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及答案
第一章结论复习思考题:1.重要概念:超长期;总供给曲线;实际GDP的趋势线;长期;总需求曲线;产出缺口;中期;菲利普斯曲线;潜在产出;短期;增长率;通货膨胀;增长理论;经济周期;消费价格指数;总供给-总需求模型2.长期中为什么产出水平只取决于总供给?3.短期中为什么产出水平只取决于总需求?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复习思考题:1.重要概念:GDP;GNP;GDP缩减指数;CPI;PPI;生产要素;最终/中间产品;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实际利率2.下列交易的价值是否应当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什么?(1)顾客在饭店支付餐费。
(2)一家公司购买一幢旧楼。
(3)一家供应商向制造个人计算机的公司出售计算机芯片。
(4)一位消费者从交易商手中买进一辆汽车。
3.国内生产总值(GDP)高是否一定意味着福利状况好呢?在评价经济福利状况时还应考虑哪些因素?4..假定某经济社会有A、B、C三个厂商,A厂商年产出5000美元,卖给B、C和消费者。
其中B买A 的产出200美元,C买2000美元,其中2800美元卖给消费者。
B年产出500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美元,其中3000美元由A买,其余由消费者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中用光,计算价值增加;(2)计算GDP为多少;(3)如果只有C有500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5.假定GDP是600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是5100美元,政府预算赤字是200美元,消费是3800美元,外贸赤字是100美元,求:(1)储蓄S是多大;(2)投资I是多大;(3)政府支出是多大?第三章增长与积累复习思考题:1.重要概念:增长核算方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趋同;全要素生产率;索洛剩余;新古典增长理论;稳态均衡;2.索络增长模型能否有助于解释趋同现象?3.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25.02k k k f y -==,人均储蓄率为0.3,设人口增长率为3%,求:(1)使经济达到稳态均衡时的k 值。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标准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作者:————————————————————————————————日期:2《宏观经济学》思考题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简要说明GNP与GD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都选择使用GDP这一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均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区别在于,GDP是以地域划分的,是生产的概念;而GNP以人口划分,是收入的概念。
西方宏观经济学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原因在于,GDP确实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对一国总体经济运行表现作出概括性衡量,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便于国际间和地区间作比较,为制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行状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2、为什么说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建造新厂房、购买新机器设备等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
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才算投资活动。
3、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NP之中?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GNP是指某个特定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如果把存货排除在GNP之外,所计得的就只是销售额,而不是生产额。
4、为什么转移支付不计入GNP之中?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思考题答案详解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思考题答案详解第十二章思考题详解一、思考题A:基础知识题(一)判断题:1、(对)。
例如当A国拥有的某项B国资产升值(比如其直接投资的一个公司的价值增加),考虑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国居民所拥有的B国资产减去B 国居民所拥有的A国资产大于A国对B国的贸易净值(NX)。
2、(对)。
这都导致投资需求增加相同的数量(一套住房),因此对当年的GDP 贡献相同。
3、(错)。
无论是张三还是李四的行为都导致了GDP增加一个煎饼的数量——同等支出导致同样的产出增加。
4、(错)。
GDP虽然是不错的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指标,但是由于它不能很好的反映闲暇、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因素,因此不能肯定说人均GDP高就一定时福利水平高。
5、(对)。
因为转移支付不以交换当年的商品和劳务为目的,它仅是财富的转移。
(二)选择题:1、(D)2(D)3(D)二、思考题B:名校试题及历年考研真题(一)判断题1、错误。
GDP虽然是不错的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指标,但是由于它不能很好的反映闲暇、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因素,因此不能肯定说人均GDP高就一定时福利水平高。
2、正确。
因为转移支付不以交换当年的商品和劳务为目的,它仅是财富的转移。
(二)选择题1、(C)2、(A)3、(C)4、(C)(三)计算题1、(1)GNP=2000 + 6000 + 4600 + 9500 =22100亿元(2)NNP=22100- 6000 =16100亿元(3)NI=16100 - 1500 =14600亿元(4)PI=14600 - 560 -60 + 80 =14060亿元(5)DPI=14060 -500 =13560亿元2、(1)按收入法计算GNP,得GN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100+10+30+30=170(2)按支出法计算GNP,得GN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90+60+30+(60–70)=170(亿元)(3)政府收入=所得税–转移支付=30–5=25(亿元)政府预算赤字=政府支出–政府收入=30–25=5(亿元)(4)因为收入=消费+储蓄+(税收–转移支付)所以储蓄=收入–消费–(税收–转移支付)=170–90–25=55(亿元)(5)净出口=出口–进口=60–70=–10(亿元)三、思考题C:课外延伸(一)―GDP至上‖形成的背景在中国语境下,数字总与政绩高度相关。
《宏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宏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用该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工资水平下,所有想要工作的人不费太大周折就能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况。
或者说,所谓充分就业水平是指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的就业水平。
3、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较长的时期内以较高的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4、均衡产出(Balanced-output):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5、乘数(Multiplier):乘数又作倍数,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个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的成倍变化。
6、投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的投入量(投资)变动之间的比率。
7、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8、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9、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10、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大体上经历有周期性的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11、汇率(也叫汇价):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和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相互折算(兑换)的比率。
12、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反映在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B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当年生产的货物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笔救济金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2、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B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宏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宏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经济增长: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包括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
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的决定。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即:国际收支净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或BP=NX-F。
周期性产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由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又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的失业率,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通货膨胀:指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现象。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替代取舍关系的曲线。
