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吐谷浑辉煌文化的巡礼——读《中国土族》2010年冬季号的一点感受
草原王国吐谷浑(七)
![草原王国吐谷浑(七)](https://img.taocdn.com/s3/m/1b6c646f02768e9951e73878.png)
草原王国吐谷浑(七)作者:任玉贵解生才来源:《群文天地》2015年第02期科技荟萃吐谷浑在科技方面,如冶金、造桥(河历,如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的大母桥)、筑城(吐谷浑四大戌城、青海都兰香日德白兰古城、海南共和优俟城等)、育马(青海骢、舞马)等方面很有成就,风姿绰约,一睹真容,仪态万千,灵气十足,遗世独立,昔今仍然。
据朱世奎先生《册府元龟》《五代会要》《隋书》《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水经注》等汉文典籍,和国内外学者有关的研究资料,以及笔者在白兰等地及黄河谷地田野调查所得,仅就吐谷浑人在立国350多年中,对科技方面的贡献,粗线条的评介,引起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的兴趣和重视。
造桥。
黄河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的第二天堑,奔腾澎湃,浊浪滔天,非舟楫难以飞渡。
聪明的吐谷浑人,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狭窄的峡谷地方,建造了名为河历的桥梁,因为桥的两岸伸出的悬臂两两相握,民间形象地称之为握桥。
这在中国和世界桥梁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最早记载河历桥的是《水经注·沙洲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历,长一百五十步,两岸累石作基阶,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镇压,两边具来,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饰,桥在清水川东也。
其特点是:第一、在黄河峡谷的狭窄处,选用两岸原始森林中高数十米的松、柏、杉树,层层搭建成悬臂式河中无桥墩的跨黄河的大木桥,并不妨碍河道的畅通。
第二、选用两岸天然岩石作桥基,大桥的重量始终落于天然岩石的桥基上,稳固可靠。
第三、符合刚体力学的杠杆原理,支点在中间,重臂始终大于力臂,这是河历桥的科技亮点。
笔者从2007年至2010年期间的田野考察中,发现从黄河的龙羊峡上游至孟达峡下游有多处可以造这种河历桥的地方,如:虎跳峡枯水季仅5.7米,公伯峡仅13米,野狐峡中的尕马羊曲也只有30多米。
笔者猜想吐谷浑人在青海境内的黄河上不止造一座河历桥。
2010年夏,《中国土族》记者辛元戎君,在青海省玉树州境内的一条小河上,拍摄到了一张这种微型的河历桥的照片,颇为珍贵。
土族原始文化的活化石——土族蟒古斯故事研究
![土族原始文化的活化石——土族蟒古斯故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f0a3047cd184254b3535f7.png)
多民族神话中常有 的人物 , 有些民 族以为先有巨人 ,然后才有神柢,
即巨人是最早的一代。 ”在初民的 原始思维中, 巨人一般与 自然力有 关, 是灾害性 自然现象 的化身。在
蠢的蟒古斯。其相似的情节有 : 藏
在炕上的锥子扎伤了蟒古斯 , 躲在
无论在什么地方 出现 , 都必定属于 个文化圈, 因而也就起源于某个 中心。 - ”蟒古斯故事的流传地域十
一
分广泛 , 从世界范围来说 , 它大致 流传于北亚地区 , 如果进一步划分 其流传 区域 , 我们 发现 , 从我 国林 海莽莽的东北到辽阔的蒙古草原 , 从遍布戈壁绿洲 的新疆到广袤 的
大都认 为土族 源于从东北迁徙 到
程, 而解析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神 j 的原 始 文化 意 蕴 也 有 助 于 我 们
更深入地 了解现在几乎 已消失殆 尽的土族原始文化 。 在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 中, 起源研究具有重要 的意义 。当前 , 人们对蟒古斯故事 的起源探讨还
德 国人类学 家格 雷布 内尔认 为: “ 世界上凡是相 同的文化现象 ,
的原居地在辽西一带 , 土族所传征 服汪芒人 的故事源 于辽西 。” 那 s
是 ,相隔千里之遥 的达斡尔族的
么, 蟒古斯故事与汪芒传说之间有
没有关联呢? 李亦 园先生认为 :巨人是许 “
《 杀莽盖》 和土族的《 老阿奶与蟒古 斯》在主题和情节上惊人地相似。
这两则故事的主题都是在众多有 生物和无生物的帮助下 , 弱小 的小
文化现象 , 具有鲜明的北方 民族文
化特色 。因此 , 蟒古斯故事产生于
北方是毫无疑 问的 ,但其起源 中
心——原始发祥 地究竟在什么地 方?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 或
浅谈吐谷浑文化的包容性
![浅谈吐谷浑文化的包容性](https://img.taocdn.com/s3/m/7c2337c6dd36a32d72758181.png)
《浅谈吐谷浑文化的包容性》摘要:,大头长裙帽”袴与北方汉族的“长帽短靴,合袄子”略同,(《魏书?吐谷浑传》),吐谷浑文化的包容性在于吐谷浑容纳了各种文化的精华,并且各种文化互相渗透,彼此交融,514年(梁天监十三年),“表于益州(今成都市),立九层佛寺,诏许焉”吐谷浑國成为中國历史上有國时间最长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她抓住了有利时机等等。
但从文化方面考察,吐谷浑之所以有活力,之所以发展迅速,之所以强大盛世,在于她文化方面的优势,即吐谷浑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吐谷浑文化的包容性给本國带来了极大的利益。
一、吐谷浑文化是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反映其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吐谷浑文化是指吐谷浑民族在精神领域所创造的所有文明成果的总和,是具有本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吐谷浑辽西鲜卑慕容部单于涉归庶长子,西晋(283-289年)左右,吐谷浑因与继单于位的嫡弟若洛“广鬼”(慕容“广鬼”)部落因马斗而失合。
吐谷浑便率本部落1700户部众和众多的牛羊走上西迁之路。
从辽东到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
313年左右,又从阴山南下,经河套南,过陇山,到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北。
以此为据点,向西、南、北三方开疆拓土,统治今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和青海省等地。
在沿途中与羌、氏、汉、匈奴、西域胡、高车等一些民族融合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329年叶延以他爷爷吐谷浑为命名,建立了一个强大、富饶的草原王國。
