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1(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业⽔平测试·复习资料1(必修3)
⾼⼆学业⽔平测试地理复习资料1(必修3)
专题⼀、区域地理环境与⼈类活动
考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
《背诵》区域是指⼀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定的⾯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显的区位特征。

(区域⾮⾃然存在)
(1)《了解》区域划分有单⼀指标和综合指标。

单⼀指标:如热量带、⽓候类型
综合指标:东亚⽂化区、中东与北⾮⽂化区、欧美⽂化区(语⾔、宗教)
(2)《了解》区域划分按⾃然要素和⼈⽂要素
⾃然要素:青藏⾼原区、东部季风区、西北⼲旱半⼲旱区(⽓候)
⼈⽂要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经济);长江中下游地区(历史)
(3)《了解》均质区:指⾃然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致的区域。

⾃然要素的相似性:⾼原区、平原区、丘陵区(地形)
⼈⽂要素的相似性:⽅⾔区(语⾔)、⽔⽥农业区、旱作农业区(农作物)
(4)《了解》功能区:指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如城市经济区、浦东新区、⼯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5)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考点2:⽐较不同区域⾃然环境和⼈类活动的差异(理解)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考点3.结合实例,⽐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类⽣产和⽣活⽅式的影响(理解)。

区域的发展⼤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阶段。

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各异,⼈地关系也经历了从基本协调——不协调——⼈地关系⽭盾加剧——⾛向协调的发展历程。

具体情况如下所⽰:
考点4: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理解)(
1)三⼤产业(了解)
⼈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通常分为第⼀产业、第⼆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即⼴义的农业。

第⼆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煤⽓及⽔的⽣产和供应业等。

第三产业:第⼀产业和第⼆产业以外的其他⾏业,如商业、⾦融、保险、运输、公务(其他公益事业),即⼴义的服务业。

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第三产业⽐重越⼤,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平就越⾼。

(2)《记忆》产业转移产⽣原因:经济发展⽔平的地区差异,资源分布不平衡
(3)《了解》从地域分布看,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会带来不利的环境影响。

如环境污染、交通、居住、治安等社会问题。

(4)《了解》在产业转移中,逐步实现以⼤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主的产业类型向以知识、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业类型过渡,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

(5) 《背诵》影响国际产业专业的三⼤因素:a劳动⼒成本;b内部交易成本;c市场(6)《阅读》改⾰开放后,珠江三⾓洲已经出现了两次⼤规模的产业转移。

(7)产业转移对移⼊地和移出地的影响(背诵)
考点5:结合实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
(1)《背诵》我国南⽔北调东线、中线、西线的⼯程⽅案⽐较
(2)《背诵》南⽔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主要在供⽔区
①社会会效益: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缺⽔状况,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经济效益:缓解华北地区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③⽣态效益:改善华北地区⽣态环境;控制地⾯沉降。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在⽔源区
①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长江下游⽔质。

②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对沿线⽔⽣⽣物⽣长带来不利影响。


④引起调出区⼟壤次⽣盐碱化:
(3)《背诵》西⽓东输⼯程的深远影响
A对调出区(西部):a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b增加就业机会
c改善基础设施d改善⽣态环境
B对调⼊区(东部):a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点6: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说明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区域环境问题⼀:⽔⼟流失(1)《背诵》黄⼟⾼原的范围:太⾏⼭以西,⽇⽉⼭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2)《背诵》黄⼟⾼原⽔⼟流失的危害:
a使耕地⼟层变薄,养分流失,产量下降;b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c⽣态环境恶化。

(3)《背诵》⽔⼟流失的原因:
A⾃然原因:a地理位置特殊,⽣态环境脆弱(处于从平原向⼭地、湿润向⼲旱、森林向草原、农业区向牧区过渡);b⼟质疏松,易受流⽔侵蚀;c降⽔集中且多暴⾬;d地质灾害频繁。

B⼈为原因:a不合理的⼟地利⽤(撂荒;露天开矿;⽆计划的建窑洞、修路、建设⽔利⼯程等);b破坏植被。

⼈为原因是现代⽔⼟流失的主要原因。

(4).《背诵》⽔⼟流失的治理
A⼩流域的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原⽔⼟流失的最佳措施。

B治理黄⼟⾼原⽔⼟流失必须因地制宜,以⽔⼟保持为中⼼,坚持“林草、⼯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C具体措施:⼯程措施(固沟、护坡、保塬)、农业技术措施、⽣物措施。