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的水平来表示。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4)简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注重国民的生活质量,是一个质的概念。
联系: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要对银行业进行严格监管?我国对银行业是如何监管的?答:目的:一、保护金融秩序的安全。
二、保护存款人和公共利益。
三、维护银行业公平有效的竞争。
四、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内容:一、事前监管,又称为市场准入的监管。
二、事中监管,包括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流动性的监管、业务范围的监管、贷款风险的监管、外汇风险的监管、准备金的监管、存款保证金的监管。
三、事后监管,又称为市场退出的监管。
监管方法是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政策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监管。
管理方法有:事先检查筛选法、现场检查法、定期报告分析法、内外审计结合法、信用评级和内部监管。
2、谈谈你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了解和建议。
回顾历史,我们在1994年建立三家政策性银行时,基本思路是模仿日本模式,即以政府补贴和非盈利为目标,该模式此后逐渐陷入困境。
进入21世纪,改革政策性银行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国家开发银行也通过有效引入商业化运行模式,成为三家政策性银行中最成功的典范。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曾经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中的重大制度突破。
随着金融问题逐渐成为决定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金融体系中各个层面的制度优化问题再次摆到了我们面前。
其中,对于政策性金融在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重新定位,也成为推进金融改革与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突破点。
改革开放多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是进一步促进开发性金融的必然选择。
开发性金融是适应制度落后和市场失灵,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增强经济竞争力而出现的一种金融形式,在国际上已有百年历史。
从各国的实践看,开发性金融通常为政府所拥有,赋权经营,具有国家信用,用建设制度和开发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承担着支持经济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及相关金融市场建设的重要任务。
开发性金融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主要渠道是投资资源的有效使用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完成的途径是通过较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
宏观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_史蒂芬威廉森010
宏观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_史蒂芬威廉森010Chapter 10A Monetary Intertemporal Model: Money, Prices,and Monetary PolicyTeaching GoalsAnalysis of a monetary economy can become quite complex. Modern economies require significant specialization to function well. Such specialization requires a commonly accepted medium of exchange. Money serves this function. Although it matters quite a lot that we have money, the actual quantity of money in circulation is not very important. This fact emerges because the quantity of money is neutral, if not in the very short run, certainly in the long run.In the monetary intertemporal model, changes in the money supply affect the level of prices, but do not otherwise affect economic outcomes; money is neutral. Real factors may also affect the price level. The price level adjusts to keep money demand and money equal. Disturbances that change the equilibrium levels of output and the real interest rate therefore change the price level. Shifts in preferences for money holding also affect the price level.The principl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monetary intertemporal model is to control the level of prices.A popular goal of policy is to stabilize the price level in response to shocks to the economy. However, the central bank’s ability to stabilize prices may be compromised if money demand does not behave in a predictable manner. It is also important for policy to set targets and adhere to particular policy rules.Classroom Discussion TopicsThe payments technology has continually advanced over time, but the rate of advance has acceleratedin the era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sk the students for examples of advances in this technology beyond the routine use of cash and the writing of paper checks. Some obvious possibilities include the use of ATMs, computer and telephone banking, the use of prepaid phone cards and other forms of smartcard technologies. Students are also likely to discuss the existence of credit cards and the ever more sophisticated ways to use credit cards and protect against fraud. As one example, there is the use of credit cards to pay for purchases over the Internet. In discussing these possibilitie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the payments technology from the proper measurement of the money supply. For example, it is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ayment arrangements that are uses of credit, like the use of credit cards, from uses of money, like cash and transaction deposits.Standard macroeconomic analysis, like that of this chapter, emphasizes central banks’ control of the quantity of money in circulation. However, most contemporary discussions of U.S. monetary policy focus on the Federal Reserve’s control of “interest rates.” This chapter offers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to discuss real life events. For example, discuss the upcoming meeting of the FOMC, what it decides on, what information it uses, and what it may do.102 Williamson ?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In the monetary intertemporal model, the real interest rate is market determined and cannot be influenced by central bank behavior. Ask the students whether they believe a simplistic view of popular press coverage that seems to refute the notion that the interest rate is market determined. No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sort of real interest rates that motivate saving and investment choices. Is it possible that the Fed adjusts the federal funds rate to more closely resemble other market interest rates? Is it possible to control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 while being unable to influence the real interest rate? Even if the Fed is able to control one very narrowly defined real interest rate, does this mean that models like those in this chapter are not useful descriptions of reality?OutlineI. Functions of MoneyA. Medium of ExchangeB. Store of ValueC. Unit of AccountII. Measuring the Money SupplyA. The Monetary Base1. Currency Outside the Fed2. Depository Institution Deposits at the FedB. M11. Currency Held by the Public2. Traveler’s Checks3. Demand Deposits4. Other Checkable DepositsC. M21. Savings Deposits2. Small-Denomination Time Deposits3. Retail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D. M31. Large-Denomination Time Deposits2. Institutional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3. Repurchase Agreements4. EurodollarsIII. Introduction to the Monetary Intertemporal ModelA. The Need for Money1. Single Coincidence of Wants2. 