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合集下载

电影艺术导论1

电影艺术导论1

1902年梅里爱的影片《月球旅行 年梅里爱的影片《 年梅里爱的影片 记》,成了他创作的全盛时代的 代表作。 代表作。 月球旅行记》 《月球旅行记》 他把电影引向了娱乐演出, 他把电影引向了娱乐演出,使电 影排演的观念传向了世界, 影排演的观念传向了世界,奠定 了故事影片的基础。 了故事影片的基础。
《火车进站》深Biblioteka 镜头 、 火车进站》 景别变化、 景别变化、完整连续的时 空变化 。 水浇园丁》 《水浇园丁》显示了喜剧 片的雏形, 片的雏形,并开始出现了 叙述手法。 叙述手法。
二、梅里爱
世界上第一位电影艺术家、法国电 世界上第一位电影艺术家、 影导演、世界故事片的开创者。 影导演、世界故事片的开创者。 1897年他在巴黎建立了摄影棚, 1897年他在巴黎建立了摄影棚,于 年他在巴黎建立了摄影棚 是电影制片厂的观念诞生了。 是电影制片厂的观念诞生了。
电影艺术导论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姚 麟
导论: 导论:电影是什么
• • • • 一、电影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 电影是 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 二、电影的记录本性 电影: 三、电影:“看”的行为 四、视听思维
第一章 电影的诞生与早期电影活动 第一节 卢米埃尔兄弟与梅里爱
一、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地下的咖啡馆 年 月 日在巴黎地下的咖啡馆 里放映了《工厂大门》 里放映了《工厂大门》,这一天被定 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第二节 格里菲斯与好莱坞的形成
一、好莱坞的形成以及格里菲斯的工作 格里菲斯“美国电影之父” 格里菲斯“美国电影之父”
《一个国家的诞生》 《党同伐异》 一个国家的诞生》 党同伐异》
二、《一个国家的诞生》解读 一个国家的诞生》

商务谈判(1)导论

商务谈判(1)导论



因此,WTO没有中国参加是不完整的,不能体现 WTO的世界性。另一方面,中国发展的历史表明, 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只有坚定地实行对外开 放,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所以,中国加 入WTO是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大决策。经 过一系列的双边谈判,1999年11月15日,中国与 美国就中国加入WTO问题达成双边协议。此后,中 国与澳大利亚就中国加入WTO问题相继达成协议, 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进程大大加快。 最后中国于 2001年加入WTO。 返回

一、谈判的含义



广义
包括各种场合和各种形式下的交流、 洽谈和协商
一般仅指正式场合下专门安排而进 行的谈判。
狭义
所谓谈判是指各方当事人在一定的条件下, 为了满足各自需要而相互协商的活动过程。
二、谈判的特征

(一)谈判是通过协商而达到一致的过程 (二)谈判是“合作”与“冲突”的对立统一 (三)谈判具有一定利益界限 (四)谈判有具体综合的价值评判标准 (五)谈判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和体现
商务谈判
第一章 导论
课程结构


学习目标

第一节 谈判的含义与特点
一、谈判的含义 二、谈判的特征 三、谈判的必备条件
掌握谈判的含义 理解谈判的特征


第二节
谈判要素和类型


掌握谈判的构成要素
熟悉谈判的主要类型


一、谈判要素 二、谈判的类型


第三节 谈判的基本理论
一、谈判需要理论 二、原则谈判理论 三、谈判实力理论 四、谈判结构理论 五、谈判技巧理论




“妈妈,现在天气正好适 宜穿皮装!考试以后天气 变了,,今年就没法穿了。” “啊呀!小孩子,你知 道这皮装有多贵吗?” “我知道,妈妈,你会 给我买的,我读书一直很 用功,这次一定考好,让 你满意!” 最后,母亲同意星期天 带他上街去买。

