是:马钢集团、海螺集团、徽商集团等。
己有一批较大的新徽商回安徽投资,如雨润食品集团董事长祝义才己在安徽投资三十多亿;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安徽开办了十多处大型电器专营商场;上海正鼎投资集团董事长张真铭(车载GPS)等去年都在安徽投资创办了相关的工业开发区。
历史徽商是儒商,历史上著名徽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种人:一是精明的商人;二是有造诣的文化人;三是有爱心的善人。
现代新徽商传承历史徽商的优秀商德,又有时代的特色,新徽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在国际经济环境中具有三种突出的竞争力:年轻、高学历、朝阳产业。
在两次徽商精英年会上,各地徽商共谋振兴之道,他们的共同愿望,可以概括为三点:加强徽商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联系、增强徽商之间的凝聚力和联合、增强徽商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连接。
“商帮”是一个历史的名词。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企业,“商帮”这一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名词,又突然红火起来,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有的研究历史著名商帮,有的宣传现代新商帮。
古商帮是中国封建主义体系中,在市场经济萌芽时代的地域性工商业群体组织;新商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发展起来的地域性工商业群体组织,新老商帮都有共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一批新商帮开始崭露头角,历史上已负盛名的晋商、徽商、粤商、鲁商、浙商、苏商、闽商又重振雄风,还有沪商、京商,深商、豫商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环勃海各种商帮旗号都在纷纷举起。
形成现代商帮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有一批地域相同、成功的工商企业,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产业和市场等方面的结合,还有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共同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文化。
一些专家、学者在探讨有关“商帮”的两个课题,一是新商帮与古商帮有那些传承关系;二是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强调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商业环境中,带有强烈地域概念的商业帮会组织能否持续存在。
在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新商帮不应再延续划地为牢的旧观念,联系商帮的地域、亲缘等概念必然逐步淡化,而共同的商道、商德等文化因子,将成为联接新商帮的重要纽带。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对“商”、“周”时代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春秋多义士”,“一诺重千金”。
春秋战国时的“义士”最大特点是“重然诺,轻生死,”他们对“诚信”精神的执着追求到了令人惊奇、惊叹的程度。
诚信是儒教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儒家做人、处世、为政的行为准则。
儒教把诚信的民风、诚信的社会、诚信的政府看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前进的方向盘。
中国古圣先贤都以“仁爱”作为道德的基本元素,批判“为富不仁”,倡导
“仁者爱人”、“以义为利”、“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这己成为中华古商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准则。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浪潮蓬勃兴起。
在国际化的商贸游戏规则中,“诚信守约”是公认的现代价值观,它的价值取向是:单个利益主体、出让部分权利、以换取有关主体普遍同意为前提的契约精神,并重视建构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氛围,创立普遍交往与交流的信任基础。