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3. The Cash-in-Advance ModelB. Real and Nominal Interest Rates1. Nominal Bonds2.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3. The Fisher RelationshipChapter 10 A Monetary Intertemporal Model: Money,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 103C. Representative Consumer1. The Cash-in-Advance Constraint2. Banking Service Cost Function3. Optimal Choice of Banking ServicesD. Representative Firm1. The Cash-in-Advance Constraint2. Banking Service Cost Function3. Optimal Choice of Banking Services E. Money and the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IV.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in the Monetary Intertemporal ModelA. Graphical ApparatusB. A Change in the Level of the Money Supply1. Sources of Changes in the Money Supply a. Helicopter Drops: Taxes/Transfersb. Open-Market Operationsc. Seigniorage2. Classical Dichotomy3. Neutrality of MoneyC. A Change in Curren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1. Real Effects2. Price-Level EffectsD. Shifts in Money Demand1. Sources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anking Costsb. New Financial Instrumentsc. Government Regulationsd. Perceived Riskiness of Bankse. Changes in Circumstances in the Banking System2. Neutrality vis-à-vis Real Variables3. Price-L evel EffectsE. Monetary Policy Rules1. Under Perfect Information2. Money Supply Targeting3. Nominal Interest Rate Targeting4. The Taylor RuleTextbook Question SolutionsQuestions for Review1. Money serves as a medium of exchange, a store of value, and a unit of account.2. Measures of the money supply include M 0, M 1, and M 2. The monetary base, M 0, includes all currency outside of currency hel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and deposits of depositary institutions at the FederalReserve. M 1 includes all currency held by the public (as opposed to bank vaults, the Fed, and the U.S. Treasury), plus travelers’ checks, demand deposits, and other checkable deposits. M 2 includes all of M 1 plus savings deposits, small-denomination time deposits, and retail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104 Williamson ?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3. Use of money, as opposed to barter in goods or credit, solves the problem of the double coincidenceof wants.4. The nominal rate of interest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e real rate of interest plus the rate of inflation. The exact relationship is:(1)1(1)R r i ++=+ 5. The real rate of return on money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minus the rate of inflation. If we define thereal rate of return on money as ,m r then the exact relationship is:11(1)m r i +=+ 6. The demand for money stems from the desire of consumers to hold money to make purchases. Thosecan be made with a debit card as well, but this is costly, so the consumer decides in advance how much money to withdraw from the bank account. In addition, firms demand money in a similar way so that they can purchase investment goods.7. A permanent, once-and-for-all increase in the money supply has no effect on the real economy. Thatis, money is neutral. The only effect of the increase in the money supply is a permanent, proportionate increase in the price level.8. The government can change the money supply through a temporary tax cut (a helicopter drop), anopen-market operation, and seigniorage.9. The steady-state effects of an increase in the money growth rate include an increase in the rate ofinflation, a reduction in output, a reduction in employment, an increase in the real wage, and anincrease in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10. A change in the cost of banking services alters the trade-off between withdrawing money inadvance for purchases and using the debit card. For example, if the cost decreases, thenconsumers and firms will use debit cards more and will withdraw less cash, thus reducing thedemand for money.11. Money demand can increase if incomes rise (households then want to consume more and thus needmore cash, firms want to buy more investment goods and also need more cash), if the nominalinterest rate is lower, as then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holding money is lower, and if prices are higher, as money demand is formulated in nominal terms. Money demand can be shifted by anything that would alter the cost of banking services, such as: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hat lower the cost of accessing bank accounts, new financial instruments that lower the cost of banking, changes in bank regulation, changes in the perceived risk of banks, and changes in various circumstances in thebanking system.12. As money is neutral in this model, there is no real goal of any relevance, only a nominal goal. Thiswould be to keep inflation low in order to achieve nominal interest rates as low as possible to prevent households and firms to be constrained by the cash-in-advance constraint.13. A monetary policy rule establishes the money supply as a function of observable aggregates. Threeexamples are money supply targeting, nominal interest rate targeting, and the Taylor rule.Chapter 10 A Monetary Intertemporal Model: Money,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 105 14. Money supply targeting implies no change of money supply in response to any of the three shifts,leading to price changes and the failure of the price stability goal. Nominal interest rate targeting achieves price stability in response to money demand shocks, but not to output demand or supply shocks. The Taylor Rule has ambiguous consequences with the model we have studied so far. Problems1. Bank service function with fixed cost.