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四次周清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用)九年级语文第四次周清题
一、语文积累(共20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强.以仕(qiǎng) 楹.间(yíng) 三重.茅(cóng) 挂罥.(juān)
B.大庇.(pī) 蹴.尔(jiù) 畎.亩(quǎn) 胶鬲.(gé)
C.塘坳.(ào) 拂.士(bì) 傅说.(yuè) 间.进(jiàn)
D.突兀.(wū) 纳谏.(jiàn) 期.年(qī) 昳.丽(yì)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与例句“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文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唐宋八大家”是指包括韩愈、苏轼、欧阳修、曾巩在内的八位著名文学家。
B.我国古典名著中很多文学形象除名字外还有别称,如:贾宝玉——怡红公子;宋江——及时雨;诸葛亮——卧龙;孙悟空―——弼马温。
C .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而唐代颜真卿的书法对后世影响也很深远。
有‘学书当学颜”之说。
D.春节、雨水、惊蛰、清明、冬至都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
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求闻达/于诸侯B.遂许/先帝以驱驰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躬/耕于/南阳
5.默写(17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死于安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曹刿论战》中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观沧海》中虚写诗人想象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下面的语句中,任选四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⑹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午意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下列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5分)
鞠躬尽瘁浮想联篇分道扬镳神采熠熠
二、阅读(共55分)
[一] (15分)邹忌修八足有余,而形貌日失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乏美好者,畏我也;客之美好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干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6.联系学过的课文,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吾与徐公孰.美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孰.为汝多知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7.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8.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
.....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从文段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分)
.A
⎧
⎨
⎩.B
⎧
⎨
⎩
.C
⎧
⎨
⎩
.D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7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摹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不用也公与.之乘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典故“____________”就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3分)
12.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一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14分)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 (2)故.五月渡泸_________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6.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7.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4个字) ,临危重任和______________ 。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4分)
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20分)
【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
楚人济④泓而来。
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15.用(/)给下面的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标一处)(4分)
(1)公与之乘
(2)寡人不忍行也
16.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2)既.克,公问其故。
()
(3)既济,未毕陈.……()(4)然后襄公鼓.之()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18.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4分)
.A ⎧⎨⎩
.C ⎧
⎨
⎩
.D
⎧
⎨
⎩
.B
⎧
⎨
⎩
19.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