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美文化学为视角分析电影《风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审美文化学为视角分析电影《风声》
[摘要] 以审美文化学为视角的研究发现,电影《风声》特色鲜明:以暗夜为主色调、“风声”二字具有字形美、以“老鬼”的话为形式的提示语等视觉风格别
具一格;大制作――小时空――大境界的审美结构引人注目;人物性格审美具有多元风貌。

而其对酷刑的展示,
则有渲染暴力之嫌,因此在欣赏其审美特征的同时,应
反思暴力表述问题。

[关键词] 视觉风格;审美结构;性格;审美文化;暴力;反思
《风声》这部电影自2009年9月30日上映以来,颇受广大观众喜爱,但评论界贬斥之声,亦时有耳闻。

本文从艺术文本入手,以审美文化学为视角,对电影《风声》
展开学理性的解读和分析,虽然不可避免会有一定的倾向性,但不以褒贬为目的。

文章分别从外在的视觉风格、内在的审美结构、人物审美的多元风貌、暴力叙述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在探索其审美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反思。

一、视觉风格:夜色下的冲击
德国美学家康德说“美是一个对象合目的性的形式”[1]74,这种说法提高了形式之于美的意义,强调了外观形式对于艺术审美的重要性。

《风声》这部电影的视觉风格富有特色,首先吸引并熨帖了人们的眼球,使观众不觉间便进入了浩瀚的审美空间。

1.“风声”字形美的突出与强调。

电影开篇,从广大的地图上往观众眼前呈现出一行行文字,述说着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从高空中飞行的战斗机的视角,俯瞰山峦,山峰上树木郁郁葱葱,万千沟壑渐渐呈现出繁体
的“风声”二字,这便给人一种博大的境界,使人联想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风声》预告片上的“风声”展示,丝毫不亚于片首的“风声”,那用汉字书写的刚劲有力、如烟般的水墨浸润着的繁体“风声”二字,充分展示了汉字的美,同时也暗示电影有着类似的审美境界,吸引着观众去观看。

2.夜色茫茫――《风声》的主色调。

电影《风声》中除了开篇汪伪政府双十节之夜是灯光辉煌的(这一场景在片中极短暂),其余多为阴暗的夜色、昏暗的灯光。

直到片尾,才有一段晴天朗日的场景,即全国解放之后,主人公吴志国来找李宁玉,说明了事情的真相,解开了一切悬念。

《风声》以暗夜为基调,正与“风声”一词的本意相符,因为只有暗夜的“风声”才更使人担惊受怕。

同时,特务机关的阴险、毒辣与夜的黑暗、冷寂、扑朔迷离极其暗合。

因此,以“昏沉灯光下的暗夜”为主色调,
应是导演煞费苦心的设计,而结尾的“明亮”则也和阴霾散去、国泰民安的社会现实切合。

3.以“老鬼”的话为形式的提示语。

电影是一种时间艺术,一部好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吸引观众,使其随着画面的流转、时间的推移而徜徉在艺术美的园地里,因此优秀的导演“必须像编写管弦乐那样去编排电影的画面和节奏”[2]70。

电影《风声》以“老鬼”的话为形式的提示语,即是其编排画面和节奏的特色。

随着情节进展的每一小节,自然而然地插入作为未知者的“老鬼”的内心话,每当此时,荧幕上便显示为:从有孔的平板上跳出一串串汉字,如“感觉没人能走出这里,若无非常手段,恐怕无法传出消息”,又如“已有对策”和“信息是否发出,成败就是在今日”等。

电影又是一种造型艺术,但它不同于一般的造型艺术,人们在电影中“先看到细部,再看到整体”[2]74。

而以“老鬼”的话为形式的提示语,作为一
种独特的艺术技巧,既减少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使其得以暂歇,又通过语言的提示,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猜测悬念,陪伴着观众步步深入。

观众通过细部的体验,最后达到整体的省悟,感受着电影艺术的魅力。

二、审美结构:“小”与“大”的变奏
电影《风声》蕴涵着“小”与“大”的审美结构,这尤其体现在该片的艺术文本自身。

1.大制作与小时空
电影《风声》的确是大制作,投入资金基金甚多。

相对于该片资金投入之巨,其场景和跨越的时间段则
是相对狭小的,电影的场景绝大多数是在“裘庄”,并且
是在房内,主要情节时间段集中于五天之内,且大多是夜里。

笔者最初先观看了该片的预告片,设想该片应如其宣传所示,场面宏大、极富感染力,但在真正观看电影《风声》的过程中,一度有失落之感,认为两幢楼(一幢
住宿吃饭、一幢行刑)和一座桥的空间,五天的时间,这种貌似“室内剧”的小时空,岂不是限制了电影审美的空间,而仅仅流于智力游戏?但随着影片观赏的步步深入,情节慢慢延展,悬念逐渐解开,笔者方才体悟到,这种所谓的小时空,似乎正是导演的刻意为之,电影的审美境界绝不仅限于此。

2.小时空与大境界
经过重读和回味,笔者发现这部电影在狭小的时空布局中蕴涵着大境界。

其剧情扑朔迷离、引人入胜,观众捕捉着细小的“风声”,慢慢深入解读,便可进入阔大的审美境界。

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与审美意义上的“空间”,一小一大,形成反差,这也正是该片审美结构的独特性。

首先,主要人物展示了大智慧之美。

“老鬼”顾晓梦,以其表现于众人面前的妩媚、娇气甚至有一些矫情和浮泛,隐藏了一颗纯正、积极进取的真心;“老枪”吴
志国以其粗鲁、邪恶的一面隐藏正直的面貌,这显示了两人的大智慧。