1 导论、第一章 楔形文字法

1 导论、第一章  楔形文字法

第二节
汉穆拉比法典
四、楔形文字法的特点 1.三段式体例 2.内容广泛: 法律源于神 严格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公开规定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刑法严酷 3.法典缺乏抽象原则
第二节
汉穆拉比法典
五、历史评价 1、对本国:促进了古代巴比伦社会的飞越发 展 2、对别国:对后来出现在西亚的波斯帝国以 及以色列-犹太的成文法都具有直接法律 渊源的作用
三、法律史学的研究体系、方法
1、体系: 总论:基本理论
分论:断代法史学(古代、中
世纪、近现代、当代)
国别法史学(英、美、法、德)
部门法史学(外国宪法、刑法、
民法、经济法)
专题 (司法制度)
2、法律史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要求我们学会用客观的、历史的方法去 观察、思考问题) (2)实事求是(资料散失时,只能推论) (3)比较的方法 (4)想象=钥匙 (古今、中外)
/专任的大法官
2、B.C. 3000年——古巴比伦(西亚)
(1)B.C. 3000 《乌尔纳姆法典》 《苏美尔法典》
(2)B.C. 18世纪 《汉穆拉比法典》
(一)古代奴隶制法
3、B.C. 7C ——古印度(南亚)
(1)B.C. 7C (2)B.C. 4C 《吠陀》、《法经》 《摩奴法典》
4、希伯来(中亚)
第二节
汉穆拉比法典
二、法典的结构和内容 (二)内容 2、财产、商业及债(T6-126) (5)债 △ 在债权关系中广泛适用书面契约 △ 确立债的一些基本原则 △ 债务要有担保 △ 法典对债务利率也有规定
第二节
汉穆拉比法典
二、法典的结构和内容 (二)内容 3、婚姻、家庭和继承(T127-193) (1)法典确认婚姻关系是一种契约 (2)在婚姻关系中男性享有支配权 (3)离婚 (4)继承方面实行家内继承原则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导论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导论

第1章导论1.简述公共管理的概念?答∶"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其二,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三,是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及其成员对社会的管理。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对公共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1)公共管理主体是一切从事和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总和,或者说,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围绕着社会事务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范畴。

现代社会的治理活动都是以组织为载体或基本单位展开的,因此,从组织的意义上来审视公共管理活动,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而是需要与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力量一起开展合作治理的组织。

所以,公共管理主体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治理。

(2)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表现为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切公共管理主体都需要在注重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不断地改善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注重绩效和服务品质。

对政府而言,要把重心放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上;对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来说,应当在其所活动的区域(或领域)内积极开展治理活动,及时地把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诉求传递给政府。

无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都需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完善公共服务的合作关系。

(3)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概括地说,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过程由于专业化追求,往往把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手段隔离开来,由不同的部门突出运用其中某一手段。

第1章导论习题

第1章导论习题
习题
1、项目的定义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请给出三个是项目的例子, 并给出三个不是项目的例子。
2、判断以下活动中哪些是项目,哪些不是项目,并请说明理由。 (1)升级某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2)打字员打印文件 (3)报考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 (4)购买家用轿车 (5)每天骑车上班
3、项目生命周期包括哪些阶段?哪个阶段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 各个阶段的活动主要有哪些?
Wu Qiulan
习题
4、什么是项目管理?什么是软件项目管理?
5、项目管理的六要素有哪些? 6、项目管理分哪些?
8、项目管理的六要素有哪些?TQC指什么? 9、软件项目管理中一般有哪些人际关系矛盾?试阐述可能的 解决方法。
Wu Qiulan

