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研讨稿27
第一次集中培训研讨稿
![第一次集中培训研讨稿](https://img.taocdn.com/s3/m/1078e5c72e3f5727a5e962df.png)
《去年的树》研讨稿
哈尔滨市育民小学校郭颖
听了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一课,深深折服于王老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王老师对这篇文本的解读,并没有被大众价值体系所营造的价值左右,而是运用自身生命经历对翻译文本进行了二度创作,将其核心价值定位在爱的主题上。
正是因为爱,才有鸟与树之间息息相处的和谐;正是因为爱,才有鸟与树海誓山盟般的自我约定;正是因为爱,才有鸟对树孜孜不倦地爱的追寻;正是因为爱,才有鸟在烛光的摇曳中对树生命影子的凝视。
爱给予了这个故事以更深的内涵,爱让这个故事绽放出更摄人心魄的魅力。
王崧舟老师给予这节课另一个注解在于其对于文本独到语言的解读。
整篇文字以简朴语言叙述着一个简单却是至纯的故事。
用王老师的板书来说,没有写外貌却感受着特别,没有写表情却让人浮想联翩,没有写心理却让人忧伤。
王老师一直引领着学生在浅近语言的丛林中不断穿越,体悟用浅近叙述丰厚的文本密码。
正是有了这样独特的、深层次的解读,才有了这样精彩的课堂,感谢王老师、感谢小语教研室为我们提供的这次机会。
《去年的树》启示、研讨稿、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启示、研讨稿、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df06451711cc7930b71600.png)
作业一:《去年的树》听后有感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我又一次被经典的童话所深深地打动,至今,我的耳边还回荡着那首凄婉的歌,心中还充满着挥之不去的哀伤。
我想,这应该就是经典的魅力吧!有人说,童话是通往孩子心灵的一扇门,推开这扇门,我们能看到真、善、美,感受到无穷的希望与梦想。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
整篇童话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全文无华丽的词句,只用白描的手法叙事,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
管老师的这节课条理清晰,主线十分明朗。
整个课堂,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认识,有统揽全局的大气,也有精雕细刻的细腻。
老师引领孩子们通过反复品味、真情朗读、想象画面,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鲜活的童话世界,让他们领略了童话的至美与至善,获得了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享受。
而这一切,都源于管老师对文本的深挖细掘,多元解读。
下面重点谈一谈杨老师多层次、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一、在字词间体味情感本文虽然浅显易懂,然而许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如“天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这样的朋友吗?体味到鸟与树的真挚情谊。
如“两飞”——离别时的慢慢飞,边飞边回头,一飞一徘徊,体味到鸟的难受与难舍难分。
而为相见时的飞,体味到鸟儿为实践诺言的坚定决心。
再如“两看”——从第一个看,解读出了鸟儿的大吃一惊、疑惑不解,甚至绝望伤感;第二个看,是一种不舍和理解,为树的归宿而难过悲伤。
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使静态的文本灵动起来,学生于平静之中见波澜,在平淡之处悟深意,倾听了文本发出的最细微最动人的声响。
二、在空白点演绎画面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本文大量的空白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新空间。
管老师因文释道,拓展学生的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于是,文本的视界开阔了,境界上升了。
几处精彩画面仍历历在目:①鸟儿与树幸福相处;②鸟依依不舍地飞去;③鸟儿焦急万分地寻找树;④鸟与树的真情告白。
最为巧妙的是鸟与树的真情告白这个环节,杨老师抓住了本文最耐人寻味,最体现作者思想,最有深意的地方——鸟儿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去年的树》评课稿4篇
![《去年的树》评课稿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c600e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1.png)
《去年的树》评课稿4篇《去年的树》评课稿4篇《去年的树》评课稿19月26日是我们周三的听评课研讨时间。
由于其他工作我遗憾地错过了颜老师精彩的课堂,但也准时地听取了其他语文老师对颜景军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的高度评价。
由此我深深感悟到,颜老师的课越来越有内含,越来越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爱。
她的温柔似水,丝丝入耳,深入人心,听颜老师的课就像是听故事,有趣、自然、舒服、亲切。
颜老师能在课堂上不急不拘,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到位,比如:让学生自主探究读课文时,恰如其分地提醒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说自己在读中的感悟,并在读书过程中提醒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
由此看来颜老师的课堂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颜老师的课以朗读贯穿课堂,而且整堂课在读的过程中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以及大量想象的空间,想象鸟儿与树的样子,想象鸟儿给树唱歌,树听鸟儿唱歌,把鸟儿一次次寻找树的焦急心情,让学生在读与悟的过程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颜老师设计的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角色,这更易于让学生体会文章“珍惜友情,信守诺言”的情感。
如果朗读时颜老师安排鸟儿让一人朗读,那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心情,是否会表现的更强烈呢。
《去年的树》虽是一篇简短的童话故事,里面却蕴含了“珍惜友情,信守诺言” 的深刻道理。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去年的树》评课稿2《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少许的伤感色彩,赞美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
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