有國350年,传位22代,成为中國历史上有國年限最长的割据政权。
663年,吐谷浑國被吐蕃征服,但仍以吐蕃邦國的形式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发展了近200余年。
这个王國中心,就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在这广袤的草原上、多元的人文环境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了以鲜卑文化为主,融入了羌族、汉族、吐蕃等多民族的文化成份并存的、独具特色的吐谷浑地域文化。
探索:一位土族人的溯源情怀与文化追寻
![探索:一位土族人的溯源情怀与文化追寻](https://img.taocdn.com/s3/m/ea7c163f49649b6649d747ed.png)
探索:一位土族人的溯源情怀与文化追寻作者:白廷举来源:《群文天地》2019年第06期去年底偶遇白老师,赠我一本他的新作《土族溯源和考》(下称:该书),并在扉页写有“批阅”之谦辞。
我和白老师是同姓的土族人,均认同土族源于吐谷浑族后裔说。
关注土族历史、民俗等文化事象是我们共同的爱好,因而相见时也谈些土族民俗等趣事。
每个人走出自己熟悉的圈子,并把经历与认知用习得的理论和文字符号,以书面语言把它挖掘出来,是我们土族初步觉醒者的共同使命。
最近,我集中阅读该作,对书中的奇思妙想和精深构思有些同感。
由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土族溯源和考》一书,分两编,上编九章“土族溯源”,下编七章“《西游记》考”,约40万字。
书中除表达土族源于吐谷浑族后裔说的观点外,从诸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论证,并就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之故事及人物,从自己的角度做了新奇而独特的考证。
今天,笔者有几点读后感,若有失当之处,还请作者、读者见谅。
通过吐谷浑这一历史人物和国名的不同民族称呼、语言互译及其整个民族经历的论证、判断中,还原诸多历史事象,其构思新颖、观点鲜明,给研究土族族源问题又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特别以人名、地名和佑宁寺的变迁,土、藏、汉三种语言的名词互译对比,土族历史故事的相融性为突破口,记录了许多翔实的访谈资料,诸多论点也符合土族乃至整个青海地区的历史事实和现实存在。
譬如吐谷浑一词,作为人名、国名源于我国古籍《晋书·四夷传》《魏书·吐谷浑传》等记载。
但该词按互助土语意为“里面沟里的人”(三川土语音为“Tturuogu kun”),把供奉于佑宁寺护法神殿四大护法按土语“布哈”“白哈尔”作“吐谷浑”解(三川土语中,把庙神、家神乃至佛寺中供奉的诸神均称作“Puhang”),并以古藏文典籍和敦煌吐蕃文献等中“阿柴”“阿夏”“霍尔”(藏语:Va- zhi、Thau- lau- haun)与吐谷浑称呼相印证进行土、藏语比较,尤其土语称呼与民俗行为相结合的探索,为“‘吐谷(gǔ)浑’意为‘里面的沟’,符合人文、地理条件”论点,认定吐谷浑国初期大本营在青海湟北地区,同时也展示了相应的论据。
土族历史简介 土族的政治变革是怎样的
![土族历史简介 土族的政治变革是怎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4c8aeb13bcd126fff7050b33.png)
土族历史简介土族的政治变革是怎样的>土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据史载,1227年,成吉思汗将领格日乐图在灭西夏时,率三千蒙古军驻于互助威远镇,因为这里是祁连山麓的军事重地,所以后来格日乐图部属(包括家眷)世居于此。
到13世纪中后期,吐谷浑人后裔们的蒙古化倾向更加明显,其民族特征也基本构成。
据明清史志记载,明代土族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已有了本民族的聚居区。
元、明之际的土族经济,也已由畜牧业为主开始转向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和手工业状态。
元朝时,土族地区归元廷封授的土官管辖。
明朝统治者继承元朝“封土司民”的政策,对他们“待之以礼、授之以官”,命其“各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明史·职官志》)。
清灭明后,土族地区的各土司先后率部归附于清朝,清承明制,发给其号纸印敕,准其照旧承袭,是为土司。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授予东李土司李化龙之弟李化鳌世袭百户之职,是为小李土司。
据清代部分史志记载,清代甘、青土族地区的土司共有十八家之多,其中青海土族地区十六家,即:东祁土司、西祁土司、东李土司、西李土司、吉土司、纳土司、陈土司、赵土司、辛土司、阿土司、冶土司、甘土司、朱土司、喇土司、汪土司、小李土司(李南哥后代)。
甘肃卓尼勺哇土族原共有三大部落,藏文史籍中称为勺哇三族。
明、清至解放前夕,勺哇土族属杨土司管辖,为上治三旗的勺哇旗,由力吾、拉代、的力、汇十那、萨迪、拉叭等七族组成。
清代自雍正、乾隆以后,土司权威有所削弱。
到了清末,土司已处在名存实亡的境地。
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土族地区后,青海互助土族地区出现了一种与封建土司制度并存的土官制度,这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制度在青海互助土族地区的延续和发展。
明、清时期,土族的经济、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土族已从一个主要从事畜牧经济的民族,发展成了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的民族。
由于河湟一带原有的农业基础较好,加之中原先进耕作技术的不断传入,促进了该地区土族农业经济及与之相伴随的手工业(如酿酒、纺织等)的发展。
互助土族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互助土族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6aa499e6bec0975f465e2f1.png)
CHINA’STUNATIONALITY中国土族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土族民俗文化。
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站在构建和谐互助的战略高度,以“建设彩虹家园,打造土族品牌,构建民俗文化特色县”为总体发展思路,着力发展土族民俗文化事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互助土族民俗文化发展现状民俗文化研究工程成果突出。
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研究和开发土族民俗文化资源,县上确立了“文化包装旅游”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协调领导小组和民俗文化研究办公室。
