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敏感性视角的_美丽中国_评价指标权重分析_傅丽华
景观尺度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景观尺度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c95c3cc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5.png)
景观尺度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傅丽华;张晔;彭淑华【摘要】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As different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methods had been used in land use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the results of the same region are always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risk of land use was selected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also the advantages of scale analysis in landscape ecology, integrate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were used. The landscape scale was regarded as an intermediate scale between ecosystem and region. Scaling and sensitive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in screen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source” and “sink” ecological risk system, the index was selected in ruling the method and model of the assessment. The results not only reflect the state and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risk but also provide the decision of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in regional ecology, social and economy.%指标体系构建是生态风险评价的核心内容.由于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对同一区域采用不同方法评价的结果有较大差异.以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为切入点,借助景观生态学的尺度分析优势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将景观尺度作为生态系统与区域之间相对独立的中间尺度,运用尺度推绎和指标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筛选并构建景观尺度的"源"和"汇"功能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规范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评价模型,其分析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区域生态风险变化特征,为实现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年(卷),期】2011(034)002【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景观尺度;土地利用;区域【作者】傅丽华;张晔;彭淑华【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中国,株洲,412008;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长沙,410081;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中国,株洲,412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3生态风险评价是一种应用正式的评估框架解释与人类相关的活动对一定区域内特定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因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影响或胁迫,以及一个或多个风险源在暴露过程中对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危害评估[1-7].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的核心构成是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生态风险评价常以定量评价为主,在数学模型支持下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运算,计算生态风险指数值为评价结果,用以表达研究地生态风险的强弱.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对同一地区或同一类型区域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常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指标体系选择、评价内容与方法、指标权重选择的差异,也使得生态风险评价结果不能客观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的状况.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研究多采用环境生态风险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注重微观尺度研究,在大尺度单元的生态风险研究或多尺度研究中,对空间结构、多生态风险源和风险受体等尺度变化引起的空间生态风险差异缺乏剖析,较少考虑学科交叉的作用,对GIS与空间统计学、数学等相结合的空间风险技术运用较少.殷贺,王仰麟(2009)指出,由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尺度扩大,传统研究框架已不能适应区域尺度下生态风险评价的需要,须分析风险评价的尺度特征,实现不同尺度生态风险评价的协调和对接[8].但是,区域尺度常忽略生态功能价值与作用,而生态系统尺度又无法体现区域生态风险的整体性,因此,景观尺度分析的优势得到凸显,作为处于生态系统与区域之间的中间尺度,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常用于表达社会和自然空间特征,是最合适的生态风险分析尺度.本文以景观尺度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为切入点,综合考虑人口增加、城市扩张、土地利用结构及功能变化等因素对土地生态系统的作用,以典型区域土地利用为分析实证,借助景观生态学的尺度分析优势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所导致的区域生态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其结果将为实现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最核心的景观生态学概念是尺度.尺度是自然界所固有的特征或规律并为有机体所感知的某一现象和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9],开展景观尺度生态风险研究,能更好地通过感知测量尺度来揭示景观尺度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分布的规律性[10].Almo Farina(1998)提出的景观等级与结构理论是景观尺度分析的主要理论之一[11].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不同等级时空尺度格局与过程特定尺度下,不同成分景观组成与其他可见尺度的分辨率之间的关系.此后,邬建国(2000)提出了景观“等级斑块动态范式”,进一步阐述如何分析区域生态风险的尺度特征,指出尺度分析必须至少同时涉及斑块个体和镶嵌体水平两个层次的尺度[9],斑块动态是斑块个体本身的状态变化和斑块镶嵌体水平上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同时应考虑相关尺度上的斑块性及斑块间的相互作用.另一重要理论是“源”与“汇”景观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均具有不同的景观功能和特征,在具体的生态过程中应进行“源”与“汇”景观分析[12].陈利顶等研究发现“源”和“汇”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与非点源污染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并运用“源”与“汇”景观理论解释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联系[13].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Almo Farina(1998)、邬建国(2000)、陈利顶(2006)分别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提出景观等级与结构理论、景观“等级斑块动态范式”、“源”与“汇”等景观理论,是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确立了景观尺度指标体系建立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建立基于“源”“汇”景观特征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不同尺度等级结构和功能斑块的变化分析,将是景观生态学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中的科学应用.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评价生态风险,国外学者较有代表性的是Graham,Hunsaker,O'Nell(1991)等运用蔓延度指标对区域生态风险进行评价[14],国内学者曾辉(1999)、谢花林(2008)等开展了基于景观脆弱度及干扰度、景观损失度及各风险小区景观结构和空间统计学特征的生态风险分析,采用景观指数表示生态风险指数,从物理属性和景观尺度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15-19],并运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为分析平台,通过空间采样和插值方法探求区域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20].总体看来,建立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的因果关系下的概念框架[21],是国内外学者普遍承认和应用的分析方法,多用于土地利用驱动因素导致的生态风险分析.2.1 数据来源与处理景观尺度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所需的数据为两大类,分别为研究区遥感影像数据及区域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土地利用等统计资料.遥感数据作为尺度研究的主要资料,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同时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驱动因素的影响,建立景观尺度样地及邻域尺度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拟选用指标的尺度相关性、尺度敏感性等相关特征进行分析,确定景观尺度敏感性强,权重值排前列的指标作为生态风险判断的主要指标,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2.2 指标分析框架景观尺度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中尺度分析,将基于不同压力下的景观敏感度和景观结构功能分析为重点,按照生态风险源-生态风险路径-生态风险受体(Source-Pathway-Receptor)分析路径,结合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压力-状态-响应因果关系的指标体系,即具有景观尺度特征的D-P-S-I-R(driver-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框架下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分析指标体系[22],建立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因该指标体系具有多样性、多量纲、多尺度等特点,能综合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变化的空间单元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影响[23],同时增加了景观变化驱动力因素及生态风险源与受体相互作用等因素的考虑,更能综合反映区域生态风险状况及变化和分布特征,较常用的PSR分析框架更完善.在本指标体系分析框架中(图1),将各指标分别纳入D(Drive)驱动力、P (Pressure)压力、S(State)状态、I(Impact)影响作用、R(Response)响应等类别的指标中,从自然及人为驱动因素的环境污染、人口压力、土地利用方式等土地生态系统压力分析入手,以景观空间异质性、景观功能、景观干扰度等景观生态学指标作为重点内容,判断不同“源”和“汇”景观斑块及镶嵌体的结构和功能差异的“源”指标体系,及系统内不同生态风险受体对各种压力给予的时空尺度响应的“汇”指标体系,并建立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3 指标筛选选取研究区域一定时间段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景观尺度的指标敏感性分析、指标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入选的各项指标进行筛选.2.3.1 指标标准化处理对起始年-终止年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首先用均值化方法把原始数据做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均值化矩阵,然后计算主导因子序列与各关联因子序列相互比较的绝对差值,并找出最大绝对差值与最小绝对差值,最后按公式计算主导因子与关联因子间的关联度,并据此确定各个指标权重. Yt为无量纲数据,Xt 为某年度数据,max(Xi)、min(Xi)为变量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数据平均值.