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济南的冬天【统编版七上语文教材解读暑假预习指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济南的冬天【统编版七上语文教材解读暑假预
习指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
老舍
重难点分析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重点词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济南的冬之美。
(重点) 2.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及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难点)
3.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中的景物的独特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文题解读
文题“济南的冬天”点明特定季节和写作对象,与文章开头结尾相呼应,蕴含着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济南的总体印象和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
老舍(1899一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他生于立春时节,父母为他取名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的意思。
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写作背景
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与济南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他曾这样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在济南这座朴实无华、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里,老舍的性格与当地淳厚的民风十分契合,耿直豪爽的济南人更与他意气相投,于是他广交朋友,这里很快便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一片沃土。
本文是老舍先生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课文主题
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主要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城、山、
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寄寓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热爱之情。
读读写写
镶xiāng____________ 单单dān dān____________ 安适àn shí____________着落zhuóluò
慈善císhàn 肌肤jīfū____________秀气xiùqì____________ 宽敞kuān chǎng
贮蓄zhùxǜ澄清chéng qīng 空灵kōng líng 地毯dìtǎn
济南的冬天
老舍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呼啸的寒风,准确地写出了济南冬天里风的轻柔。
如果说成是“没有风”,与实际情况不符)。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对于一个……的人,像我……”用这样的句式,既写出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
“像我”独立成句,情真意挚,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不一样。
“响晴”,晴朗无云,可以理解为“非常晴朗”。
)【段解】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朗读时可以把“温晴”和“宝地”重读,读出对“济南”这一“宝地”的赞美之情。
北平常刮风济南无风声
济南的冬天伦敦无日光济南是响晴宝地
热带日光毒济南是温晴
【问题探究】作者要写济南的冬天,开头为什么要写北平、伦敦和热带?
作者拿济南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体现济南的冬天无风声、
无浓雾、无烈日,突出天气“温晴”的特点,并直接抒发赞美之情,赞誉济南是个“宝地”,为下文写济南的山、水、天做铺垫。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过渡句,由上文的“暖阳”转到对“暖城”“暖山”“暖水”的描写。
紧扣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来描山绘水。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晒”“睡”“醒”等词语的准确运用,烘托了一种安闲、舒适、温暖的“理想”境界。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城灵性,体现了老城温暖可爱的特点,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把老城给写活了。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围了个圈儿“北边缺着点口儿”,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朗读时要重读“整”。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
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
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
“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
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真”字流露真情,惟恐读者不信的口气。
前文“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里再用“真的”来强调,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
朗读时要把“真的”重读。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
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人们的遐想衬托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突出温晴的特点。
)
【段解】写济南城天气暖晴的特点,阳光朗照,暖和安适。
【问题探究】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总写了对济南冬天印象之后,转到下文对济南冬天山、水、天的描写。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体现了老城温暖可爱的特点,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觉,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
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顶”字准确而形象地描绘了树尖上覆盖着一点儿白雪的位置、形状和情态。
[“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护土)”的比喻];“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描绘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秀美景观。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
“暗”字准确地绘出了山上的枯草冬天里失去光泽的枯黄颜色。
“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
“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引人遐想。
(补充:这-联想与第2段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夕阳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娇美情态。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段解】济南城薄雪掩映,美丽秀气,薄雪覆盖,娇美情态。
【问题探究】
作者主要运用什么顺序来写雪后的山景?这样写什么好处?
作者在写景时,主要按从高到低,即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将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把一山之景写得层次清晰,色彩斑驳,富有动感。
④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用得准确、传神,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安适、恬静的美好境界,抒发了作者对下雪下济南美景的喜爱之情。
)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段解】城外远山,勾勒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问题探究】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一句中两个“卧”字有何好处?
两个“卧”字,表现出“安闲、舒适”的状态,既与上文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又传神地写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姿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氛围。
⑤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写“绿”,写“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段解】济南冬天水的特点。
【问题探究】
“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垂柳的柔美,也表现
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朦胧的春意。
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段解】点题,总结全文。
【问题探究】
文章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有什么好处?
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的总体观感——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既和文章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明主旨,抒发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令读者回味无穷。
总写真得算个宝地
阳光下的老城山水绕城暖和(小摇篮)
济南的冬天分写小雪后的山秀丽(太秀气)____________ 泉城冬景
雪后的城外名画(水墨画)____________ 温晴动人
冬天的河水清亮(蓝水晶)
总结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第一题
济南的冬天有着“温晴”的特点。
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济南的山和水,借三幅画来描写济南的冬景: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第三幅画描绘了澄清温暖的河水。
作者以这样三幅美景,描绘出了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示例:济南的冬天,真是山含笑,水带情。
阳光朗照下的山,就如济南的“小摇篮”;薄雪覆盖下的山,那么秀气;山坡上卧着小村庄的雪景就如“小水墨画”。
水藻那么绿,水那么清澈、透明,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整个冬天的济南就如一块“蓝水晶”。
第二题
济南的冬天有阳光,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为济南挡住了寒风,保存了温暖,济南变得暖和安适,所以济南的冬天是个“理想的境界”。
济南的冬天本身具有“温晴”的特点,是作者有如此感受的一个原因,而作者对济南的喜爱,更使得他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第三题
1.见“鉴赏品读”第3题。
2.作者赋予自然界中的小山以人的情感,它将济南当做一个婴孩放在小摇篮里,尽情地呵护与宠爱,体现出济南冬天温暖舒适的特点。
3.作者赋予“薄雪”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微黄的阳光射在薄雪上所反射的颜色。
第四题第五题略。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了济南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通过对比北平、伦敦、热带,总体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色。
这一部分的2到5自然段,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6自然段写了济南的冬天的水色。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结尾点题,用“冬天”修饰“济南”,抒发作者的喜爱之情。
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从文中找词语回答)温晴(通过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文章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是怎样描写山的?
