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下册期末加试文综历史免费试卷带答案和解析(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据史料记载,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20世纪80年代,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

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A.宗法等级制森严
B.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C.周朝统治中心在随州
D.分封制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按照周初礼制,只有周王才可以用九鼎,西周都城镐京、洛邑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所以在湖北随州周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应为诸侯所铸。

诸侯跨越等级使用周王才可以用的九鼎,实际上体现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对诸侯的约束力减弱。

故D 正确;湖北随州周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应为诸侯所铸,说明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故A错误;B项不能反映出材料的主旨,故排除;西周都城镐京、洛邑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故C错误。

选择题
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反映出
A. 君主专制加强的策略性
B. 当时朋党之争日趋激烈
C. 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
D. 政事堂制度已被废除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宦官专权、干预朝政的现象,宦官专权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宰相掌文,枢密掌武”也体现了制约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A正确;宦官专权不等于朋党之争,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而是反映宦官专权、干预朝政,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事堂制度已被废除,故D错误。

故选A。

选择题
史料记载,宋代漳州一带“客户则无立锥,惟籍佣雇,不能营三餐之饱,有镇日只一饭,或达慕不得食者”。

这可以佐证宋代
A.沉重的役税使得农民处境艰难
B.人多地少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
C.雇工群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D.南北间经济发展出现较大差异【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中“惟籍佣雇,不能营三餐之饱,有镇日只一饭,或达慕不得食者”可知雇工们生活的不稳定,有的一日一餐,有的不得餐,故雇工群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土地兼并对农民的影响,A项错误。

材料反映土地兼并的影响,不是人多地少,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之间的比较,D项错误。

选择题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

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C. 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
D. 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答案】C
【解析】
材料对比了徽州地区一方面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另一方面土地价格上涨激增,反映徽州富商大量地购田置地,导致商业资本大量投入非生产领域,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故C正确。

由于徽州富商大量地购田置地,才导致材料
中现象的出现,是原因,而不是造成的“影响”,故A错误。

材料中的现象由富商购田置地所致,不利于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故B错误。

明朝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在鸦片战争后,故D错误。

选择题
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某生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生试图揭示的是
A.中英关系趋势
B.中美关系趋势
C.中苏关系趋势
D.中日关系趋势
【答案】B
【解析】
从图中的年代可看出,这个国家在鸦片战争前后与中国有联系,新中国成立前后与中国关系恶化,联系较少。

根据所学,美国参加过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此中美关系不断恶化;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助中国抗战,两国关系友好;新中国成立后,
美国敌视中国,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不断恶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关系缓和,两极格局结束后,中美关系起伏不断。

根据以.上分析,图中应该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因此B正确,ACD 排除。

故选B。

选择题
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保留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

该规定主要是为了
A.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
B.弘扬传统文化
C.复辟帝制作舆论准备
D.为建设培养技术人才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保留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可得出,当时正值袁世凯执政时期,中小学采取经训,大学添设经学院,目的是形成儒家传统道德,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与“民主共和”理念相悖,故A项错误;当时教育部的做法主要是为袁世凯独裁专制、复辟帝制服务,不是弘扬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建设培养技术人才不是靠儒
家思想,而是要学习近代科技,故D项错误。

选择题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抗暴自卫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

”其意图主要是
A. 论证中国抗日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
B. 揭露日本侵犯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 希望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暴自卫
D. 呼吁世界各国制止日军的侵略行径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国民政府在八一三事变发生后发表《抗暴自卫声明》,宣布实行自卫以抵抗暴力,同时称日本破坏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希望争取更多国家的同情与支援,共同制止日本的侵略,D项正确。

A题干没有涉及中国抗日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的相关信息,排除。

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

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选择题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售的九条办法》.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回到农村。

这表明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违背“一五”计划城镇化建设要求
C.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见端倪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左”倾城镇化建设加剧城市经济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故C项正确;精兵简政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 “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当时农业生产水平不符,故这一调整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而非“违背”,故B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项错误。

选择题
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
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B.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
D.使妇女获得了充分的公民权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可得出,随着时代发展,罗马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这是自然法精神中“公平”等理念的体现,故A项正确;罗马帝国建于公元前27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万民法,故C项错误;“使妇女获得了充分的公民权”说法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选择题
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
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

这客观上反映了
A.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
B.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美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大危机,产品相对过剩,只有苏联因其经济政治体制非但少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还利用危机大量廉价进口机器设备,美国机器设备大量出口苏联,客观上反映了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故A项正确;材料仅显示1929-1931年的市场状况,不足以证明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出现于1936年苏联新宪法出台,时间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苏美关系正常化,故D项错误。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根据相关规定,于2016年7月13日在内阁议会最后一次出席首相问答环节后,前往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辞呈。

该现象表明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已形同虚设
B. 首相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C. 国王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
D. 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
【答案】B
【解析】首相根据相关“规定”足以证明英国的首相必须按规定履行职责即必须依法履行职责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并非形同虚设,选项A说法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国王没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选择题
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

这一主张
A.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B.描绘了文学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
C.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
D.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
【答案】D
【解析】
根据把“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及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可知,这种主张具有反传统的倾向,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故D正确;材料主张具有反传统的倾向,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既没有体现批判精神,也不属于浪漫主义,更是与文学多元格局下的融合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2010年中国、美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年份/国家
美国
中国
世界
1950
64%
11.18%
29.00%
1960
19.75% 32.80% 1970 73.60% 17.38% 35.90% 1980 73.70% 19.39% 39.10% 1990 78% 26.41% 43% 2000 79.10% 36.22% 46.70% 2010 82.10% 49.95%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国际统什年鉴》
如表能够反映城市化进程变化的多种趋势。