需注意的是,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数据时要考虑变量指标变化的正负相关两种情况,即2.3.2 评价指标的尺度检验分别采用尺度上推和下推方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运用arcgis9.0软件对遥感数据进行分析,依据粒度、幅度等信息对数据的尺度特征重点判别,同时结合邻域尺度生态风险指标体系的特征值的比较,找出最适宜进行风险分析的指标特征尺度.通常情况下,根据研究区域的景观类型复杂性程度,考虑选择景观破碎度、景观优势度、景观异质性、景观脆弱度、景观敏感性、景观干扰度、景观损失度等景观结构及功能指标,并运用尺度推绎的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尺度上推和下推检验,通过对邻域尺度景观特征的分析,确定景观尺度特征最明显的几个评价指标.以景观敏感性这一重要景观特征指标为例进行说明.由于不同生态风险源的作用尺度及风险受体的差异,不同区域生态风险构成指标体系不同.另外,同一指标在不同的尺度分析中的尺度敏感性差异,导致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并不是尺度等级下的线性叠加.因此,进行景观敏感性分析对判断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徐立等人构建如下模型对指标敏感性进行分析[23]:其中CS为敏感性指数,i和j代表初始状态和变化调整后的状态,Vi、Vj分别表示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前后的变化值,k为各种不同的景观类型,Cik、Cjk代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前后的景观变化值.从景观格局角度进行分析,可选取关键的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景观损失度、破碎度指数作为评价指标. CS>1,表示该研究尺度下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影响强于景观变化的影响,表明结果是富有弹性的,该尺度的景观敏感性较差;若CS<1,表明结果是缺乏弹性的,景观敏感性较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高.2.3.3 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标准化后,对相关因子进行显著性检验,通过相关分析,确定相应的因子相关系数值.以各类指标类型为因变量,以拟用指标为自变量,对指标进行逐一回归分析.根据指标的尺度影响作用对不同尺度区域赋予不同主成分载荷值,依据主成分分析得到各类指标的第一主成分贡献率.再将指标放在不同的典型区域中进行分析,判断各种指标的显著度和贡献度及敏感度.根据贡献率大小对指标值进行排序,并确定各指标在风险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式中R(j)为主导因子与其他各因子间的关联度,N为样本数,i为第i个样本;j为第j个关联因子;Δ(i,j)为主导因子与次要因子差的绝对值;Δmin为所有绝对差值中的最小值;Δmax为所有绝对差值中的最大值;k为敏感系数.2.4 景观尺度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状况的实证分析陈利顶,傅伯杰等(2006)提出的“源”与“汇”景观功能指数,是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指数之一.该指数基于对“源”、“汇”景观的识别,判断“源”景观类型对于研究区生态过程的将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汇”景观类型对研究过程将起到负向滞缓作用[21].拟定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结构功能近似的小区,分别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按样地面积权值进行加权,得到整个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值.以长沙市沿湘江岸线分布的3块面积为10 km×10 km大小,从中心城区芙蓉区、天心区南接长沙县暮云镇,具有不同景观类型的样地为研究单元,各样地中各景观类型及面积见表1,并分别标为1、2、3号样地.根据敏感性指数分析结果可知,耕地与草地的敏感性最强,其次是林地和水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的景观尺度敏感性差,再计算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风险值,考虑景观权重及各类景观生态服务价值的差异得出整个样地的生态风险值.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值计算公式为式中,Ri为单个样区的生态风险指数,m为研究单元中的地类数,ωi为i地类的土地利用分级指数(参照刘纪远提出的土地利用分级指数[24],未利用地取值为0.25,林地、草地、水域取值为0.5,耕地取值为0.75,建设用地取值为1),Ai为i地类面积,A为样地面积,Vi为i地类2000—2008年动态变化率,Ci是i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相关研究证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有较大的差异,水体、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其次为林地.参照徐立等关于湘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服务价值的确定[23],取水体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为25.3、林地为12、草地为4、耕地为3.8、建设用地为1、未利用地为0.23,计算得到各样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值(表1).结果表明,样地1的大部分区域在长沙市中心城区芙蓉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值最高,位于长株潭三市结合部的长沙县暮云镇范围内的样地3计算得出的生态风险值最低.该结果进一步验证,建设用地面积大小对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值高低有决定性作用.建设用地比重越大的区域生态风险值越高,林地、草地、水域等景观类型对降低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起到突出的作用.景观尺度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分析,较好地反映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变化和空间特征.同时,该尺度作为处于生态系统与区域之间的中间尺度,也反映了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价值,是最适宜的生态风险分析尺度.3.1 不同研究区域景观尺度分析指标选择有明显的差异景观尺度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标体系的选择对评价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研究区域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可相同,但基于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具体指标选择应有差异.对于不同的研究区域而言,重点选择对构成区域生态风险具有关键作用的关键区段,结合区域内局部区段生态风险空间组合进行分析,从风险组成结构、作用强度、影响范围等方面反映生态风险的区域差异.区域生态风险值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景观尺度的差异在典型区段表现更明显.3.2 “源”与“汇”景观特征是制定生态风险调控措施的重要依据不同“源”及“汇”景观的作用方式、影响范围和作用强度有明显的差异,对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判断产生重要影响.提高对“源”及“汇”景观的识别,对不同风险的发生频率、强度等进行分析,有助于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差异下确定区域内部保护和管理的重点对象,并由此建立相应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加强对各类生态风险影响的动态监控与信息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抵抗风险[25].3.3 景观尺度土地生态风险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城市群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景观尺度的区域土地利用问题以城市群表现最为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人口聚集度增加,使得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格局调整导致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评价土地利用状态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的危害,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性看,开展景观尺度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十分必要的.构建景观尺度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既突出了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差异的整体特征,也规范了土地利用驱动动因为主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分析,为有效进行生态风险等级管理,加强生态风险动态监测与预警、提高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3.4 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景观尺度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应重点关注主要因素对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结果的影响.一要考虑获取数据的准确性.遥感资料判读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解译的效果,其结果也影响到景观分析具体指标的选取;二是考虑尺度选择的弹性空间.景观尺度也是一个弹性的尺度,不同研究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导致了尺度选择的不确定性,因此对样地大小的确定应结合景观尺度而确定;三是要提高甄别不同类型景观的能力.“源”与“汇”景观在功能上的区分有时并不十分明显,也可能出现功能叠加的情况,需仔细判别才能提高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相关文献】[1] MCDAN IELS T.Characterizing perception of ecological risk[J].Risk Anal,1995,15(5):575-588.[2] 张慧霞,庄大昌,娄全胜.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莞市海岸带生态风险研究[J].经济地理,2010(3):489-493.[3] LACKEY R L.Fisheries management:Integrating societal preference,decision analysis,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J]. Environ Sci Policy,1998(1):329-335.[4] SUTER II GW.Ecological Risk Assess ment[M].BocaRaton,USA:Lewis Publishers,1993.[5] SUTER II GW,EFROY MSON R A,SAMPLE B E,et al.Ecological Risk Assess ment for Contaminated Sites[M].BocaRaton,USA:Lewis Publishers,2000.[6]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l EPA-540-R-97/006.Ecological Risk Assess ment Guidance for Superfund: Process for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Ecological Risk Assess ments-Inter im Fina[S].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1997.[7]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630/R-95/002F.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Risk Assess ment[S].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08.[8] 殷贺,王仰麟,蔡佳亮,等.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9,28(5):967-973.[9]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吕一河,傅伯杰.生态学中的尺度及尺度转换方法[J].生态学报,2001,21(12):2007.[11] ALMO F.Principles andMethods in LandscapesEcology[M].London,UK:Chapman&Hall,1998.