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
文化是指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 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文化包括衣、食、 住、行等用物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举止言 谈等交际方式,以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 文学艺术、风俗传统和科学中的思想方法等。
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
1、社会文化
文化因素在个体社会化早期就已经为其打上深深 的烙印并影响他今后的一生。有关的文化要求和文化 标准已经浸润到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中去了。所 以文化常常以一种不自觉的方式存在并影响着青少年 的社会化,并具有连续性。尽管对于所有具体的文化, 每一代的承担着完全不同,但它都会作为独一无二的 文化实体而存在下去,都会代代相传。
(二)交往需要
网上交往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平等性等 特点,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更直 接的和更隐蔽的交流空间。
一、青少年的上网心理
• (三)情感宣泄 • 青少年上网通过聊天可以进行宣泄
、逃避和解脱,网络交往的快捷性、方 便性可以使人们快速交流情感的需要得 到满足。 • 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感情生活”内 容占16.7-33.3%
人一出生其实与其他动物没有本质区别,除 了本能的反应和生理的需要外几乎没有社会文化 生活的内容,是“自然人”或“生物人”。经过 社会化过程,人开始转变成具有社会特性的“社 会人”。在这个过成中,个体要学会适应社会, 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并形成自己的独 特的行为方式。转化的首要条件是个体必须身处 社会环境并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 联系。否则个体的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年龄越 小受到的损害就越大,损害带来的后果也就越难 逆转。
三、青少年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二)犯罪
据调查,未成年人初犯的平均年龄已由80年 代的16岁提前到90年代的14岁;青少年犯罪中 70%左右是团伙犯罪。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中25%来自不完整家 庭。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个体因素 2、家庭
3、学校
4、社会
三、青少年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三)自杀 自杀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复杂作用的结果。 外部原因:竞争激烈,家长要求太多、期望
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
(四)同龄群体因素
同龄群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成中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
1、同龄群体的社会化作用是无意识地进行 的
2、在同龄群体中,青少年能充分享受自由 权利
3、同龄群体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 4、同龄群体容易满足青少年的种种需要
第二节 青少年的偏离行为
一、什么是偏离行为 二、对偏离行为的理论解释 三、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偏离行为的类型
1、一般性社会偏离 一般性社会偏离: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 动中不按既定程序和规则办事,违反传统的生 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行为上标新立异,被大多 数社会成员认为是“异常”的、“不正当”的 行为。
2、违章偏离行为 违章偏离行为:指违反各单位的规章制度与条 例守则、乡规民约、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 秩序的规则、条例的行为。
一、青少年的上网心理
(四)休闲娱乐 据校园网络文化调查显示,休闲、娱乐和健身方 面的需要占20%-58.3%,平均占38.6%。 (五)好奇心理 (六)自我表现 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无奈使青少年自我表现的需要 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而网络则为他们提高了广阔的 表演舞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青少年可以根据自 己的愿望,尽情地表现自我,尽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包 装起来,推销出去,并渴望自己的言行能引起巨大的 反响,产生深刻的共鸣。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二)强制性与能动性结合
在个体生命的早期,社会化的强制性特点 比较明显,因为这个时期儿童认知水平非常有 限,能动性比较差,要靠成人指导和控制其社 会化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青少 年期,个体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认知水平大 大提高,社会经验不断丰富,能动性的特点和 作用开始日益突出起来。
1、强制性
只要个体处于社会环境之中,那么,社会 化就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尽管在个体的不同发 展阶段,社会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都 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
群体通过赞许和鼓励或批评与惩罚等机制 实现其强制与监督功能。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二)强制性与能动性结合
2、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化过成中起着积极 作用。一方面,个体在接受外界影响时,随时 随地对外界信息加以认识与判断,这种认识与 判断以个体已有的倾向性为基础。正是由于个 体心理的这种特性,才使得人对社会要求的适 应表现出自主、能动的特点。另一方面,人与 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还表现为反向的能动作用, 即双重性。
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
2、大众传媒 研究表明,青少年对社会基本原则和社会游戏规则 的把握,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内容 不是由传统的社会、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来完成的,而是 由传媒如电视、报刊等完成的。 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双向的,既可能是积 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我国调查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和50%以上的 青少年犯罪,均直接接触媒介并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美国研究显示,媒体的暴力内容会增长对他人的暴力和 攻击,会引发模仿行为,使人以为暴力能解决问题。
(一)偏离行为的类型
3、轻度违法行为 轻度违法行为:指违反但尚未构成犯罪 的行为。
4、违法犯罪行为 违法犯罪行为:指特殊的、严重的社会 偏离行为。
一、什么是偏离行为
(二)青少年偏离行为的特点 1、突发性 2、易变性 3、模仿性 4、盲从性
二、对偏离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生物性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天生犯罪论
第六讲 青少年社会化 及社会行为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了解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2、认识青少年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及其作用; • 3、知晓青少年偏离行为的特点、理论诠释及
其具体体现; • 4、掌握青少年上网的心理原因,上网对他们
社会化 及社会行为
三、青少年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攻击行为 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个体因素 2、家庭 3、学校 4、社会
三、青少年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二)犯罪 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14-25岁的人的犯罪。 目前,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五种趋势: 1、犯罪性质恶劣化 2、犯罪主体低龄化 3、犯罪手段智能化 4、女性犯罪男性化 5、犯罪形式团伙化