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中美及世界的城市化水平整体上逐步上升,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中美两国城市化进程中都因遇到阻碍而有过缓慢甚至倒退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中美及世界的城市化水平整体上逐步上升。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农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城镇集中;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市场经济体制普遍确立;政府有效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解析】
趋势: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中美以及世界总体上城市化水平均在提高,就美、中和世界三者来看,美国程度最高,中国与美国存在很大差距,稍低于世界整体水平。

可以概括趋势为中美及世界的城市化水平整体上逐步上升。

原因:在对材料信息有了明确认识,再联系导致这种状况所涉及到的社会因素来具体论证,如可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国家的政策等方面回答。

非选择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采取由吏部对全体公职人员进行政绩考核的考课制度,正所谓“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考课的标准可分为为官道德和任职才能两方面。

为官道德为“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任职才能按照官员的不同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

其考课方法是根据“四善”和“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下下九个等级。

另外,唐朝还在不同时期临时规定了一些特殊的考课标准,如贞观年间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办法规定,“进考之人,皆有定限,苟无其功,不要充数。

”考课的奖惩大致有职位变动、品阶升降、俸禄增减、荣辱与夺等。

贞观二十年,巡察使进奏地方官考课等第后,太宗亲自决断,“以能进擢者二十人,以罪死者七人,流以下除免者数百千人。

”——摘自余华清《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考课制度的历史作用。

【答案】(1)有专门的考课机构;考课内容注重德能结合(注重实在
政绩);考课程序严密;考课结果与官员奖惩升降挂钩;皇帝亲自主持考课等。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等。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考课的标准可分为为官道德和任职才能两方面……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下下九个等级……考课的奖惩大致有职位变动、品阶升降、俸禄增减、荣辱与夺等”即可从考课机构、考课内容注重德能结合、考课程序严密、与官员奖惩升降挂钩、皇帝亲自主持考课等方面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简析唐朝考课制度的历史作用。

非选择题
【战争与和平】
材料硫磺岛战役(BattleofIwoJim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与美国间爆发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

到1945年,硫磺岛成为阻止美军空袭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防线,硫磺岛的日军飞机成为美军轰炸日本本土的障碍。

硫磺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美军阵亡6821,伤21865人,伤亡共计
28686人。

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1。

美军登陆部队伤亡人数占总人数的30%,……使美军原计划五天攻占的弹丸小岛,足足打了三十六天。

但美军的巨大代价很快就得到回报,美军战斗机部队进驻硫磺岛后,其作战半径就覆盖了日本本土,能有效掩护轰炸机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使对日轰炸愈加频繁和激烈,并将轰炸效果提高了一倍以上,大大加速了日本的崩溃。

硫磺岛战役中美军士兵的巨大伤亡让美军高层认识到,对日本本土的攻击所面临人员损失是美军难以承受的,打消了美军登陆日本的计划,加强了美军使用原子弹结束战争的决心。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宋毅主编《二战中的美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军攻占硫磺岛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军攻占硫磺岛后对后续战争进程的影响。

【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战争临近尾声;扩大美军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加速日本的崩溃和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2)打开了直接攻击日本本土的通道;双方伤亡惨重,美军高层改变计划;加强了美国使用原子弹的决心;加速了日本投降和战争的结束进程。

【解析】(1)背景和目的:根据“到1945年,硫磺岛成为阻止美军空袭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防线”“硫磺岛的日军飞机成为美军轰炸日本
本土的障碍”“大加速了日本的崩溃”概括归纳。

(2)影响:根据“美军战斗机部队进驻硫磺岛后,其作战半径就覆盖了日本本土,能有效掩护轰炸机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大加速了日本的崩溃”“硫磺岛战役中美军士兵的巨大伤亡让美军高层认识到……加强了美军使用原子弹结束战争的决心”分析概括。

非选择题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50年,邓稼先怀若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中国,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

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广泛调研,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技术设备落后的环境下,邓稼先咬紧牙关,结合实际,组织人力分头攻坚,大胆地带领大家使用算盘这种“土办法”,进行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

他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有15次在现场亲自领导并指挥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滩爆炸成功。

随后,他又和其他同事投入对氢弹的研究中。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讨论,举行了多次学术讨论会,有时就在大食堂里讨论,听众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在桌子上,谁有好的意见都可以提出来。

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就通过计算检验。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

当时,氢弹试验成功仅仅花了2年多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摘编自祁淑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稼先在新中国国防建设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我国研制出核武器的有利条件。

【答案】(1)贡献:领导开展了核基础理论研究;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并参与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推动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研制成功。

(2)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科技专家与年轻科研人员弘扬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发扬学术民主、激励群体智慧和创新精神;苏联的援助。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邓稼先是两单的元勋,邓稼先在新中国国防建设中的贡献主要强调两点,一是理论上的贡献,二是实践上的贡献即可。

(2)我国研制出核武器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党和政府的重视、决策的正确、邓稼先等人的辛苦努力、创新精神以及苏联的国际援助,此类问题既要考虑到个人因素、又要考虑到党和政府的因素以及有无国际帮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