[12]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报,2006,26(5):1145-1148.[13] OLAF B,RUDOLF K,ndscape diagnosis on different space and time scales-a challenge for landscape planning [J].Landscape Ecol,2006,21:359-374.[14] GRAHAM E J,HUNSAKER C T,O'NELL R V.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at the regional scale[J].EcolAppl,1991(1): 196-206.[15] 曾辉,刘国军.基于景观结构的区域生态风险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5):454-457.[16] 谢花林.基于景观结构和空间统计学的区域生态风险分析[J].生态学报,2008,28(10):5021-5022.[17] 刘勇,张红,尹京苑.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太原市土地生态风险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52-61.[18] 刘永兵,王衍臻,李海龙,等.松嫩草原西部土地利用与生态风险评价—以杜蒙县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5): 150-153.[19] 周利军,张雪萍,陈设.扎龙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风险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2):186-190.[20] 曾勇.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以呼和浩特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0,30(3):668-673.[21] 于婧.基于生态风险分析的耕地质量退化风险评价[J].资源科学,2009,31(2):330-335.[22] RODR IGUES SM,PEREIRA M E,FERREI RA da S E,et al.A review of regulatory decisio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rt I—Challeng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oil policies[J].Environ Int,2009,35:202-213.[23] 徐立,刘少博,刘云国,等.湘中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长沙市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09,29(8):1788-1792.[24] 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 周平,蒙吉军.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29(4):2097-2105.。
景观敏感度及其阈值评价研究
![景观敏感度及其阈值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2c0f04cfc789eb172dc85e.png)
景观敏感度及其阈值评价研究俞孔坚 (本文发表在:地理研究,1991,10(2):38-51)提要:景观敏感度是景观被注意到的程度的量度,景观阀值是景观对外界干扰的抵御能力的量度,它们是风景旅游区景观保护规划的基本依据。
以南太行山峡谷景观为例,文章探讨了景观敏感度和景观阀值的评价原理与方法,以及基于这两项评价的景观保护规划。
主题词:景观敏感度景观阀值 "破坏性建设"是目前风景旅游区所面临的严重问题[1-4]。
景观(包括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的保护无疑是利用的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保护才是合理的,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协调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将景观敏感度与阀值作为景观保护和建设规划的基本依据,并以南太行山王相岩风景区峡谷景观为例,对景观敏感度及景观阀值的评价原理、方法和操作程序以及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的景观保护规划作了探讨。
一、景观敏感度评价原理与方法 景观敏感度是景观被注意到的程度的量度[5,6],它是景观的醒目程度等的综合反映,与景观本身的空间位置、物理属性等都有密切关系。
显然,景观敏感度较高的区域或部位,即使轻微的干扰,都将对景观造成较大的冲击,因而应作为重点保护区。
如何科学地对景观敏感度进行评价,为合理地进行景观保护提供依据,是我们讨论的中心。
下面先对影响景观敏感度的各个因素进行单独分析,然后再综合讨论景观敏感度的定量及分级分布图的制定。
值得一提的是,以下讨论的具体评价的操作程序是可以利用计算机及地理信息系统来辅助完成的,在效率和精度上都将不成问题,所以我们主要侧重于原理及方法的讨论。
(一)相对坡度与景观敏感度 显然,景观表面相对于观景者的视线的坡度(0≤α≤90°)越大,景观被看到的部位和被注意到的可能性也越大,或者说,要想遮去景观(如通过绿化或其它掩饰途径)就越不容易。
同理,在这样的区域内人为活动(如旅游设施建设、修路等)给原景观带来的冲击也就越大。
《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5e01e1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b.png)
《美丽中国》观后感《美丽中国》观后感1又看了一遍《美丽中国》,再次感慨万千,不得不为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中国博大的人文情怀所折服。
冰清玉洁的雪山,雄奇秀丽的山川,一望无际的草原,诗情画意的湖泊,波澜壮阔的大海,层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
机灵可爱的金丝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顶鹤,珍贵稀有的扬子鳄,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人文地理的极为罕见的优秀纪录片。
纪录片的内容涵盖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域: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一遗漏。
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画面、解说词配合得简直是令人无可挑剔。
尤其是里面的解说词,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它时而俏皮,时而深沉,不经意间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启迪着我们的思想。
《美丽中国》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为优秀的纪录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国的魅力所吸引,还有为国家今后的发展的担忧,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文明史时间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十三多亿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各型各色的传统生活方式。
虽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及环境保护问题,但还是有它最美的一面。
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宽广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仅次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温差可以从灼热高温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国有云雾迷茫的丛林庇护者稀有动物,一望无际的旷野草原及丰饶的热带海洋。
而如今的中国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环境问题?令人瞩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中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中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中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基于构建_美丽中国_的我国村镇绿地建设重要性思考
![基于构建_美丽中国_的我国村镇绿地建设重要性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c126a3b10661ed9ad51f34f.png)
46城市绿地系统基于构建“美丽中国”的我国村镇绿地建设重要性思考The Importance Thought about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China Based on Building "Beautiful China"摘 要:党的十八大勾勒出“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
村镇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一大核心,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村镇绿地作为村镇人居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建设内容和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村镇的整体发展态势和“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实现。
以村镇绿地发展背景为基础,在明确其概念定义后分析目前村镇绿地对于我国村镇健康发展的意义,并进一步阐述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下开展我国村镇绿地建设的重要性。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美丽中国;村镇;村镇绿地;重要性文章编号:1000-6664(2014)03-0046-03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3-06-08; 修回日期:2013-10-24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BLX2013041)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景观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12BAJ24B05)共同资助Abstract: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hows a bright future about "Beautiful China". Villages and towns as a core in social development will play a key role in building "Beautiful China".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 content and quality of green space will b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of villages and towns and the ambitious goals of "Beautiful China".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landscape in the villages and towns, the article focused on the definition first and illustrated the meaning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green space. Finally the article drew a conclus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green space development under the call of "beautiful China"constructional goal.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autiful China; village and town; green space of villages and town; importance1 快速的城镇化让中国村镇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城镇化无疑已成为全球共同的话题。
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以湖南凤凰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以湖南凤凰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070b68884868762caaed50f.png)
植物多样性较多 植物多样性丰富 海拔低 (400 米以下) 海拔较高 (400-500 米) 海拔高 (500 米以上) 人文、 自然景观价值低
0.18
0.14
确定综合敏感性分级标准 编制综合生态敏感性图 生态敏感性模型
6 汇水排水 5 景观价值
人文、 自然景观价值中 人文、 自然景观价值高 无汇水区 有一定汇水区 大量汇水及汇水点区 光照强
[3-4]
。 鉴于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考虑因素的复杂性、
(等级化、 数量化、 图形化) 利用层次分析法选择判断矩阵, 确定权重 W 求取评价结果 B
4 高程 3 植物多样性
