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药动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代药动名词解释
一、药代(药物代谢)
1. 定义
-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

这一过程主要在肝脏进行,但也可发生在胃肠道、肺、皮肤等部位。

药物经过代谢后,其药理活性可能发生改变,包括活性增强、减弱或消失等情况。

例如,有些药物本身无活性,经过肝脏代谢后转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才能发挥药效,像前药洛伐他汀,口服后在肝脏水解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而发挥降血脂作用;而有些药物经过代谢后活性降低或丧失,如大多数药物经过Ⅰ相代谢(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和Ⅱ相代谢(结合反应,如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等)后,变为极性更大、更易排出体外的物质,从而失去原有的药理活性。

2. 代谢酶
- 参与药物代谢的酶主要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它是一组结构和功能相关的超家族基因编码的同工酶。

其中CYP3A4是人体肝脏和小肠中含量最丰富的CYP酶,参与约50%临床常用药物的代谢,如红霉素、酮康唑等药物可抑制CYP3A4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其他经该酶代谢的药物(如辛伐他汀)的血药浓度,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而利福平是CYP3A4的诱导剂,可加速其他经该酶代谢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疗效降低。

除了CYP酶系外,还有一些非CYP酶参与药物代谢,如水解酶、转移酶等。

3.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种族等对药物代谢有影响。

例如,老年人肝脏代谢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儿童的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也较弱。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女性体内的某些药物代谢酶活性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

不同种族之间,由于基因多态性的存在,对药物代谢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如亚洲人群中CYP2C19酶的慢代谢型比例相对较高,在使用经该酶代谢的药物(如奥美拉唑)时,血药浓度可能会高于其他种族,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可能有所不同。

- 病理因素:肝脏疾病是影响药物代谢的重要病理因素。

例如,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会导致肝脏代谢酶的合成减少、活性降低,从而使药物代谢减慢。

肾脏疾病也可能间接影响药物代谢,因为肾脏功能受损可能导致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影响体内的内环境稳定,进而对药物代谢酶的功能产生影响。

- 药物相互作用:当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代谢。

除了前面提到的CYP酶系的抑制剂和诱导剂对其他药物代谢的影响外,还有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药物转运体来改变其他药物的代谢。

例如,某些药物可抑制P - 糖蛋白(一种药物转运体)的功能,使经P - 糖蛋白转运的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增加,改变其代谢过程。

二、药动(药物动力学)
1. 定义
- 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如血药浓度 - 时间曲线等,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例如,根据药物动力学原理,可以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药物的达峰时间、半衰期等重要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药物的吸收
-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的给药途径有不同的吸收特点。

- 口服给药:这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影响口服吸收的因素有很多,如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脂溶性等)、胃肠道的生理状态(pH值、蠕动功能等)。

例如,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的胃环境中未解离型比例较高,容易被吸收;而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的小肠环境中更易被吸收。

药物的剂型也会影响吸收,如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与普通制剂相比,其吸收过程相对缓慢而持久。

- 注射给药: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静脉注射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存在吸收过程,能迅速起效;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的药物需要经过局部组织的扩散进入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再进入血液循环。

注射部位的血流速度对吸收速度有影响,血流丰富的部位吸收较快,如肌肉注射比皮下注射吸收快。

- 其他给药途径:如经皮给药,药物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这种给药途径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口服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肝脏代谢一部分的现象),但药物的透皮吸收速度一般较慢,适用于一些需要长期、缓慢给药的药物,如硝酸甘油贴剂;还有吸入给药,药物通过呼吸道直接进入肺部,可迅速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其吸收速度取决于药物的粒径大小、呼吸频率等因素。

3. 药物的分布
- 分布是指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 组织器官的血流量: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如心、肝、肾等,药物容易到达并在其中迅速分布。

例如,在静注麻醉药硫喷妥钠时,由于脑组织血流量丰富,药物首先大量分布到脑组织,迅速产生麻醉作用。

-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一部分药物会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

结合型药物不能透过生物膜,暂时失去药理活性,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发挥药效并进行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不同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不同,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如果它们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可能会使游离型药物浓度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

例如,双香豆素与保泰松合用时,保泰松可将双香豆素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出来,使游离的双香豆素浓度增加,抗凝作用增强,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 组织的亲和力:有些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会在这些组织中选择性地浓集。

例如,碘在甲状腺组织中的浓度比其他组织高数千倍,这是因为甲状腺组织对碘有特殊的摄取和浓集机制;四环素可与钙结合,容易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中,所以儿童使用四环素可能会影响牙齿和骨骼的发育。

4. 药物的代谢(已在前面单独阐述,此处可简要提及与药动整体的关系)
- 药物代谢是药物动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改变了药物的化学结构,影响药物的活性、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经过代谢后,其极性增加,有利于从体内排出。

代谢过程中药物的量(浓度)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也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5. 药物的排泄
-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主要的排泄途径有肾脏排泄、胆汁排泄和肺排泄等。

- 肾脏排泄:这是大多数药物最重要的排泄途径。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等过程。

肾小球滤过是一种被动转运过程,分子量小、非结合型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

肾小管分泌是一种主动转运过程,一些酸性药物和碱性药物分别由不同的转运体转运,如丙磺舒可抑制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使青霉素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延长。

肾小管重吸收则与药物的脂溶性、尿液pH值等因素有关,改变尿液pH值可以影响药物的重吸收,例如,碱化尿液可促进酸性药物的排泄,在苯巴比妥中毒时,可通过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来加速苯巴比妥的排泄。

- 胆汁排泄:某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

有些药物在胆汁中的浓度较高,如红霉素,在胆汁中排泄后,部分药物可在肠道被重新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肝肠循环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如洋地黄毒苷的肝肠循环使其作用时间较长。

- 肺排泄:主要适用于挥发性药物,如吸入性麻醉药异氟烷等,这些药物可通过呼吸作用从肺排出体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