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金山区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读了恶书、烂书,等于给脑海中输送了负能量,还不如不开卷,任凭风霜雪雨来教导。
B.在伟人传记的字里行间汲取精神养分,让自己的身心变得充盈富足起来,也就有了对抗社会风浪袭击。
C.要是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好好培育,除草,驱虫,施肥,灌溉,“种心”也就收获了“心正”。
D.如果生命的长度没法把控,那么我们就应该尽量延伸生命的宽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B.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能力”等。
故答案为B。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项是()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B.④①⑤②③C.③⑤④①②D.④①③②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读所给句子可知,由人生有四件大事之一的“衣”,引出下文对“衣”的作用的解释,又联系到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如何“修身”。
句子排列顺序最佳的是④①⑤②③。
B项符合题意,故选B。
二、名句名篇默写
3.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经典咏流传》节目主题曲(节选)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①,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②,这是杜甫赞过的春雨③,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④,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⑤,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⑥。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⑦;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⑧……
请写出①—⑥句歌词所在的原诗句(只写一句),写出⑦⑧句歌词紧连的后面两句。
(总共十句诗,任意写出其中的七句即可)
【答案】(1)朱雀桥边野草花(2)举杯邀明月(3)好雨知时节(4)千里共婵娟(5)王师北定中原日(6)醉里挑灯看剑(7)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8)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总共十句诗,任写出其中的七句即可)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名句默写,不过形式很是新颖独特。
由“朱雀”有一句诗中出现这个地名“朱雀桥边野草花”,“太白唱醉的明月”李白写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杜甫赞过的春雨”杜甫写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东坡的月光”苏东坡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放翁的身旁”陆游写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挑灯看剑”辛弃疾写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三、现代文阅读
4.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
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
《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
”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
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看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堆里,让众多徒弟去找。
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
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终于找到那块手表。
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
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因为水流就是如此。
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或是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荡着,躁动着。
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
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只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1.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
2.第⑥段,把画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答案】1.不能。
因为先获得,然后才能提高,两者有先后递进的关系。
2.反问句不能改为陈述句,如果改为陈述句就少了一种强调和提醒注意的语气。
3.考试复习时心浮气躁者;建议:只有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复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才能考出好成绩。
【解析】
1.考查论证语言的逻辑关系。
一般此类问题,回答都是否定的,说原因,就要分析相关内容,看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联系。
不能对调,自然是在内容上有先后承接或递进或总说分说的关系。
细心理解“获
得”“提高“的意思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故而不能调换。
2.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这里的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3.理解“不够宁静”的含义:不能静心做事做学问,身心浮躁。
可从学校生活中举例说明,一些学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因为静不下心来。
提的建议要针对举的例子,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如,自习课时东张西望,说笑聊天,找不到事做。
建议:看看周围认真做事的同学,想想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然后定下这节课的任务。
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苔花如米努力开
积雪草是在山里,与那些苔米花猝然相逢的。
夏天里,最贪恋的便是那一丝清凉,手编的竹席,芭蕉叶子的蒲扇,五颜六色的冰激凌,犹不能解去心中腾腾的暑气,一狠心,丢掉了手中杂七杂八的事情,斩断了那些杂乱无章的牵绊,和烟火尘事小别,跟随朋友去山中小住几日。
山中自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山泉清凌,唱着你听不懂的歌。
树木苍幽,毫不吝啬地铺张着阴凉。
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小草,随风尽情摇曳。
那么久了,一直被那些烦心琐事纠缠不休,心中一直紧绷的那根弦,终于在一瞬间松弛下来,坍塌下来,说不出的好,说不出的舒爽。
阴凉浓郁,那不是一棵树所能给予我们的,那是大片大片的树木叠在一起,绿意涛涛,浓阴蔽日,有一股清凉兜头盖脸地铺下来,心中满满的都是清静与安宁。
茫然四顾,都是惊喜。
心安。
神凝。
顺着石阶慢慢拾级而上,脚下的石阶上长满了青绿的苔藓,脚下一滑,险些摔倒,有人抢着来扶我,我笑,我又不是林妹妹,没那么娇气。
再看旁边,石头上、树木上、台阶上,很多阴暗潮湿的地方,都长满了绿色的苔藓,那种绿,有翠嫩的绿,也有浓郁的绿。
真的不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石苔花,在路边,在溪旁,在南方悠长悠长的小巷里,也曾在青石板路上遇到过这种绿色的苔藓,湿、滑,一不小心,便会让人摔一跤。