科学性、 合理性, 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 GIS 技术 以 为支持, 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 并针对旅游地景观生 态规划的目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开发、 土地配置和 生态环境保护区划做了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GIS) 作为一种以采集、 存储、 管理、 分析和评价全球或区 域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不仅 有利于多学科融合的高效理性规划设计, 更可以加 强规划设计数据和成果的动态管理存储和表现方式
[5-7]
部边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南近怀化 市,西邻贵州省铜仁市,北连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 市, 东接湖南省泸溪县南接麻阳县;属中亚热带季 风湿润型气候, 四季分明, 气候宜人;地处云贵高原 东侧的武陵山脉向沅麻盆地过度地带, 因受地质多 期活动的影响, 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 重山迭岭, 岗峦密布;自然条件复杂, 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个复杂系统的生态敏感 性评价是一种多变量分析, 很难凭经验或人工手段 在因素众多的系统中作出科学决策。 本研究应用计 算机信息技术来进行, 采用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软 件是美国环境研究所 (ESRI) 开发的 ARCGIS 软件 [9] , 具体的分析路线 ( 见图 1)。 2.2 生态因子选取 根据研究重点与客观条件 (用地现状、开发目 标、 开发性质等) 从众多的因素中选择对研究地区 , 开发建设影响最大的关键性因素作为调研对象 [10] , 例如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气象、环 境质量、 土地利用、 景观价值、 交通等作为重点对象, 规划方案与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功能区分 土地开发顺序
中国特色景观评价
![中国特色景观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d2a57d3aa00b52acfc7caff.png)
摘要 :
环境评 价的意 义很 像为地球做 “ 体检”, 探究其 “ 五脏六 腑” 的资源是 否健康 , 而景 观评 价是环 境评 价 的重要 一环 , 其 目的是 检视 地球 表层 , 对其 身体 面部 的 “ 美丽 资源 ” 进行 判断评 价。 长久以来 , 人们 重视地 球 的内在资源 , 忽视 或轻 视其表 面资
源, 景观评 价的重要意 义在 于纠正此偏差 。 欧美国家早茌 上世纪中期开始将 国土景
一
感性 景观 评价 与科 学景 观评 价
感性评 价是指 个体 的、 以感 性与经 验为主 的景观评价 。 对 环境与景 观进行 评价并不是 当代新鲜之举 , 而是伴 随人类 文明史开端就 出现的现 象。 每个个体的人每时每刻都 自觉或不 自觉地对其周边的生存环境与 景观 做着判断与评 价, 小到 每天根 据天气变化穿 衣戴帽 ; 大到随着季节 时令改 变春耕秋种等 。 对环 境的这些判 断与评价 大多从 安全、 生 产、 娱乐等方面 出发, 是人们世代 生存 与生活的重要本能与经验 。 感性 的环境与景观评价 也可能超越个 体, 变为家庭 、 族 群或被 更多人认可的认知 经验, 这些 认知 经验通 过口头语言、 文字与 文学、 绘画、 园艺与园林设计、 美学与 哲学等
却主要基于统计学、 数学以
理学 、 , I J 、 理物理学等近当代前 合 交叉学科。
文献记 载的科学景观评 价始于上世纪初 第—次 世界大 战前的德国 。
当时的德国在修建高速公路 时, 考虑行车安全与驾驶舒适性 , 对道 路周边
Abs t r a ct :
L a n ds c a pe as s e s s me n t pl a y s an i m po r t a n t r ol e i n e n v i r o n m en t e v al u a t i on . E n v i r o n me n t e v a l u a t i o n c a n b e t a k e n a s ph y s i c a l e x am wh i ch c o n c e r n s ab o u t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及景观格局分析的国家公园风景资源保育研究——以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及景观格局分析的国家公园风景资源保育研究——以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ddae73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9.png)
第40卷第-期206(年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Vol.40No.IFeb.206(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及景观格局分析的国家公园风景资源保育研究——以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刘思源—,唐晓岚1V>1U,孙彦斐—,李迪强2(-.南京林业大学a.风景园林学院0.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南京710037;2.中国林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2()摘要:以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从生态敏感性评价及景观格局分析的角度,借助AyGIS14.2平台进行多因子空间叠加分析、FRAGSTSTA0.2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综合评判国家公园內部风景资源生态环境以及景观格局现状。
结果表明:神农架国家公园整体生态敏感性处于中度敏感范畴,极高、高生态敏感区域集中且分布有大量风景资源,风景资源保育压力较大;极高、高敏感区域內景观格局破碎化相对严重,与生态敏感性分布呈正相关。
提出风景资源在各级生态敏感区域下的不同生态保育策略。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评价;景观格局;风景资源;保育;神农架国家公园中图分类号:S75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3-7363(2271)02-0122-07dol:7.3969//issn.703-2363.2272.42.0294引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国家公园从大尺度空间层面保护国土风景资源-],同时肩负生态保护与风景资源游憩开发、管理等重任。
风景资源保育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含风景资源清查、分类、资源环境的监测、管理等,良好的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及景观格局是进行风景资源保育的前提。
当前,风景资源保育的研究载体多集中于中小尺度、单一类型保护地[2「0],罕见于国家公园;研究内容多从评估、管理、规划的角度,进行风景资源本底调查、分类分级或价值评定与开发[「0];研究方法局限于与GIS技术相结合的AHP法、风景描述法[-11],从生态敏感性角度,结合景观格局现状综合研究国家公园风景资源保育的案例较少。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c4b10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6.png)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
1、建立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核政府和社会参与的全过程发展,评估人口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质量、社会管理质量和社会文化质量的发展水平。
2、构建以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以全覆盖评估为目标,以社会公众参与为主导,以综合性报告为联系纽带,以数据分析为支持,以促进建设为最终目标的综合评估体系。
3、结合社会发展水平,分层次制定美丽中国指标,建立完善指标体系,把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指标、管理效能指标、社会展现指标和面向未来的美丽中国指标等一一纳入评估体系中。
4、建立完善的指标实施模式及体系,加强指标的实施和评估,推进指标在城市建设中的实施,鼓励和设立社会参与应用,建立全程指标实施制度框架。
5、利用科学技术,运用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视化的指标评估体系,及时有效的进行美丽中国的评估和管理。
基于美景度评价法的北京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基于美景度评价法的北京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美学质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6c6c8d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6.png)
基于美景度评价法的北京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段敏杰;王月容;谢军飞;郭佳【摘要】在全面踏查北京3个代表性城市公园的基础上,选取公园内36个典型植物群落景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物理学派的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其进行美学质量评价,以寻求最佳植物配置模式;并建立美景度与主要景观因子之间的景观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公园36个植物景观美景度值范围为-1.521~1.839,评价值相对较高的为乔灌草复层结构,而其中以乡土树种为主、郁闭度较大、树种组成及色彩数量相对较丰富的植物群落更受群众欢迎;不同群落结构景观美景度体现出乔灌革结构>乔草结构>灌草结构>草坪结构;植物群落景观的郁闭度、生活型构成、树种组成数量对公园景观美学质量影响较大,建立的多元线性评价模型能够较准确的进行公园美景度预测.【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8(018)026【总页数】8页(P45-52)【关键词】城市公园;美景度评价法;绿地景观;植物配置;北京【作者】段敏杰;王月容;谢军飞;郭佳【作者单位】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园林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调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2;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园林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调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2;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园林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调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2;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园林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调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6公园绿地景观因具有景观视觉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是整个城市公园景观乃至城市景观的精髓所在,人们在景观优美的绿地中可以放松心情,这对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完美的绿地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1,2]。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2251f41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4.png)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提升国家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
为了全面评估和监测美丽中国建设的进展,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多个方面,如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城市建设、农村改革等。
首先,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等,以评估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
其次,资源利用方面的指标可以考虑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效率等,以评估中国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在城市建设方面,指标体系可以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节能、交通拥堵等,以评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宜居程度。
此外,农村改革方面的指标可以考虑农民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以评估农村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评估指标体系应注重科学性和客观性,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指标体系应具备可比性和可持续性,以便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的美丽中国建设进行比较和追踪。
此外,评估指标体系还应考虑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见的反馈,以确保评