(a) This fix cos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cost of obtaining a debit card,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thecost of using it.(b) None, as HXis unaffected.(c) It will change the level of money demand, but it has no impact on the slope of money demand oron its shifts in reaction to various circumstances. Indeed, the slope of H(X), or J(R), is still thesame.(d) With a higher D, households make the same choice of banking services, as X must be such thatHX = R, and HXhas not changed. The same applies to the firm. Thus, there is change to thedemand for money and no change to the price level.2. Zero nominal interest rate.(a) Now HX=0, which can only be achieved at X =0.(b) None. Banks are not used at all.(c) Household and firms have no reason to hold any bonds, as their return is the same as money andit costs to use the debit card. So everything is done with cash, and economic agents are notconstrained by the cash-in-advance constraint anymore. However, in order to achieve a zeronominal interest rate, it implies that the inflation rate should be the opposite of the real interestrate, that is negative. This happens only rarely.3. Government spending in the monetary intertemporal model.(a) The real effects of a temporary increase in government spending are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realintertemporal model. Output and employment increase, the real interest rate increases, and thereal wage decreases. The new consideration is the effect on the price level. The increase inincome causes money demand to increase. The increase in the real interest rate causes thedemand for money to decrease. With a fixed supply of money, the price level must change tokeep money supply and money demand equal. If the income effect on money demand is stronger, then prices must decrease. If the interest rate effect on money demand is stronger, then pricesmust increase.(b) The real effects of a permanent increase in government spending are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realintertemporal model. Output and employment increase, the real interest rate decreases, and thereal wage decreases. In this case the effects of the increase in income and the decrease in theinterest rate both work to increase money demand. In this case, the price level unambiguouslydeclines.4. The real effects of a decrease in the capital stock are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real intertemporalmodel. The decrease in K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real interest rate and a decrease in the real wage.The effects on output and employment are uncertain, although it may be somewhat more likely that output will decrease. A decrease in output along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real interest rate both work to decrease money demand. Therefore, the price level would need to increase to keep money supply and money demand equal.5. The current-period real effects of the future increase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re the same as thosepredicted by the real intertemporal model. Output and employment increase, the real wage decreases, and the real interest rate increases. The increase in output increases money demand and the current price level increases.106 Williamson ?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6. The increased presence of ATMs would allow consumers to get by holding less money. Therefore,this disturbance shifts the money demand curve to the left, so the price level would increase to keep money demand and money supply equal.7. Implementing a nominal interest rate rule.(a) This increase in housing construction may arise from household confidence, for example afteran increase in the stock price. Thus we have a temporary increase in money demand with areduction in prices. To lower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 the monetary authority increases themoney supply, which raises prices to the previous level. Price stabilization is successful.(b) This is like a drop in curren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with no consequence for future total factorproductivity. Thus, we have a shift to the left of output supply, reducing output and increasingthe real interest rate. Money demand thus drops and prices increase. The monetary authorityshould react by increasing the money supply to reduce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 to the target, but this increases prices further. Prices are then not stable as intended.(c) We learn tha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up, and permanently so. This implies that both outputdemand and supply increase, the real interest rate drops, and that money demand shifts to theright leading to lower prices. Under a nominal interest rate target rule, the monetary authoritywould increase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 by reducing the money supply, thus further reducingprices. Prices are then not stable as intended.8. Textbook Chapter 9 discusses the likely effects of a permanent increase in government spending inthe real intertemporal model. As depicted in textbook Figure 9.18, a permanent increase ingovernment spending increases output. This effect works in the direction of increasing the demand for money. In the figure below, the initial price level is P*. With the money supply fixed at M, the price level decreases to ?.P To keep the price level at P*, the money supply must increase to .M If the central bank were pursuing a policy of price-level stabilization, the central bank would find it useful to be able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advent of this disturbance.。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答案)