2007年,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分解为土族歌舞、土族服饰、土族音乐、民俗旅游工艺品、民俗风情画册等十个课题。
县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协调领导小组聘请了省内多名文化界知名人士为民俗文化研究顾问。
目前,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初见成效:一是土族服饰设计与展演已成规模。
完成了土族现代服装系列、土族婚礼服装系列、主持人服装系列、歌唱演员服装系列的设计、制作与展演。
二是土族歌舞创作有较大进展。
完成了《土族婚礼》、《七彩袖》、《轮子秋》等舞蹈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出;精选和新创土族歌曲和土族花儿28首。
三是土族民俗工艺品研发有所突破。
设计制作的“土族福娃”系列工艺品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四是编写完成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旅游导游词、土族风情文艺演出主持词。
五是着力打造中国土族大型歌舞诗剧《彩虹部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为有效保护民间文化资源,我县创造性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申报和保护工作,普查建档、申报命名、宣传保护等工作有效开展。
2005年,互助申报的土族婚礼(民俗)、土族盘绣(民间美术)、丹麻土族花儿会(民间音乐)和《拉仁布与吉门索》(民间文学)四个项目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土族族源与吐谷浑_读吕建福先生新作_土族史_札记
![土族族源与吐谷浑_读吕建福先生新作_土族史_札记](https://img.taocdn.com/s3/m/7b80f13887c24028915fc302.png)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4期 J O URNAL O F Q I NGHA I NAT I O NAL I T I ES I NST I TUTEVOL.32 N O.42006年9月(soc i a l sc i ences)Sep .2006 收稿日期:2006-03-10作者简介:杨虎德(1962-),男,土族,青海大通人,青海民族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
土族族源与吐谷浑———读吕建福先生新作《土族史》札记杨虎德(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 要:土族族源问题,目前学术界仍有较大分歧。
主要有“吐谷浑说”和“蒙古说”两种观点。
《土族史》作者在坚持“吐谷浑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土族就是吐谷浑”的观点。
本文对此进行一些评论。
关键词:《土族史》;吐谷浑;土族族源 中图分类号:K28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447(2006)04-0037-03一 2002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陕西师范大学吕建福教授撰著的《土族史》一书,这是土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土族史研究中的一件大事。
该书共分九章,即土族的迁徙与重组、土族的古代国家及其盛衰、唐五代时期土族的内迁及其活动、宋朝土族的地方势力消长与社会变迁、吐谷浑唃厮啰辽金南宋西夏诸朝的土族、蒙元时期土族的迁徙及其军事活动、明代土族的分布格局及其明朝的西北国防、清代土族的政教活动及其盛衰、民国时期土族的遗存及其社会变革。
书末还附有大事记、土族迁徙图、吐谷浑汗国盛期疆域图、8—11世纪(唐—宋)土族分布图、西夏疆域图、英文摘要等。
通读全书,使人感到有如下两个显著特点:其一,结构合理,自成体系。
该书不囿于中国历史年代学的分期,打破王朝界限,根据土族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将土族史分为中古史、近古史和现代史三个时期(土族诞生前为先民期)。
其中中古史与近古史的断限,以公元670年吐谷浑汗国的崩溃为标志,古代史与现代史的断限,以1931年废除土司制度为标志。
土族族源研究及其反思
![土族族源研究及其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a6d40faf90f76c661371ac7.png)
关 于土族 的族 源 问 题 , 术 界 的研 究 历 来 是 各 学
土族 。此 外 , 融 人 了部 分 保 安 人 和 藏 族 的成 分 。 还
有说法 , 争议较大 , 至今仍扑朔迷离 , 难解其详。有 学者从 语 言学 的角度 , 研究 土语 与 蒙古语 的关 系 , 提
出土 族 源 于蒙 古族 。有 学者 从 历史 、 服饰 、 自称 、 风 俗 等角 度论 证土族 就是 古代 的慕 容鲜 卑 的一支 —— 吐谷浑人 的 后 裔 。然 而 , 者 曾 于 20 笔 03年 至 20 07 年 先后 1 0余次 往返 于互 助 、 民和 、 同仁 等土族 社 区 , 采 用人户 访谈 、 回访 、 问卷 调 查等 方 法 , 图找 到 民 试 间 土族群 众关 于本 族 源 于 吐谷 浑 的蛛 丝 马迹 , 憾 遗 的是一 次 次都无 功 而返 。调查 结果更 多 的却是 土 族
于蒙古族 , 这从他们 的自称“ 蒙古尔” 蒙古 昆” 或“ 中 就 可 以找 到依 据 , 是 在 汉 文 史 料 记 载 和 当地 汉 人 但
对土族 的他称 中 , 这些 自称 “ 古 尔 ” 蒙 的人 群 被 称 为 “ 土人 ” 甚 至 2 , 0世 纪 2 0年 代 比利 时 神 父 许 让 在
青海 民族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 3 第 4期 5卷 20 0 9年 l O月
J 瓜 NA . I GHA A11 N I 斑 S S I 1 0I I0F Q N IN 1 AL T 0 T TU [ E
(oil ce cs sca in e ) s
VOL. 5 No. 3 4
《 甘肃土人 的婚姻》 中也认为这群人很有可能就是 蒙古族的一个分支。民和土族则 自称 “ 达尼 昆” 或
三江源古文明之草原古国:吐谷浑
![三江源古文明之草原古国:吐谷浑](https://img.taocdn.com/s3/m/f978977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b.png)
三江源古⽂明之草原古国:吐⾕浑2019-10-09墓冢绵延的⾕地周安指着⼭脚下⼀个个隆起的⼩⼭包告诉我们:“那些都是古墓。
”作为都兰县⽂物派出所的⼯作⼈员,周安已经和这些古墓打了7年交道了。
他和3个同事的任务就是看守这些古墓,以防盗墓分⼦盗掘。
都兰地处青海省柴达⽊盆地的东南⾯,⾪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治州,这⾥在古代是羌、吐⾕浑和吐蕃等民族的聚居之地,分布着众多的古遗址、古城址和古墓葬。
