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2016年11月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
①经济行为的互利与道德行为的互利是不同的。
经济行为中的利他是结果的利他,而动机仍然是利己的,从利己的动机出发并不能保证结果一定是利他的。
而道德行为中的利他不仅要求结果的利他,也要求动机的利他,至少在动机上不能是损他的。
从结果来看,经济行为的互利也与道德行为的互利存在着差异。
经济行为的互利主要是就满足经济主体的当下需要而言,并不能保证从长远看仍然对双方有利。
有些经济行为虽然满足了双方的需要,但这些行为本身就是非法的或不道德的,如向恐怖组织出售武器。
此外,有些双方互利的经济行为,也可能导致第三者受害,如盗版光盘的买卖使专利所有者的权益受到侵害。
道德行为的互利不仅要求符合行为者双方的眼前利益,也要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并且这种互利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
②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把实现利益最大化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却未必符合伦理要求。
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以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这一假设的含义是:在理想情形下,经济行为者具有完全的充分有序的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因此,在经过理性判断后,他会选择那些能够比其他行为更好地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
简而言之,“经济人”是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他试图用尽可能少的努力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
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始终且完全恪守经济人原则的个体例证。
但是,“经济人”作为一个理论假设得到了大量的学术拥护者,这种“经济人性格”也不时在一些经济活动中显现出来,从而使利与义的冲突更加明显。
③大体而言,义利冲突可以概括为两种比较典型的表现形式,一种是为了道义而丝毫不顾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我国古代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这种义利冲突形式的典型
表现;另一种是为了实现利益而丝毫不顾道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义利冲突主要偏向后一种情况,并且主要体现为拜金主义。
在商品经济中,私人的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因此,人们所生产的商品决定其在经济活动中是亏本还是赢利,决定其劳动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
这样,商品似乎具有了某种特殊的力量,导致人们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当作神一样来崇拜。
货币出现以后,一切产品、活动都可以同货币相交换,而货币又可以无差别的同一切相交换,因此,使不同的东西相等同的货币就具有了非凡的魔力。
在质的方面,货币能直接转化成任何商品,是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因此它在形式上是无限的。
但在量的方面,每一个现实的货币额又是有限的,因而只是作为有限的购买手段。
货币的这种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货币贮藏者贮藏货币的欲望永无止境。
(选自《经济伦理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济行为以利己为动机,结果不一定利他;经济行为的互利能满足经济主体的当下需求,但是从长远看不一定仍然对双方有利。
B.道德行为以利他为动机,而不会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动机,道德行为的互利符合行为者双方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C.买卖盗版光盘是一种经济行为,行为的双方能实现互利,但从长远看,这一行为会侵害相关专利所有者的权益。
D.向恐怖组织出售武器这种经济行为能满足行为双方的需要,但这一行为本身是非法的,双方的动机都是利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实生活中,始终且完全恪守经济人原则的人是难找的,但“经济人”假设理论还是有自己的拥护者,并影响到一些经济活动。
B.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理论前提,人们视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目标。
C.“经济人”假设理论指出,经济行为者应追求完全的充分有序的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做一个理性的决策者。
D.我国古代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体现了义与利的冲突,这一思想主张为了道义而舍弃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为实现利益而丝毫不顾道义成为义利冲突的典型和主要表现形式,而拜金主义又是这一形式的主要体现。
B.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是亏本还是赢利取决于他们自己生产的商品,因而,他们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当做神一样来崇拜。
C.货币自产生之日起便具备非凡的魔力,它可以无差别的同一切产品、活动相交换,但是每一个现实的货币额只具备有限的购买力。
D.货币能使不同的东西等值,货币作为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在形式上是无限的,这些因素使得货币贮藏者对货币产生无穷的欲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
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
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
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
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
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
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
③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
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
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④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凉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
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
我们和店主聊起来。
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
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 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
原来是账单。
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
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
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
⑤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
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
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
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
⑥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淳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⑦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
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
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
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
⑧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
让我们聊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
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
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
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
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
⑨我无言以对。
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9期)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突出后来的经济开发给这个封闭的小村庄带来的巨大影响。
B.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
C.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点面结合,真实可感。
D.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
5. 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6.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
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
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
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
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
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
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
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
我是它们,它们是我。
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
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
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
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
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
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
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
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
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
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
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
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
他那年22岁。
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
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
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
”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
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
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
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
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
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
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
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
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
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
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
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
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8.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
(4分)答:
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
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加以阐释。
(6分)
答: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何承矩字正则。
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
使。
太平兴国
....五年,知河南府。
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
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纳。
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
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
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
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
”太宗嘉纳之。
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
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
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
淳化四年,擢知雄州。
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
承矩整兵出拒,
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
秩满
..,召还,拜引进史。
州民百余谒阙贡马,
乞借留承矩,赐金紫
....,诏许再任。
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抚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
承矩曰:“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
”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景德元年,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
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
三年卒,年六十一。
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
(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B.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C.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D.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
“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
C.“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
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D.“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
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承矩作战勇敢。
年轻时他担任棣州衙内指挥使,跟随着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了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论功被提拔了官职。
B.何承矩善于谋划。
为了增加水田,他建议掘开河道,同时可以遏制契丹骑兵;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并为恢复边塞农业做过贡献。
C.何承矩爱惜百姓。
做河南府知府,上奏停止征调壮丁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的差役;做潭州知州,上奏施政中危害百姓的事达数十件。
D.何承矩熟习政务。
太宗曾多次采纳他的建议,并下诏褒奖;真宗让他谋划重要事务,即使朝廷大臣弹劾他私自改动诏书,也不予追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
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5分)
译文:
(2)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
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
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人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
之;,”,语重心长,耐人寻味。
(2)《庄子•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电视剧《琅琊榜》因故事生动曲折而热播不断,一度达到万人空巷
....的地步,该剧也因此成了近几年来少有的经典之剧。
②虽然不少通信运营商信誓旦旦地保证,其营业点将确保通信业务中关键的私人信息不会
被泄露,然而事实却是差强人意
....的。
③前天晚上地铁里遭遇拥挤,昨日“海上世界”也是人满为患
....,在回来的路上,走望海路堵车,由望海路拐向滨海路也堵车,拥挤不堪的道路让人心烦。
④当前,全国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应该说,作为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毅
然去创业,无可非议
....。
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⑤活跃于北京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挂号的患者和家属
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
....,医院就诊秩序明显好转。
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
...餐.。
A.①②④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不拘泥于一格一态,以表达创新提升新闻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就一定可以让新闻作品成为焕发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
B.在屠呦呦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
C.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社会正在由“吃饱”向“吃健康”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
D.女排主攻手朱婷助力中国女排夺得里约奥运会的金牌后,鲜花、掌声和赞誉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