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五个总量的关系?(1)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劳务的市场价格之和(按不变价格计算)(2)GNP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GNP+外商在国内投资产值-本国在国外投资产值=GDPA、国内生产净值 NDP=GDP-折旧B、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C、个人收入 PI=NI-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转移收入D、个人可支付收入 PDI=PI-个人所得税2、论述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及估算中的缺陷。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见第一章17-20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的缺陷:1、非市场经济(自给性生产和劳务)2、非法经济活动(地下经济、偷漏税)3、核算体系自身缺陷(劳务和重复计算)4、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难于区分(蔬菜生吃与熟吃等)5、GDP无法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闲暇、自我完善)7、结合图示简述英迪利安尼消费函数理论?1、主要假设A、不考虑个人预期寿命和工作年限的不确定性B、个人储蓄不是为了利息,只为了未来消费,不考虑价格未来变动C、个人收入来源于劳动收入与财产收入,一生收入全部用于消费D、为实现一生满足程度最大化,消费者一生中较平均地分配收入2、图式1WRmax=(YL-C) ×(NL-WL)即一生储蓄最大化WL:工作时间NL:生活期间YL:每年劳动收入C:每年消费量WRmax=(YL-C) ×(NL-WL)即一生储蓄最大化WL:工作时间NL:生活期间YL:每年劳动收入C:每年消费量3、评价:(1)说明了长期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和短期消费倾向的波动性(2)高收入家庭消费倾向低、低收入家庭消费倾向高(3)现期收入多少对消费倾向影响很小(4)征收长期累进税比本期累进税更合理,因为前者影响消费比后者影响较小,使税收杠杆调节作用失效(5)经济萧条时,赤字预算政策比增税来增加政府支出政策措施更有效,因赤字债务几代人偿还,而通过增税增加政府支出由这一代人负担。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复习与思考题:1.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存量分析流量分析事前变量分析事后变量分析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研究哪些问题?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4.请谈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参考答案2.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它考察总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和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涉及到经济中商品与劳务的总产量与收入、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国际收支和汇率、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等现象,揭示这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3.答: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法、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即期分析与跨时期分析、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经济模型分析法。
4.答:参考第二节。
(撰稿:刘天祥)本章习题一、概念题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二、单项选择题1. 下列产品中不属于中间产品的是()A. 某造船厂购进的钢材B. 某造船厂购进的厂房C. 某面包店购进的面粉D. 某服装厂购进的棉布2. 在一个四部门经济模型中,GNP=()。
A. 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B. 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C. 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D. 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3. 下列各项中,属于要素收入的是()A. 企业间接税B. 政府的农产品补贴C. 公司利润税D. 政府企业盈余4. 经济学的投资是指()。
A. 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 建造一座厂房C. 购买一台机器D. 以上都是5. 已知在第一年名义GNP为500,如到第六年GNP核价指数增加一倍,实际产出上升40%,则第六年的名义GNP为()。
A. 2000B. 1400C. 1000D. 750三、判断题1.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不应计入GNP。
()2.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政府为公务人员加薪,应视为政府购买。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参考答案(1-5章)要点
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它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涉及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问题:1)实现充分就业的问题2)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的问题3)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问题4)经济增长问题5)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问题6)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问题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微观经济学是关于单个厂商、消费者个人或家庭经济活动的研究,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经济总体情况与趋势。
二者是个别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很多情况下,微观经济变量加在一起,就可以构成相应的宏观经济变量,众多同类微观经济问题的总合也可能构成宏观经济问题。
有些情况下却不能把个别的经济变量简单加总起来,直接等同于整体经济变量。
在有些场合,经济总量和经济个量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2)经济理性主义的假定3)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4)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5)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6)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4.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尤其在分析中国经济现象时,一定要注意中国国情。
不要盲目崇拜西方经济理论,这些理论建立的基础是西方几百年的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其中有许多不适用中国实际的方面。
不要滥用西方经济学;不要盲目相信中国的某些经济学家的一些言论。
(仅供参考)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1.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为什么总收入总是等于总支出?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而进入市场的每一笔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
某个买者的支出是某个卖者的收入,同一笔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
因此,对一个经济整体而言,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购买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总支出是相同的,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武汉大学金融学《e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带解答)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简要说明GDP与GN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都选择使用GDP这一指标?GDP与GNP的区别在于其涉及的主体不同,GDP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一国的居民,而GNP是国民概念,是指一国国民。
因为GDP确实代表了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对一国总体经济运行表现做出概括性衡量,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便于和国际间和地区间作比较,为制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行情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2、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NP之中?因为存货也是最终产品,相当于企业自己花钱买了自己的商品,算在总支出中。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试用图形画出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同一均衡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略)2、什么是乘数原理?为什么按照这一原理储蓄即节俭反而成为一种罪恶?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中会受到哪些方面的限制?乘数原理是指由于连锁反应,某一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相关变量成倍变化的经济理论。
因为消费的增加会通过消费乘数导致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因而储蓄即节俭意味着消费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国民收入的成倍减少成为了一种罪恶。
(1)社会有无过剩生产率,能否满足生产要求;(2)投资与储蓄的独立性,独立性越好,效果越好;(3)货币供给量是否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求。
3、简要说明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的含义。
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政府购买的变动对于国民收入的变动放大倍数;税收乘数是指政府税收的变动对于国民收入的变动放大倍数;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在政府购买和净税收方面等量反向操作以保持政府预算平衡时对于国民收入的变动放大倍数。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1、简要说明货币交易需求、货币预防需求、货币投机需求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汇总
1.什么是GDP?如何理解GDP?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应该这样理解:<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如2012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间点上存在的变量)<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低于概念。
