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9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执教人:刘玉梅
工作单位:丰台区樊家村小学教材分析:
题材与内容:
《唯一的听众》一文编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九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我”初学小提琴时,拉的琴声就像是锯床腿,后来在一位知名音乐教授的帮助下,逐渐树立了信心,最后能够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的事情。

赞扬了老教授精通教育之道和真诚、无私助人的高尚品质,同时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深深的敬佩与感激之情。

文章在表达上具有以下特点:
1、文章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我”心理活动和行动的变化,另一条是老
教授神态、语言的变化。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简单明了,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有很
强的画面感。

3、文章以省略号结束全文,言已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想象。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勾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外貌的语句,比较正确地概括出人物的特点或品质。

一部分学生在发言过程中能通过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
文,进行对比等多种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品词品句。

在这篇课文中,老教授以一个善意的”谎言”,给“我”自信与动力,助“我”成功。

这是老教授高超教育艺术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我”的成功源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源于老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另一方面则源于“我”对小提琴艺术的执著追求,刻苦练习。

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忽略“我”的内因所起的作用。

这篇文章,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形象;文尾以省略号结束等写作特点,虽然在上一单元学习《我看见了大海》一课中已有初步了解,但仍是学生学习文章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学情分析,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教授神态、语言和“我”心理、行动的语句,了解老教授高超的教育艺术和真诚、无私助人的高尚品质,体会“我”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情感。

2、体会引导的作用,揣摩文章以省略号结尾的好处。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教授神态、语言和“我”的心理、行动的语句,了解老教授高超的教育艺术和真诚、无私助人的高尚品质,体会“我”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情感。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体会老教授如何用”谎言”助“我”成功。

2、揣摩文章以省略号结尾的好处。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不可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

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从作者的巨大变化源于老人的”谎言”入手,将两条线索融合在“第一个清晨”和“以后的每个清晨”两个大的情景中,在情景中抓住描写老人神态、语言和“我”心理、行动的句子,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并努力将老人平静的眼神和诗一般的语言,融入到清晨,幽静小树林,老少两人和谐相处的画面中,并一起烙刻在学生的脑海。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抓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比较阅读、多种形式朗读等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同时引导学生巩固理解词语的方法,揣摩文章的写作特点,努力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思路,将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复习生字生词,导入新课,明确“我”的成功源于老人的“谎言”。

(我取得成功,源于”谎言”)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出示了一组词语:(夺眶而出难以置信全力以赴无法割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然后把四个词语带入句子,将句子读通顺,在正确、流利朗读句子后,引导学生运用“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理解“夺眶而出”的意思。

提醒学生注意“表露”和“甭”两个词的
读音。

继而,要求学生再来读这四个句子,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从四个句子的对比中能明显地看出:作者在拉小提琴上有了巨大的变化。

然后寻根问源,出示课件:“我”的成功源于。

明确老人通过“耳聋”这个”谎言”,帮助“我”树立信心,逐渐取得成功。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上课伊始,读书之前,调动学生第一课时的旧知,从词到句,由句想段,简单提炼出副线,钩挂上主线,明确主副两条线索的关系,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也巩固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课件中:“我”的成功源于。

”在第三课时还将得以丰富:“我”的成功还源于。

引导学生体会“我”的成功是内外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个环节:
深入阅读“我”与老人第一次相识的情景,体会老人用平静的眼神,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信心。

(老人编织”谎言”,给“我”信心)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大环节的教学目标,又将此环节分为两个小环节:
(一)体会“我”极度沮丧、懊恼的心情。

语言之所以动听,是因为它符合听者的心境。

因此,要想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平实、朴素的语言带给作者的却是信心和力量,如诗一般。

引导学生体会“我”当时沮丧、懊恼的心情是必不可缺的。

我首先要求学生浏览课文1-2自然段,思考:“我”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老人。

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引导学生想象:每当“我”在家里练琴时,都会听到妹妹和父亲在说什么?体会“我”遭到家人的讥讽,内心沮丧。

接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当“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在小树林里拉响第一支曲
子时,听到的又是,“我”仿佛又听见妹妹讥讽地说:。

体会“我”对自己完全丧失了信心,沮丧、懊恼到了极点。

再让学生练习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我”当时的心情。

当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了共鸣之后,询问学生:此时,作者最需要的是什么?明确:自信与勇气才是“我”继续练琴的动力。

(二)抓住描写老人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老人用平静的眼神,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信心。

首先通过自己的导语,引导学生抓住“我”与老人第一次见面时,老人的外貌和神态描写: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

然后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老人的语言,思考:老人对我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给学生以充足的自学时间后,引导学生讨论。

体会老人的前两句话中充满了对我的理解、肯定与鼓励,然后,引导学生对比体会两个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就在每天清晨,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清晨。