灰瓦粉墙的屋子,院墙上爬满了藤萝植物,偶尔有裸露出来的地方便生满这种青苔。
从来没有觉得这种苔花有多美,它们小如米粒,小到让人漠视它们的存在。
此刻,在山里,我盯着那些铺满石头、长满树干的苔米花,小小的,绿色的,连片的,分不清彼此,却都是一派生机盎然。
说是苔花如米小,其实青苔无花,也没有种子,可是它们一样是子孙满堂,处处青苔处处花。
清代散文家袁枚,不知在什么情景之下,兴致盎然地赋了一首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前两句,说的是苔花这种植物,生活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后两句,笔锋一转,自然就有了励志的范儿,犹如米粒一样渺小的苔藓,像牡丹一样努力地盛开着。
牡丹富贵,自不用说,花瓣层
层,堆叠如云,乃是花中之王;梅花孤傲,冰骨玉肌,香魂一缕,傲雪盛开;兰花清幽,有花中君子的美名,守得寂寞,享得孤单,淡定雅致。
这世间,还有很多花儿,比如玫瑰的幽香,,,好看的花儿比比皆是,苔花算什么呢?它能算是花吗?卑微到尘埃里,花小如米粒,生活在溪旁、路边不起眼的地方,时常静默,无人问津,就连山间中一朵小野花的命运都会比它出彩。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选择的。
花有花语,人有人言,这花儿其实也和人一样。
不管境遇多么糟糕,不管命运多么不公,努力地盛开,全力以赴地去活,存在过,努力过,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最重要的。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难道我还不如一朵小小的苔米花吗?活得开心、快乐、尽情,才是最重要的事。
站在清幽的山里,闭上眼睛,在这天然的氧吧里,深深地吸一口气,悠然,怡然。
听说半山腰上有一座庙宇,是尼姑庵,庵中有几个尼姑,守着偌大的一座庙。
香火不算很旺,偶有人来。
有苔米花在庙宇的背阴处,向阴而生。
向阴而生,这是它的命,也是它不能选择的选择。
1.阅读全文,说说苔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2.根据文意,在第⑩段空缺的横线上补写上两个恰当的句子。
3.文章语言形象优美,含蓄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4.选文第⑨段引用清代散文家袁枚的诗的作用是什么?
5.选文第⑩—(11)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6.阅读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选文第(16)段的理解。
【答案】1.阴湿的地方,随处可见;如米小,无花,没有种子;生命力旺盛。
2.示例:荷花的高洁,百合的大方。
3.示例:“山中自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山泉清凌,唱着你听不懂的歌。
树木苍幽,毫不吝啬地铺张着阴凉。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夏日山中清泉淙淙、绿树成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夏日山中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既突出赞美了苔花旺盛的生命力和在困境中毫不卑微的精神品质,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欲扬先抑;凸显了苔花面对困境时毫无怨言、顽强生长的精神品质,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6.面对向阴而生这一命中注定的困境,苔花毫不卑微,努力地盛开,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
如果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将会永无出路。
只有像苔花那样,勇于面对现实,努力开拓进取,才会使人生充满生机与活力。
【解析】
1.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
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
从第八段“,它们小如米粒,小到让人漠视它们的存在”,第九段“苔花这种植物,生活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犹如米粒一样渺小的苔藓,像牡丹一样努力地盛开着”可以概括出:花小如米粒,生活在不起眼的地
方;无花无种但生命力旺盛,从容自信。
2.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
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按照前一句“玫瑰的幽香”仿写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
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先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
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注意比喻拟人一定要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分析表达效果。
(3)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如“山泉清凌,唱着你听不懂的歌。
树木苍幽,毫不吝啬地铺张着”运用拟人,山泉歌唱树木不吝啬树荫,生动形象的写出夏天山中绿树成荫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夏日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的是引用诗句的作用。
引用诗句能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领起全篇,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
通过“前两句,说的是苔花这种植物,生活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后两句,笔锋一转,自然就有了励志的范儿,犹如米粒一样渺小的苔藓,像牡丹一样努力地盛开着”可以看出袁枚写的诗歌,写出了苔花旺盛的生命力和在困境中毫不卑微的精神品质;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激发阅读兴趣。
5.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
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等。
(1)欲扬先抑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第十段写花儿的美,“苔花算什么呢?它能算是花吗?卑微到尘埃里,花小如米粒,生活在溪旁、路边不起眼的地方,时常静默,无人问津,就连山间中一朵小野花的命运都会比它出彩”,对苔花则是贬低,因此是欲扬先抑;凸显了苔花面对困境毫无怨言、顽强生长的精神;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增加文章表现力。
6.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苔向阴而生是指苔的生长在阴湿的地方,随处可见;无花,没有种子,却努力地盛开,全力以赴地去活。
理解此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张飞领了言语,与孙乾前至来阳县。
军民官吏,皆出郭迎接,独不见县令。
飞问曰:“县令何在?”同僚覆曰:“庞县令自到任及今,将百余日,县中之事,并不理问,每日饮酒,自旦及夜,只在醉乡。
今日宿酒未醒,犹卧不起。
”张飞大怒,欲擒之。
孙乾曰:“庞士元乃高明之人,未可轻忽。
且到县问之。
如果于理不当,治罪未晚。
”飞乃入县,正厅上坐定,教县令来见。
统衣冠不整,扶醉而出。
飞怒曰:“吾兄以汝为人,令作县宰,汝焉敢尽废县事!”统笑曰:“将军以吾废了县中何事?”飞曰:“汝到任百余日,终日在醉乡,安得不废政事?”统曰:“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
”
随即唤公吏,将百余日所积公务,都取来剖断。
吏皆纷然赍抱案卷上厅,诉词被告人等,环跪阶下。
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
民皆叩首拜伏。
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飞大惊,下席谢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
吾当于兄长处极力举荐。
”统乃将出鲁肃荐书。
飞曰:“先生初见吾兄,何不将出?”统曰:“若便将出,似乎专藉荐书来干谒矣。
”飞顾谓孙乾曰:“非公则失一大贤也。