MAX《文献查阅》1 导论

MAX《文献查阅》1 导论
三次文献
书目 题录 文摘 通报
词典 名录 指南 手册 年鉴
评述 论文丛集 百科全书
第二节 科技文献的特点和类型
二、科技文献的分类
按文献的载体来分: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声像型
按文献的出版形式来分:
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 学位论文、
专利文献、技术标准、技术档案、产品样本、其他文献
⑤ 文献检索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四节 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一、检索工具的职能及特征
检索工具是人们用来报道、存储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
是由图书情报部门对一次文献进行分类、加工、整理后编制 的二次文献。 检索工具的职能包括:
① 报道职能; ② 存储职能; ③ 检索职能
第四节 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一、检索工具的职能及特征
目的: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特点:内容比较专深、新颖、具体,每个专题单独成册,有
机构名称和统一的编号,保密性强。
第二节 科技文献的特点和类型
三、科技文献的类型
世界上著名的科技报告有: PB——美商业部NTIS AD ——美军事国防部
NASA ——美宇航局
DOE ——美能源部 这四大报告每年公开和解密部分约6万件。
一、科技文献的特点
科技文献的特点:
数量庞大,增长迅速 (详细)
形式复杂,多种多样 (详细) 内容广泛、分散、交叉 (详细) 时效性强,新陈代谢频繁 (详细)
第二节 科技文献的特点和类型
二、科技文献的分类
按文献的加工层次来分: ☆ 零次文献:非正式出版物或非正式渠道交流的文献
☆ 一次文献:作者本人以生产和科研工作成果为依据的原始文献
检索工具著录的内容——文摘
一个科研人员的时间分配表

《跨文化管理》第1章——导论

《跨文化管理》第1章——导论
国际企业作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区别于一般的国内企业,是指在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旨在全球化战略的指引 下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国际企业管理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管理行为。根据一些管理学文献的定义, 管理的过程涉及管理者所执行的主要活动,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协调等 职能,通过这些职能的实施,达到管理者的管理目标。
1.1.1国际企业管理概述
3、规范化与差异化管理相结合
国际企业其自身跨国生产经营的特征决定了国际企业管理不可能 有一种完全统一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环境的差异会带来管理的 多样化,国际企业在国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注意到国外差异化 的市场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当地特定的国际管理情势,开 发符合当地管理环境的管理方式,进行差异化管理。
1.1.2 国际企业管理环境
国际法律环境
国际企业所面临的法律环境是指与自身经营管理相关的社会法制 规范及制约,主要涉及本国和东道国的各项法律、法令和条例等。 法律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 对外国企业的法律规范等。
1.1.2 国际企业管理环境
不同的法律体系 1、大陆法系 2、普通法系 3、宗教法系
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要立法 1、消费者利益保护 2、知识产权保护
1.1.2 国际企业管理环境 消费者利益保护
1、消费者保护基本法。反映一国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保护 消费者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框架的法律规定。如日本的 《消费者权益保护基本法》
2、禁止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约束市场中的厂商行为, 来保护消费者权益。
1.1.2 国际企业管理环境
国际政治环境 国际法律环境 国际经济环境 国际技术环境 国际文化环境
1.1.2 国际企业管理环境 国际政治环境

国际经济学 第1章 导论

国际经济学 第1章 导论
国际经济学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贸易理论 Trade theory
贸易政策 Trade policy
国际收支与外汇分析 Balance of payment and foreign exchange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调节 Adjustment policies in open-economy
生命周期理论 • 2、用不同偏好解释贸易基础的需求模型。 • 3、用收入不同来解释贸易模式的林德模型。
16
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
供给面: 要素禀赋 技术 ——要素生产率 ——规模经济
市场结构: 完全(不完全竞争) 同质(差异产品)
需求面: 消费者偏好
国际贸易基础
17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 1. 资源配置: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2. 资源的利用程度及积累:研究国际间的商品、资本和 劳动的流动和积累。
2
二、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贸易和要素流动 受限
• 劳动力、资本流动性弱于国内; • 关税、非关税壁垒限制贸易; • 国际经济交易是在不同货币媒介下进行的;
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conomy and Commerce College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1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它的研究目 的是要解释各个经济社会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及其政 策含义。
3
• 2、国际经济关系是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 间
• 没有统一的“中央计划”。 • 没有总的“世界预算”。 • 没有总的发行银行。 • 不同的国家都有各自的货币金融体系。 • 国际经济学的民族国家性。