上世纪50年代,青海省⽂物普查时曾经调查过都兰县的古墓群,并将其中的英德尔⽺场、科肖图⼤墓定为省级⽂物保护单位。
但由于当时认识不⾜,有关部门认为这些古墓是盗掘后的汉墓,并未引起重视。
20多年之后,1982年5⽉初的⼀天,青海省⽂物考古所的许新国、苏⽣秀、刘⼩何⼀起拾乘长途汽车,到都兰调查岩画。
现在担任青海省⽂物考古所所长的许新国当时30来岁,刚从北京⼤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没⼏年。
许新国回忆说:“那天晚上7时左右我们到达了鲁丝沟。
这⾥属于察汉乌苏乡西台村的牧场,⼀位叫达洛的藏族牧民邀我们留宿。
第⼆天,达洛引导我们找到了岩刻画,有两匹浮雕的马、⼀组三尊的坐佛像和⼀组三尊的⽴佛像。
对这些岩刻图像,我们⽤了⼀上午的时间进⾏绘图和照相。
达洛告诉我们,前⾯察汉乌苏河的对⾯有许多古墓葬,这引起了我们极⼤的兴趣。
”察汉乌苏是蒙古语“⽩⾊的⽔”之意,但许多⼈称之为“热⽔”,因为这条河的源头是数⼗眼温泉。
24年前那个5⽉的中午,当许新国⼀⾏渡过察汉乌苏河,穿过⼭⼝之后,属于热⽔乡扎马⽇村的⾎渭草原就展现在他们⾯前。
只见⼀座座圆形的坟堆散布在⼭脚和两⼭之间,有的坟堆⾼五六⽶,直径20⽶;有的已经被盗墓者挖开,盗洞周围散布着⼤⼤⼩⼩的⽯块。
在距离4.5公⾥的地⽅,耸⽴着⼀座巨⼤的古墓,⾼30⽶,底部基座宽160⽶,整体呈平⾯梯形,封⼟外形像两个叠在⼀起的“⽃”。
这座墓葬规模宏⼤、⽓势雄伟,在其周围还散布着⼏⼗座⼤⼩不等的墓葬。
第⼀次见到规模如此之⼤的墓葬,许新国惊呆了。
三川土族文化拾零
![三川土族文化拾零](https://img.taocdn.com/s3/m/ce739a8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a.png)
·2020·冬季号起土族,很多朋友会想到土家族,其实土族和土家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
我作为一名在三川地区土生土长的土族人,觉得很有必要给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三川地区土族的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人情。
全国土族人口大约有二十九万,居住在三川地区的土族约有四万多。
三川地区的土族在饮食习惯上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
但过去的老人们一般虔诚信奉不吃驴肉、猫肉、狗肉及不吃圆蹄类动物肉的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不吃猫肉外,其他的一些禁忌逐渐被打破了。
服饰有其独特的民族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基本都被汉化了,土族民族服饰只有在举行土族大型表演时才能看到。
三川地区的土族全民信仰藏传喇嘛教,村民家里办丧事或祖辈周年祭日请当地寺院里的喇嘛念经超度。
三川地区的土族群众向来以勤劳淳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喜好艺术而著称。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及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三川地区的土族群众与周围其他兄弟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情。
居住在三川地区的土族群众,族人之间用土语交流。
土族把爷爷用土语叫阿爷,父亲叫阿大或阿爸或阿帝,妈妈叫阿娜,叔叔叫阿吾,姑姑叫阿姑,姑夫叫阿夫,哥哥叫嘎嘎,妹妹叫西进吊,姐姐叫阿佳,男孩叫布来,嫂子叫什那家,丈夫把老婆叫别日,公公婆婆把儿媳妇叫考别日。
纳顿节是三川地区土族群众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年金麦丰收、酩馏飘香的夏秋季节,各村庄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七月庆丰会,祭祀神灵,人们以庙会的形式,欢庆丰收,感谢神恩,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三川地区土族人民称其为纳顿。
纳顿在土语里隐含娱乐、玩耍的意思。
“纳顿节”涵盖了三川土族群众宗教、民俗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乡土文化,既保持了自身文化的主体精神,又成为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象征。
其活动范围达几十里,规模之宏大,场面之热烈,是其他民族、地区所没有的。
三川土族纳顿节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93f9c9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18.png)
道士塔读后感道士塔读后感1我并没有忘记,十几年前当我还是个青年,初读__时的恨,和难以控制的想决斗的冲动。
一个愚昧的土道士掌管着敦煌数千年文明宝藏的洞门。
他在壁画上刷白石灰,把壁上婀娜柔美的雕塑改成他的天师泥菩萨,把那洞窟中一大箱一大箱的文书经卷、画卷和雕塑,换成了几叠子银元和少许外国商品。
他满足了,他想不到会得到那么多钱。
一个诺大的国家,竟然无处存放一个洞窟的古物,道士为了孝敬官员拿出来的一些零星的字画,在官场上把玩、传递,流失、毁损。
他们知道这些古物的价值和意义,却借口长途运费难筹集而置之不顾。
封存千年的文化宝藏,就这样被挖掘毁损,散失异国他乡了。
这不是民族的悲剧吗?文明最后变成空洞和废墟,这难道是历史的必然吗?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个事件其实是很仓促的,就像盗贼踩好了点、瞬间完成了盗窃。
尽管盗贼找出了各种理由,来掩盖其偷盗行径,掩盖其肮脏的欲望,但是终究掩盖不了丑恶的真相。
今天读此文,我依然是冲动的。
就像文中的那位当代青年诗人,要与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决斗单挑一样。
我更钦佩秋雨教授的豪迈,要与盗贼他们国家的学者对立沙漠,比比学问!此刻,似乎只有这源自内心的冲动才能解恨!今天,我依然恨着,却不只是恨愚昧的王道士和腐朽的晚清朝廷,也不仅只是恨奸诈的窃取者和贪婪的掠夺者。
我更恨,人性的自私、罪恶的欲望,和因此对文明的践踏。
寻宝、掠夺和侵略战争,都是为了将财富占为己有。
他们的目标就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从价值的角度来看,物品越稀缺价值就越高,故称物以稀为贵。
何况是更优秀和稀缺的中华文化遗产,堪称绝品,价值无法估量。
所以,敦煌、圆明园、和那时的中国,自然就成了疯狂追逐利益的掠夺者的耀眼的目标。
他们的生存理念和价值观,就是占有,且不论用何种方式实现占有。
他们得逞了。
一大箱又一大箱、一大车又一大车的文物,都装好了,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圣彼得堡,运到东京。
莫高窟空了,圆明园烧了。
中华文明遭受了劫难。
可是,他们却不知道,文物,是文化的实物遗产,但不是全部。
构建民族文化研究与展示的平台——《中国土族》2019年春季号、夏
