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篇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
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
生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同学们,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
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预设:伤心、难过、依依不舍??
2、引出送别诗
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
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指导读诗题
题目这么长,谁能读一读?指名读。
师纠正节奏。
范读。
齐读。
2、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题目中哪个字表示是“去”的意思?
3、介绍写作背景
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出示课件。
4、了解黄鹤楼、广陵
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地名,黄鹤楼、广陵。
谁去过黄鹤楼,你能给我们介绍下黄鹤楼吗?出示课件:黄鹤楼、广陵。
5、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3、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4、学生评价。
5、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节奏
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老师用单斜线在诗中作出了停顿记号。
谁来读?
6、师范读古诗。
刚才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带劲,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
7、指导学法
读顺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理解诗句的意思。
你们有哪些弄懂诗句意思的好方法呢?
预设:
生1:看课下的注释。
生2:看插图,展开想象。
生3:查工具书,借助资料。
8、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9、你读懂了哪一句,谁来说说?
四、交流感悟,品读诗句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千年前的唐朝,去看看两个好朋友分别时的情景。
谁来读读诗的前两句?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
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
2、“西辞”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下扬州”呢?
3、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图,帮助学生理解。
古人说:滚
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孟浩然乘船从江上走,想必是顺流而下了,所以说下
扬州,也因此在前一句诗中用到了西辞。
“西辞”是向西辞别的意思。
出示课件。
4、这两句还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烟花三月。
5、“烟花”是什么意思?
预设:烟花指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一样。
6、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你能再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吗?指名答。
7、同学们,想像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预设:
生1:“烟花三月”就是指春天的美景。
生2:各种花都开了,五颜六色,很美。
8、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不胜收的烟花三月吧。
播放课件,
欣赏江南春景图片。
9、你们能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种美景呢?
10、古人又是怎样用诗句形容春天的景色的呢?
11、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古诗。
12、教师课件出示描写春天的古诗。
13、古人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真是词美,诗美,景也美呀!板书景美。
14、你能带着这种美的情感读诗的前两句吗?
15、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可李白无心欣
赏这样的美景,因为好友孟浩然即将远行。
不忍别,终须别,孟浩
然踏上了小船。
课件出示后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指名读。
2、黄鹤楼号称天下第一名楼,加上此时正是烟花三月,长江上应当
是船只如云,游人如织,为何李白看见的只是一叶孤帆呢?
预设:因为李白到这里是送孟浩然的,他心里只想着孟浩然,不想
让孟浩然走。
3、诗人的心中只有----孟浩然,所以看到的自然只有孟浩然的-----孤帆。
板书:孤帆。
4、孤帆渐渐远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呢?
5、你还能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这份难过与不舍呢?预设:
生1:我能从“远影”中体会出来。
帆船远去,已经成了黑影。
可李
白仍然站立在江边,不肯离去。
板书:远影
师:你能读出李白的心情吗?
生2:我还能从“碧空尽”中体会出来。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船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
可李白还在望啊望啊,他的心中有
万分不舍。
师:“尽”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读出这份难舍难分吗?
生3:我还能从“唯见”中体会出来。
师:唯见是什么意思?这时候诗人只看见了什么?
生:唯见是只看见的意思,这时诗人只看见了滚滚长江水流向天边。
6、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吗?
7、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这长江水寄托着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啊!
板书:情深。
8、你能读出这份深情吗?教师指导朗读。
五、说话练习,感受古诗韵味
1、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站在江边,思绪泉涌。
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
【篇二:吟唱古诗词音乐教案】
吟唱古诗词音乐教案
单位:河南省滑县向阳小学
姓名:张慧敏
【课题】《吟唱古诗词》
【教学内容】
1、歌曲《悯农》
2、器乐曲《静夜思》
【教学理念】
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提倡学科综合,并以音乐教学
为主线,构建起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理解、感受、体验音乐。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要求】
1、从古诗词歌曲的题材入手,采用对诗词的吟诵——欣赏——分析,探讨——歌唱——表演结合,充分发挥音乐语言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审美愉悦。