估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公众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听证会等方式参与评估过程,提供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综上所述,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于推动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正确评估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中国向更加美丽和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参考权重、分级方法、指标量化识别、技术方法、监测系统使用手(一)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参考权重、分级方法、指标量化识别、技术方法、监测系统使用手(一)](https://img.taocdn.com/s3/m/cec4700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d.png)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参考权重、分级方法、指标量化识别、技术方法、监测系统使用手(一)美丽中国建设是以构建美丽中国为目标的国家战略,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科学评估美丽中国建设的绩效,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美丽中国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及参考权重、分级方法、指标量化识别、技术方法、监测系统使用手册。
一、评估指标体系及参考权重评估指标体系应包含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共计二十多项指标。
其中,经济方面的指标包括GD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社会方面的指标包括人均寿命、教育水平、妇女儿童健康等;环境方面的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环境、生态保护等。
每个指标的权重通过专家咨询、多方协商等方法确定。
二、分级方法评估指标分为三级:一级指标是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综合指标,二级指标是分别对应各自方面的指标,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具体分项。
三、指标量化识别为实现指标的量化,需要对指标的具体意义进行解析。
例如,空气质量指标应包含呼吸道疾病死亡率、颗粒物、二氧化硫等多个维度的数据。
每个维度的数据需要规定量化标准,以实现指标的量化计算。
四、技术方法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科学技术手段。
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土地利用状况;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居民出行方式等。
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指标体系的精准度和可靠度。
五、监测系统使用手册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后,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使用手册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录入、程序运行等多个方面,确保监测体系的正常运作。
综上所述,美丽中国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及参考权重、分级方法、指标量化识别、技术方法、监测系统使用手册是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
只有建立科学、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中国考核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美丽中国考核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e402c4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d.png)
美丽中国考核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作为文章的开始,需要对美丽中国考核指标这一主题进行简要的概述。
通过引言,读者能够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对接下来要讨论的具体问题有所期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
然而,这样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环境上的问题,例如污染和生态破坏。
因此,为了维护和保护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美丽中国的概念被提出。
美丽中国,顾名思义,即是指希望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使中国更加宜居和美丽的愿望。
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来衡量和评估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成果。
本文将重点讨论美丽中国考核指标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对未来美丽中国发展的展望。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美丽中国的概念和意义,并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接下来,本文将从美丽中国的定义和美丽中国考核指标的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讨论,以期给读者带来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文章结构从整体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概述和目的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需要对"美丽中国考核指标"这个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引起读者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提到"美丽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发展目标,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介绍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目的和内容安排,使读者对文章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需要对"美丽中国考核指标"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详细阐述。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美丽中国的定义:解释"美丽中国"的概念,介绍与"美丽中国"相关的国内外发展经验和理论,说明"美丽中国"的内涵和重要性。
2. 美丽中国考核指标的重要性:详细介绍和分析"美丽中国考核指标"对于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重要性。
美丽中国建设理论与评估方法
![美丽中国建设理论与评估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c8237b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c.png)
目录分析
《美丽中国建设理论与评估方法》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为我 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美丽中国建设理论框架与评估体系。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理论和实践,为推动生态文明建 设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理论与评估方法》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装帧精美,排版清晰,读起来非常舒适。圆脊精装的包装也非常精 美,给人一种高端、大气的感觉。这本书的定价也非常合理,手机专享价更是让 人心动。这样的好书,不仅值得一读,更值得收藏。
阅读感受
《美丽中国建设理论与评估方法》这本书让我对美丽中国建设有了更加全面、 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为我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实践指导。我相信,在这本书的指导 下,我们一定能够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中国。
精彩摘录
“评估美丽中国建设成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估体系。 这个体系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改善,也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要 考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精彩摘录
这段文字指出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立评估体系的 基本原则和要求。这一体系不仅要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要能够全面反映美丽 中国建设的各个方面。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理论阐述非常清晰。作者们从多个角度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目 标、任务、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对美丽中国建设有了更加全面、深 入的认识。同时,作者们还结合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许多具 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观点,让我深感受益匪浅。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实践指导非常具体。作者们不仅从宏观层面对美丽中国建设进行了 规划,还从微观层面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任务、措施、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 详细的阐述。这些实践指导对于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 指导意义。通过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 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美丽中国建设中 来。
吉林省中部农业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吉林省中部农业区生态敏感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192a13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c.png)
吉林省中部农业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刘吉平ꎬ任 晴ꎬ徐艳艳 ∗ ꎬ张 丽ꎬ范 娟
( 吉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ꎬ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借助 GIS 空间分析技术方法ꎬ选取高程、坡度、土壤侵蚀风险、NDVI、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方式 6 个
指标ꎬ对吉林省中部农业区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农业区生态敏感性指数普遍较低ꎬ大
价法为主ꎬ但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ꎬ敏感因子的选择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尚存在主观性. 常
用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变异系数等 [1 ̄12] . 其中ꎬ层次分析法因其理论成熟ꎬ计
算简便ꎬ易引入专家知识等特点ꎬ在生态敏感性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以吉林省中部农业区为例ꎬ借助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空间技术方法ꎬ从地质风
表 2 各指标权重
Tab. 2 Weight of each index
敏感因素
敏感因子
权重
权重排序
地形条件
高程
0. 064
6
0. 178
3
0. 132
坡度
侵蚀风险人类活动ຫໍສະໝຸດ 土壤侵蚀风险NDVI
0. 225
0. 087
道路缓冲区
0. 314
土地利用方式
4
2
5
1
2. 2. 3 综合评价模型
获得各因子的权重后ꎬ在 ArcGIS 10. 5 平台下实现多因子复合分析ꎬ得到吉林省生态敏感性综合评
域比较平坦ꎬ不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66. 42% ꎻ中度敏感区的比例约占 26. 05% ꎻ极敏
感和高度敏感区面积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7. 52% ꎬ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桦甸市和永吉县交界处.