![构建民族文化研究与展示的平台——《中国土族》2019年春季号、夏](https://img.taocdn.com/s3/m/3fc559808e9951e79a8927a9.png)
□文/詈11|打开季刊《中国土族》2019年寿季号以及夏季号的那一刻,人们往往很快就会为刊物中所展示的高原土乡在新时代发生的巨变所叹服,被极富高原民族文化特色的土族和其他民族平日里的生产以及生活习俗所深深吸引。
不仅如此,该刊还以刊载内容的丰富多彩、栏目设置的精彩纷呈、文图的巧妙搭配等特点,促使读者很快意识到《中国土族》杂志似乎正在构建一个民族文化研究与展示的平台,其作者阵容整齐、稿件文风明快且雅俗共赏,向社会大众传递着新时代民族专题期刊所拥有的强大感召力。
期刊宣传的感召力,是反映和衡量期刊的思想导向、办刊质量、办刊艺术与办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期刊的感召力首先来自于其所拥有的引导力,来自于杂志社所秉持的正确的舆论导向。
该刊始终牢记使命,不断为土族等少数民族发展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鼓劲加油,认真讲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中国故事,坚守好阵地、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比如《中国土族>2019年春季号和夏季号这两期杂志所设置的“本刊特稿”和“时代足音”栏目中,刊载了《书写海东特色脱贫攻坚答卷》《青海湖文旅融合奏响发展新乐章》以及《做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等一系列文稿,便是沿袭了多年来该刊始终把新时代党的中心工作摆在期刊宣传的首要位置,把坚持贴近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作为期刊宣传策划的最重要工作,在正面宣传、增强自信上下功夫,创造性地发挥了期刊的宣传鼓劲作用,其思想引导力和感召力也随之大为增强。
民族专题期刊拥有感召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着力挖掘高原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五千年文明的沃土培育了包括高原上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土族》似乎有意彰显这一特征,故在其策划编排稿件的过程中,将文章取材涵盖于博物、旅游、人物、阅读、艺术、风尚以及文史地理等多个领域,从不同角度诠释高原民族文化内涵,向读者传达其文化的特殊感召力。
何休对春秋公羊学民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何休对春秋公羊学民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c05e0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9.png)
随着新兴奴隶制政权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崛起,吐谷浑政权逐渐衰落,疲于应对,最终国被吐蕃所灭;归附唐朝的吐谷浑部成为唐王朝的附属,被唐朝作为阻挡吐蕃东进的屏障。随着唐在对吐蕃作战中的失败,吐谷浑复国希望破灭,这部分吐谷浑人慢慢融入中原地区的生活并逐渐被汉化,成为今天汉族的一部分;而归附吐蕃政权的吐谷浑人则与当地的居民在一起逐渐融合,共同构成了今天的藏民族。
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所记载到的吐谷浑人资料,重点对唐后期五代初吐谷浑人后裔进行考察,力图揭示这一时期吐谷浑人的聚落分布、汉化情况及其与归义军政权间的关系;这些成果对继续深入研究吐谷浑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吐谷浑的一些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如吐谷浑国内的民族构成问题就因为史料的缺乏而得不到全面的诠释;尽管周伟洲先生的《吐谷浑史》对此有比较详细的描述,也只是推测得出的结论;有关于吐谷浑境内的白兰地望的具体位置,学术界至今仍旧说法不一。这些问题有待考古资料的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加以论证解决。
第一节吐谷浑政权的建立、名称及大致疆域
吐谷浑,原系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①的庶长子。慕容部是鲜卑部落联盟的一部。《三国志·魏志》中有裴松之注引《魏书》的一段,载:东汉桓帝时(公元147年至167年),鲜卑檀石槐在漠北,“乃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治今河北平泉)以西至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君、慕容等,为大帅”。《通鉴》卷八一胡三省注引此段后说:“是则慕容部之始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族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族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ecc8c2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1c.png)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族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与反思*刘志刚 杜 敏陕西师范大学提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土族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
土族语是土族文化和土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是主要的民族特征之一。
做好土族语的传承和发展,是传承土族优秀文化和土族精神的关键所在,是构架语言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族语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蓬勃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和新阶段。
但在当下或者未来的土族语研究中,在土族语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要加强对土族语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还要正确处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土族语保护的关系。
关键词:土族语;土族文化;土族精神引言土族主要分布于甘青河湟地区(见图1),人口较少,约为30万,操阿尔泰蒙古语族土族语。