(区别于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中。
2.简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简要评述。
产品市场均衡指的是市场上总需求等于总产出的状态。
它的均衡条件是i=s 。
3.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指出的变化的比率。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乘数原理,其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
乘数的计算公式为:k=1/(1-边际消费倾向)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①消费函数具有稳定性②有劳动力可被利用③物资供应充足,不存在瓶颈制约④投资和储蓄的决定互相独立⑤货币供应量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⑥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会挤占个人支出4.何为乘数定理?其结论在IS-LM模型中有什么变化?结合图形加以说明。
5.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
6.试述凯恩斯的宏观理论体系,并指出其主要的政策结论。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也叫做总量经济学,它是通过对整个社会经济总量决定及其变化的科学研究,来提醒和描述稀缺资源配置、国民收入变化以及宏观经济增长和开展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
2.凯恩斯学派(Keynesian)是最初由凯恩斯等人开创的、二战以后在欧美等兴旺国家开展起来、并迅速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认可与推崇的宏观经济学学派。
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获得最大开展。
主要代表有凯恩斯、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等。
3.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pectation School〕是在19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理性预期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
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并加以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与有关经济理论相一致的"理性预期〞。
4.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y school〕是1950-19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货币学派的政策主主要有: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认为"货币最重要〞;主实施"单一规则〞即固定货币供给增长率的货币政策。
5.供给学派(supply-side school)是19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变化。
其政策主有:崇尚"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应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反对过多社会福利,反对通货膨胀,竭力主大幅度减税等。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第一章G D P核算与总量关系1、简要说明名义G D P与实际G D P、G D P与G N P的差别。
答:名义G D 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 D 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 D P与实际G D P 是以那年的为基期计算价格的区主要别;实际G D P=名义G D P/G D P折算指数两者区别主要是计算价格的基期不同。
G D 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国内外资源(要素)在国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 N P是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国民拥有的要素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 D P和D N P的区别主要是利用的生产要素的区别。
2、为什么支出法G D P中的政府支出部分是政府购买而不是政府总支出,国外部门支出部分是净出口而不是总出口,收入法G D P中的政府税收部分是净税收而不是总税收,居民个人收入部分是个人可支配收入而不是个人收入?答:因为在支出法中G D P=C+I+G+N X,而政府的总支出=政府支出+政府转移支付,而政府转移支付时计算在居民消费中的,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因为净出口=总出口-进口;出口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而从外国进口的货物并不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只是外国生产的一部分,已经被计入本国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
如果我们计算投资、消费和政府购买时不把进口减去,就会把外国生产的G D P计算成本国的G D P。
因为收入法G D P=C+S+N T,净税收=总税收-政府转移支付,而转移支付已经算入了居民消费中。
因为个人可支配收入(D P I)=个人收入(P I)-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而个人所得税以算入政府税收中了。
3、为什么国内私人总投资包括居民住房构建投资?为什么“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是错误的?为什么“去年建成但在今年才卖出的住房总价值都不能计入今年的G D P”这句话是错误的?4、答:居民住房即当年建造的为私人所购买和使用的房屋总值,被列为投资的一部分,是由于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能提供服务。
大学宏观经济学-真题-宏观经济学思考题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宏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第1章国民收入核算一、概念题1、宏观经济学2、国内生产总值3、名义GDP和实际GDP4、国民生产净值5、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6、国民生产总值7、个人收入8、流量与存量9、重置投资20XXXX、自发投资20XXXX、引致投资20XXXX、转移支付20XXXX、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20XXXX、四部门经济模型20XXXX、绿色GDP二、问答题1、为什么GNP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的一个理想指标?2、试分析GNP和GDP之间的不同3、写出国民收入(National Icome)、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4、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5、储蓄投资恒等式中的投资和储蓄与宏观经济均衡中的投资和储蓄的区别6、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GDP?7、请推导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式三、论述题1、用GDP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缺陷是什么?2、试评述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为什么要用绿色GDP代替GDP?第2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概念题1、均衡产出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3、政府支出乘数4、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5、边际储蓄倾向6、持久收入假说7、税收乘数8、投资乘数9、平衡预算乘数20XXXX、相对收入假说20XXXX、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0XXXX、乘数20XXXX、自发性投资20XXXX、消费函数20XXXX、棘轮效应二、问答题1、什么是乘数原理?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假设前提条件是什么?2、简述生命周期假说3、写出投资乘数公式,尽量考虑各种经济变量对投资乘数的影响。
据此说明,哪些因素影响到投资乘数?是怎样影响的?原因是什么?4、简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5、试比较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6、杜森贝里的短期消费函数的特点是什么?7、弗里德曼的短期消费函数的特点是什么8、试证明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9、论述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20XXXX、试从收入——支出法和储蓄——投资法说明同一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20XXXX、试论凯恩斯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第3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一、概念题1、资本边际效率2、流动性陷阱3、流动偏好4、IS曲线5、LM曲线6、货币需求函数7、货币交易需求8、投机性需求9、交易动机20XXXX、预防动机20XXXX、投机动机20XXXX、有效需求20XXXX、产品市场均衡二、简答题1、货币需求动机包括哪几个方面?它对货币需求具有何种影响?2、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由哪些动机决定?3、什么叫“流动性陷阱”?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否有效?4、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5、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6、请画出IS曲线,并作简要说明与分析7、如果LM曲线既定,IS曲线的斜率变小,那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8、试说明凯恩斯的三种货币需求动机,并画出相应的货币需求曲线及总的货币需求曲线9、如何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20XXXX、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的?他由此引出的结论是什么?20XXXX、LM曲线有哪三个区域?在这三个区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有什么不同?这三个区域分别与什么样的经济状况相对应?20XXXX、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请概括地阐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20XXXX、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LM曲线是怎样得到的?