诚实守信、履行社会责任,完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突出强调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企业界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视生产安全、尊重劳工权益、帮扶弱小群体,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如今的“商帮”,既是为了共同探讨“中华商帮”成功的奥妙,搭建“中华商帮”交流合作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优秀传统商德的“中华商帮”文化推向世界。
文化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影响综合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变量,是一种影响大而持久,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无形资产,它以信仰力、感召力、凝聚力等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无形价值观的作用能够使有形资产间接增值,综合竞争能力就是对各种物质资源和企业文化等无形资源之间进行组织管理、协调融合而产生的。
积极倡导和弘扬中华优秀的商业文化,增强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在全球的认同感和吸引力,这是一种可以影响世界秩序调整和重组的“软实力”,是安徽人不灭的精神火炬。
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徽商的文明还将铭刻在徽州人心中,儒雅,坚韧,勤劳,拼搏的血液从未停止过跳动。
四,传承
徽商文化源远流长,是徽州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把握先辈留下的珍贵遗产,学习徽帮成功的原因,吸取其中的宝贵经验,建设新安徽,发展新徽帮。
徽帮成功的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采取灵活的资本运作方式,徽商的资本组合形式是多样化的、灵活的,
主要类型有自由资本和借贷资本相结合、独资和合资相结合、委托和非委托经营相结合等。
每一类中又有许多形式,如行商坐贾并行、商品的囤积与垄断贸易并行,产销一体化与赊销赊购并行等。
徽商很早就懂得资本对于经商成功的重要性,因此,其所采取的资本运作方式十分灵活。
许多创业伊始的徽州商人出自贫苦之家,是迫于生计才外出经商的,而从事长途贩运活动通常都需要大量的资本,因而这些商人在从商之初大都采用贷资经营、合资经营或委托经营的方式。
采取贷资经营方式的,其借贷活动一般都在同乡同族之间或徽州商帮内部,债权人往往念及乡族之谊,给债务人很低利息的贷款以进行资助和救济,因而债务人的负担较小。
合资经营是乡族宗亲之间通过投资入股,再对投资合股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制定详细明确的规定,这种方式由于将经营风险按股分摊给大家,因而每个人所承担的风险就极小。
还有些徽州人虽具有经营才能,但却苦于没有资本,只好通过出售服务,运营至亲好友委托给他的资本。
在这种委托经营方式下,盈亏都由资本所有者承担,被委托人的风险较小,但须努力盈利以赚取酬金来积累资本。
从以上三种方式可以看出,对于创业之初自有资本较少的徽州商人,他们通过低息贷款、与人合资及出售服务等方式,既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资本将其经营规模扩大,又只需承担少量风险,这是十分有利于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其商业才能而经商盈利的。
而那些经商致富的徽州商人,则常常将大量的资金转化为金融资本。
如徽商开设的茶行,在毛茶的收购季节时,将大量资金贷给急需资金的徽州茶商,之后又代理销售茶商加工好的茶叶。
有些徽商是用大量资本转来经营典当业,他们利用这些具有高利贷性质的当铺一方面大量赚取广大农民和小生产者的钱,另一方面又有力地扶持了徽州粮商。
每年米谷丰收的时候,徽州粮商如果收购的资金不足时,他们就将已收上来的米谷当给当铺。
这就既获得了所需的资金,又可免去库存费用。
而当市场上米谷紧缺、价格飞涨时,他们又将囤积在当铺中的米谷赎出进行抛售,从中大获其利。
由此可以看出,徽州商人通过多种灵活的资本运作方式,已经将相互间的商业资本或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进行融合。
另外,徽商特别善于开拓市场,因此徽商的途程观念是值得一提的。
途程是指地理、水陆交通路线方面的知识。
明清时期,徽州“商贾四出”(注:《肇城志·东南十一·徽州府》。
),他们奔走于世界各地,主要从事长距离的商品贩运贸易。
长途贩运活动不了解有关的地理、交通、关津、民俗以及物产行情等常识是无法
进行的。
徽商在前辈商人的传授下和行走四方的过程中熟谙了这些知识,并将自己的多年积累编纂成商旅路程图书作为经商行路的指南。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中叶休宁大贾黄汴的《一统路程图记》,书中详细介绍了各地道路的起讫分合、距离、行走难易和水陆驿站名称、食宿条件、物产行情、社会治安、行会特点、船轿价格、名胜古迹等。
时人评价说:“商贾得之,可知风俗利害。
……万里在一目中,大为天下利益”(注:见杨正泰:《明代驿站考·附录》。
)。