主观因素:文化程度低、年龄较小,社会阅历较 浅,对毒品的危害知之甚少。
客观因素:毒品消费市场的存在,家庭问题,学 校教育的弊端以及社会不良环境的刺激等。
第三节 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一、青少年的上网心理 二、上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三、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
一、青少年的上网心理
(一)求知需求
某市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显示,有 36.73%的上网中学生是到网上查阅资料。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青少年的社会化 青少年的社会群体 青少年的偏离行为 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第一节 青少年的社会化
•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 二、青少年社会化的因素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两层含义:
从个人角度看,它是指个体在成长过成中通过掌 握符号系统(语言、文字及其他象征符号)来接受社 会经验,从而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扮演一 定的角色和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以便积极地再现社 会经验的过程。从群体的角度来看,它是指一个社会 和民族通过社会教化对其他成员进行塑造,从而使社 会经验得以传递和更新的过程。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三)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1、主动性
反向社会化 传统的受教育者反作用 于施教者,即年长一代向青少年学习的社会 化现象。
非社会化 青少年通过种种方式抵制 主流社会的影响,不愿接受社会所施加的教 育,把自己边缘化。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三)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2、被动性
不管青少年是否喜欢,社会化总是在他身 上实现。社会化既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 育进行,同时又可在日常生活中以熏陶、灌输 和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即通过风俗习惯、生 活方式和礼仪等使人自然而然地接受现存的文 化并按照它去行动和思考。
第二节 青少年的偏离行为
一、什么是偏离行为
偏离行为(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是指违 反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 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 它既可能是对传统行为规范的偏离,也可能是 对现行政治法制制度的偏离。
一、什么是偏离行为
(一)偏离行为的类型 1、一般性社会偏离 2、违章偏离行为 3、轻度违法行为 4、违法犯罪行为
太高,学习压力大等。 内部原因:认知具有片面性,情绪常不稳定,
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等。
三、青少年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四)吸毒
1999年,国家禁毒委对我国23个省、自治区和直 辖市的统计,吸毒者的年龄多数为17-35岁,占总吸毒 人数的85.1%,最小的只有8岁。
据调查,在青少年吸毒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 度的占80%左右。
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
(二)学校因素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 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系统和有目的的教育,它 完成了使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大 部分,而且是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内容。
1、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2、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 3、理想目标的社会化 4、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
二、上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上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社会化趋势 上网可以使青少年更加个性化和国际化。 2、认知结构 借助互联网可以使人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 础上直接构筑支架,开拓认知空间和科学知识 结构领域。 3、学会学习 4、自我形成
(二)社会学理论 1、社会失范论 2、文化冲突论
(三)生态学理论
三、青少年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侵犯行为)通常是指有意伤害 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按攻击实 施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 接攻击。其中,身体攻击包括打人、抢夺他人 物品和强占座位空间等,言语攻击包括说脏话、 骂人、取笑和讽刺等,间接攻击包括散布坏话、 造谣、唆使打人和游戏活动排斥等。
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
2、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社会学习的课堂。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阅历和生活节奏使之具 有较少的亲身经历社会实践的可能,传媒便成为他们 观察与了解社会的主要窗口之一。随着大众传媒的日 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人 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 暗示作用。尤其是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历程和塑 造的人物形象,经常被青少年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目 标和直接模仿的对象。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三)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 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三)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1、主动性
青少年是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群体,他们 总是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接受某些社会因素的影 响而抵制另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新事 物和流行的现象更是积极吸纳,主动接近及率先 效仿。典型表现是追星和标新立异。
(三)家庭因素
父母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任老师。在青 少年的社会化的过成中,父母的榜样作用从孩 提时代起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在与 父母的长期生活中,青少年更多的是以无意识 的方式吸收和内化来自父母的态度、情感、观 念和行为。有关社会习惯、风尚、观念、价值 和道德规范等诸多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父 母传给青少年的。
社会化实质就是人学习知识、技能和掌握社会规范 以及再现它们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 “社会人”的过程。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青少年社会化是人早期社会化的一 部分,是人为正式进入或开始其社会生 活而做准备的过程,它既有社会化的一 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一)“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青少年社会化的最大课题是重组自我概念以 适应由一个社会情境到另一个社会情境的转换, 即从家庭到学校和从学校到工作,或者概括的说, 从依赖到独立。
因此,顺利完成这一社会化过程既是成功走 向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青少年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
(二)强制性与能动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