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感悟
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 什么特点?
天真、勤劳、好学、可 爱、爱劳动……
品读感悟
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 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 “耘田、绩麻、村庄、儿女、 童孙、耕织、种瓜” 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浑厚、自然的语言勾 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力 息。
( 青海 ) ( 雪山 ) ( 玉门关 ) ( 黄沙 ) 2.给下列生字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海 忄___( 悔恨 ) _亻__( 侮辱 ) 破 _土__( 土坡 ) _氵__( 波浪 )
做一做
课堂练习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孤城遥望玉门关 玉门关:古_关__名__,__故__址__在__今__甘__肃_ 省敦煌西北。 (2)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____回__家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词语
参军行
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
王昌龄
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产
使雪山晦暗无光。
青海长云暗雪山,
生战争。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指西域地区的各族政权。
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诗意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 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 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9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唐代诗歌的一些代表作品,如李白、杜甫 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的诗。山水田园诗的静美让人向往, 而这种和平XXX生活背后的保证是在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 战。在初、盛唐时期,除了山水田园诗派,还有一个重要的诗派, 那就是表现这种生活的——边塞诗派。
朗读指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 奏。
参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品读感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描写边塞景物,描述了将士艰 苦、孤寂的生活,表现了驻守孤城 的将士们对故乡的怀念。
品读感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直抒将士们英勇戍边的情怀,尽管环境 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却以保卫 祖国为己任,百战沙场,磨穿金甲,不怕艰苦, 诞生入死。“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 豪壮誓言和坚定决心。
诗人在本诗中抒情与描写的特点:
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 是直接抒情;三、四两句由情景 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新课导入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 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是前无古人的。以边塞将士生活为主要内 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应戍边 的艰辛,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李等。 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边塞诗《参军行》。
走进作者
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 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 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众人誉为“七绝 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 龄集》。
品读感悟
概括诗的主旨。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通过对农村生活中大人耘田、绩麻, 孩子们学种瓜等场面的描写,反应 出农村紧张的劳动气氛和富有乐趣 的生活。
知识拓展
阅读
参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知识拓展
阅读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课堂练习
1 .读拼音,写词语。 qīng hǎi xuě shān yú mén guān huáng shā
做一做
板书设计
参军行
前两句
借景抒情
后两句
直接抒情
戍边将士不畏艰巨,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作业布置
这一段写出了嘎子机智 背诵、默写这首诗。 勇敢、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的精神
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 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 征讨。王昌龄的《参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 士生活、战斗的状况的。诗歌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 塞诗,共有七首。
解题
《参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 •平调曲》旧题。内容多写边塞情 况和战士的生活。 本诗体现了出 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描写上主要采用环境描写来 渲染、烘托。
概括诗的主旨。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 迷来自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生 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 巨,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品读感悟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爱好劳动。 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 的天真乐趣,写 的是农村常见的景象,显露出的却是诗 人对热 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