《跨文化管理》第1章 导论

《跨文化管理》第1章  导论
跨国并购是一把双刃剑: 有效的跨国并购有可能促使企业更快地走向国际市场,更 有效地配置全球性资源,获取更多的利益
跨国并购是否成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企业经常由于没有有效地实现文化整合而容易陷入并购困境
案例:西门子6亿欧元学费的并购
第2 节
跨文化与跨文化管理
一、文化与跨文化
二、文化差异对组织管理带来的挑战
思考题
1.什么是全球化?请举例说明全球化现象。 2.阐述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管理特征。 3.什么是文化?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4.简述文化的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 5.什么是跨文化和跨文化管理? 6.阐述文化差异给组织管理带来的挑战。 7.学习跨文化管理有哪些作用?
狭义的观点认为:文化主要是人类创造的包括信念、价 值观、组织和社会规范的软件环境及在这种软件环境下 人们的行为方式 持狭义观点的学者有施恩(E.H.Schein)、蔡安迪斯 (H.C.Triandis)等
1.文化的含义
本书定义:文化是社会或者群体中以价值观、信念、行为 规范等为核心的、影响个体行为的观念体系 社会和群体的具体行为方式和群体外部形象是群体核心观 念的延续和外在表现 核心观念体系及其外在表现共同构成了作为整体的文化
二、文化差异对组织管理带来的挑战
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遇到各种挑战。 国际管理者应该对各种文化差异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尊重 文化的独特性,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
尽可能减少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在跨国经
营管理中取得成功
第3 节
跨文化管理的发展沿革和学习意义
一、跨文化管理 二、跨文化管理的发展沿革 三、学习跨文化管理的意义 四、本书的主要内容
2.文化的层次
冰山模型

商业银行 第1章导论练习

商业银行 第1章导论练习

第一章导论本章的重要概念(根据书本里的本章小结):商业银行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分行制持股公司制流动性银行制度第一节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一、判断题1、从历史上看,银行起源于意大利。

早在1272年,佛罗伦萨就出现了一家名为巴尔迪的银行,其后因债务问题于1348年倒闭。

2、威尼斯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现代商业银行产生的象征.3、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的名称来源与它早期主要办理基于商业行为的货币保管和汇兑支付业务有关.4、17世纪,银行这一新型机构由意大利传播到美洲其他国家。

5、至今,英美两国的商业银行的贷款仍以短期商业性贷款为主。

6、货币兑换商逐渐演变成了集存贷款和汇兑支付、结算业务于一身的早期银行。

当时的英格兰银行也就应运而生.7、比较具有近代意义的银行是1587年建立的英格兰银行.8、瑞士、荷兰、奥地利等少数国家仍一直坚持英国式综合银行模式,美国、日本等国也在开始向这种综合银行模式发展。

9、17世纪,意大利出现了由金匠业等演变为银行业的过程。

10、商业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商业银行拥有业务经营所必需的自有资本,且大部分资本来源于自有资本。

二、单选题1、一般企业创造的是使用价值,而商业银行创造的是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 ).中央银行创造的是基础货币.A.信用货币 B。

存款货币 C。

信贷货币 D。

扩张货币2、1694年,英国政府为了同高利贷作斗争,维护新生的资产阶级发展工业和商业的需要,决定的成立一家股份制银行是( )。

A.英国工商业银行 B。

威尼斯银行 C.英格兰银行 D。

英商银行3、商业银行是(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

A.社会经济 B。

资本主义经济 C.商品经济 D.股份制4、( )以后,当外国金融机构侵入我国,人们又根据我国长期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材料这一情况,将当时专门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的这类外国金融机构叫做银行,这样翻译既达意又形象。

