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增长俱乐部趋同及其演变_省略_基于县域尺度的加权马尔科夫链分析_张伟丽

合集下载

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差异分析

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差异分析

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差异分析采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计算了中原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湾的经济增长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中国三大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的整体经济实力较低,竞争力不足。

中原经济区经济总差异在2000-2010年呈威廉姆森的倒U 型曲线,2008年后呈下降趋势。

其中,东部的贡献最大,劣势显著,扩大了与其他区域的差异,中部的内部差异呈缩小趋势,西部、南部及北部内各地的发展相对平衡,对区域差异的贡献较小。

最后,根据研究提出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标签: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差异;泰尔指数F21 引言“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为主体,包括晋东南、冀南、皖西北、鲁西南等周边地区,是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构建中原经济区,对于凸显河南区位优势、加快中原崛起、支撑中部崛起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作为主体的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与后天优势等也有很大不同。

而且,大量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河南省内的经济差异总体上呈现扩大的趋势,两极分化现象突出。

将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原经济区,区内各地的经济差异更大。

较大的经济差异不仅阻碍了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发挥中原的“腹地效应”,同时也阻碍了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

因此,如何缩小中原经济区内各地的经济差异,探寻其协调发展的路径已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原经济区刚刚成立,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问题凸显期,学者对中原经济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义。

如,喻新安提出中原经济区本身的优势并从宏观上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对全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贾康、钱国玉等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提出了财税政策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及政策建议。

(2)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策略。

如,徐君通过珠三角、海西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的比较分析,得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启示通过对其他经济区的发展特点和经验分析提出对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启示。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俱乐部趋同”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俱乐部趋同”
维普资讯
中部地 区经济发展 的“ 乐部趋 同’ 俱 ’
田 艳 平
( 南财 经政 法 大 学 人 口与 区域 研 究 中心 。 北 武 汉 40 6 ) 中 湖 3 0 0
【 摘
要 】 改革开放 以来 , 中部地 区在我 国区域 经济发展 中的重要性不 断下降 , 与东部等经济相 对发达地 区的差距
19 9 0年 ,全 国城 市 化 水 平 为 2 . 1 ,0 1年 达 到 3 .% ,0 2 64 % 2 0 77 2 0
劳 动 力 等 生 产要 素 外 流 等 。 中部 省 份 都 充 分 意 识 到 , 丢 掉 落 后 的 帽 子 , 入 经 济 全 要 融 球 化 的 大 潮 , 与 国 际 产 业 分 工 , 必 须 依 靠 沿 海 经 济 平 台 借 参 就 船 出 海 、 梯 登 高 , 纷 出 台 系 列 优 惠 措 施 与 沿 海 地 区 进 行 交 借 纷 流 与 合 作 , 动 接 受 其 经 济 辐 射 , 极 承 接 其 产业 转 移 , 主 积 自觉 融 入各 自的 经 济 圈 。 目前 中部 五 省 17个 大 中 小 城 市 里 面 分 布 如 4 着 5个城 市 圈 : 湖北 的武 汉城 市 经 济 圈 、 南 的 中 原 城 市 群 、 河 湖 南 的 长 株 潭 城 市 群 、 徽 的 合 肥 城 市 经 济 圈 和 江 西 的 “ 九 工 安 昌
发型 方式 , 无法 形成较 大的产业 规模 ; 为提 高农副 产品 附加 作
值 的 加 工 行 业 , 大 程 度 上 只 限 于 简 单 加 工 , 加 工 系 列 产 品 很 深
少 , 工 转 化 增 殖 率 低 ; 产 品 的 生 产 、 工 、 输 、 售 间 未 能 加 农 加 运 销 形 成 互 相 促 进 、 同 发 展 的 有 效 联 结 , 业 链 没 有 得 到 有 效 拓 共 产 展 ; 数 民族 地 区 和 边 远 山 区 的 产 业 结 构 还 十 分 简 单 , 乏 带 少 缺

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与思考

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与思考

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与思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期刊名称】《企业活力》【年(卷),期】2016(000)006【摘要】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citie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CPER) locates in the geographic center of China,and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and connects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gradient development.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PER could help grasping the status in quo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PER cities development,and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fun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of C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of cities,we buil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of CPER cities on three aspectsof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supporting elements, and then make evaluation with quantitative models,analyz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Finally,we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on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of CPER cites.%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一直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原经济区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研究