知道文中的语句不仅在询问是否能让她做听众,更是老人要和“我”有个美好的约定,想通过这样的约定,帮助“我”鼓起勇气,继续练琴。

接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描写老人神态、语言的句子,熟读成诵,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此时此刻,老人的话给了“我”什么?体会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带给“我”的温暖、信心、勇气,这正是我那时那刻最需要的。

第三个环节:
深入阅读描写每个清晨老人与“我”一起练琴的情景,体会老人对“我”真诚无私的帮助。

(老人借助”谎言”,助“我”成功)
教师先通过导语,将学习的内容从“第一个清晨”引入到“以后的每一个清晨”中,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每天清晨老人与“我”一起练琴的语句,说说老人又给了“我”哪些帮助?学生自学后,引导学生集体讨论。

在这一部分,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三个练琴时的情景,通过描写“我”动作与心理的变化和老人语言、神态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老人高超的教育艺术正在“我”的身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时,力求做到抓住主线,采用多种方式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练习朗读。

第一个情景:
教学这个情景时,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听到“我”的琴声家人和老教授不同的神态与语言,在讥讽与肯定的对比中,感受到老人的鼓励给“我”不断练习的动力,引导学生去揣摩:洋溢在“我”内心的那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会是什么感觉呢?
第二个情景:
教学这个环节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了”体会老人每天如约而至,是对“我”的一种无声的督促,促使“我”每天都要坚持去练琴,不断进步。

然后提出问题:“我”的琴声真的能给老人带来欢乐吗?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我”练琴时的执著与刻苦,知道“我”的巨大变化,能给老人带来快乐与幸福的,除了“我”的琴声,更重要的还有“我”的执著、刻苦与不断进步,老人“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与幸福”的话是她对“我”由衷的赞扬,更是无穷的动力。

第三个情景:
教学这个环节:通过重点语句“老人安详地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拍子。

”这个细微的变化,感受到老人已经真的在欣赏“我”的琴声了,然后从这个细微的变化引发思考:老人就不怕“我”发现了她的”谎言”吗?引导学生回顾老人编织”谎言”的始末,知道老人之所以借“耳聋”这个”谎言”,是在“我”极度沮丧、懊恼时给“我”勇气、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动力,这也是那时“我”最需要的,而后,老人每天如约而至,忍受我那锯床腿的声音,用“平静的眼神”和诗一般的语言不断给我鼓励,却不要求“我”的任何回报,这是多么真诚、无私的帮助啊!接着,老师用语言过渡,引导学生体会: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平静的一望”又在告诉“我”什么呢?(学无止境,要继续努力,这是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啊)
第四个环节:
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引号的作用,揣摩用省略号结束全文的好处。

体会“我”对老人的感激、敬佩之情。

这个环节可以分为两个小环节:
(一)明确引号的作用,体会“我”对老人的感激、敬佩之情。

教师首先用导语导入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通过:
1、这句话中的耳“聋”与前文的耳聋有什么不同?
2、这个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表示特殊含义的词语。


3、还记得哪篇课文中的引号也起到了这个作用?(《鸟的天堂》)
4、同样是表示特殊含义的词语,“鸟的天堂”和耳“聋”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5、既然已经知道老人并不是个聋子,为什么我还要称她为“耳‘聋’”的老人呢?
五个步骤,引导学生体会引号的作用,最后,引发学生思考,再次体会老人高超的教育艺术,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与感激。

(二)揣摩文章用省略号结束全文的好处,升华情感。

教师先用导语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尾,然后通过:
(1)想一想,文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呢?
(2)看到这个结尾,使你又想到了哪篇文章的结尾?
(3)对比体会:《我看见了大海》和《唯一的听众》两篇课文的结尾都运用了省略号,你认为,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呢?
课件出示:
但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有无数次,我站在继父的遗像前,悄声对他说:
“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
最后,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情感,结束这一课时的教学。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我”的成功仅仅源于老人真诚、无私的帮助吗?
2、自学课外阅读资料《心灵有耳》,试着分析:
(1)两篇文章中的老人有什么异同。

(2)两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另附:课外阅读资料《心灵有耳》
心灵有耳
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又矮又瘦而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

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

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唱了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

“唱得真好!”一个声音响了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渡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这时小姑娘惊呆了!说话的老人说完就走了。

小女孩第二天下午再去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满脸慈祥地看着她微笑。

小女孩又唱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

最后她大声喝彩,说:“谢谢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说完又走了。

这样过去了许多年后,小女孩成了大女孩,而且成了有名的歌星。

但她忘不了公园里那个慈祥的老人。

一个冬日的下午,她特意去公园找老人,令她失望的是那里只有一张小小的孤独的靠椅。

后来才知道,老人早死了。

“他是个聋子,都聋了20年了!”一个知情人告诉她。

姑娘惊呆了……
丰台区小学骨干教师第一届“创新杯”课堂教学评优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9 《唯一的听众》
第二课时说课材料
执教人:刘玉梅
工作单位:丰台区樊家村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