A。

鸦片战争 B。

1 导论

1 导论

2、沃顿商学院(续)
(2)《公司责任与伦理》(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s) * 熟悉经理在与公司内外打交道时经常面临的伦理 问题,了解与企业有关的公共政策以及管制中的规 范性问题; * 发展分析判断能力,介绍规范分析的关键概念、 原则和方法,提供机会识别与评价各种论点; * 对经理面临的实际伦理问题,提供机会确定、辩 护并计划其解决方案的实施; * 提供机会反思个人价值观在经理工作中的应用
哈佛商学院(续)
(2)《道德领导》(选修) * 鼓励学生和管理者正视基本的道德挑战 * 发展道德分析与判断技能 * 感悟道德领导的涵义,从而在实践中付
诸行动导
哈佛商学院(续)
u 爱德蒙·J.萨夫拉基金会伦理研究中心 Ø 中心的目的:
* 鼓励针对公共与职业生活中的伦理问题进行研 究和教学;
* 帮助建筑、商业、教育、工程、政府、新闻、 法律、医学、公共卫生、公共政策及其他职业的 教师和学者,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需要;
u 竞争加剧,增加了不道德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u 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不断提高 “以企业为中心、物质至上”转变为“以人类为中心、生活
至上”。 *《财富》:年度“最受尊敬的企业”调查; *《商业周刊》:“社会关于其伦理标准的评价对于商业有
着重大的影响”; * 近年广泛报道的巨大的福利薪酬和首席执行官内幕…
* 利益相关者:顾客、员工、供应商、政府、股东和社区
开设管理哲学与商业伦理的必要性(续)
n 法律的局限性 Ø 所能规范的行为有限 Ø 只能惩恶,不能劝善 Ø 立法滞后 Ø 有漏洞 Ø 实施上有难度
n 道德调节的特点 Ø 非强制性(通过荣
辱心起作用)
Ø 普遍性 Ø 扬善性 Ø 便易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导论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导论1》
(巴黎,98.5.13—16)
5、第二届国际马克思大会
(巴黎,98.9. 30—10.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一、两大发现
1、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 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 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 科学、艺术和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 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 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 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P1)
第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 展变化。
社会意识是具体、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 都具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 步而发展进步。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
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 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 程。 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 进步的根本尺度。
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1、 《资本论》是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
③ 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A.直接理论来源: 19世纪初期的三 大空想家: 法 国的圣西门、傅 里叶和英国的欧 文。 B.把社会主义从 空想变成科学: 把社会主义思想 牢牢建立在唯物 史观和剩余价值 学说的基础之上。

1、导论

1、导论
第一, 第一,中美关系对中日关系的引领作用和中日关系对 中美关系的牵制作用同时并存 (1)美日同盟中美国的特殊地位 ) (2)日本民族的性格 ) (3)美国对华态度之变:战略竞争对手、建设性 )美国对华态度之变:战略竞争对手、 战略伙伴,利益相关者,中国大国地位——承担相 战略伙伴,利益相关者,中国大国地位 承担相 应责任,履行相应义务, 应责任,履行相应义务,联合国会费
第二,中美关系是大局是根本是宏观, 第二,中美关系是大局是根本是宏观,带有全球 中日关系是中观、 性;中日关系是中观、具有显著的区域性 (1)日本国家利益的特殊性。依附美国, )日本国家利益的特殊性。依附美国, 不甘心于美国;离心与聚合;附强与自尊; 不甘心于美国;离心与聚合;附强与自尊; (2)经济实力带来政治的诉求。外交自主、 )经济实力带来政治的诉求。外交自主、 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之梦。防卫自主、 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之梦。防卫自主、外交独 立。 (3)日本地处三国地缘之中。大博奕中的 )日本地处三国地缘之中。 特殊价值。 特殊价值。在亚洲的孤立必然导致与美国的亲 密。
分岐焦点: 分岐焦点:
美、俄、印、 中东、 中东、南美 ?
(四)亚太概念的界定原则: 亚太概念的界定原则:
发展观 全面观 国际权威 利于亚洲 区别对待
五、结论: 结论:
大亚太=亚洲 东太平洋沿岸 北美、 大亚太 亚洲+东太平洋沿岸(北美、 亚洲 东太平洋沿岸( 中美、南美) 大洋洲 太平洋岛国) 大洋洲+太平洋岛国 中美、南美)+大洋洲 太平洋岛国) 中亚太=APEC——广为接受 中亚太 广为接受 小亚太=东亚(东北亚 东南亚 东南亚) 小亚太 东亚(东北亚+东南亚)— 东亚
煤 61% 铝钒土 54% 铁 26% 棕榈油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它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瞧经济治理。