顾晓梦和吴志国在识出对方是同志之后的两次密谈,亦充分展示了二人的大智大勇,一次是在顾晓梦房内,吴志国伪装成对其非礼,二人秘密交换了意见,另一次是二人在对方手上写字,交流信息,达成一致,争先冒生命危险挽救僵局。

其次,就故事情节而言,这种狭小空间中的斗智斗勇,是很隐蔽、很微小的一面,但其对国家的宏观大局、革命的胜利大势,却起到重大的作用。

再次,人物精神境界博大,扩大了观众的审美境界。

“老枪”吴志国临危挺身,以顽强、刚硬的精神经受酷刑,牺牲自己、保护同志,“老鬼”顾晓梦则早已做好为革命献身的准备,在内衣里缝好了密码、一再坚持让李宁玉去举报她,最后献出了生命。

正如顾晓梦所说,“老枪、老鬼,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三、人物性格审美的多元风貌
电影《风声》中的李宁玉、顾晓梦、吴志国是其塑造正面的、美好的人物形象。

本文就艺术文本进行审美解读,不去追究电影中人物形象与文学原作、人物的当代阐述与历史真相之间的差别。

首先来说李宁玉,这一人物相对于电影主题而言,或许只是配角作用,但她的人格美的确是光英朗练的。

李宁玉有一种高雅的内在气质美,她自视清高,又未有高高在上之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愿搅入复杂的矛盾纷争;她有一种坚贞美,她的刚毅和顽强使其凛然不可侵犯,她忠贞于爱情,被扣留期间,一直在想念自己的男友,为了自己的男友而宁受莫大的委屈;她富有正义感、感情纯正,在吴志国准备对顾晓梦动手时,她站出来护卫,在知道顾晓梦就是“老鬼”之后,她一度很激愤,但还是不愿意去举报她。

不得不补充说明的是,她的性格中亦不乏聪明智慧的一面,在影片中她贴在顾晓
梦耳际说知道顾就是“老鬼”,让顾很震惊,而到了顾晓梦相信她,并与其至隔离间密谈的时候,她才说出刚才是猜的,现在才知晓顾就是真正的“老鬼”。

顾晓梦的人物形象比李宁玉更加多元,她青春、靓丽,充满活力、性格奔放,还有些娇气和妩媚,让人觉得她很可爱,这一方面是执行任务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是她个人总体形象的一个侧面,正是这一侧面使得革命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这种历史的叙述和演绎,更能突显人物性格的真实性,也更加合情合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顾晓梦性格的另一侧面:率真、智慧与勇敢,她周旋于老谋深算的伪政府特工之间,毫不畏惧,当汪伪政府特务处处长王田香说出“对不起,职责所在,鬼不显身,没有人能走出这栋楼”之时,她爆出了忍俊不禁之笑;在受酷刑后直面日军特务机关长武田时,顾晓梦做好必死的准备,她坦然陈说,临危不惧,甚至还有一
些贫嘴,展现了大无畏的精神风貌,这是对传统式革命人物塑造的改进。

与顾晓梦相类,张涵予扮演的吴志国也展示了人物性格美的多元风貌。

一方面,他率性而洒脱,并不把汪伪政府的特务处长看在眼中,他有一些玩世不恭、甚至带了一点粗野与凶恶,竟会在众人面前欲动手打顾
晓梦,这些因素交杂于一体,表现于他的言谈举止之中,而由于其最终揭秘的“老枪”身份,以上特征增加了其性格的扑朔迷离,这既是作为演员的张涵予的演技,又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吴志国的演技。

另一方面,他刚烈、顽强、宁死不屈的精神更是首屈一指,这尤其表现在他经受酷刑时的坚强忍耐,以至于扎针的“六爷”都感叹其“不凡”,这种以精神为支撑、以信念为依托的英勇行为,充分展现了他人格的高尚与伟岸。

四、暴力叙述――电影元素处理的反思
美国导演昆廷•塔伦提诺认为,“影片中的
暴力纯属审美问题……暴力不过是影片可以描写的许多东西之一”[3]61。

暴力作为重要的元素在电影中被组织和安排,本来无可非议。

但是对这些元素的处理安排,却不得不慎重,否则会带来负面效果。

在电影《风声》中,暴力元素主要表现在酷刑方面,承受暴力酷刑的先后有:充当服务员的女刺客、白小年、吴志国、顾晓梦,其中尤以吴志国所受酷刑最为严重、惨烈,而顾晓梦所受酷刑,则又有性虐待的倾向,汪伪政府特务处处长王田香看了一眼顾晓梦所受酷刑的绳索,都有不忍之心,何况广大观众呢?这里不得不提及李宁玉,她虽未受肉体酷刑,但被日军特务机关长武田蛮横地检查身体,也是另一层面的强度暴力。

诚然,暴力展示是电影艺术表达的需要,但暴力场面多次出现,已有渲染暴力之嫌,让人触目惊心,笔者在第二遍观看此片时,不忍观看暴力
酷刑而跳过相关画面。

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应在内容方面增加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在形式方面强化画面、动作等形式美因素,只有这两方面协调统一,才能弱化暴力残酷的一面,增强其审美性。

[4]24-26《风声》的暴力展示,值得影视制作者反思,我们期盼正准备拍摄的《风声》前传中会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1]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 [法]莱翁•慕西纳克.论电影节奏[A].吕昌译,李恒基,等.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 汪莹.银幕上的“暴力文化”――美国导演昆廷
•塔伦提诺及其作品[J].电影艺术,1998(01).
[4] 张坤.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暴力现象探析
[D].扬州大学,2005.
[作者简介] 张坤(1979― ),男,江苏丰县人,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