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协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厘岛路线图”共有13项内容和1个附录,其中亮点如下:
1、强调了国际合作。
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包括一个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长期目标,以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
2、把美国纳入进来。
由于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如何履行发达国家应尽义务一直存在疑问。
“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规定,《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这把美国纳入其中。
3、强调了三个在以前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极为关心的问题。
4、为下一步落实《公约》设定了时间表。
规定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安排举行谈判。
5、中国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受到好评,为绘成“巴厘岛路线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哥本哈根协议》具体内容:
气温升幅限制
全球气温升幅应限制在摄氏2度以内
法律约束力
文本无明确列明
对《京都议定书》存续问题无明确表示
全球减排目标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尽快封顶,但无定下年限。
各国在2010年2月1日前,向联合国提出2020年减排目标。
未提及2050年减排目标。
减排监察
所有新兴经济体必须自我监察减排进度,并每两年向联合国汇报。
国际人员可以视察,前提是不损害国家主权。
资金
发达国家将在2020年起,向发展中国家及小岛国等提供1,000亿美元(约7,757亿港元)援助。
未提及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向。
未来3年内发达国将提供300亿美元(约2,327亿港元),当中欧盟、日本及美国将联合出资252亿美元(约1,955亿港元)。
其它
提供足够资金限制森林砍伐
考虑透过碳市场达致减排目标
哥本哈根大会最后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它虽然不是法律性公约,但为今后的谈判打下了基础。
但会议中的五大关键问题尚未解决:一是谈判的基础文件,二是减排目标,三是
“三可”问题(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四是长期目标,五是资金问题。
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落下帷幕。
全球气候谈判的列车将在哥本哈根站之后继续前行,希望能在未来两年内达成协议。
回顾20年来的漫漫谈判征程,可以发现虽然全球气候谈判从未一帆风顺,但总在坚定地前行。
如今,全球多数人对气候变化都有了一定了解,关于气候谈判的新闻传播功不可没。
与几年前很多人把气候问题等同于气象预报相比,情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坎昆气候大会期间,有报告显示,2010年前9个月,已有21000人死于和气候变化相关的灾难,这个数字超过2009年全年的2倍。
《坎昆协议》主要内容:
1.第二承诺期:同意《京都议定书》工作小组应“尽早”完成第二承诺期的谈判工作,以“确保在第一承诺期和第二承诺期之间不出现空当”。
2.减排:巩固了各国在哥本哈根承诺的减排目标。
3.透明度:规定发达国家改善其排放量和减排行动的报告(包括每年提交排放清单,报告援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资金情况等),同时也规定发展中国家每两年进行一次排放和减排报告。
4.资金:关注到发达国家集体承诺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在2010年至2012年间启动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该资金将优先用于生态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
在长期资金问题上,决定“按比例增加、新的额外的、可预期的,以及足够的资金应该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并承认发达国家应在2020年联合募集1000亿美元用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代表团在坎昆会议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对坎昆会议做出积极评价,认为会议取得了两项成果:
一是坚持了《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保了2011年的谈判继续按照巴厘路线图确定的双轨方式进行;
二是就适应、技术转让、资金和能力建设等发展中国家关心问题的谈判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谈判进程继续向前,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比较积极的信号。
《坎昆协议》未指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未来,没有给出完成第二承诺期的时间表。
对备受关注的“快速启动资金”、“气候基金”,《坎昆协议》有了原则性共识,但依然存在多种“选项”,这些分歧被留给南非德班气候大会。
这也将意味着,南非德班的气候谈判任务仍将十分艰巨。
《德班协议》四大重点:
1、全球气候协议
德班研讨会的主要收获是各国通过一份减碳“路线图”,所有排碳大国將首次共同接受具法律约束力的碳排协议。
目前碳排居首位和第3位的分別是中国及印度,而发展中国家不受约束;第2位的美国则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新协议谈判将于2015年前结束,2020年开始
实施。
2、绿色气候基金
在2009年哥本哈根峰会上,各发达国同意成立绿色气候基金,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高達1,000亿美元(约7,782亿港元)协助发展中国家对抗气候变迁。
目前尽管基金规划已完成,但资金来源仍然未有定论。
3、京都议定书
为争取发展中国家支持2015年的全球气候协议,欧盟表示或将单独签署《京都议定书》的新承诺。
挪威和瑞士亦表示支持。
4、排放标准
去年的《坎昆决议》要求所有缔约国出台一种可测量、可报告、可查证(简称MRV)的原则机制来公告进度,但最終未取得进展。
这份覆盖所有发达国家、并最终涵盖新兴经济体的核算框架,被视为解决气候变化的关键。
唇枪舌剑、合纵连横,气候谈判的场面长期以来未有变化。
(1)气候谈判的各国立场:
伞形国家集团