新中国成立后,土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力得到充分的保障,这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土族人民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当家作主的愿望。
建国70年来,勤劳、智慧的土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1 甘青河湟地区土族分布图语言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不能单独存在。
土族语是土族文化和土族精神的主要载体,是土族人民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土族的主要民族特征,更是土族历史的活化石。
对于土族人民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土族语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建国后,这得益于建国后我国宽松自由的语言政策和新中国对人民当家作主的保证。
学术界也不乏对土族语的研究综述,如祁进玉(2005,2013)对国内外土族族源、历史、文化、文学、语言、社会经济研究做了总结;鄂崇荣(2002,2007)对土族社会各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钟进文(2007)概括总结了日本学者关于土族语的研究。
本文拟全面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族语研究的成果,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
* 本文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7TS082)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大项目培育“一带一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的资助,《中国语言战略》审稿专家为本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一并致谢。
传承不息的《吐谷浑史记》
![传承不息的《吐谷浑史记》](https://img.taocdn.com/s3/m/02781ff7011ca300a6c390ec.png)
任玉贵先生编著的《吐谷浑史记》一书,近日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铁板铜琶之大作,十分精到。
作者是一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的地方史学者。
数年来他呕心沥血、潜心研究,涉猎大量的吐谷浑资料,从中扒梳钩稽吐谷浑历史脉络主旨,从起源、孕育、形成、流变、迁徙、发展等寻和历史轨迹。
将一本厚重鲜活的吐谷浑史记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博大精深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进行积极总结”。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的后代,他所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政权,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政权的组成部分。
且占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吐谷浑史记》一书著有一百多个篇章,约一百万字。
涵盖了吐谷浑前期一百余年,建政三百五十年及后续一千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艺术、文学、科技、法治、吏治、天文、地理、水利、建筑、民俗民风等诸多方面。
记述着顺逆、荣辱、升沉、进退、隐显的足迹与烙印;承载着每一个特定时代的信息与符号,展现了吐谷浑悠久、厚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
本书既重史学,又重国学、文学,更重纪实,是弥足珍贵的吐谷浑百科全书,独星辉耀。
熠熠光华的青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的根。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记得是蓝天若水、青山若黛的深秋,作者有机会走进多家历史博物馆。
在北国边陲大气磅礴、雄奇瑰丽的历史画卷中,见闻马背民族狂飙突进、金戈铁马、开疆拓土、彪悍勇猛的血色传奇,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酣醪灌顶般的精神洗礼。
唯一遗憾是,这里很少有草原王国吐谷浑诸多的文字,尤其是何时、如何、有何、为何等的关键词。
历史是写书的镜子,又是滋润的养分。
于是,作者博览全书,大量地阅读文史资料,有了一种喷薄而出的写作冲动,对吐谷浑神秘的历史充满了寻和与探索的渴望,决定打破传统编年史和断代史的常规,分章追溯吐谷浑民族的来龙去脉,通过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和风霜雪雨、鲜为人知的史料,带领读者突破封尘的历史大门,串联出吐谷浑前期一百余年、立国三百五十多年及后续一千多年的演变,感受其雄才大略的名王,灿烂辉煌的成就,因长弓/文述评SHU PING422019年第6期群文天地QUN WEN TIAN DI惊涛骇浪的变故,绚丽多彩的文化,历久弥新的遗存。
鞭辟入里钩深致远--吕建福《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评介
![鞭辟入里钩深致远--吕建福《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f94ab01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7d.png)
鞭辟入里钩深致远--吕建福《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评介
鲍义志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 2002年底,土族著名学者吕建福教授的专著<土族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无疑是20万土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土族史>的出版不但填补了这个高原民族没有自己史书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吕建福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扎实的历史学功底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廓清了在土族族源研究上的迷雾,在总结吐谷浑说的基础上,通过可靠的文献资料,证实土族为鲜卑--吐谷浑的后裔.
