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作者:王俊聪
来源:《大众健康》2016年第12期
欣赏《清明上河图》,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宋代的都市繁华和市井民俗,而且能够以历史发展的眼光,从画中去探索一些与时代、艺术和医学相关的命题。
张择端在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于翰林图画院。
他的画作自成一家,别具一格,但大多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画卷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但此画也命运多舛,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但在北宋灭亡后流落北方民间;1925年溥仪将该画携出故宫,后流落于东北长春一带;
直到1950年冬,杨仁恺先生等人在东北博物馆库房的赝品堆里翻出有张著亲跋的《清明上河图》,经众专家鉴定,一致认定此本才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
张择端,字正道,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于京师(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画卷就是用这种绘画技法,准确、细致地再现了所画对象,形象、科学地记录下了当时的景象,使宋代的都市街景逼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清明上河图》画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绘制,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该画所绘人物达500余人,描绘了东京汴梁清明时节的景象,从郊外一直描绘到城中,场面浩大,气势恢宏,包罗社会万象。
图中人物涉及各行各业,画卷内的过桥、舟楫、争吵、寒食祭祖、品茶饮酒、携篮挑担、踏青插柳,把清明时节北宋都城的浩大规模和汴梁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景和都市繁华尽收卷中。
通过这幅花卷,我们还可以看到宋代的城市已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的发展。
可以说,《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城市风情画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不朽杰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所反映的都是日常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是一幅可以雅俗共赏的作品。
建筑·家具·轿子
宋代是传统建筑发展的全盛时期,已有了建筑及营造工程的标准,官方还编纂出版了营造工程的专书《营造法式》,只是宋代的建筑实物今天基本上已不存在了,尤其是单栋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不可考。
《清明上河图》画卷内的建筑多较为朴素,没有皇宫大院,皆为两层以上的酒肆、食肆、店铺,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民间的真实空间。
从茅茨、草寮、凉棚到较隆重的城楼依次出现,北方流行的梁架式建筑结构也因时制宜地施用;屋顶的坡度及比例亦显示出当时防水材料已臻成熟,用不着以急陡的坡度把雨水排放出去。
此时建筑的另一特点是,木结构连接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