中原经济区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研究
An g e l e s r e g i o n f r o m 1 9 8 0, 1 9 9 0 a n d 2 0 0 0,w e i —
研 究综 合 地 理统 计 、核密 度分 析 其 格 局演 变 , 为
科 学决 策提供 依 据 。[ 1 研 究 方法 与数 据来 源
学 界 关 注 。如 B l a n c h a r d等 ( 1 9 9 2 ) 、 C a r l i n o等 ( 2 0 0 2 )发 现美 国地 区 就业 呈 现 经济 繁 荣 时 劳 动
力流人 , 衰退时流出 ; G i u l i a n o等 ( 2 0 0 7 ) 发现 L o s
很多 , 常 用 的有 均 匀 核 、 二 次核 、 三角 核 、 三 权 核
等。 A R C G I S软 件 中 以 S i l v e r ma n ( 1 9 8 6 ) 描 述 的二 次 核 函数 为基础 。其公 式如 下 :
繁 荣 或衰 落 。实 际 上 , 地 区就 业 格局 早 已引起 了
罗奎等 ( 2 0 1 4 ) 采 用 地 理 加 权 回。 归・ 发 现 中. 国地 级 市 就 业 以大 城 市 为 主 导 、快 速 增 长 并 向周 边 扩 散 。虽 然 文献 研 究 成果 丰 富 , 但 至 今没 有 文 献 对 中原经 济 区的就 业 格局 展 开研 究 ,有 鉴 于此 , 本
系统 论研 究 方法 研 究 发现 东 部 正遭 遇 “ 就 业 难 与
( 一) 研 究 方法 1 . 全 局 空 间就 业 格 局 研 究 方 法 : 核 密 度 分 析 制 图法
核 密度 分 析 属 于非 参 数检 验 方 法 , 目的是 对
给定 数 据 X … …X n , 估 计 出概率 密度 函数 :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1 研究区域、方法与数据
1.1 中原经济区概况 中原经济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于 2010 年提出
的“十二五”时期的空间发展战略,并于 2011 年 1 月升格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它是以河南为主体, 包含鲁西南、皖西北、晋东南和冀南周边地区,安春 华等从中心城市综合影响力和中原城市群区域影 响力出发结合断裂点理论和 GIS 空间分析界定了 中原经济区的范围[19],包括河南全域,邯郸、长治、晋 城、运城、菏泽、聊城、淮北、阜阳、宿州和亳州等 28 个省辖市,面积 26.81 万 km2;2009 年全区人口 1.56 亿人,占全国的 11.7%;GDP 总量 2.82 万亿元,仅占 全国的 5.29%;人均 GDP 1.8 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熵权 TOPSIS 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优化 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受资源、区位、产业结 构、市场发育程度和对外开放等因素的约束,区域 差异的存在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区域差异 的变化也映射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在以实 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统筹区域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的背景下,区域发展水平地域分异及空间格局研究 再度引起论者的关注。1990 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就 开始聚焦我国的区域差异问题,由早期全国层面的 东中西地带间差异[1- 3],南北差异[4- 5],沿海 与 内 陆 差 异[6- 7],省区间差异[8- 9]的分析转向省级层面的市或县 域单元的区域差异研究[10- 11],还有 市 域 尺 度 的 县 域 经济差异研究[12];从研究方法来看,由早期的数理统 计分析,如标准差、变异系数、锡尔指数等[8- 10]逐步融 入空间统计方法探讨区域经济的重心转移、空间集 聚和异质性、空间格局演变等[13- 15]。

中国区域经济时空演变的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时空演变的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时空演变的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摘要区域经济时空演变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采用加权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时空演变的分析,探讨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互动和空间演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东部地区为主导,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地区内部差异仍然较大的趋势。

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区域经济;时空演变;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中国1.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的空间互动和演化规律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复杂的时空演变特征。

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互动和演化规律,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相关研究综述2.1区域经济的定义和特征区域经济可以理解为一个区域内不同产业和经济活动的整体,包括城市化、产业集聚、人口迁移等因素,形成区域经济的综合影响。

区域经济具有时空性、多元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征,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因素的空间实现和时序效应。

2.2区域经济的时空演变研究区域经济的时空演变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研究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的时空演变具有不同的空间互动和演化规律。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空间经济学方法,可以揭示区域经济的空间效应和影响力。