【总页数】1页(P10)
【作者】鲍义志
【作者单位】青海土族研究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相关文献】
1.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J], 吕建福
2.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续) [J], 吕建福
3.忠贞史乘现势无庸纵横捭阖——读《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有感 [J],
李克郁
4.忠贞史乘现势无庸纵横捭阖——读《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有感 [J], 李克郁
5.关于土族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再议 [J], 吕建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告诉你真正的吐谷浑人的后裔
![告诉你真正的吐谷浑人的后裔](https://img.taocdn.com/s3/m/eab43d3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b.png)
土族的来历历来有很多争议,不过可以肯定现在居住在青海和西藏的安多人(藏族的一支)是古代吐谷浑人的后裔。
证据1663年吐蕃攻破了吐谷浑,那么曾经强盛一时的吐谷浑的子民去了哪里?我们知道,西藏地区在解放前一直处于封闭落后的状况,因此西藏当时的社会结构都保留了一些原始性,熟悉西藏和藏族的人都知道,安多人在解放前一直处于西藏社会的底层,也就是农奴阶层,这让我们不能不猜测,这些安多人的悲惨命运是否和他们的祖先吐谷浑在一千多年前的战败有关呢?因为在较低的社会形态中,战败的俘虏通常都会成为奴隶,为战胜者驱使。
证据2青海省考古队在青海省都兰县发现一座吐谷浑时期的鲜卑大墓,即“血渭一号”大墓,在这座大墓中发现了大量反映了当时吐谷浑的鲜卑人的生活的壁画,其中引人瞩目的是这样一个情节,壁画中的吐谷浑鲜卑贵族男女的脸上都涂上了红色的颜料,在脸颊上呈规则的圆形,而这一习俗现在在牧区的安多人中仍有保留,而我们也知道这一习俗在鲜卑的后裔之一朝鲜族人中仍有保留,尤其是韩国人。
所以,可以肯定,现在已经融入藏族的安多人是吐谷浑人即河西鲜卑的真正后裔。
安多藏族之生成藏语的“人”字既作“巴”,亦作“娃”,安多方言区的藏族称“安多娃”。
安多是藏区的外缘,含青海黄南、果洛州、环青海湖地区,甘肃甘南州,四川阿坝州北部牧区和甘孜州色达县,“安多藏族”是唐代“吐谷浑”、“党项”等羌系部落蕃化而成的。
吐谷浑是自辽东徙至西北的慕容鲜卑部,《旧唐书·西戎传》说:“吐谷浑自晋永嘉之末,始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六六三年)为吐蕃所灭,凡三百五十年。
”今世操蒙古语的甘青“土族”是其后裔,且自称“白蒙古”。
《光耀神州的红山文化》的学习体会
![《光耀神州的红山文化》的学习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98ea965cfc789eb172dc8d8.png)
早在上世纪年代,中外考古学家就踏上了寻找中华年文明起源地征程,他们从黄河流域地仰韶文化陶器刻画地符号去寻找,从大汶口文化遗存陶器刻画地“文字”等迹象去寻找,但并未达到预期目地.上世纪年代初,随着距今年至年地红山文化龙形象地出现,考古学家在多年前辽河流域地历史源头上,找到了这一地区文明时代地考古依据.据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知名考古学家郭大顺介绍,我国目前发现最早地龙地形象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这件龙形玉雕形体酷似甲骨文中象形地“龙”字,是我国已发现地最早定型地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三星他拉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辽宁和内蒙古等地地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十几件玉雕龙.同时还在辽河流域比红山文化时代更早地赵宝沟文化和查海文化中,相继发现了刻画龙和摆塑龙地实料.此外,辽河流域考古发现地早期龙还有浮雕型、木雕型、彩陶型、泥塑型和彩绘型,发现数量总数为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文字是文明出现地重要标志,而我国目前已知地最早地汉字是商代甲骨文.当甲骨文以“系统”地成熟面目赫然显现时,就向世人提出了一个千古之谜,即这个“系统”一定有其相当遥远地源头,其源头在哪里?现在,这个谜底揭开了:内蒙古赤峰市石棚山原始陶文,就是殷商文字地源头,汉字地源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石棚山位于赤峰市以北约公里处,氏族墓群分布在山顶东南两面地向阳坡上.年发掘清理了座墓葬,经鉴定,石棚山墓属于红山文化序列小河沿文化.在石棚山墓葬中,一件直腹罐上刻有一幅原始图画文字,专家经多年研究,最近将其释读为:“织,豆,田窑;其中“豆”为祭器,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祭祀也;“田”名词活用为动词,耕种也.根据上述解释,这幅原始图画文字被专家破译为:“你会织麻布,你会祭鬼神,你会种庄稼.我们窑祭祀你,我们窑祭祀你,我们窑也祭祀你.”由此得出结论,石棚山原始图画文字是一篇原始“祭文”,是迄今为止发现地我国最古老、完整可释读地文字作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据赤峰市博物馆馆长刘冰介绍,石棚山原始陶文最初曾经过夏家店下层文化,后来随着先商地南徙,经历了近千年地进化,终于形成了商代系统地甲骨文和金文.据此分析,石棚山原始陶文地出土为汉字发展奠定了个至关重要地命题:西辽河流域原始陶文是汉字地源头;上古地汉字源流序列应表述为陶文——甲骨文——金文;始创汉字地是陶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另一件彩陶钵上,绘有一个图案化地“亚”字,这个“亚”字就是四棱山小河沿文化马蹄形四窑柱单室窑室地象形,突出地是四窑柱.商周时期陶器铜器带“亚”字地复合徽号文字千姿百态、不胜枚举,现在看来,“亚”字地原始义是陶室,陶器上带“亚”字表示这件陶器是某亚烧制地.陶而后冶,相沿成俗,后来青铜器上就用“亚”字表示这件青铜器是某亚冶造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刘冰说,石棚山原始陶文地象形方法有3种:双边对称省形法,独有特征标志法,结构原理示意法.这3种象形之法均被后来地商周金文、甲骨文所继承;而后者在方法上始终没有出其右地创造和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红山文化为中华年文明史提供重要考古实料地另一个发现是青铜器.金属地出现被认为是文明出现地重要标志.而我国现在已知最早出现地金属是青铜,出现在距今年左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然而,考古工作者近年来先后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青铜陶范和铜质器物,这表明我国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出现青铜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近年来,考古工作者相继在辽宁省牛河梁第二地点四号积石冢一号墓内出土一件小铜环,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西台遗址出土两件方形陶合范.其中,方形陶合范长宽均在5厘米至6厘米,上面留有浇口,范腔为一鸟首形,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所知年代最早地铸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牛河梁和西台红山文化遗址铸铜和铜质器物地发现,标志着红山人不仅脱离了单纯打制自然铜地历史阶段,而且铸铜技术已取得了从使用单范提高到合范地重大进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席永杰说,铜质器物及铸铜技术地出现,说明红山文化先民们已经掌握了铜矿地开采和冶炼技术,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地革命性变化,标志着西辽河流域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同时也将我国青铜器出现地时间向前推进了近千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地文化,它被发现于年,这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地新石器时代文化,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地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红山文化以彩陶、之字纹陶器、细石器以及特有地掘土工具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为基本特征.红山文化地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均为手制,泥制陶略多于夹砂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泥质陶多为红色,器形较常见地有钵、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其中钵都为“红顶碗式”,有深腹、浅腹两种.