请画图说明20XXXX、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国民收入是否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什么?20XXXX、简述IS-LM模型的内容和意义20XXXX、结合图形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从失衡到均衡的调整第4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概念题1、“挤出”效应2、凯恩斯极端3、宏观经济政策4、财政政策5、货币政策6、财政政策乘数7、货币政策乘数8、古典主义极端9、货币幻觉二、问答题1、何谓“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2、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才能做到这一点?3、货币政策效果为什么会因LM曲线斜率而异?4、请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作简要分析5、IS-LM模型及其政策含义6、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与IS和LM曲线形状的关系7、分析财政政策效果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8、试分析引起“完全挤出效应”的财政扩张情况第5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概念题1、自动稳定器2、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3、货币创造4、法定存款准备金5、法定准备金率6、功能财政7、公开市场业务8、基础货币9、派生存款20XXXX、再贴现20XXXX、实际货币供给20XXXX、货币政策时滞20XXXX、贴现率20XXXX、相机抉择20XXXX、货币创造乘数二、简答题1、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与哪些变量有关?2、说明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局限性3、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主要是通过哪些制度得到发挥的?4、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5、简述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具体操作6、何谓自动稳定器?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7、平衡预算和功能财政的两种思想有何差异8、怎样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并简述中央银行的作用第6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概念题1、古典总供给曲线2、总需求函数3、劳动供给曲线4、总供给曲线5、总需求曲线6、潜在就业量和潜在产出7、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8、总需求——总供给模型9、利率效应20XXXX、长期20XXXX、工资价格“刚性”20XXXX、宏观生产函数20XXXX、实际余额效应二、简答题1、古典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有什么区别?2、对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生产函数”。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1. 为什么GDP 既能衡量经济中的总收入,又能衡量经济中的总支出?答:GDP 能够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又能够衡量对经济中商品和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之所以能够同时衡量这两个量,是因为这两者实际上是相同的。
对整个经济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同时二者都等于产出。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一笔收入一定对应着相等的一笔支出。
总收入从总供给的角度衡量总产出;总支出从总需求的角度衡量总产出,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经济总量的度量。
正如收入流量循环图所显示的,总收入和总支出是计量经济体系中收入流量的、可以相互替代的、均等的两种方法。
2. 消费价格指数(CPI )是怎样计算出来的?用来衡量经济中的什么?答: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是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标。
,衡量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物品和服务总费用的变化,反映了消费者的生活费用水平。
CPI 衡量的是居民购买的一篮子产品的价格。
这一篮子物品的清单是由统计部门根据对典型的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有选择地选取固定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种类,找出一个典型消费者商品篮子内各种物品的购买价格的变化,来构造消费价格指数。
CPI 有拉斯派尔指数和帕舍指数之分。
区分这两个指数的关键是所确定的一篮子物品是否可变。
拉斯派尔指数是用一篮子固定物品计算的价格指数,倾向于高估生活费用的上升;帕舍指数一篮子可变物品计算的价格指数,倾向于低估生活费用的增加。
3. 失业率是如何测算出来的?我们可以把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人归入哪三种类型?答: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即: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100%以u 代表失业率,则有:%100⨯=L Uu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人,可以归于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者三种类型。
4. 解释度量失业程度的两种方法。
答:度量失业程度的指标是失业率。
失业率的获得,实际中可以用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两种方法。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简要说明GNP与GD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都选择使用GDP这一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均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区别在于,GDP是以地域划分的,是生产的概念;而GNP以人口划分,是收入的概念。
西方宏观经济学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原因在于,GDP确实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对一国总体经济运行表现作出概括性衡量,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便于国际间和地区间作比较,为制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行状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2、为什么说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建造新厂房、购买新机器设备等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
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才算投资活动。
3、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NP之中?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GNP是指某个特定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如果把存货排除在GNP之外,所计得的就只是销售额,而不是生产额。
4、为什么转移支付不计入GNP之中?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5、为什么GNP中只计入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入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国外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简要说明GNP与GD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都选择使用GDP这一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均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区别在于,GDP是以地域划分的,是生产的概念;而GNP以人口划分,是收入的概念。
西方宏观经济学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原因在于,GDP确实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对一国总体经济运行表现作出概括性衡量,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便于国际间和地区间作比较,为制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行状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2、为什么说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建造新厂房、购买新机器设备等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
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才算投资活动。
3、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NP之中?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GNP是指某个特定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如果把存货排除在GNP之外,所计得的就只是销售额,而不是生产额。
4、为什么转移支付不计入GNP之中?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5、为什么GNP中只计入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入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国外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
因此,只有净出口才应计入总支出。
6、简要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
(1)从支出角度看,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的购买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
(2)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得到的各种收入的总起来而计算出国内生产总值具体来说,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包括:1)雇员收入,如工资、薪金等;2)业主收入,即非公司化的自我雇佣者的收入;3)个人租赁收入,如地租、专利收入、版税收入等;4)公司利润; 5)净利息,即个人从商业和国外渠道得到的利息收入减去个人支付的利息。