以美国为首组成的“伞形”国家集团,包含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构建后京都气候机制的谈判中,伞形集团国家表现出了一定的协调性,但是在一些具体谈判议程上仍存在一定的分歧。
总体看,伞形集团在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承诺同其应该承担的气候变化责任相去甚远。
欧盟
欧盟作为气候谈判的发起者,一直是推动气候变化谈判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增大,使内部政策协调的难度加大。
欧盟将自己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在节能减排立法、政策、行动和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制定通过,与欧盟的积极推动有密切关系。
基础四国
基础四国是由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四个主要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气候谈判集团,鉴于其成员在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的影响力,该集团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备受关注。
总体而言,基础四国的出现和协调行动推动了国际气候谈判在公约框架下展开,有利于后京都气候安排的达成,但也可能促使国际气候谈判集团,特别是“G77加中国”的分化和重新组合。
小岛屿国家联盟
小岛屿国家联盟,是受全球变暖威胁最大的几十个小岛屿及低海拔沿海国家组成的国家联盟,主要职责是在联合国的协商框架内,作为一个整体发出声音,争取权利。
小岛屿国家联盟早在1994年《京都议定书》谈判中推出第一份草案之后便已相当活跃,是全球气候谈判中的重要参与者。
由于独特地理状况和经济发展结构,该联盟在气候谈判中
一直坚持其自身特殊的利益诉求。
伞形集团是一个区别于传统西方发达国家的阵营划分,用以特指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议题上不同立场的国家利益集团,具体是指除欧盟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因为从地图上看,这些国家的分布很像一把“伞”,也象征地球环境“保护伞”,故得此名。
当前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分成三股力量——欧盟、伞形集团、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
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
“基础四国”具体是指: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四国。
其称呼来源于各国英文的首字母缩写(巴西:Brazil 南非:South Africa 印度:India 中国:China)
取各国首字母刚好组成英文单词:BASIC(基础),基础之意也喻指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
出于不同的原因,欧盟和包括美国在内的“伞形国家”纷纷提出,《京都议定书》到期之后,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问题绑在一起谈。
目前的谈判形式是两轨并行制:一方面,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要履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就2012年以后的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承诺进行谈判;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主要是指美国)则要在《公约》下就长期的、更广泛的减排行动进行谈判。
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出于其国内利益需要和国际战略考虑,没有欧盟积极主动高调,但也不愿意放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话语权。
奥巴马新政府上台之后,美国展示出积极姿态,但其中期减排目标甚至远低于其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幅度,且以发展中大国参与作为自身行动的先决条件。
其它如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在政治立场上追随美国,形成“伞形集团”。
(2)气候谈判的未来之路
新能源
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
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新政策
化石燃料资源的疯狂开采和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导致地球上的环境恶化、气候异常、资源枯竭,人类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
既要满足不断增加能源的需求,又要解决日益严重的二氧化碳危害,人类面临着两难的境地。
在“征服”二氧化碳的攻坚战中,最具前瞻性的研究是集“制服”与“驯化”为一体,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原理,将二氧化碳直接转化成能源。
新协议
南非德班会议需要谈判磋商的时间非常有限,对会议的成果的期待不要太高。
现有预测德班会议成果的三种情景。
第一种情景是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和有强制力的条约。
第二种情景是达到像坎昆那样的决议,把悬而未决的问题留到明年继续讨论。
第三种情景是达到哥本哈根协议那样无约束力的文本。
这种情景几率较大,但大家都不希望有这种结果。
新生活
二氧化碳给全球带来的危机,扣动了人们忧患意识的扳机,纵然世界各国仍就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
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用、行都可体现低碳生活。
部分发达国家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气候变化挂钩,强迫中国承担超出自己能力的责任,这让中国在短期内都将面临“绿色压力”。
中国一方面要在气候谈判中注意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也可抓住绿色机遇,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转让,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均衡发展。
所以对中国来说,这场坎昆博弈,挑战与机遇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