”遂辞统回荆州见玄德,具说庞统之才。
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作者是明代小说家_______________(人名)
2.孙乾认为“庞士元乃高明之人”,选文中哪些内容能看出庞统的“高明”?
3.庞统号称“凤雏”,与诸葛亮齐名,说说选文中用了什么手法来突出庞统之才的。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答案】1.三国演义罗贯中
2.(1)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
尽断毕了。
(2)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
民皆叩首拜伏。
3.(1)用张飞态度的前后变化侧面烘托庞统之才;(2)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正面写出庞统之才;(3)对比,庞统在县百日只是饮酒,不理政事和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的对比,突出庞统之才。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依据文本中的人物可知,文本出自《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本叙写了庞统到任将百余日,并不理问县中之事,每日只是饮酒,后来竟然在半日之内处理完了百日的案卷。
从文章中的“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
民皆叩首拜伏”和“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可见其才能,这也正是其“高明”之处。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1)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叫衬托。
文章通过写张飞态度的前后变化,侧面烘托了庞统的“高明”和才能。
(2)对比手法是文章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常是把XX与XX进行鲜明地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将庞统“百日不理政事”和“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进行对比,突出了他的才能。
(3)除此以外,还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其才能。
如: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据此理解作答。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①,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②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③不出,固④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⑤十万人,悉勒习战。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陈⑥,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①收保:收兵防守。
②让:责备,责怪。
③杜门:闭门的意思。
④固:坚持。
⑤彀者:善于射箭的人。
⑥陈:通“阵”,阵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数.不利,失亡多(_______)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_________)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明显的朗读停顿。
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3.翻译下列句子。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国恒亡。
4.请简要分析,李牧作为守边将领,在军事指挥上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良将”的风采。
【答案】1.①数.(多次)②日.(每天)
2.虽/ 赵边兵/ 亦以为吾将怯
3.(1)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
(2)“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3)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4.(1)厚遇战士,凝聚士兵奋勇作战的勇气;(2)充分备战,示弱诱敌,聚而歼之。
(3)着眼战略,不盲目应战。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数”:多次。
“日”:每天。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译为: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
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之间划开。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1)“然”:然而,可是。
“以……
为……”:认为……是……。
(2)“狱”:案件。
“以”:按照。
(3)“入”:在国内。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4.题干要求答出体现了“良将”的风采的地方,属于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概括。
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可直接提取“厚遇战士”一词,分析“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一句,说明打仗很有办法。
再如“终以为怯”“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是说充分备战,示弱诱敌,聚而歼之。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翻译: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
优待战士。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
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
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
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
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
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
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
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
”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
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
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
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
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
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
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
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
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
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
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市。
8.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一)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