《2024年基于GIS的北京长城文化带生态敏感性评价》范文
![《2024年基于GIS的北京长城文化带生态敏感性评价》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ff288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9.png)
《基于GIS的北京长城文化带生态敏感性评价》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其独特的长城文化带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北京长城文化带的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保护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北京长城文化带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对这一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生态环境现状,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GIS技术,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北京长城文化带的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卫星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
四、研究区域与数据预处理本研究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研究区域,选取了该区域内多个关键地段进行重点研究。
首先,对数据进行空间投影转换、坐标系统一化等预处理工作,以便进行后续的空间分析和评价。
五、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构建了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等多个方面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类型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等;人文因素则主要考虑历史文化遗迹、人类活动等。
六、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与结果分析基于GIS技术,运用空间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各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
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发现北京长城文化带内不同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部分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较高,需要加强保护。
七、结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北京长城文化带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差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对于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应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限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对于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展人类活动,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浅谈风景园林建设中“低碳理念”的实践途径 傅丽华
![浅谈风景园林建设中“低碳理念”的实践途径 傅丽华](https://img.taocdn.com/s3/m/283343dff78a6529657d5399.png)
浅谈风景园林建设中“低碳理念”的实践途径傅丽华发表时间:2019-04-19T10:45:25.8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傅丽华[导读]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
杭州城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4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
因此,风景园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满足现代人的实际需求,必须要将低碳理念积极融入到实际建设中去,围绕低碳理念的定义展开分析,阐述其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的应用,以期为日后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低碳理念;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化引言在建设风景园林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外在因素影响,不能全部依据主观意识实施作业,一定要用带有前瞻性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不但要确保低碳观念在现实工作中的利用,还要满足现代风景园林构建的自身性能以及多样化目标。
1 低碳风景园林的内涵目前,对于低碳的概念,已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CO₂为主)排放。
但何谓低碳城市,学术界争议纷纷,对于低碳风景园林的内涵,尚未有明确的定义。
鉴于“低碳”的核心内涵是围绕如何控制碳排放量而展开,因此“低碳风景园林”可定义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在风景园林建设中涉及设计、施工、管护及更新各阶段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科学运用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低碳经济学等理论方法,通过基线设定和全过程严格计量,使风景园林建设在满足生物多样性、景观美学性和经济效益性等基础上,实现城市碳减排的基本目标。
与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园林相比,低碳风景园林在满足赏景、游憩、生态等各项功能的基础上,还需要严格计量和控制风景园林建设中的CO₂排放量,并最大限度地增加碳汇。
2 低碳理念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现状站在广义的角度来看,风景园林建设在吸收低碳理念之后,在诸多方面都收获了较多成就。
景观敏感度及其阈值评价研究
![景观敏感度及其阈值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9728f070740be1e650e9a7c.png)
景观敏感度及其阈值评价研究俞孔坚(本文发表在:地理研究,1991,10(2):38-51)提要:景观敏感度是景观被注意到的程度的量度,景观阀值是景观对外界干扰的抵御能力的量度,它们是风景旅游区景观保护规划的基本依据。
以南太行山峡谷景观为例,文章探讨了景观敏感度和景观阀值的评价原理与方法,以及基于这两项评价的景观保护规划。
主题词:景观敏感度景观阀值"破坏性建设"是目前风景旅游区所面临的严重问题[1-4]。
景观(包括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的保护无疑是利用的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保护才是合理的,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协调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将景观敏感度与阀值作为景观保护和建设规划的基本依据,并以南太行山王相岩风景区峡谷景观为例,对景观敏感度及景观阀值的评价原理、方法和操作程序以及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的景观保护规划作了探讨。
一、景观敏感度评价原理与方法景观敏感度是景观被注意到的程度的量度[5,6],它是景观的醒目程度等的综合反映,与景观本身的空间位置、物理属性等都有密切关系。
显然,景观敏感度较高的区域或部位,即使轻微的干扰,都将对景观造成较大的冲击,因而应作为重点保护区。
如何科学地对景观敏感度进行评价,为合理地进行景观保护提供依据,是我们讨论的中心。
下面先对影响景观敏感度的各个因素进行单独分析,然后再综合讨论景观敏感度的定量及分级分布图的制定。
值得一提的是,以下讨论的具体评价的操作程序是可以利用计算机及地理信息系统来辅助完成的,在效率和精度上都将不成问题,所以我们主要侧重于原理及方法的讨论。
(一)相对坡度与景观敏感度显然,景观表面相对于观景者的视线的坡度(0≤α≤90°)越大,景观被看到的部位和被注意到的可能性也越大,或者说,要想遮去景观(如通过绿化或其它掩饰途径)就越不容易。
同理,在这样的区域内人为活动(如旅游设施建设、修路等)给原景观带来的冲击也就越大。
景观敏感度评价在城市景观保护和规划的应用
![景观敏感度评价在城市景观保护和规划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5970e0c10a6f524ccbf8594.png)
摘 要: 介绍了景观敏感度的定义及运用地理信 息系统作为评价景观敏感度的技术手段的优势和步骤, 并以山东威海为
例进行景观敏感度评价, 确定研究范围 内的景观敏感区域, 以期促进城市意向在城市规划中 的应用。
关键词: 景观敏感度, 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意象, 观测源
中图分类号: T U 984. 119
第 35 卷 第 24 期 20 0 9 年8 月
山西 建筑
SHA N XI AR CH ITECTU R E
V ol. 35 N o. 24 A ug. 2009
# 5#
#规划#建筑#
文章编号: 1009-6825( 2009) 24-0005- 02
景观敏感度评价在城市景观保护和规划的应用*
章 晶晶
可进入的城市中标志性 建筑物, 包括 最高最大 的建筑、 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和景观、建筑设计创意最有特色的建 筑、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象征意义的建筑等
观测点
路径
观察者习惯的移动通道( 可根 据道路 的级别、日常交 通 的繁忙程度选择连接旅 游景观的 交通线、城市 中轴线、
迎宾大道、步行街等) 。路线作为潜在游憩路线( 自行车 观测路径 廊道, 步行道, 航道) 的意义
边界 山体、水域景观边线如环山游憩线、海岸线、滨水带等
刘公岛是最重要 的视觉 焦点, 同 时也是 观看 城市最 重要 的视点 。 在这些最引人注 意的区域 中的 人为建 设活 动最有 可能 改变 整个 城市的形象, 因而应重点保护。
3 结语
目前, 城市 意象的研究已经成为 获取与城市设计和 城市规划 相关的 社会数据时的三个常用方法之一, 但是将 研究结果 用于实 际操作 中还存在着诸多实际问题[ 10] 。本文在 利用地 理信息 系统 进行视觉敏感度分 析时, 依 据城市 意象 原理, 选取 意象 性较 高的 点和路径进行计算, 得 到城 市视觉 敏感 度分 区图, 从而 应用 到规 划中, 是基本可行的, 这也 是城 市意象 在城 市规划 应用 的另 一个 尝试。 参考文献:
美丽中国建设在长三角地区的实践研究
![美丽中国建设在长三角地区的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c22b18fb0717fd5370cdc0e.png)
三、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介绍 (一)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7,10] 结合本文研究的 实际内容,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择经济、 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 3 个子系统层的 27 项指标, 构建“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表 1)。 表 1 中,经济子系统层主要反映长三角地区 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 选取人均 GDP、三产占比、居民人民币储蓄存 款余额、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 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化水平等 8 个指标进行衡量;社会文化子系统层主要反映长 三角地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程度 与生活水平,是社会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集中体 现,选取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
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三角地区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经济实力强劲;
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 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仅浙江省和江苏省的国家
中国”。此后,“美丽中国”作为一个热点词汇引 历史文化名城就有 22 个;生态环境良好,是著
起了学术届的广泛关注。在理论研究方面,万俊 名的生态宜居地区,对长三角地区进行“美丽中
人、潘家华等从各自学科出发讨论了“美丽中国” 国”建设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
所蕴含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意义;[1] 张文斌、颜毓 将以长三角地区 30 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包括经
洁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提出了生态文 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 3 个子系统的“美丽中
明建设的策略;[2] 祝小茗则从五个维度对“美丽 国”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
子系统层 经 济 子 系 统
社 会 文 化 子 系 统
生 态 环 境 子 系 统
基于GIS的旅游古镇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
![基于GIS的旅游古镇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588822eda38376bae1faece.png)
基于GIS的旅游古镇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作者:李巍郭莉盼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03期摘要以蘭州青城古镇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AHP分析法,从土壤侵蚀敏感性、水环境敏感性、生境敏感性3个方面展开,共选取5个生态子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城古镇的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结果显示:青城古镇的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空间分异较大,呈北低南高的分异特征。
