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重章叠唱(重章叠句) ·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 了诗歌的情感。 ·每章第一、二句,反复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 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戈矛”“矛戟”“甲兵”也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 情景。
2.诗意递进
·一章结句“与子同仇”,是 方面,指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 ·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 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阅生《诗义会通》评 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气
概以及以大局为重的
。这种精神千
百年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承。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 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 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 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 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本诗标题“无衣”的意 思是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陈述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 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来贸丝,来即我谋。——《卫风·氓》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1、《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鸟儿求偶比喻君子求偶)
2、《国风·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比喻内心坚定,至死不渝)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 之内容作铺垫。 《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 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开头用鲜嫩的桑叶来衬托年轻姑娘的待遇/开头用枯萎的桑叶来 衬托弃妇的遭遇)
《秦风·无衣》中所提到的“袍”“泽”“裳”皆为军服。由于古代服兵役者须 自置服装及甲兵,所以奴隶们是不具备这样的经济能力的。井田制度下的奴隶主并不 允许奴隶们离开土地,故有资格当兵的多是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
。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
奔赴前线
了。
3.“王于兴师”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 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目的有二:
与子同袍···
内
与子同泽···
容
与子同裳···
情绪 准备 赴战
形象
爱 国 主 义 精 神
初读诗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语气、语调
例句
句式特点 设问语气 肯定语气 肯定语气
语调 升调 降调 紧急语速
朗读诗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衣
《诗经·秦风》
学习活动
1.了解《诗经》,重点掌握《诗经》的艺术手法。 2.诵读诗歌,通过把握语气,语调加深理解。 3.字词释义,研讨问题,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联系当下,感受诗歌精神的血脉相承。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 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也 称“诗三百”。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 。
,修我 。与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长袍,类似于斗篷。 犹言国家要出兵打仗。
于,句中助词。 长柄的兵器。
你,指战友。 共同对付敌人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 。 王于兴师,修我矛 。与子 ! 岂曰无衣?与子同 。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偕行!
·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战士们具有相 同品格的人?或相类似的事?
■这首诗充满了慷慨激昂、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 神,表现出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
■这种精神和勇气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
1、背诵《无衣》,隔天抽背 2、每人收集3句包含“月”的诗句,明确诗句中月蕴含着 什么情感。
而秦国的情况与此不同。由于秦国实行的是“爰田制”而不是井田制,奴隶有一 定的自由度;兼以秦地尚武之风的盛行及秦国对军功的奖励,所以秦国的奴隶也可以 当兵。但这些奴隶出身的士兵同样是没有能力置办军服的,故“无衣”(实际是没有 军衣)的问题便出现了。这也就是“无衣”之咏只见于《秦风》而不见于他国风谣的 原因。而所谓“同袍”“同泽”“同裳”,实是士兵们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誓 词。后世军人间互称“袍襗”即缘于此。
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兵器名。
一同起来,指共同作战。 下衣,此指战裙。
铠甲和兵器。
·1.《无衣》每章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 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2.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 什么联系? ·3.“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 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诗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是由不同地区的人民口头创作的歌谣, 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 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不少篇章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 爱情生活。常采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