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陈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1章 货币与信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货币的职能
• (一)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在被用于计算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 值时所发挥的一种职能,即货币用于表现商品价值和衡量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一定的货 币量。 • (二)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时所发挥的职能,是 为了克服物
• (二)金银复本位制
• 金银复本位制作为货币本位制的一种,曾 在18~19世纪被英、美、法等国长期采用 。在这种制度之下,黄金与白银同时作为 本位币的制作材料,金币与银币都具有无 限法偿的能力,都可以自由铸造、流通、 输出与输入,金币和银币可以自由兑换。 这一制度的出现弥补了黄金产量不能满足 市场需求的问题。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 (一)货币材料的确定 • 币材的确定是一个国家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具体选 择什么金属做货币材料受到客观经济发展条件以及资源禀 赋的制约。 • (二)货币单位的确定 • 货币单位也是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之一。规定了货币单位 及其等分,就有了统一的价格标准,从而使货币更准确地 发挥计价流通的作用。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 (三)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 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要是指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就 是本位币。 •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本位币表示一个国家流通中标准的基 本的通货,是一国货币制度的核心,其最小规格是一个货 币单位。 • 辅币即辅助的货币,由各种贱金属如:铜镍铝,铸造的, 以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的货币。
第三节 货币层次划分
• 一、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依据 • 二、各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 三、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一、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依据
• 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分析,可以观察分析国民经济的 变动;考察各种具有不同货币性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 定一组与经济的变化关系最密切的货币性资产,作为中央 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并及时 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一、货币的起源
• 3.一般价值形式 • 一种商品从商品世界中脱离出来,人们用它作为商品交换 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种商品来表现。 许多商品的价值通过同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种 商品就成为一般等价物,价值形式因此产生了质的飞跃。 • 4.货币价值形式 •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随着商品生产和交 换的发展由萌芽到形成的全部历史过程,充分说明货币起 源于商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交换 的媒介,是商品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
三、国际货币制度
• (一)布累顿森林体系 •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 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 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 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 系。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 1.美元与黄金挂钩。 • 2.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 5.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 4.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 • 6.国际收支的调节。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 (三)金本位制
• 金本位是一种金属货币制度,也指黄金为本位货 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 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 ;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 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 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金本位制总共 有三种实现形式,它们是:金币本位制、金块本 位制、金兑汇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 金本位制。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 (3)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制:货币发行数量超过规定的现 金准备比例时,国家对超过部分的发行征收超额发行税。 • (4)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在规定的发行限额内, 可全部用规定证券作发行准备,超过限额的发行必须以十 足的现金作为发行准备。 • (5)比例准备制:规定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与其他有价 证券所占的比例,但各种准备资产的比例难以确定。 • (6)无准备制度: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并不要求特有一定 的准备资产,即国家以行政法规形式规定中央银行货币发 行的最高限额。
• (一)实物货币 • 实物货币即商品货币,是指以自然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 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 • (二)金属货币 •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银铜等金属为币材的货币。 • (三)代用货币 • 代用货币是由政府或银行发行,以纸币来代替金属货币流 通,即是一种可以兑换的信用货币。 • (四)信用货币 •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 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 代形态。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 3.跛行本位制 • 随着19世纪70年代世界银价暴跌时的劣币驱逐良 币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跛行本位 制。在该制度下,虽然金币与银币在法律上拥有 同样的地位,但是银币事实上被禁止自由铸造。 •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又称为格雷欣法则,是指在实 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 ,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 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 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 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第一套人民币图样
第五套人民币图样
三、货币的类型
• (五)电子货币 • 电子货币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 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 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
第二节 货币本位制
•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 三、国际货币制度
一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在被用于计算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一种职能即货币用于表现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一定的货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时所发挥的职能是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局限性而产生的