全域综合生态敏感性分为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与高度敏感区3个等级,各区面积占比为32.51%、25.62%、41.87%。
研究显示,青城古镇生态敏感性程度受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度与水系3类因子影响较大;镇域北部黄河谷地与南部黄土梁峁山区周围敏感性较高,而北部中心镇区周围及西南部五大坪附近敏感性较低。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GIS;空间分析;青城古镇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1)03-0076-05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3.021AbstractThestudytakesQingchengTownofLanzhouCityasthestudyarea,applyingGISspatialanalysisandAHPanalysismethod.Then,selectsatotaloffiveecologicalsubfactorsfromthethreeaspectsofsoilerosionsensitivity,waterenvironmentsensitivityandhabitatsensitivitytoconstructanevaluationindexsystem.Finally,conductsacomprehensiveanalysisandevaluationoftheecologicalsensitivityofQingchengTown.Theresults showthattheecologicalsensitivityoftheQingchengTownisgenerallyhighandreflectsthespatialdifferentiati oncharacteristicsofthenorthlowandsouthhigh.Theecologicalsensitivityofthestudyareaisdividedintothree grades:mildlysensitive,moderatelysensitive,highlysensitive,respectivelyaccountingfor32.51%,25.62%and41.87%ofthetotalstudyarea.TheresultsshowthattheecologicalsensitivityofQingchengTownis greatlyaffectedbythreefactors,suchasgeomorphology,vegetationcoverageandwatersystem.ThereisahighecologicalsensitivityaroundtheYellowRivervalleyinth enorthandtheloessridgemountainareainthesouthofthetowndomain,however,theecologicalsensitivityislowaroundthecentraltownareainthenorthernpartofthetownandnearfivebigdapi nglandinthesouthwest.KeywordsEcologicalsensitivity;GIS;Spatialanalysis;QingchengTown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2月第37卷第1期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Vol.37No.1Feb.,2014基于景观敏感性视角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权重分析傅丽华1,2,李晓青1*,凌纯1(1.湖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中国长沙410081;2.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中国株洲412007)摘要指标构建是“美丽中国”评价的关键.从景观敏感性及景观功能尺度角度,提出了指标选取方法与原则,明确了景观敏感性评价思路,并以长株潭核心区为例,开展了基于主体功能分区背景下的评价指标权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景观功能指数存在明显差异,体现了景观功能的重要性及景观敏感性程度.一般开发区的景观功能指数为1.5,是主体功能区中数值最高的;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景观功能指数值最低,为0.39.关键词景观敏感性;评价指标;权重;美丽中国中图分类号K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2014)01-0001-05Analysis on Landscape Sensitivity IndicatorsWeight of“Beautiful China”EvaluationFU Li-hua1,2,LI Xiao-qing1*,LING Chun1(1.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412007,China)Abstract Index construction is a key problem in“Beautiful China”evaluation system.The principles of evaluation index selection are proposed based on sensitivity and function measure of landscape.According to the case study in the core area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the indicators weight study in major functional areas was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icator weight of different major functional areas is in different level of landscape.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landscape function in general development zone is1.5,and the minimum value of the landscape function in optimization and focus development zone is0.39.Key words sensitivity of landscape;evaluation index;weight;Beautiful China“美丽中国”概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中首次提出,是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结合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趋向的全新理念.“美丽中国”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对“美丽中国”建设状况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则是衡量“美丽中国”建设水平的关键.国内学者对“美丽中国”的研究起步于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从2012年开始研究日趋活跃,相关研究成果激增,陆续有相关学术文献从生态文明视角对“美丽中国”的内涵、建设理念、建设框架等进行了相关论述.主要是从概念的多种内涵、制约因素及建设实现途径的相关论述,以及对“美丽中国”多种意义的论述等[1-6].从现有相关研究分析,涉及到“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还非常缺乏.王金南等对“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设计[7],提出了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的基本思路,以*收稿日期:2013-08-2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2YJAZH016);湖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开放基金资助项目*通讯作者,E-mail:lixiaoqing1919@126.com2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37卷及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的构想,该研究思路基本可行,但还未涉及到实证研究层次;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美丽中国”研究所甘露等通过构建5个维度56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8个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8],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对我国各省区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构建了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进行定量评价,但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空间联系和差异性考虑不足.总体看来,国内关于“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还未形成较为一致的指标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国外学者目前未涉及该研究领域,仅有部分中国学者关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性的研究在国外文献发表.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空间差异大,并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且可用土地资源短缺,根据《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显示,我国60%以上的国土面积为生态环境脆弱区.按照现有思路构建以行政区为单位的美丽中国建设程度评价,显然不能较好地体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反而让行政区划成为区域生态建设水平评价的一种刚性约束.因此,本研究以基于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为空间背景的区域差异性为主线,提出了基于区域景观敏感性视角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权重研究的关键问题,考虑不同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复杂性与限制性,从地理学及生态学角度并结合不同主体功能分区的特点对我国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评价,以期更好地发挥该评价体系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及“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1指标选取方法1.1相关概念1.1.1景观敏感性景观敏感性是指区域自然和人为活动相互作用对景观特征变化的影响程度.通常情况下,景观类型均能反映生态环境的显性特征,生态环境越敏感,生态系统的某一功能越容易发生变化,且景观变化是生态系统环境发生一定程度变化导致的结果.David(2004)指出,在对空间斑块的景观敏感性格局分析表明,多数的景观斑块描述指标随研究主题、空间分析区域的差异及变化而表现出相应的景观敏感性[9].1.1.2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概念在2005年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2006年全面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2010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功能分区做了相应的规划.相关研究集中在2007—2011年间,有众多学者对功能区划分、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引导和约束调控等进行了分析[10-15].1.2指标选取原则1.2.1指标选择的系统性、层次性原则系统构成要素多,相互作用广,且包含了土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等多方面的组成要素.在进行景观敏感性评价时,要根据系统的层次结构分解为层次分明的若干子系统.1.2.2评价区域选择的尺度特征原则尺度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区域景观敏感性分析的关键.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具有明显的尺度特征,选择合适的分析尺度对具有景观敏感性的因子进行分析,才能凸显特征尺度的判别优势,得到科学的评价结果.1.2.3指标选择的敏感性原则根据景观格局变化特点及景观格局分析结果,得出不同类型景观的生态特征与结构功能特征,并确定景观格局变化的敏感性因子,分析并得出各因子的作用机理.1.2.4指数权重的区域性原则在确定指标体系模型的相关指数权重时一定要考虑景观变化的区域性差异,以及同一评价指标在不同区域的敏感性差异,以尺度相关性与敏感性高的因子为主要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2景观敏感性评价思路现有“美丽中国”相关评价对区域系统的复杂性、多因素关联性、区域差异性等特点分析不足,依据国土空间与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景观敏感性差异,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将对优化现有功能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傅丽华等:基于景观敏感性视角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权重分析2.1景观敏感性系数确定景观格局分析指数能反映斑块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而景观变化受自然及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的共同影响及作用.在人为活动影响强烈的区域,景观优势度、多样性、形状特征等均会受到影响.相关研究表明,社会经济驱动力、土地利用结构等与部分景观格局指数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景观格局指数中CONTAG (聚集度指数)、SHDI (Shannon 多样性指数)、DI (优势度指数)、LPI (最大斑块指数)、LSI (景观形状指数)等5种景观格局指数与驱动因子呈现高度的景观敏感性[16].以CONTAG 、SHDI 、DI 、LPI 、LSI 等5种景观格局指数与景观类型变化的相关性为依据,构建景观敏感性分析模型[17-18]:S i =(V j -V i )/V i (C jk -C ik )/C ik .(1)S i 为i 类景观的敏感系数,i 和j 代表景观变化前后状态,V i 、V j 表示研究区总体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值,C ik 、C jk 代表景观结构变化引起的相应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值.