沟⾕发育是黄⼟⾼原的地貌特征。

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
(1)《背诵》我国荒漠化范围:⼤兴安岭以西,昆仑⼭-阿尔⾦⼭-古长城⼀线以北
(2)《了解》荒漠化表现:耕地、草地、林地退化⽽引起的⼟地沙漠化、⽯质荒漠化和次⽣盐碱化
(3)《背诵》荒漠化产⽣原因:
A⾃然原因:a⽓候⼲旱,⽣态环境脆弱b植被覆盖率低c⼤风⽇多d沙质沉降物多
B⼈为原因: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资源不合理利⽤
(4)《背诵》荒漠化防治措施:
a合理利⽤⽔源b营造防护林体系c控制⼈⼝增长d调节农林牧⽤地之间的关系e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考点7:结合实例,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脉西坡,是密西西⽐河的⼆级⽀流。

流域内上中游为⼭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

河流落差⼤,⽔⼒资源丰富。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候,降⽔丰沛,冬春季降⽔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到次年4⽉。

2、⽥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对全流域河道进⾏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业为龙头,建⽴起以⾼耗能⼯业为⾻⼲的完整⼯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发展林业;重视⽣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开发⼒度④提⾼流域的开放度。

考点8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覆盖的⼟地,属于陆地与⽔体之间的过渡带。

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深不超过6⽶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库、稻⽥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源、提供⽔资源、调蓄洪⽔、调节⽓候、美化环境、净化⽔污染、保护⽣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

有“地球之肾”、“⽣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点9: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农业⽣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临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法与途径。

1、美国农业⽣产的有利条件
⾃然条件:⼤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适中,⽔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产的⾸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产地区专门化
⽬的:根据不同地区⾃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产,以取得最⼤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流失和“⿊风暴”的发⽣;能源消耗⼤;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态农业、有机农业、节⽔农业、精确农业、处⽅农业等多种农业⽣产⽅式;保护耕地和农业⽣态环境,推⼴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考点10: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德国鲁尔区为例: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业的⼼脏”。

2.《背诵》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1)⾃然条件:a丰富的煤炭资源b⽔源充⾜
(2)社会经济条件:a⽔路交通便利b市场⼴阔c劳动⼒充⾜d便于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输⼊铁矿e农业基础较好
3.《背诵》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内因:a产业结构单⼀b环境污染加剧
外因:a世界性钢铁过剩b煤炭能源地位下降c新科技⾰命冲击
4. 《背诵》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2)治理环境污染,加剧环境管理,营造绿⾊空间。

(3)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考点11.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经济发展快
(1)《背诵》珠江三⾓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2)《背诵》珠三⾓、长三⾓发展中遇到的共同的资源-矿物能源短缺,解决措施开源: a 跨区域调配资源(西⽓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b 开发新能源节流:a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业和第三产业b 提⾼能源利⽤率 c 淘汰耗能多产业
珠江三⾓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以轻⼯业为主、重化⼯业较为发达的⼯业体系。

珠江三⾓洲地区⼯业体系及主要⼯业部门
2.城市化⽔平⾼
(1)珠江三⾓洲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从根本上说,城市化⽔平是由经济⽔平决定的。

在珠江三⾓洲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平不同,城市化进程也有不同的特点。

现就改⾰开放前后珠江三⾓洲地区城市化
城市化与⼯业化密切相关,⼯业化是珠江三⾓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

城市化与⼯业化关系图
专题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
1.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地球等内容。

它使⼈类对⾃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迅速提⾼,从⽽使虚拟和模拟现实世界成为可能的⼀种现代技术⼿段。

2.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

(1)资源普查:矿产资源和⽔资源的调查、农作物的估产、全球⽓候变化的观测、灾害监测、重⼤⼯程的建设等。

(2)灾害和环境监测:遥感监测的区域范围⼤,获取环境和灾害信息快速准确,能够及时发现环境和灾害的变化。

具有监测范围⼴、时效快、精度⾼、连续性强特点。

①⽔污染:对同⼀流域⽔体污染历史和趋势作出研究和分析。

②沙尘暴:沙尘暴的起源、移动和扩散的过程。

3.知道全球定位系统(GPS)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

全球定位系统由3个相对独⽴的部分组成,即空间部分、地⾯监控系统和⽤户设备部分。

它是利⽤卫星⽹络来获得地⾯某点的经纬度和⾼程的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天候、⾼精度和⾃动测量的特点。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与导航。

其中空间卫星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作卫星21颗,备⽤卫星3颗。

4.知道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1)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是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的系统。

(2)主要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等,能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地物空间
分布及位置分析、趋势分析、模式分析,以及模拟结果等。

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

(1)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2)城市规划;(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4)城市抗震防灾;(5)城市环境管理。

6.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