2.3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是一种常见的空间计量模型,主要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经济时空分析中。

该模型可以考虑地理空间距离和相邻区域之间的影响关系,对区域经济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和预测。

3.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转移矩阵。

将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种类型区域,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状态,对三种类型区域进行等距等权重的划分。

中原经济区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原经济区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原经济区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张吉献;丁志伟;张改素【摘要】基于中原经济区24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Theil指数、Cv系数、Nich 指数、土地经济密度变化率、GIS空间分析方法、ESDA等方法,分析了2001~2010年中原经济区土地经济密度的时序变化特征与空间演化格局.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随后下降的趋势,区内各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变化差异明显,土地密度变化率呈现波动起伏,略有下降的趋势;(2)区域内经济密度的空间变化格局呈现中心一外围模式,以郑州为核心的区域出现集聚效应,豫南、豫东和外围区发展速度较慢;(3)中原经济区土地经济密度的变化随城市化率的提高、科技投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交通区位的改善,土地的经济效益将会有明显的改善.【期刊名称】《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7页(P66-72)【关键词】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差异;影响因素;中原经济区【作者】张吉献;丁志伟;张改素【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2;F061.5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从2001年的24.2%提高到2010年的38.1%,以年均1.5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

在快速推进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如何协调好经济增长与城镇土地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影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瓶颈。

因此,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便成了解决中原经济区土地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

关于土地经济密度的研究,国内的学者主要采用Theil指数、Cv系数、锡尔指数等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方法对土地变化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1-3],并结合GIS空间分析、ESDA等分析方法对土地经济差异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4,5];针对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如城镇化、产业结构、交通区位、市场化指数、科技投入,主要通过相关分析、回归模型进行模拟分析[6-8]。

中原经济区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原经济区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间分析方法 、 E S D A等方法 , 分析了 2 0 0 1— 2 0 1 0年 中原经济 区土地经济 密度的 时序变化特 征与 空间演化 格局。结果 表 明: ( 1 ) 中原经济 区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 随后下降 的趋 势 , 区内各市 的土地经济 密度 变化差异 明显 , 土地密 度变化率呈现波动起伏 , 略有下降 的趋势 ; ( 2 ) 区域 内经济密度 的空间变 化格 局呈 现中心一 外围模式 , 以郑州 为核心 的
差异 的分 析 方 法 对 土 地 变 化 的动 态 特征 进 行 分 析u , 并结合 G I S空 间分 析 、 E S D A等 分 析方 法 对 土地 经 济 差异 的空 间 差 异 特 征 进 行 分 析 ;
出的 5省 2 4市两种方 案 。参照 上述研究 成果 , 考
虑到 中原 的历史定 位和 经济 区核心城 市 的辐 射范 围, 本 研 究 以 5省 2 4市 的范 围为研 究 区 , 具 体包 括 河南 省 的 1 8个 省辖 市 , 河 北 的邯 郸 , 山西 的 长 治、 晋城 、 运城 , 山东 的菏 泽 及 安徽 的亳 州 。截
虽然 《 中原 经济 区规 划 》 指 出 了中 原 经 济 区
的规划 区范 围 , 但关 于 中原 经济 区的具 体范 围 , 学 者们仍见 解不 一 。代 表性 的界定 范 围有河南 省社 会 科 学 院提 出 的 7省 2 9市 和 河南 大 学课题 组 提
要采用 T h e i l 指数、 c v系数 、 锡尔 指数 等 区域经 济
所 在 。关于 土地 经 济密 度 的研究 , 国 内 的学 者 主
区土地经 济密 度变 化 及 其影 响 因素展 开 研 究 , 以 期 揭示 中原 经济 区土地经 济密度 的时 空特征 和深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布时间:2022-02-14T06:29:06.855Z 来源:《中国经济评论》2021年第11期作者:王宗玺刘海啸[导读] 1978年,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间人均发展水平差异不断缩小,为了了解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采用水平指数测量法对不同省份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区间的初期人均水平发展空间增长水平和中期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率都逐渐下降,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相对收敛差异并未逐渐减小,而不同省份间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增长迹象[2]。

河北金融学院摘要:中国经济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人均产出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有多种,比如人力成本投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工业发展水平等。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然后针对这种特征的形成原因展开研究。

关键词:经济增长;俱乐部收敛;特征;成因从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经济现象。

此外,这种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会存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并且差异还会不断扩大,往往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效率,同时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也会造成一定影响[1]。

