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2周)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含解析)(new)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

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

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

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

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

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

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

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参考答案】
B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就是要评价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具体点就是评价作品表现出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内涵.它有两个层次:(1)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什么;(2)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这个“评价”其实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点和审美情趣进行解读、取舍和整合评价的过程。

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作品思想、意识和情感的综合体.评价时需要客观辩证,指出积极意义或存在的不当之处。

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对文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出题。

但也有以客观题形式出现的,比如典例是以选项形式考查的。

解答好此类评价题,一定要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可从以下五个角度切入:
1.从了解写作目的入手。

尽量了解作者相关作品的艺术思想和时代背景等常识。

2.从分析作品结构入手.善于捕捉有用信息,把握文眼,寻找关键句、过渡句等,深刻领会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3.从分析艺术形象入手。

作品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如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创作意图,渗透着某种感情。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就表现在对人物的评述之中,我们要能透过人物刻画,揣摩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倾向。

4.从分析作品语言入手。

形象富有哲理的语言,有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语言,要反复品读,从而体悟作品传递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5.从分析作品环境入手.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品中环境描写总免不了涂上作者的主观色彩,而且与文章的主旨是紧密关联的。

作者借此抒情,寄托寓意,表示象征,从字里行间挖掘出作者对环境的独到发现和特殊感受.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还需要具备如下几个答题意识:
一是整体意识。

作品中涉及考题内容的作者观点、态度往往与人物、事件等糅合在一起,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对作品有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处理局部问题要联系中心思想和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全面、准确地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二是原文意识.作品中有直接抒情或直接表述观点的,充分注意涉及议论抒情画火龙点睛的关键句,要充分尊重原文,分清作品中的人物言论和作者的观点,不能主观扭曲臆断,随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思想,评价要客观.
三是挖掘意识。

作品中观点态度或情感倾向有时表达得比较曲折隐晦,或者通过某种艺术手法含蓄透露,需要我们利用好一切信息,联系作者及人物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结合作品的具体语境,挖掘隐含于文中的信息。

四是比较意识.客观选择题中要善于比较对照。

筛选出与题项“观点态度"相关联的文字,从中概括出“观点态度”,最后把两个“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对照,以判断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物
李聿钟
勤俭知道,那件被爷爷视作宝物的东西,如果向爷爷讨,爷爷是断然不会给他的。

勤俭只有自己找,趁爷爷不在的时候,翻箱倒柜地找。

每一个可以藏物的地方他都找遍了。

勤俭终于找着了:一个用红绸布包裹着的小木匣子里,它静静地躺着,上面还覆盖着一层塑料纸。

勤俭小心翼翼地将它揣进口袋,木匣子仍用红绸布包裹起来放回原处,然后松了口气.有了这“宝物",勤俭要去县里办一件大事。

学*
第二天一清早,勤俭就揣着“宝物”上路了。

到了县城,勤俭直奔县政府,他要找县长。

警卫拦住了他,问他:你是什么人?认识县长?
勤俭说:不认识。

不认识找什么县长?县长忙着呢,不是随便可以找的.
勤俭说:我有要紧事,再忙也得找。

警卫瞪起了眼睛:走开,别在这儿瞎胡闹.
正嚷嚷间,门口走过一个穿白衬衣的人,见状,把勤俭叫进县政府大楼底层的一间小屋子里,问他:找县长什么事,告诉我就可以了。

勤俭见此人和颜悦色,挺有涵养的样子,估摸是个不小的官,就放胆说:县长欠账.
白衬衣笑着问:他什么时候欠下了你什么?
勤俭说:我有县长亲手写的欠条。

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一只大纸袋来。

纸袋里有一沓欠条,估计有八九张,写欠条的叫秦福,是本县解放后第一任县长。

原来,秦福解放前夕在这一带开展地下工作,常在一个叫石明山的人家吃、住,还跟石明山借了几十斗粮食。

解放后,秦福当了县长,后来调走了。

而石明山从未拿这些欠条找人民政府兑现,却把它们当作宝物珍藏了起来,从不示人.这石明山,就是勤俭的爷爷。

白衬衣看了看后说:你今天就为了这些欠条而来?
勤俭说:不知人民政府认不认账。

白衬衣说:废话,当然认账。

勤俭说:我爷爷借给秦福的粮食,即使利滚利,也值不了多少。

但那时借粮食给共产党是要杀头的,这样的情义怎么计算呢?
白衬衣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革命的成功。