若S i >1,表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大于景观变化的影响程度,表明该系数具有弹性,该类景观的敏感性值较差;若S i <1,表明结果缺乏弹性,景观敏感性较强.根据2000—2008年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及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情况,并参照作者前期研究成果[18],运用公式(1)计算得到相关结果,见表1.表12000—2008年长株潭核心区各景观类型的敏感性系数Tab.1Sensitivity of landscape index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core area from 2000to 2008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0.970.300.860.3512.368.942.2景观敏感性评价尺度选择不同学科对尺度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尺度问题在其相应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对尺度的效应、尺度选择以及尺度转换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尺度在地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地理学研究对象表现出明显的尺度依赖性或尺度转换特征.美丽中国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是区域景观及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由于土地既是地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的综合体,也具有景观、仓储、生态、生产等多种功能,自然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变化是区域景观生态功能改变的最直接原因.由于各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的作用尺度不同,其特征研究尺度的选择也不同.例如,小尺度影响因素中的土壤类型、气候、水文以及个别土地使用者的行为偏好等;较大尺度影响因素中的土地政策、土地投入产出效率等均对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19].由于小尺度的影响因子在较高尺度等级分析中容易被忽略,而大尺度研究中的影响因子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小尺度范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在区域景观分析中就需要考虑特征尺度.区域景观变化具有多尺度敏感性,尺度变化是一个负向指标,特征尺度越大,景观敏感性越弱.2.3景观功能指数构建不同区域及景观的景观敏感性存在差异,对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景观功能指数是反映一定区域景观敏感性及景观结构与功能的综合指数,也是美丽中国评价的重要参数.本研究主要依据景观敏感性系数及特征尺度变化共同确定景观功能指数,景观功能指数是一个权重值,反映了该指标在“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程度.L i =F i ∑ji =1K ij 1S ij ,(2)F i =1V 2i.(3)(2)、(3)式中:L i 为i 区景观功能指数;K ij 为i 区j 类景观权重值;S ij 为i 区j 类景观敏感性系数;F i 为i 区景观功能尺度变化系数;V i 为标准化处理后的i 区景观尺度特征度量值,也称尺度变化系数.3第1期3基于景观敏感性的“美丽中国”评价实证3.1研究区概况长株潭核心区总面积为8642.1483km2,是长株潭城市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增长潜力很强,近年来经济社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城市群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对协调快速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关系,构建现代化和生态型城市群提出了更高要求.湘江干流是区域南北贯通的重要景观廊道,区域地貌类型多样,长、株、潭3市城区和若干紧密关联的周边组团构成的多核城市群,共同承担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针对长株潭核心区开展“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有助于区域国土资源优化开发,提升区域“美丽中国”建设水平.3.2评价尺度选择作者对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20],得出了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多尺度敏感性的结论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长株潭3市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尺度最小,为1980m;3市的城市建成区的特征分析尺度为3300m,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利用单一,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尺度敏感性最差;而在3市的边缘区,在城乡共同影响以及自然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下,尤其是自然因素驱动为主的区域,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的尺度敏感性最高;以自然景观为基底的长株潭核心区生态绿心区域,由于人为因素干扰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自然景观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小,因此尺度值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其特征尺度为3060m[20].基于主体功能分区背景的考虑,参照朱翔等人对湖南省主体功能分区的研究成果,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景观功能尺度变化系数[21].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的景观功能尺度变化系数与长株潭3市的城市建成区的特征分析尺度值3300 m负相关,一般开发区的景观功能尺度变化系数与长株潭3市的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分析尺度值1980m负相关,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与生态绿心区域的特征分析尺度值3060m负相关.以一般开发区尺度度量值为参照,若该区尺度功能变化系数V i=1,其景观功能系数F i也为1;依此得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Fi =0.36;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Fi=0.42.3.3评价结果分析研究选择了长株潭核心区3个典型样地进行分析(注:数据来源于2008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3个样地分别代表景观类型及功能具有明显差异的主体功能区类型.将各项数值代入公式(2),得到了不同主体功能分区背景下的景观功能指数,计算结果见表2.表2不同主体功能区景观功能指数Tab.2The function index of landscape in different main function regions主体功能区类型实证区域景观敏感性系数及比重林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景观尺度功能系数景观功能指数一般开发区样地10.97/0.440.86/0.030.35/0.3512.36/0.191 1.50优化和重点开发区样地20.97/0.050.86/0.030.35/0.3312.36/0.590.360.39限制和禁止开发区样地30.97/0.400.86/0.130.35/0.3712.36/0.080.420.68 3.3.1不同主体功能分区的景观功能指数有明显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看,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景观功能指数差异体现了景观功能的重要性.一般开发区的景观功能指数值为1.5,在各主体功能区中数值最高,体现了该区域多种功能中景观功能维护的重要地位;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景观功能指数值最低,为0.39.3.3.2景观功能指数值是基于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美丽中国”评价的重要指标构成景观功能指数是区域“美丽中国”评价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美丽中国”评价的内涵以及景观结构与功能的整体要求,对不同主体功能分区背景下的景观功能进行划分.从区域景观敏感性特征角度关注指标的构成及指标重要性,也是进一步确定该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权重的重要依据.4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37卷傅丽华等:基于景观敏感性视角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权重分析3.3.3景观功能指数变化对区域“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意义依据景观功能指数构建及实证结果,“美丽中国”建设路径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策略.由于一般开发区的景观功能指数最高,景观敏感性最强,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应重视其景观功能的发挥,减少景观结构及功能的破坏;而优化及重点开发区的景观敏感性差,景观功能指数低,应突出发挥该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4结语景观功能指数是“美丽中国”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美丽中国”建设路径选择的主要依据.作者在景观功能指数构建过程突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景观敏感性差异,也反映了区域生态功能的差异,但由于“美丽中国”评价指标选取的多样性以及强烈的区域差异性,选用同一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进行评价仍可能出现评价结论的多样性.由于美丽中国整体评价指标构建的复杂性,景观功能指数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确定还需整体分析,如何把握“美丽中国”的实质内涵,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参考文献:[1]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 ].理论界,2013(1):62-64.[2]侯佳儒.“美丽中国”的法治内涵[J ].环境经济,2013(4):19-22.[3]王茹.“美丽中国”的经济学意义[N ].中国经济时报,2013-02-16(2).[4]向云驹.“美丽中国”的美学内涵与意义[N ].光明日报,2013-02-25(3).[5]刘权政.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1):11-14.[6]亚夫.“美丽中国”的五重经济与社会含义[J ].环境经济,2012(12):64.[7]王金南,蒋洪强,张惠远,等.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设计[J ].环境保护,2012(23):14-18.[8]甘露,蔡尚伟,程励.“美丽中国”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建设水平评价———基于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的比较研究[J ].思想战线,2013(4):143-148.[9]DAVID J B B ,KEVIN W ,FRANK S ,et al .Sensitivity of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 to input data characteristics on real land-scapes :implications for their use in natural disturbance emulation [J ].Land Ecol ,2004,19:255-271.[10]张晓瑞,宗跃光.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6):41-45.[11]孟召宜,朱传耿,渠爱雪,等.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思路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139-144.[12]方忠权.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6):29-33.[13]王昱,丁四保,王荣成.主体功能区划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地理学依据[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1):17-21.[14]刘传明,曾菊新.区域空间供需模型与空间结构优化途径选择———功能区建设的科学基础[J ].经济地理,2009,29(1):26-30.[15]赵军,刘高焕,傅新.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4):489-494.[16]傅丽华,何燕子,朱云.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驱动因子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35(5):85-89.[17]徐立,刘少博,刘云国,等.湘中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长沙市为例[J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8):1788-1792.[18]傅丽华,谢炳庚,张晔,等.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J ].自然灾害学报,2011,20(2):96-101.[19]王文刚.区域间土地利用功能置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20]傅丽华,谢炳庚,何燕子,等.基于小波分析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尺度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2012,32(1):60-65.[21]朱翔,贺清云,徐美.长株潭城市群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59-62.(编辑王健)5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