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确实是根基国家行政机构;〔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局部国民收进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瞧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要紧表现为政府收进、政府支出以及宏瞧经济治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什么是政府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瞧治理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1、如何熟悉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扬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确实是根基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即资源配置到达了如此一种理想状态,任何分配方案的改变,都不能到达在不损害一局部人利益的前提下,而提高另一局部人福利水平的目的。

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扬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

即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进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2、什么是竞争失灵?竞争失灵指的是市场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状态,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要紧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什么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

4、什么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本钞票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效劳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在每个研究个体上,都有一个反映该特征 的具体描述,这些特征的具体描述被称为 统计数据。 2. 它可以是数字的,也可以是文字的 。 3. 数据的不同类型,其实也是变量的不同类 型。
(二)按测度类型分
1. 分类数据
– – 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 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或数值来表述
普通的算术 运算只有对 数值型数据 才有意义.
假设在较大的旧金山地区工业产品推销员 的一个分会,进行了关于会员资格的一次 调查,以研究雇员资历与在户外或室内场 所推销的人的年薪之间是否有关系。在这 个调查中,被调查者指定为三种资历水平 :低(1~10年)、中(11~20年)、高( 21年及以上),所得资料如下:
观察者序号 1 2 3 4 5 6 7
年薪 28938 27694 45515 27031 37283 32718 54081
场所 室内 室内 户外 室内
2、政治算术学派 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 配第、约翰· 格朗特等。 威廉· 配第的代表著《政治算术》对当时的英、荷、 法等国的“ 国富和力量”进行了数量的计算和比较; 格朗特写出了第一本关于人口统计的著作。他们开创 了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先例。
二、近代统计学时代
• 1. 数理统计学派 • 代表人物:比利时的凯特勒。 • 凯特勒把古典概率论引进统计学,发 展了概率论,推广了概率论在统计中的 应用。 • 2. 社会经济统计学派 • 大量观察法研究社会现象
2、统计量
– 描述样本的某个特征的数字量度 – 所关心的样本统计量有样本均值(x)、样本标准 差(s)、样本比例(p)等 – 样本统计量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来表示
(三)变量(指标)
1、概念
– 表征个体特征(信息)的量 – 如年销售额、年利润、资金周转率等 – 变量的具体表现称为变量值,即数据或指标值
三、现代统计时代
• • • • • • 20世纪初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统计学进入了快速发 展时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记述统计向推断统计发展。 2、由社会、经济统计向多分支学科发展。 3、统计预测和决策科学的发展。 5、计算技术和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在统 计领域不断得到开发和应用。 6.统计在现代化管理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日益重要。
2、变量可以分为
– – – 分类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 :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 顺序变量(rank variable ) :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 数值型变量(metric variable ) :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 称
1.3 统计数据的类型
(一)什么是统计数据?
研究某个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体:全班所有的学生 总体单位:每一个学生 某市的工业生产情况 总体:所有的工业企业 总体单位:每一个工业企业 某市的工业生产设备情况 总体:所有的工业生产设备 总体单位:每一台工业生产设备
总体的特点
同质性 : 总体中各个单位具有某种共同的性质。 大量性 : 总体总是包含大量的单位。 差异性 : 个别事物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2、样本
(1)样本的概念 从总体中抽出的部分单位构成的整体。 (2)样本容量:
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
(3)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一个样本单位是一个总体单位;样本具有总体的特征
(带来总体的信息);总体具有唯一性,样本具有随机
性。
(二)参数和统计量
1、参数
描述总体的某个特征的数字量度 – 所关心的参数主要有总体均值()、标准差()、 总体比例()等 – 总体参数通常用希腊字母表示
统计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导论 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抽样分布 参数估计 假设检验 列联分析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一元线形回归 多元线形回归 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 指数
结束
统计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1.1 什么是统计学
(一)统计包含三种涵义,两重关系
1、统计工作: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 2、统计资料:工作成果。包括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 3、统计学:研究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 释数据从而认识数量规律资料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统计工作 实践与理 工作与工作成果关系 统计资料 论关系 统 计学
统计的应用领域
经济学 医学
管理学
统计学
工程学
社会学