今天的经济建设仍然如此。

我们的党和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

勤俭说:就是有人忘记了.
勤俭见白衬衣专注着听他说,便谈起了乡里村里的一些情况。

说有些干部乱集资、乱摊派,事事向农民伸手,农民负担太重等等。

白衬衣的表情严峻起来。

这天下午,勤俭是被一辆小车送回村的。

坐在车上,勤俭兴奋异常。

回到村里,他有那么多的话要告诉大家:他今天不仅见着了县长(他的眼光不错,那个穿白衬衣的就是县长),跟县长谈了话,而且县长还请他吃了饭,还派小车送他……
勤俭还要告诉大家,他向县长反映的那些情况,县长很重视,都在笔记本上一一记了下来,并且决定立即召开一个农村工作会议,专门研究解决的方法.
小车驶到村口,勤俭下了车,立即被村里人围了起来.有人还上前摸摸捏捏,仿佛不信眼前站着的真是勤俭……
勤俭向大家讲述着自己去见县长的经历,回答着大家的询问。

正说得兴起,勤俭的爷爷来到了跟前,一声喝:小子,我那匣子里的东西你拿了?
勤俭说:在我这儿呢.幸亏有了它,不然,恐怕县长不会听我的.
没等勤俭把话说完,爷爷已经举起拐杖朝他揍来。

但拐杖还没落到勤俭的身上,爷爷已经颓然倒地。

勤俭的爷爷没有再站立起来.临终前他指着木匣子对勤俭说:那里面装着的宝物,你不该拿去卖弄……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一开始,勤俭遇到的警卫态度恶劣,而后来真正的县长却和蔼可亲,作者用这种对比的写法,表现百姓地位之卑微。

B.勤俭遇到县长时,并不敢肯定其身份,作者一直用“白衬衣”来指代他,更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心系百姓的正直父母官形象.
C.勤俭回村后,百姓都不相信他竟然坐着县长的车回来,这体现了村民们自轻自贱的奴性.
D.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叫勤俭,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爷爷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表现出作品对官员坚持勤俭廉政作风的美好希冀。

E.小说的开头开门见山,点出宝物在爷爷心中的分量,同时也设置了悬念,让读者好奇这个宝贝到底是什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勤俭的形象特点。

3.结合全文,简析本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你赞成爷爷的观点吗?请说明原因.
1.BE
2.①勇敢无畏,看到村里的不合理现象,敢于为乡亲们出头,向县长反映。


聪明机智,从一个宝物说起,提醒县长保持优良传统的重要性。

③有思想、有头脑的进步青年,与爷爷老一辈农民的保守想法不同,对社会有正义感。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主人公勤俭的形象特征。

如此要对勤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进行概括。

勤俭发现了村里存在的不正当的行为,想到通过爷爷的宝物去找县长,可见他很有正义感,也很聪明。

来到县长面前,他先从借条开始,逐渐深入到反映问题,可见他很有头脑,并且不怕得罪人,很勇敢。

3.作用:照应开头,开头勤俭到处找宝物而不得,可见宝物在爷爷心中的分量,在爷爷心中,宝物实际上象征是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拥护与热爱,因此爷爷认为这种情义值得珍藏,是无价之宝,更没有必要炫耀。

不赞同爷爷的观点。

勤俭这个人物代表了新时代有责任感的年青一代,他找县长不是真的为了要债,也不是卖弄,当发现社会弊端,立刻向当局反映,希望政府能够为百姓服务,表现了他思想进步的一面。

赞同爷爷的观点。

勤俭是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的代表,但是爷爷却代表着老一辈淳朴善良的下层百姓,他们爱党爱国,也不愿意给政府添麻烦,这是由他的时代性决定的。

这样做,远比爷爷珍藏这些借条有意义。

学*科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