LOGO
金融学
敦德励学,厚德载物
本章的学习目标
• • • • • • 1. 2. 3. 4. 5. 6. 掌握货币的含义和职能。 了解货币的形式及其演变。 掌握货币的层次及其划分的意义和依据。 掌握货币制度的含义、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 掌握货币流通的形式和渠道。 掌握信用的含义、产生及信用形式。
一、货币的起源
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几种学说:一是创造发明说,认为 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如早期的古罗马法学家鲍 鲁斯认为买卖源于物物交换,货币是国家创造的解决物物 交换困难的公共形式;二是便于交换说,即认为货币是为解 决直接的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如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认为: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发展逐渐从诸货物中分离 出来的,是为解决相对价值太多而不易记忆、直接物物交 换的不便而产生的。三是保存财富说,即从货币与财富的 关系中说明货币产生的必要性,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产 生的,如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认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 ,但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要保存财富,交换财富和计算 财富的量,便产生了对货币的需求,货币是保存财富的一 种工具。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 1.平行本位制
• 平行本位制是指金币银币按自己的价值流通,互 不干扰,国家不规定两种货币之间的比价。 • 2.双本位制 • 双本位制中,金币与银币之间的比价由政府通过 立法的形式确立。比如 1717年英国立法规定1个 基尼金币等同于21个先令银币等值,既金银间价 格比为15.2∶1。1792年,美国颁布铸币法案,采 用双本位制,一美元折合371.25格令(24.057克) 纯银或24.75格令(1.6038克)纯金。
三、国际货币制度
• (二)牙买加体系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 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委员会于 1974的6月提 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 资产、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 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 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 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 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内容如下: • 1.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 • 2. 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 3. 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 4. 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 • 5.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 (五)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 • 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主要分为金属货币的自由铸造与限 制铸造、信用货币的分散发行与集中垄断发行。 • 自由铸造指公民有权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 的货币单位在国家造币厂铸造铸币。限制铸造指只能由国家 铸造。 • 信用货币的分散发行指各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发行,早期信用 货币是分散发行,后来,各国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 央银行或指定机构。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 (四)对不同货币偿付能力的管理 • 偿付能力又叫法偿能力,指货币所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 分为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两种情况。 • 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每次的支付的数额有多大,不论属于何 种性质的支付,法规规定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收。本位币 就是无限法偿货币,在一次交易中一方所支付的货币数量 不受限制。 • 有限法偿,就是有限的法定偿付能力,即如果支付方用辅 币支付的数额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有限法偿标准,那么收款 方可以拒绝接受。有限法偿主要是针对辅币而言的。
第一章 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货币的起源、职能及类型 货币本位制 货币层次划分 信用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职能及类型
• 一、货币的起源 • 二、货币的职能 • 三、货币的类型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 物的特殊商品,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 (六)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 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 资产作为发行准备。 • 有以下几种具体类型: • (1)现金准备发行制:货币的发行100%以黄金和外汇等 现金做准备。 • (2)证券保证准备制:货币发行以短期商业票据、短期 国库券和政府公债做准备。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 (一)银本位制 •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类型。银两本 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 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 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 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 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 币和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 市场的稳定。
二、货币的职能
• (三)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以社会财富的直接化身 被贮藏起来的职能。 • (四)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 就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 (五)世界货币 当货币超越国界,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 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三、货币的类型
一、货币的起源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 在原始社会末期,在交换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 在另一种商品上,这种形式就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2.扩大的价值形式 •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变得经常和丰富,一种 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即许多商品的 使用价值都可以表现一种商品的价值。 • 等价物可以由一系列商品来充当,说明了商品价值是人类 无差别劳动的凝结,商品交换量的比例是以价值量为基础 。
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马克思货币职能理论
一、货币的起源
(一) 古代中国和西方的货币起源学说 中国古代有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先王为解 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国语· 周语》中 记载,古时候天灾降临,先王为赈救百姓,便创 造出货币以解决百姓交换的困难。这种学说在先 秦时代非常盛行。史学家司马迁则认为货币是用 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是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 要而产生的。《史记》中记载,随着农工商业的 交换和流通渠道的畅通,货币和货币流通应运而 生,随之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