2、通过诵读、歌曲《悯农》一曲,让学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画面、
震撼人心的告诫,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劳动的艰辛。
3、通过歌曲《悯农》、《静夜思》的学习,感受音乐与美术、诗歌
的完美结合,并加深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对古诗词内涵美感的体验。
培养学生能够用色彩图形或线条记录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2、培养学生能够用色彩图形或线条记录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难点】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悯农》
【教学要求】
通过诵读《悯农》一曲,让学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画面、震撼人心
的告诫,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劳动的艰辛。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难点】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三角铁、碰铃
【教学过程】
1、有感情朗诵:朗诵时让学生感觉似乎在炎热的烈日下,辛勤劳动,汗水挥洒入土,渗
入到禾苗根须上的感觉,既沉重而又意味深长。
诵读时提示孩子们
要有感情,有快慢、强弱、声音的高低来表现诗的意境,启发学生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读出心中渴望收获、珍惜粮食的情感,从而获得劳动艰辛的审美教育。
2、配乐朗诵:在以上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边听音乐边朗诵,能够
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身体摇摆
动作配合着音乐,从而很好地去理解和表现音乐。
3、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⑴听音乐,可坐着听,也可围着圈做练习:与同桌的小朋友合作,
随歌声前后做锄地动作模仿弯腰插秧等活动。
小孩喜欢动,歌词又
熟悉,很快会在听唱中学会这首歌的旋律。
先曲后谱:在学生会唱
歌曲的前提下,用听唱法、跟唱法唱唱名,在感情上建立唱名概念。
⑵先曲后谱:在学生会唱歌曲的前提下,用听唱法、跟唱法唱唱名,在感情上建立唱名概念。
4、选择小乐器伴奏:把学过的乐器拿来伴奏,让学生去敲、去摸索,并选出小乐器为歌曲伴奏,如三角铁、碰铃等,可在强拍上敲一下。
也可自己创造乐器,或寻找音源,鼓励创造。
5、知识连接:《悯农》(二)首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赏析要点:
这首诗和前面一首是姐妹篇,可以对照起来读,前面一首是讲要珍
惜劳动果实,这一首却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社会现实:普天之下,没
有一块闲农田,农民终日辛勤劳动,可是劳动者不得食,常饿死。
这是何原因呢?诗人在当时能如此深刻地提出这个问题,实在难能
可贵。
第二课时
【课题】《静夜思》
【教学要求】歌词取材于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外,增加了部
分通俗的语言来抒发当代人的情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感
受到音乐与美术、诗歌的完美结合,并加深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
对古诗词内涵美感的体验。
【重点】
培养学生能够用色彩图形或线条记录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难点】
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1、赏画。
请大家欣赏一幅画,这是一幅唐诗《静夜思》彩图,请同学们朗诵一遍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同学们上语文课学过,请讲将这首诗画了什么?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亲情、乡情的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
2、配乐朗诵:启发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再根据诗词的情绪设计它的节奏、速度、力度、声音的高低及朗诵的方式。
然后再配上乐曲朗
诵,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对比一下有音乐和没有音乐配合朗诵哪种好。
并鼓励学生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能够用简单形象的身体运作随着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
3、与美术结合:按教材要求根据诗的意境画一幅画。
【篇三:三年级古诗经典诵读教案】
三年级古诗经典诵读教案
三(2)班黄金莲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与体会诗歌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播放诗内容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古诗,我们来学习第12课《古诗三首》。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
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诗中的美景正等着我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请同学们轻轻的翻开书58页。
1、初读(要求:读通诗句,划节拍。
)自由读
2、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件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
a过渡:这首古诗是叶绍翁写的,那你说说对作者了解多少呢?(指名学生交流)师汇总:(课件出示)
b师: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相遇)
不值呢?(没有相遇、遇到要拜访的人)
c同桌合作,根据注释解诗题。
(二)再读古诗
1、大家想读这首诗吗?读之前先要把课文里这几个字读好了。
(课件出示)
2、重点指导“应、屐、苔、扣、扉”
3、用怎么样的节拍去读呢(出示内容)
那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节拍,带着你的感情大声地读一读吧。
自由读听录音示范读指名读配乐男女生赛读配乐齐读
三、感悟诗意
师:同学们,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没有遇到主人,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指名说)
苍苔、柴扉、红杏(课件出示)
师:结合你们平时所知道的,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
总结:绿绿的,长在地上的,有点像青苔。
阴暗潮湿的地方。
厥类植物。
春雨过后,这个贴
着地面长出的小植物就是苍苔!(课件出示苍苔图片)
师:你感觉到了什么?(春天很美生机勃勃)
师:这绿绿的苍苔把春天唤醒了!
(齐读第一句)
师:柴扉(柴扉是用柴和树编成的门。
很简陋,很破旧。
就是用竹子或树枝支起来的大门,这样的门太简陋,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
师:红杏,什么时候开的?
总结:早春二月开,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课件出示杏花图片)这么美的杏花,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
师:红杏很美,绿油油的苍苔也美。
春天真是生机勃勃啊!