此外,从经济社会福利、政治经济稳定性等多方面角度考虑,地区间居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失衡,从而会直接引起居民收入水平分配上的地域性巨大差别,也可能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居民基本福利保障水平。

因此,缩小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对于始终保持中国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来说显得十分重要,怎样使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是当前阶段国家重点关注的内容。

1、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1978年,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间人均发展水平差异不断缩小,为了了解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采用水平指数测量法对不同省份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区间的初期人均水平发展空间增长水平和中期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率都逐渐下降,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相对收敛差异并未逐渐减小,而不同省份间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增长迹象[2]。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

SPSS结课论文之国民经济统计分析对中原经济区前景的预测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015201王长沛1.目录目录 (1)前言 (2)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3)各个省会城市经济数据 (4)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带给河南的启示 (5)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6)数据来源及方法 (7)2.前言国民经济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总体。

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对外贸易、服务业、城市公用事业等,都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它受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与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的支配。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狭隘的理解是GDP增长速度,广义上讲: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的,也就是绿色GDP 的基本含义。

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在近代和现代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在一般情况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建筑业等的发展,然后商业和服务业也随着发展起来,并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新的生产活动和非生产活动又不断地分化出来,形成新的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

因此,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可以反映出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水平。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一种计划经济。

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之间、企业之间、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仍然要通过商品的形式来实现。

所以,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中原经济区人均GDP状态预测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中原经济区人均GDP状态预测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中原经济区人均GDP状态预测内容摘要:本文运用马尔可夫链对中原经济区29个地市的人均GDP的类型进行预测。

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从人均GDP来看,中原经济区各地市已全部达到小康状态;从2009年开始再发展二到五年,中原经济区中处于小康和富裕状态的地市会逐渐减少,而处于发达状态的地市将大幅增加。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人均GDP 马尔可夫链概率转移矩阵马尔可夫链马尔可夫研究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界有一类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与事物的近期状态(所谓一个“状态”是指事物在某一时刻上所处的某种状况)有关,与事物的近期状态无关,这一特性称为“无后效性”。

即事物的第n次试验结果仅取决于第n-1次试验的结果,第n-1次的结果仅取决于第n-2次试验的结果,依次类推。

用来描述具有无后效性的随机序列称为马氏过程,其中最简单的就是马尔可夫链。

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就是:设{ξn;n=1,2…}是一个随机序列,状态空间I为有限集合或无穷可列集合。

m,n都是正整数,且i,j,ik(k=0,1,2…,n-1)∈I,i表示现在时刻状态,j表示未来时刻状态,ik表示现在时刻以前的各时刻状态。

若:p{ξn+m=j|ξn=i,ξn-1=in-1,…ξ0=i0}=p{ξn+m=j|ξn=i}则称{ξn ;n=1,2…}是马尔可夫链。

马尔可夫链表示事物的状态,像一根链条一样,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环环相连。

马尔可夫链的一步转移概率是指由状态i出发,通过一步转移到达状态j的概率,记为:pij(1)=pij=p{ξn+m=j|ξn=i}若事物由状态i出发经过一步转移到达状态j的次数为nij,则:一步转移概率矩阵如下:极限表示过程到达平稳状态,表示极限概率,该极限与起始分布无关,因此在过程经过长时间的转移以后,各状态的概率就会趋于稳定。

称π0,π1,…,πj,…为平稳分布(极限分布),且π=(π0,π1,…,πj,…)。

P的极限矩阵π满足下列关系:第一,πi pij=πi,πi>0,即πp=π。

中原城市群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中原城市群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S欠a趋ial先趋成赵欠起ral运归i((成r成赶趋ia趋i起赶运a赶归运(ac趋起r越运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运消rba赶先r消ral运i赶c起赵成运)a欠运 运 i赶运c成赶趋ral运欠lai赶越运消rba赶运a))l起赵成ra趋i起赶运
纳A从运仍i赶)先l起赶) ,台纳A从纲运纲ai先越消
1 1,2

