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河流地貌的发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
态度
与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难点
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2.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
不是。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总结】不同的河流地貌对于聚落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地区聚落需要分布在靠近河边,有的则不适宜,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师讲解】从第二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
【教师讲解】第三幅图中,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
【教师总结讲解】图中最上方的地区所代表的就是洪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以表格形式总结归纳不同地区(高原,山区,平原)河流对于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
高寒
差
较好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冲积平原
河流地貌条件
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
【教师总结讲解】图中最下边的部分所代表的就是三角洲平原。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类型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形成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
【提问】1.哪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较强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教师总结讲解】图中中部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导
入
【导入新课】展示PPT,唐代胡玢“桑落洲”思考问题
(1)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的哪一位置?
(2)“古岸崩欲尽”的“古岸”是指长江的哪一岸?(南或北)?为什么?
(3)“桑落洲”是怎样形成的?
(复习前文外力作用同地转偏向力)
答案:1,2处;2,南岸侵蚀,北半球向右偏转导致河流南岸侵蚀北岸堆积;3,流水堆积作用(外力作用)
【过渡】大家知道,河流侵蚀以后水流会将侵蚀物通过搬运作用带到河流下游,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读图思考:阅读教材P78~80部分,并读图4.18,思考: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
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河漫滩
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三角洲
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渡】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指出表格,简单讲解3种侵蚀类型的概念)
形式
概念
影响
河段
时段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河源、上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期)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土壤肥沃、水
资源丰富,而且河网
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聚落分布
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如: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沿河发展,形
成沿河聚落带;有的
沿海岸发展,
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PPT】展示PPT,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不同的河流景观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条河流,会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这些地貌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成因不同,上游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下游主要输流水堆积作用。
【总结】这些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上中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中下游
河谷发育中后期(V形——槽形期)
(观察P77页河谷的演变)
【教师讲解】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
情感
态度
与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难点
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2.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
不是。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总结】不同的河流地貌对于聚落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地区聚落需要分布在靠近河边,有的则不适宜,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师讲解】从第二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
【教师讲解】第三幅图中,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
【教师总结讲解】图中最上方的地区所代表的就是洪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以表格形式总结归纳不同地区(高原,山区,平原)河流对于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
高寒
差
较好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冲积平原
河流地貌条件
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
【教师总结讲解】图中最下边的部分所代表的就是三角洲平原。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类型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形成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
【提问】1.哪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较强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教师总结讲解】图中中部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导
入
【导入新课】展示PPT,唐代胡玢“桑落洲”思考问题
(1)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的哪一位置?
(2)“古岸崩欲尽”的“古岸”是指长江的哪一岸?(南或北)?为什么?
(3)“桑落洲”是怎样形成的?
(复习前文外力作用同地转偏向力)
答案:1,2处;2,南岸侵蚀,北半球向右偏转导致河流南岸侵蚀北岸堆积;3,流水堆积作用(外力作用)
【过渡】大家知道,河流侵蚀以后水流会将侵蚀物通过搬运作用带到河流下游,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读图思考:阅读教材P78~80部分,并读图4.18,思考: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
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河漫滩
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三角洲
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渡】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指出表格,简单讲解3种侵蚀类型的概念)
形式
概念
影响
河段
时段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河源、上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期)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土壤肥沃、水
资源丰富,而且河网
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聚落分布
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如: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沿河发展,形
成沿河聚落带;有的
沿海岸发展,
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PPT】展示PPT,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不同的河流景观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条河流,会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这些地貌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成因不同,上游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下游主要输流水堆积作用。
【总结】这些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上中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中下游
河谷发育中后期(V形——槽形期)
(观察P77页河谷的演变)
【教师讲解】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