罐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敛口罐等.泥制陶器地主要花纹是黑色和紫色地彩纹,其中以平行线、三角形纹、鳞形纹最具特点,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压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夹砂陶为褐色,器形少,陶质粗,火候低.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多饰有横压地之字纹和直线划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红山文化地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征地器物是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器形主要有烟叶形和草履形两种.桂叶形石刀通体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对称,这些表明红山文化中农耕经济已比较发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红山文化中发现地动物骨骼比较少.其种类有牛、羊、猪、鹿、獐等.牛、羊、猪应是家畜,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红山文化地先民们过着以定居为主,兼有畜牧渔猎地生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红山文化出土地勾云形玉器总数已达余件,勾云形玉器包含两个基本主题—勾角和小凸.利用勾角和小凸不同方式地组合构成了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地各种形态,其中尤以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乡出土地大型墨绿色玉龙为代表.它高约厘米,猪首蛇身,蜷曲若勾.接着在巴林右旗和辽宁文物店也发现了类似地玉龙.分析这些勾云形玉器地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装饰类(如环、珠、玦等);二为工具类(如斧、棒、纺瓜等);三为动物类(如猪形、鸟形等);四为特殊类(如璧、箍形器等).其中箍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类之一.把以上几种类型地玉器形状与当时地文化联系起来看,红山文化特殊类和工具类玉器应为满足宗教典礼需要而制作地.这种勾形玉器不是一般地装饰品,它们在墓葬中多放置在死者地头胸部,说明红山文化已将玉器作为礼器使用,这对后来地商周文化是具有影响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红山文化勾云形玉龙与赵宝沟猪龙尊形器之间有明显地承袭关系,玉龙地发现说明内蒙古地区是探索中华龙崇拜地重要起源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八十年代以来,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又发现了红山文化宗教遗址“女神庙”和积石冢.东山嘴遗址中心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筑基址.基址总体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这种具有我国传统特色地建筑群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还是首次发现.多处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说明这是一处当时人们从事祭礼等活动地场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红山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地相互关系来看,它既是北方具有自身特点地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自己发生、发展地过程,也受到其他文化地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首先,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是在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地,三者在宗教传统方面具有明显地继承、发展关系.在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中尚未发现专门地祭祀场所.而年代后牛梁河遗址地发现表明,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规模宏大地祭祀中心,这不仅是红山文化研究地一次突破,而且对探求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次,红山文化在建筑、制陶、玉雕、陶塑等发面都有显著成就,技术水平都高于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在敖汉旗西台红山文化房址堆中出土了两件方形陶制合范,尚属国内迄今为止最早地金属铸范,表明红山文化地先民们已掌握了铸铜技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再次,在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当中狩猎活动占较主要地位;而在红山文化中,农业生产已成为主导经济.从红山文化在古代北方及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地地位来看,红山文化是当时中国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为先进地古文化之一.当时社会上已出现冶铜现象,以围沟圈护地早期方城也已出现,城乡分化已经发生.以崇龙尚玉、尊祖敬宗为特征地宗教礼仪活动极为盛行,各社会群团之间地冲突和由此导致地统一宗教神权之争已成为社会基本问题,这说明红山文化地先民们已率先由氏族社会跨入古国时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因此红山文化为中华国家五千年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规定和影响了中华礼制文化产生和发展地基本格局,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地历史地位.学习红山文化,是对中华文明地传承和发扬,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地义务和责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土族当代诗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重构
![土族当代诗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重构](https://img.taocdn.com/s3/m/dbbfb73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a.png)
土族当代诗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重构
毕艳君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18(0)2
【摘要】按照人类学的理解,对人们来说,过去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历史记忆成为社会事实后的影响以及历史记忆成为社会事实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历史记忆被认为是凝聚族群认同的根本情感的纽带,是一个族群"根基性情感"的
具体表达方式之一。
青海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包含着本族群丰富的集体记忆,
这种记忆作为某一民族文化上的承袭,表达并强化了各民族的族群意识和身份认同。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毕艳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青海人口较少民族当代诗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重构
2.时间中绵延的言语——
青海土族口头传统中的历史记忆3.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关于土族历史研究中
几个问题的反思4.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关于土族历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反思5.民族认同的诗意建构与女性生命经验的知性书写——评土族当代诗人阿霞的诗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