实践中的统计
《商业周刊》美国是一本著名杂志,提供各种 有关商务和经济实体感兴趣的文章,该周刊收 集和使用统计资料来帮助管理其自身的经营。 例如《商业周刊》进行一次对其订阅者的调查 来了解他们的个人形象、阅读习惯、购物习惯、 生活方式等,管理人员利用从调查中得出的统 计摘要向订阅者和广告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1996年对北美订阅者的研究表明,85%的订阅 者对有关个人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文章感兴趣。
选项 1 好看,选手整形很成功 2 一般,还不如不整 3 无所谓,不关心 4 缺新意,没看头
68.76% 17.72% 7.46% 6.06%
比例
描述统计是推断统计的前提,推 断统计是描述统计的发展。
1.2 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1、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定的研究目的下,所要研究事物的 总体 全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 同性质的众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无限总体:含无限多个单位 范围 有限总体:含有限个单位。 总体单位: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或元素),是各项 统计数字的原始承担者,是所研究具体问题的承担者。
(二)统计研究的过程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 解释数据
有组织、 有计划地
对调查资料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对数据进行 描述性分析 推断分析。
运用相关专 业知识解释 要求:定性
搜集资料。
要求:准确、 科学分类、
定量结合
完整、及时
浓缩简化
( 三 ) 统 计 学 的 类 型
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 数量特征进行计量、观察、概括和表 述。用表和图表示,计算特征量(如 平均值)等,所论不超出已有数据。 推断统计: 据数据所提供信息对数 据所来自的总体(母体)的性质作推 断,推断会有错误、误差,用概率论 的术语和方法来描述和论证。怎样尽 可能减少推断的错误和误差,是统计 推断的中心问题。
统计的产生
原始社会后期: 统计萌芽于计数活动; 奴隶制国家产生:使统计日显重要;
封建社会时期:
统计已具规模;
资本主义的兴起:统计扩展到社会经济各方面。
统 计学应运而生,统计学作为一门系统 的科学,距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
统计学的发展阶段
一、古典统计学时代
1、德国的记述学派(国势学派〕
康令 阿痕瓦尔(1764年首创统计学一词) 他们在大学中开设“ 国势学”采用记述材料,讲 述国家“ 显著事项”,籍以说明管理国家的方法。
2. 顺序数据
– – 对事物类别顺序的测度 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或数值来表述
3. 数值型数据
– – 对事物的精确测度 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三、按时间状况分
1. 截面数据
– 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 描述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 – 比如,2002年我国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2. 时间序列数据
– 在不同时间上收集到的数据 – 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 比如,1996年至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四、按数据来源分
1. 观测数据
– 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 – 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而得到的 – 有关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数据几乎都是观测数据
2. 试验数据
– 在试验中控制试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 比如,对一种新药疗效的试验,对一种新的农作物 品种的试验等。例:不同汽油添加剂对汽车行程的 影响。 – 自然科学领域的数据大多数都为试验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