徽商在经营过程中所树立起来的牢固的途程观念和所掌握的丰富的途程知识,为他们开拓当时占国内市场绝大部分的广大农村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徽商熟知交通路线,在商品运输过程中可寻找到捷径,从而可以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费用;其次,徽商了解商品运输路途中何处有险滩风浪、何地有响马盗贼等等自然的和人为的危险,从而有可能设法避免这些危险,确保人身和货物的安全;第三,徽商通晓各地的物产行情和民风民俗,避免了购销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局面以及与客户的沟通困难,从而在商业经营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无往不胜。
徽商在开发海外市场方面,由于明中期的海禁政策,没有正常的渠道,只得以海盗方式走向世界,也就是走私,这虽然不值得提倡,但其业绩也做得相当不错,徽商主要是以药、茶参与世界贸易。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以德治商,讲求信誉,善于开拓名牌产品。
徽商本质上是儒商,其经营策略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以德治商”,对此徽商有自觉和内在的理解和把握。
徽商有很好的品牌意识,注重这种无形资产的建立,涌现出一批“老字号”。
徽商具有商业上的远见,并不惑于眼前小利。
他们认为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如果一时贪图小利或敲诈顾客,虽然能给自己带来暂时的利益,但却毁坏了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石。
徽商将商誉看作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认为树立起良好的商业信誉,并以此获得顾客的充分信赖才是商业兴旺发达的保证。
因此,徽商大都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去建立起良好的商业信誉,并极力维护这种信誉,视之比金钱更宝贵。
这些思想在徽商的经营活动中处处可见。
徽商注重诚信,讲求商业道德,“一切治生家智巧机利悉屏不用,惟以至诚待人”(注:《五杂俎》卷4。
)。
徽商十分注重商品的质量,以优质服务去争取广大顾客。
他们总是想顾客之所想,努力使顾客满意。
经营外销茶的徽州茶商为了确保商品的质量,从毛茶的收购、茶叶加工,到最后的成品包装,都十分下功夫。
茶
商在收购茶农的毛茶时十分看重质量,收购的毛茶要细嫩、紧结,碰到死茶、烂茶、断折、红蒂等现象较多的毛茶即拒绝收购。
徽州茶商还总结出一整套鉴别毛茶真伪的方法,并著成文字,示之经办人员,以防毛茶中搀假或杂以劣质的茶梗、茶子、茶朴等。
将好的毛茶收购上来之后,“为迎合国外顾主心理起见”(注:《歙事闲谭》第18册《歙事俗礼教考》。
),再将毛茶送入茶栈加工精制。
当时徽州所产的珠茶、熙春、雨前等绿茶都是畅销海外的名茶,这些徽茶品种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从毛茶进号到出成品茶,一般都要经过焙、筛、扇、拣等工序,而且茶商对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要求和规定。
茶叶加工好之后,再“内用锡罐,外装彩画板箱”(注:《黟县志》卷7《人物·尚义》。
),精心包装完毕。
这种精制的徽茶“远销上海,去路大旺”(注:《婺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
);运往外洋,也是“获利殊巨”(注:《中西纪事》卷23。
)。
此外,徽州茶商还注意根据国外消费者的口味,不断改进生产工艺。
光绪二年,祁门胡元龙创建胡日顺茶厂,改制红茶,因其迎合了许多欧美消费者的口味而大受欢迎。
徽商成功的原因中,我认为现在最具有价值的是重视教育,笃信“富而教不可缓”。
徽商教育是一种良性循环的教育,自古以来形成的重视教育的风气不仅造就了一大批缙绅官僚,也为徽商造就了大量具有相当文化基础的商业人才,从而提高了徽商集团的文化品位和徽州人的整体素质,而有了一定文化品位的徽商集团,又更自觉地去重视教育,从而形成了徽州教育的良性循环。
徽商重视教育,自古至今已成为习俗,纳入其生命的一部分,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
徽州人文化底蕴深厚,“富而教不可缓”是徽商笃信的信条,正是如此才“代不乏人”,使徽商几百年不衰,造就了一代徽商帝国。
徽商贾而好儒,徽州人在经商致富后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他们在“振兴文教”上总是毫不吝惜地输金资助。
为了让更多的子弟习儒就学,徽商积极捐资,广建书院。
明清时期,“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
在清初时,徽州书院多达54所。
徽商对子弟业儒无不寄予厚望,期待甚殷。
有的家族明确规定,对族中聪颖好学的子弟,无力从师者,必须给予资助,并将此列入家典,世世遵行。
徽州在这种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风气下,出现了大量人才。
清代各省状元人数,安徽居第三位,有九人。
安徽八府五州中徽州一府便占四人。
这是徽州异于其他商帮之处,也是徽商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由于徽商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