1光运Sc尽起起l运起(运典赶涉ir起赶赵成赶趋运a赶归运Pla赶赶i赶),2光运Lab起ra趋起r;运起(运纲成起越欠a趋ial运T成c尽赶起l起);运(起r运趋尽成运仍i归归l成运a赶归运L起w成r运可成ll起w运Ri涉成r运R成)i起赶越,运 纳成赶a赶运U赶i涉成r越i趋;,Kai(成赶)运47环004,月尽i赶a 运
文章编号:1007先9831 2017 07先00现2先07运
中原城
群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运 异特 及影响因素运
韩明珑 1,张改素 1,2运
河南大学运 1光运
境 规划学院,2光运 黄河中 游数 地理重点 验室,河南运 开封运 47环004 运
摘要:以城乡收入比 指标,采用变异系数 T尽成il 、泰尔指数 月涉 、莫兰指数 仍起ra赶′越运 变 和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 从时间、 空间 2 个维度对 200现—201环 中原城市群城乡收入差距的分 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 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城乡收入差距由高位 稳发展转 断减 小,且减小速度加快;从差异指数看,城市群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波动性趋同发展趋势;中部地 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维持在较 稳 的高协调性发展,南部和北部发展最迅速,东部、西部迎头赶 上;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要素是绝大多数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 要因素.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城乡收入差距;时空分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98运 运 文献标识码:A运 运 doi:10光39现9/j光i越越赶光1007先9831光2017光07光014运

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_概念、识别及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_概念、识别及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_观点、识别及机制引言: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

它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向一致。

对于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说,了解和探究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现象的观点、识别方法及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进步的规律以及实行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观点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趋同的现象。

这意味着在特定的时期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靠近,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这种趋同可以在国内范围内出现,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出现。

比如,在国内范围内,一些进步较快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而一些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则开始加速,最终导致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同。

在国际范围内,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而一些进步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则开始加速,最终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同。

二、识别方法识别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可以使用多种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阅历法: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可以直观地裁定是否存在趋同现象。

若果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靠近,可以初步裁定存在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

2. 统计方法:通过对经济增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检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趋同性。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3. 经济模型:借助经济模型可以对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进行建模和分析。

一些经济模型可以猜测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否趋同,以及趋同的原因和机制。

三、机制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机制:1. 制度机制: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与地区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

较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吸引投资和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这意味着较差的制度环境地区可能会在经济增长上表现出领先追赶的现象。

2. 资源配置机制: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也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EVOLVEMENT OF TEMPORAL-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ENTRAL PLAIN
ECONOMIC ZONE
作者: 赵文亮[1,2];陈文峰[2];孟德友[2]
作者机构: [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国河南开封475001;[2]商丘师范学院环境与规
划系,中国河南商丘476000
出版物刊名: 经济地理
页码: 1585-159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0期
主题词: 中原经济区;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熵权TOPSIS法
摘要: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法对中原经济区2000、2005和2009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和ESDA法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探讨。

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
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从热点区分布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从热点区演变看中原经济区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发展格局;给力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和主导发展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原经济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中原经济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中原经济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龚文海【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This paper aims at study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set of monitoring and measuring indicators and models for evaluating population long-term equilibrium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population equilibrium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status , the author establishes evalu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four levels and 18 evaluation indicators , and determines the threshold value , the weight and dimen-sionless value of indicators .By using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 the paper conducts em-pirical testing for the model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opul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level is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there are large differences among 28 regions .The population quality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in the population inner balance system; and in the outer population balance sys-te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sociality was the key facto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was the second one .In order to promote population equilibrium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 corresponding public policies should be developed .%依据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内涵和中原经济区实际,构建了中原经济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

中原经济区城市中心性及其空间影响力分析

中原经济区城市中心性及其空间影响力分析

中原经济区城市中心性及其空间影响力分析全少莉;王素娜;吴殿廷;郭谦【摘要】T he paper firstly review s the study progress on urban economic region , then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of urban centrality evaluation , and measures the urban centrality 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analysis(PCA) and min‐max normalization ,analyses the spacial influence of urban by using voronoi weighted voronoi diagram . The resultsshow :these urbans with high centrality are focused on the Beijing‐Guangzhou railway line and its west region , and centrality level types are complete . Urban centrality in the Beijing‐Guangzhou railway line east region is usually not high , these urban centraliy level types are the third grade and the fifth grade . On influence of urban space , centrality strength values of urbans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and its sub‐region show a distanc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central urban to theperiphery . Accordingly ,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 transportation intermediaries , spatial relationships ,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is divided into 8 subregions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在对城市中心性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Voronoi图分别对中原经济区城市进行中心性评价、城市空间影响力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8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9No.8 2015年8月Journal of Arid Land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ug.2015文章编号:1003-7578(2015)08-014-06doi:10.13448/j.cnki.jalre.2015.250中原经济区增长俱乐部趋同及其演变*-基于县域尺度的加权马尔科夫链分析张伟丽1,2,张翠3(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450046;2.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450046;3.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00)提要:采用传统马尔科夫链、人口加权马尔科夫链及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及其演变。