①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
②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③城外的远山——淡雅
文章是怎样描写水的?
①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暖
②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绿
③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清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运用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生动地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喜
爱与赞美之情。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况、情态,作者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写得活灵活现。
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本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
先写山的色彩。
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精心描绘。
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它是银白,“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再写山的情态,“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样,就写出了小雪点染的山的“妙”处。
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小雪点染的山的外在美,也写出了其内在美。
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
写水,作者抓住一个'绿'字,着重写了自己对济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鲜明形象。
作者描绘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这其实都是写水的绿,写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写'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
这实际上是把水艺术化了,感情化了。
最后写'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济南冬景图。
写出了这座有泉城之称的济南的特色。
文章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结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
最后“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意思是这“温暖如春、
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
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1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济南的冬天赏析(一):
《济南的冬天》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济南特有的冬景的喜爱和赞美。
经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
作者多用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晴之景,营造出一种温婉的整体性语感。
语言层面写的是济南的“温晴”,所要表达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情:“温晴”是所见的外象,是借以表现心象的客体和媒介;“温情”是心象(心灵感受),它蕴涵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及审美感受。
文章不惜笔墨写景,实际是抒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才真正是文章的意蕴、文章的核心。
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修辞格的运用不仅仅数量多,并且质量高,质与量到达完美的统一。
全文共八百来字,六个自然段,仅二十多个句子,却整理出比拟、比喻、错综、双关等近二十种修辞格,很多不常用的辞格在文章中也很多使用,如转品、示现、迭现等。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这一段运用了对照的修辞手法。
对照,又叫比较,是一种运用广泛,很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经过比较,能够使所描述事物显得更鲜明、更透彻。
作者以自身的独特感受,经过与北平、伦敦、热带比较,写济南的冬
天既无风声、又无重雾、也无毒日的“奇迹”和“怪事”,突出强调“温晴”这一特点,进而赞誉济南是个“宝地”,在此,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得到深化。
同时,运用了反复,“对于一个……的人”两个间隔反复、“像我”两个间隔反复,突出作者的感受,强调“温晴”,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以及济南的冬天给“我”的惊喜和意外。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梦想的境界?”这一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地描摹了景物的姿态:“晒”摹写出济南老城闲适的姿态,似一位老者安静祥和、与世无争;一个“睡”进一步深化了老城的这种悠闲。
连用两个动词,把老城的闲适姿态摹写得自然贴切。
此句中,还使用了反问。
反问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运用反问能够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这句用商量的口吻,让人倍感亲切,好像是与人应对面的交谈,又像是在征求意见,但答案是不言而明的,饱含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用反问句而非一般的陈述句,增强了语气,使感情得以完整抒发。
这一句还有迭现辞格,用“一个老城”“有山”、“有水”组成的迭现,引人入胜,作者从上方俯瞰,勾画出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仅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异常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这一句,“围”展现出小山与济南城亲密依偎的情态;“放”表现出了小山对济南城的呵护和怜爱之情;“说”更是把小山写活了。
连续用三个动词,逼真地表现了小山对济南宠着护着的情态,突出了小山对济南城的诚挚之情。
“小摇篮”则将小山写得像母亲一样慈祥与体贴,令人不由得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唱催眠曲时的安详情态,把济南城的地理位置温情慈祥地交待出来。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日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
”正因为度冬如春,所以才会产生幻想,正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人们的心境也“并不着急”。
作者连用两
个设问句,引人注目,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重点是答案,进一步加强语势。
句中的“绿”字,形容词转为动词用,使人不仅仅感受到山草“绿”这样一种状态,更能体会到“绿”的动态过程。
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一样,使文章的语言和所表达的资料都显得生动形象。
这一部分写济南人的感受,也是作者自身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期望别的呢!”此例用了语气错综,前一句“并不着急”是陈述语气,后一句本来仍能够用陈述句,但作者很自然地换为反问语气,把陈述语气和反问语气错综使用,使文章语言整齐有变化,语气得到加强,情感得以凸显。
句中的“干啥”是北方方言,此处是方言和普通话相混,使得文章语言不仅仅朴素亲切,并且生动灵活,增添了作品的特色。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中用“日本看护妇”比喻矮松顶着雪的情景,贴切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矮松清新可爱的形态,不仅仅使矮松有了活力,并且使人感到新奇别致。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此处借“带水纹的花衣”喻雪后山坡上由于雪分布不均而构成的黄白相间的美景,富有层次美,使山坡美景这一宽泛的景物显得微妙可感知,而并非遥不可及。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此句用了拆词修辞格。
拆词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拆词,不仅仅能生动简明地阐明事理,并且还能更好地抒发感情。
句中把“害羞”拆开,不仅仅使整个句子音律和谐,更生动地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并且“害了羞”这样一种状态,是作者独特的感受,比起“害羞”来说,更能反映出作者对“薄雪”的喜爱。
此句也用了摹绘,用“微微”一词把夕阳下雪的美妙神态模拟出来,令人真切地感受到“露”这一情景。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此句用了句式错综,本来能够写成同一格式:“下大雪济南是受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