四、品读诗情,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这就是叶绍翁游园所遇。
那么,诗人来访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看什么呢?(师板书)
过渡:一首古诗也是一个故事,想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明白,还必须理解诗意。
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诗中哪个字饱含了对这些景物的感情?(怜)
师:这个怜字,用在今天就是?可怜
1、“怜苍苔”主人仅仅是喜欢苍苔吗?对,主人不仅仅是怜苍苔,也是怜春天。
老师也希望你们热爱春天,爱春天的一草一木。
2、理解“应”、“屐齿”
师:在当时,穿木屐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是一种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打扮,叶绍翁穿着木屐鞋,那是说明自己很休闲)他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他对苍苔的爱。
从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这句意思:大概是花园主人爱惜这苍苔,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3、扣的意思(敲)
师:小扣的意思就是?小扣就是轻轻地敲。
小心翼翼地敲
师:扣了多长时间?(很久)表示时间长。
师:“小扣”说明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喜爱)
(作者不仅扣出了对主人的尊敬,也扣出了对春天的热爱。
老师也希望你们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这一句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或者说你怎样理解呢?
诗句意思: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过渡:诗人说是园主人怕苔藓被踩坏,其实我觉得是诗人太爱这
些绿色了,是他舍不得踩怀。
说明他爱大自然的一切,连这些不起眼的苍苔在他眼里都是不能被破坏的。
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很有道理,在有感情地读读这句。
4、理解“春色满园”你怎样理解这句呢?
意思:满园的花开得正艳,这美好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得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
5、诗人想进去却没能进去,他看到了什么?
这句应该怎样理解呢?
意思: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老师引导:读了这句你又有什么感受
一枝红杏就代表春天来了。
从字面看是写一个花园的春色,实际是
表达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向
往。
这整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叹。
杏花是春天最有特色的景
物之一,因此他由杏花想到了春天。
带感情读。
读出作者赞美春天美景,对春天向往的感情。
6、老师引导总结全诗意思。
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谁愿把全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呢?
7、配乐再次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五、体会诗情
1、过渡:诗人满怀喜悦想去花园观赏美景,结果却没有遇到主人。
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个钉子。
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怎样?(板书扫兴)
课件出示诗
谁来读读这一、二行诗?(老师在你的语气里听出了失望的感情)正确引导学生的语气
2、正当他扫兴想回时,无意间抬起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却发现
了“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枝红杏给诗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他不由发
出感叹!
课件出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来赏园,柴门关着,他进不去,但他可以从门缝里看到园里大
概景象因此他在想象园里一定很美。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替诗人
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
(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菜花,真是
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的充满生机。
院子里生机盎然,。
飘出浓
郁的芳香,花儿们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
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
)
小结:是啊,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心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
这一切都缘于(一枝红杏),一枝红杏却能让我们浮想联翩,古人
的文字真是精妙呀。
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美景中,但作为北方的孩子,我们很难在春季中欣赏到春色,今天老师就带
你们到南方走一趟。
(多媒体演示春景图)学生汇报:看完后说说
你看到了什么?你们发现我们这里的春天是怎样的?
小结: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想必同学们已经能背下来了,下面让我们配上美妙的音乐一起背诵这首诗吧。
叶绍翁由这一枝红杏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
生
活中有些事可遇而不可求。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
《游园
不值》,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
看到这一片春色,诗人已经觉得非常(值)
六、课外延伸
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边欣赏一边再
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想说说哪些赞美春
天的话?
七、总结
我们学习的古诗想要不断感受古诗的魅力,就要努力进行课外积累,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乡村四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们会闻到花草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我们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原上,我们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走进乡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一幅自然、清新、和谐的生活景象。
那么在古代诗人的眼中乡村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词中的乡村生活。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对我们来说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
下他(课件出示翁卷生平)。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
请学生朗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小结:乡村是地点(江南一带)四月是时间(初夏时期)
听老师读诗题,从老师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听出向往之情、、、、、、)是啊,我向往乡村四月。
可能大家还没有我这种感觉,因为你们没读进乡村四月。
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
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
(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规、闲
3师范读。
4学生在小组内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想一想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四人小组合
作学习。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
就是多读的魅力。
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
现在就让
我们欣赏一下这四月的景色。
(课件播放乡村景色))
三、品读美景。
1.多美的景色啊!与这样的景色相比刚才同学们说的就只是乡村
月大概的轮廓了。
那么请同学们再朗读全诗,然后看看大家能否再
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
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
子规烟雨
3.引导分析:
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
么不同?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
师导:(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
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启发想象: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
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
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翠绿翠绿的山原它与银光闪闪
的水田相互衬托这不也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呢,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
的雨啊?(蒙蒙细雨……)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学生回答如歌的鸟叫,悦耳的鸟叫、、、、)
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隐约中还传来
了杜鹃鸟如歌的鸣叫,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
雨如烟”吗?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
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你们很不简单,这两行诗句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
它变
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
(美读前两
句并播放课件展示美景)
板书:景美
边播图片老师边渲染: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可引读,或师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景啊!
四、品读人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
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齐读后两句
1.再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的:(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