上述这五项加总起来构成一国的国民收入。
在国民收入的基础上,再加上企业的间接税和企业的转移支付以及折旧,就构成了一国的GNP。
如果进一步在GNP中减去国外净要素支付,即得GDP (3)按照社会总产出等于总支出,总产出价值又构成总收入的原理,收入法和支出法计得的GDP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
7、简要说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缺陷。
(1)不能反映社会成本;(2)不能反映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3)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4)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5)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状况。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与国民收入恒等式有什么区别?国民收入均衡公式是在总产出等于意愿支出也即总需求的情况下,也即非计划投资为零的时候的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的公式;而国民收入恒等式是一般情况下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的恒等式。
2、试用图形画出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同一均衡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均衡公式 Y = C + I ①;消费函数 C = a + bY ②投资函数 I = I0 ③;把②③代入①并求解可得Y = [1 / (1 - b )]×(a + I0)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均衡公式I = S ①;投资函数I = I0 ②储蓄函数 S = - a +(1-b)Y ③;把②③代入①并求解可得:Y = [1 /(1-b )]×(a + I0)3、试根据消费函数理论说明假日经济的作用。
假日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消费水平,而根据消费函数可知,消费的增加会在消费乘数的作用下增加国民收入水平,因此假日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4、什么是乘数原理?为什么按照这一原理储蓄即节俭反而成为一种罪恶?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中会受到哪些方面的限制?乘数原理是指由于连锁反应,某一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相关变量成倍变化的经济理论。
因为消费的增加会通过消费乘数导致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因而储蓄即节俭意味着消费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国民收入的成倍减少成为了一种罪恶。
(1)社会有无过剩生产率,能否满足生产要求;(2)投资与储蓄的独立性,独立性越好,效果越好;(3)货币供给量是否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求。
5、简要说明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的含义。
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政府购买的变动对于国民收入的变动放大倍数;税收乘数是指政府税收的变动对于国民收入的变动放大倍数;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在政府购买和净税收方面等量反向操作以保持政府预算平衡时对于国民收入的变动放大倍数。
6、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不同?税收的增加会减少国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减少总支出;政府购买直接通过支出乘数的放大作用增加总支出;转移支付的增加会增加国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增加总支出。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1、什么是资本边际效率?它对投资有什么影响?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通过该贴现率可以把资本品的预期收益换算成现期的货币值,即资本品的成本。
资本边际效率越高,人们的投资欲望就越强,投资就会增加。
2、简要说明货币交易需求、货币预防需求、货币投机需求的含义。
货币的交易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造成这种需求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二者之间的时差。
货币的预防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某种不时之需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指由于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人们根据利率变动的预期,为了在有利的时机购买债券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
3、什么是流动性陷阱?其政策含义是什么?如果利率下降,并下降到特别低的水平,以至于人们认为它不会再低下去,相反债券价格是如此之高,不会再高,这时持有货币将最有利,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货币需求曲线成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凯恩斯把这条直线叫做流动性陷井。
流动性陷井的政策含义很简单,由于陷井的存在,无论货币供应量如何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投资因此无法被刺激而增加,货币政策将失灵。
4、货币供给量有哪几种定义方式?为什么说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供应量只有现金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可能还包括商业银行中的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等。
因为中央银行垄断了纸币的发行功能,从而控制住了现金的供应量。
而且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
5、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是怎么回事?货币乘数作用的发挥要受到哪些因素的限制?货币创造是指商业银行在取得原始存款后通过银行的存款运作机制不断创造出派生存款,是最后的存款量是原始存款的数倍,实现货币创造。
第一,如果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储备,这相当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它将降低货币乘数;第二,如果现金从银行体系中流失出去,例如厂商取得贷款后并不全部存入银行,而是把其中一部分作为现金保留在手中,这样将造成每一轮存款的减少,从而同样降低了存款货币增加的倍数。
6、货币供给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是如何引起均衡利率变动的?货币供给量与均衡利率成反向变动关系;价格水平和均衡利率成反向变动关系;货币投机需求与均衡利率成同方向变动关系。
7、为什么说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模型中,投资乘数的作用变得相对小了一些?投资的增加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反过来减小投资,因此投资乘数的作用比起以前不考虑货币市场均衡时要小一些。
8、根据IS——LM模型说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一般均衡收入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LM曲线向右移动,结果导致与IS曲线的交点向右下方移动,导致一般均衡收入上升而均衡利率下降。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和消费的增加,而且利率的下降会导致投资的增加,进而国民收入增加。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效应:IS——LM模型的运用1、什么是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为什么说它不能完全代替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因为内在稳定器作用只是对于干扰产生的冲击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并不能对于这种冲击完全抵消,因此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弥补。
2、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你认为这一政策能否长期实行下去?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来看总需求还是不足,因此需要采取积极地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进而使均衡状况下国民收入提高。
但是从长期来看,总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供求基本保持动态平衡的时候,积极的财政政策却只能破坏供求的平衡,造成供不应求,出现经济泡沫,通货膨胀加剧。
3、什么是货币政策?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4、为什么说货币政策作为反通货膨胀的措施比较有效,而作为反萧条的措施效果却往往不甚明显?通货膨胀比较厉害的时候,IS曲线比较平坦,即投资对于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比较高,这样采取货币政策使LM曲线移动可以带来比较明显的效果;而经济萧条的时候,IS曲线比较陡峭,即投资对于利率的敏感性比较小,这时才去货币政策使LM曲线移动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变动使不是很明显的。
5、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的效果有何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上升意味着实际货币的供给量的上升,货币流通速度的上升会提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会削弱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会削弱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而提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
6、IS、LM曲线的弹性对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有何影响?LM曲线的弹性一定时,IS曲线的弹性越大,即IS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差,IS曲线弹性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好;IS曲线弹性一定时,LM曲线的弹性越大,即LM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好,LM曲线弹性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差;7、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搭配才能减少挤出效应?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