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视域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审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界限被打
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相关问题的探讨,最早源 于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一 书中所提出的概念,后来又经美国学者丹尼尔·贝 尔、杰姆逊以及国内的陶东风、王德胜等多位学者 的继承发展,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成为当下文 艺学领域中最值得探析的课题之一。日常生活审 美化将社会生活毫无违和地卷入其中,这主要表现 为三种趋势:其一是日常生活与审美活动的界限模 糊乃至消失,其二是更加突出了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二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其三是构 建了一种新型的审美模式。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 象多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快感,它既能给我 们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共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 为一种超越个性的力量,这使得审美本身脱离了僵 化的思维模式,完成了某种变革与发展,日常生活 审美化是时代进步的内在体现,更是其自身的体认 过程。因此,无论是从美的本质还是从对日常生活 的界定方面而言,这都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英国学者迈 克 · 费 舍 斯 通 就 在 他 的 《消 费 主 义 和 后现代主义 》一 书 中 探 讨 了 审 美 与 日 常 生 活 的 关 系,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看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两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厘清了审美与生活的分界, 批评了单纯追求审美活动的价值化,二是强调了文 学艺术的超越性与审美活动的现实化。由此可见,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本文从美学和日常生活两方面出发,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相关问题。一方 面,侧重厘清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分期及现实表现,另一方面,重在剖析日常生活与审 美活动的相互关系,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旨在阐释大众传媒的发展对审美活动的双重影 响。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美学;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118(2018)06003304
第 32卷第 6期 白 城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32,No.6
2018年 11月
JournalofBaichengNormalUniversity
Nov.,2018
文艺学视域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探析
李宗双 (通化师范学院 数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0)
其三,现代及后现代的审美转向意味着审美与 生活是“融合 -分离 -再融合”的循环过程,这既 是二者内在的发展规律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就类似于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正反合的辩证 概念,意思是说每一个正题背后必然存在着一个与 之相反的 反 题,如 果 我 们 把 融 合 作 为 一 组 正 题 而 言,那么分离就是其必然存在的反题。事物之间总 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相对性,日常生活与审美活 动也绝不例外,既然二者在发展中具有了分离的趋 势,那么融合也一定会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事 实上,除了审美对生活的体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 们也更加关注日常生活是如何反作用于人的审美 活动的,这既是一个有趣的哲学现象也是一个值得 深思的命题,而且为二者的分离与融合带来了无限 的可能。
当日常生活审美化进入后工业时代后,审美与生活 的关联可谓休戚相关,相得益彰。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分期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命题,在不 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发展的自 为性,大体可以将日常生活与审美活动的相互关系 划分为三个时期: 其一,是近代以前审美与生活相分离的时期, 也是审美本身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时期,审美本身 与日常生活失去了彼此交流的媒介。因为美学一 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精神性的体悟,与现实存在着一 定的距离和差异,在东方的美学传统中二者也并没 有多少交叉性可言。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 由于时代和理念的局限过多地受到传统生活方式 和思维习惯的影响,二是忽视了审美主体的作用, 未能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统辖机制,三是艺术与生活 的界限被人为拉大,因而丧失了审美与现实的契合 感。因此,这三方面的原因构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 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其二,近代以来审美与生活渐趋融合,这意味 着审美活动走向日常生活的可能性,二者可以建立 起一种和谐沟通的桥梁,使审美以现实化的方式呈 现于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日常生活的分化与消解赋 予了审美以新的发展活力。实际上,二者的融合不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表现与特点 从美的概念和范畴入手,审美是作为主体的人 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是人类特有的情感、 思维的反映,审美活动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主体能 动性,类似于一种超越的现实。事实上,对于日常 生活中的审美活动我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审 美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其最根本的表现 方式就在于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分离 -融合 -再 分离”的 过 程,尤 其 是 在 当 代 社 会,由 于 大 众 传 媒 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人 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审美活动。例如,我们去欣 赏一部新 近 上 映 的 影 片,一 起 去 郊 外 欣 赏 自 然 风 光,甚至共同去阅读米开朗基罗的某一部著作,这 些都是一种潜在的审美体验。因此,人们常说审美 无时不在,审美无时不有,我们要做的应是善于发 现,积极感受。具体来说,日常生活的现实表现与
收稿日期:2018-09-18 作者简介:李宗双(1991—),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33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第 32卷 第 6期
仅体现在感觉经验与主观努力上,更表现在主体的 价值选择与判断中,是人们对生活的本来面目与审 美活动的理性思考。审美与生活实为一个渐进的 融合过程,对于二者如何可能的问题,既要有先天 分析的能力又要有后天综合的探索,这有利于审美 走下神坛,融入生活,充分展示出其发展的内在张 力与精神活力。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审美紧紧地 保持着与现实的相互关系,并努力向着现实的具体 化、社会化的方向转移,力图真正成为一种接地气 的审美过程,因而较前期二者相分离的过程而言, 这可谓是一种质的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