黄老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一、情感主线简明,教学版块清晰有层次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
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研讨
![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研讨](https://img.taocdn.com/s3/m/6298edf2960590c69fc37601.png)
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研讨马玉秋:我认为王老师从来没有想过能把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可以解读出如此丰富的语言运用技巧。
课堂充满诗意,听着,看着,仿佛欣赏一出优美动人的音乐剧,结构分明,旋律优美,语言动人。
让我由衷的感叹:语文,真是一门触碰心灵的艺术。
刘丹: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就是运用。
语文是基础,是底色,文本中语言文字、思想感情、文本形式(怎么写)、文本内容(写什么),要有一个内容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完整过程。
《去年的树》完整的诠释了这一概念。
回望,课堂中三次练笔后,王老师三次将学生的感受一一列举在黑板上,又三次一一擦去,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不写”的佳妙,当黑板上只留下三次书写的“平淡”与“深厚”还有一个大大的空白的框,孩子们已不难理解这想象补白的作用,这“平淡到底”的深情。
可以说,《去年的树》鲜明地呈现着新美南吉简洁素朴的文风,那淡淡的文字纤细、含蓄、克制,萦绕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超越忧伤的强大力量。
王老师的教学正是紧紧扣住这一点,整堂课也像一曲婉转的歌,简洁清明,情理交融,气韵流淌。
宫立英:这是我听过的所有名师中,感受最深的一节课。
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心灵的触动,是思想的激越,还有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在这节课上,没有教法的生硬传授,也没有说教的感悟引领。
有的,是对课标的深刻理解实践,是对学生的带领指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课堂中,带着学生读中感悟,收获体验,学习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学习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练习对语言文字的驾驭。
让人不禁爱着他上的课,爱着他对于语言文字解读,爱着他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深厚功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会继续以名师为榜样,修炼自我,提升自我!。
直属兆麟刘焕梅《去年的树》交流研讨稿
![直属兆麟刘焕梅《去年的树》交流研讨稿](https://img.taocdn.com/s3/m/50500483581b6bd97e19ea40.png)
《去年的树》课堂教学实录与品读一、于平淡中品味天天相伴的美好师:《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读一读?(屏幕出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生:(朗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师:读得真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生:(朗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师:读得真棒!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
多好的朋友,多好的日子,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预备,起——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直接入题,干净、简洁。
像新美南吉的文字,多一句都不肯,少一句也不行。
“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故事就这样淡淡道来,课堂也这样平平展开。
】师: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生: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
师: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他猜想了季节的不同。
生: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人物心情的不同,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真好!谁还有不一样的猜想?生:可能在早上,可能在晚上。
师:也有可能。
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晚上。
那么,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当中的哪一个词语猜想出来的?生:我在“天天”这个词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个“天天”,一起读——生:(齐读)天天。
师:再读——生:(齐读)天天。
师:两个“天天”。
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
(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去年的树》研讨稿
喜欢王老师的从容不迫、沉稳大气,主要表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
面对学生,他耐心倾听学生的朗读,学生的表达,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在课堂上,王老师安排了学生练笔的时间,每次练笔时间充分。
喜欢王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黑板上的板书都来自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是正确的答案,如:学生在交流“鸟儿”的提示语时,一生说:鸟儿肯定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
请等着我吧!”这种对学生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最好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三维目标“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而王老师教学的高明之处正是他的“融合”艺术。
相信在《去年的树》听课现场的老师,没有不被王老师的“融合”教学艺术倾倒的。
诗意不是单纯的诗意,训练不是单纯的训练,王老师能够把这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一切就行水到渠成,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