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形成了高水平、中高水平、中低水平和低水平等四个趋同俱乐部。

其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的稳定性最强且连片扩张。

低水平县域向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转移的概率与其邻居区域的经济增长水平正相关。

中低水平县域更倾向于向低水平趋同俱乐部转移。

对于中高水平县域,与经济增长水平越高的县域为邻,其向高水平趋同俱乐部转移的概率越大,反之则反。

而高水平县域的经济增长及稳定性受邻居背景的影响较小。

最后,根据各类县域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马尔科夫链;人口加权;空间马尔科夫链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的中心地带,是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作为东部和西部联系的枢纽,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协调发展大局中占据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中原经济区内部各县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与后天优势等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中原经济区内的经济差异总体上呈现扩大的趋势,两极分化现象突出。

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等方面都相似的区域之间发生的相互趋同,它主要用来描述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趋异而局部趋同的现象,与现实紧密相连[1]。

准确地判断不同类型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异质性,进而针对性地分析不同类型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协调,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决策参考价值。

俱乐部趋同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划分为参数和非参数分析两类。

其中,参数分析历经了横截面回归[2]、面板数据分析[3]、单位根检验[4-5]及空间计量[6-8]等的发展而逐步趋于完善,但是,变量的内生性和个体效应相关等问题是其一直无法避免的缺陷。

而非参数分析方法[9]能够较好的刻画整体和局部的增长分布动态,该方法属于数据驱动型的,克服了参数模型的不足,因此,近年来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

非参数分析方法由最初的马尔科夫链发展到空间马尔科夫链,以及随后经过改进的核密度估计方法[10-12],并由不加权重的分析发展到利用人口或GDP比重作为权重的分析[13-14]。

国内文献多集中在内陆省份之间[15-16]或者同一省份内部各地市或县的分析[17-22],虽然,对于研究区域是否存在俱乐部趋同的看法不一,但绝大多数文献均得到了一致的观点,与高水平邻居相邻更容易向高水平类型转移[23]。

纵观现有研究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大多数文献通常采用间隔一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间隔时间太短,得到的趋同俱乐部类型演变结论是有偏的。

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类型平均3-5年会*收稿日期:2014-7-1;修回日期:2014-7-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时空耦合俱乐部趋同假说及中国案例的研究"(编号:41101128);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创新骨干支持项目等的阶段性成果资助。

作者简介:张伟丽(1980-),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与协调发展。

Email:ljxzwl518@163.com发生转移[23],一年发生转移的概率很小,因此,分析至少间隔3年的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更有利于揭示趋同俱乐部的演变。

第二,一些学者提出由于大国内不同区域的经济规模及人口规模差别很大,如果仅仅考虑单一的人均GDP ,会使得这种不考虑权重的增长分布方法得到的结论并不可信[13-14]。

而目前多数文献没有进行加权,仅仅采用原始人均GDP 进行计算。

第三,中原经济区成立的较晚,现有研究对其涉及的较少,但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迫切需要研究区内的不同类型趋同俱乐部的存在性及空间格局的演变。

综上所述,文中准备做如下工作:采用间隔三年的数据,对比分析中原经济区所有县域经济增长的传统马尔科夫链及人口加权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矩阵,并以每个县域在初始年份的空间滞后类型为条件,计算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进而研究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过程中俱乐部趋同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

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结果与分析。

第四部分,讨论。

最后,结论及政策建议。

1材料与研究方法文中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原经济区各省1990-2012年的统计年鉴,这一方面是受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另一方面希望重点考察改革开放深化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变化趋势。

以2011年中原经济区行政规划为准,中原经济区包括32个地级市200个县、县级市。

马尔科夫链主要研究无后效条件下时间和状态均为离散的随机转移问题,通常,将t 年份人均GDP类型的概率分布表示为一个1ˑk 的状态概率向量M t ,记为M (t )=(M 1(t ),M 2(t ),…,M n (t )),而不同年份人均GDP 类型之间的转移用一个k ˑk 的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来表示,其元素m ij =n ij /n i 表示t 年份属于类型i 的区域在下三年份转移到j 类型的三步转移概率,n ij 表示在整个研究期间内由t 年份属于i 类型的县域在t +3年份属于j 类型的县域数量之和,n i 是所有年份中属于类型i 的县域出现次数之和。

