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把握课文内容,掌握词的上阙所描绘的两幅画面
②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学习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学
预习检测
1、知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
2、知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关于词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4、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正音。
舸( ) 寥廓( ) 峥嵘()稠()遒()遏( )
2.识字.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漫江碧透 (2)百舸争流
(3)万类霜天竞自由 (4)怅寥廓
(5)峥嵘岁月稠 (6)挥斥方遒
(7)激扬文字 (8)粪土当年万户侯
(9)到中流击水(10)浪遏飞舟
三、研
(一)听录音,跟读。
划分节奏。
(二)赏析课文上阕:(参考《学习指导》P4)
1。
上阕开头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上阕中“看”字总领到下文哪一句?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学习指导》P4。
4)在这几句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4。
上阕中,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词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用原文回答)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展
1、上阕开头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寒秋,指深秋,有寒意,暗指社会环境、斗争形势的险恶.描绘了一副独立寒秋图。
2、上阕中“看"字总领到下文哪一句?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看”字总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近看满江碧绿清澈的秋水,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俯瞰,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作者描绘了在橘子洲头看到的幅绚烂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3、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学习指导》P4.4)在这几句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遍、染、争、击、翔
遍:写出红之广。
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
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
翔:“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4.上阕中,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词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用原文回答)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词人由“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联想到了人类社会、中国社会,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
“谁主沉浮”,是指由谁来掌握国家兴衰的命运。
这一问,道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四、教
1.意象美:
“意象”简释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即:(物)象+(情)意=意象.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
2.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3.描写角度:
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五、达
《配套检测》P95 1-5
六、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七、作业:1、背诵全词。
2、《配套检测》6-10
八、板书:
独立寒秋图
上片问:谁主沉浮?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湘江秋景图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2、2、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默写上片.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
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
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二、研学:学习下篇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2、上阕中“恰"字总领到下文哪一句?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4、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
5、最后三句描写了一副什么画面?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三、展: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
2、上阕中“恰”字总领到下文哪一句?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总领到“万户侯”一句。
描绘了一副“峥嵘岁月图”.
3、“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4、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5、最后三句描写了一副什么画面?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绘了一副“中流击水图”。
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对上片的“谁主沉浮”提问做了回答。
四、教
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
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五、达
完成《固学案》6。
7
六、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七、作业:1、默写全词。
2、完成《固学案》第一课。
板书: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上片问:谁主沉浮?
湘江秋景图
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峥嵘岁月图
下片答: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