人口加权马尔科夫链是在传统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计算的基础上,考虑各个县域的人口因素,即将原始各个县域的人均GDP 乘以其人口所占整个中原经济区总人口的比重,再利用所得结果按照传统马尔科夫链的方法计算出人口加权的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

空间马尔科夫链是传统马尔科夫链方法与"空间滞后"的结合,其转移概率矩阵以县域i 在初始年份的空间滞后类型为条件,将传统的k ˑk 阶马尔科夫矩阵分解为N (N 为空间滞后类型的总数)个k ˑk 的条件转移概率矩阵。

对于第n 个条件矩阵而言,元素m ij /n 表示县域在t 年份空间滞后类型为n 的条件下,该年份属于类型i 而在下三年份转变为类型j 的转移概率。

2结果与分析2.1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基本特征文中把中原经济区县域划分为四种类型,划分的原则是尽量使每一类型包括的县域个数相同,计算得到的中原经济区传统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表1)。

可以发现,对角线上的概率均大于非对角线上的概率,这表明县域维持原有类型的概率大于其转移概率。

存在着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以及高水平4个趋同俱乐部。

对角线两端的概率值较大,分别为0.6516和0.6424,中间两个值较两端小,分别为0.3427、0.4024,表明低水平、高水平趋同俱乐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中高水平、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波动性较大。

中低水平县域向中高水平和低水平县域转移的概率分别为0.3322和表1中原经济区传统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Table 1Traditional Markov transition probabilitymatrix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ti /t (i +3)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高水平低水平0.65160.18620.12170.0406中低水平0.22730.34270.33220.098中高水平0.0820.24390.40240.2713高水平0.0930.03890.22670.6424表2中原经济区人口加权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Table 2Popular weighted Markov transition probabilitymatrix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ti /t (i +3)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高水平低水平0.54980.25090.17340.0258中低水平0.07190.47710.27450.1765中高水平0.18640.14330.41910.2512高水平0.04870.29870.0130.63960.2273,而中高水平县域向中低水平和高水平转移的概率分别为0.2439和0.2713,表明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的县域经济均有增长的趋势。

由表2可知,对角线上的概率仍然均大于非对角线上的概率。

另外,也存在着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以及高水平4个趋同俱乐部。

中低水平县域向低水平转移的概率小于向中高水平转移的概率,而中·51·第8期张伟丽等中原经济区增长俱乐部趋同及其演变高水平县域向中低水平转移的概率小于向高水平转移的概率。

对比表1和表2可得,考虑到人口因素后,高水平县域维持原有类型的概率略有降低,转移的概率略有增加。

低水平县域维持原有类型的概率降低10个百分点左右,转移的概率增加。

而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区域维持原有类型的概率增大,转移的概率减小。

因此,总体上人口加权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矩阵得到的俱乐部稳定性更强一些。

2.2空间滞后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影响首先计算出各个县域所有邻域1990年的平均人均GDP ,再根据尽量使每一种类型区域数量相同的原则,将邻居区域分成四个类型。

然后,在每一种区域背景下计算空间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表3)。

表3中原经济区空间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Table 3Spatial Markov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trix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区域背景ti /ti +3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高水平I低水平0.64380.22600.12330.0068中低水平0.33330.38330.21670.0667中高水平0.23680.18420.52630.0526高水平0.1250.3750.1250.375II低水平0.59570.19150.17020.0426中低水平0.30300.39390.24240.0606中高水平0.10450.29850.41790.1791高水平0.12900.03230.25810.5806III低水平0.61800.17800.14610.0562中低水平0.24440.34440.23330.1778中高水平0.03250.25200.47970.2358高水平0.05410.04050.22300.6824IV低水平0.60000.17500.10000.1250中低水平0.15000.5000.20000.1500中高水平0.02000.22000.50000.2600高水平0.10000.01540.23080.6539图11990-2011年中原经济区县域趋同俱乐部转移情况Figure 1County area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convergence club transfer from 1990to 2011通过对表3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果:(1)区域背景(邻居县域环境)在中原经济区俱乐部趋同动态变化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