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小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螳螂捕蝉阅读专项训练北京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
一、课内阅读.(16分)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空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乜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细致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对准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用横线在括号里把合适的词语画下来。
(3分)
2.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一片段的内容.(3分)
3.用“ "画出最能揭示中心的句子.(2分)
4.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想告诉吴王什么道理?结果怎样?(4分)
5.弄清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4分)
二、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7分)
1.《螳螂捕蝉》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A.散文 B.小说 C.寓言
2.“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蝉眼前的利益是
( ),身后的祸患是();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祸患是
( );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身后的祸患是( )。
A.螳螂 B.蝉 C.黄雀 D.露水 E.拿着弹弓的少年
三、课外阅读。
(15分)
庖丁解牛
魏惠王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厨师,叫“庖丁”,专门替他杀牛。
庖丁解牛的技艺远近闻名,传说庖丁在解牛时,让人感到的
是一种艺术享受。
他的每一个动作如舞蹈一样优雅,他身上的服
饰的抖动,手法、指法、肩的动作、膝的蹲式、脚的踏法,都让
人叹为观止。
连魏惠王也不得不赞不绝口。
有一次,魏惠王不禁向庖丁发问:“你是如何达到这么精湛
的技艺的?"庖丁很平静地回答:“因为我十分喜欢这项工作,所以干起来十分投入,感到这是一种享受。
当然这不是说一开始只要喜欢就会干好,而是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才达到今天的境界的。
想起来,第一次解牛,眼前看到一头活生生的整牛,不知该从哪里下手.过了几年之后,眼前的牛就完全不一样了,看到的牛不再是完整的牛,而是一个由各部位拼凑起来的牛的形态,所以再下手解牛心里就有数了。
既然整个牛成了拼起来的形态,那么哪是皮肉,哪是筋骨,就会一目了然,下刀的时候,循着骨缝插进去,别的地方就不会碰到,甚至连骨的筋也不会弄断。
现在,我即使闭上眼睛,照样能够杀牛、解牛,毫不费力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所谓‘熟能生巧'嘛!”
庖丁又指着自己手里的刀,对魏惠王说:“您看,我的刀已经使用了近二十年,至今仍锋利如初。
因为我解牛时从不碰到骨头,所以刀就不会受到一点损坏。
现在有些厨子根本不懂得解牛的技法,不是沿着骨缝去下刀,而是用刀随意去切去砍,那样用,刀怎么可能不坏得快呢?”
魏惠王边听边点头,庖丁轻松自如地解完了牛,然后轻轻擦拭了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4分)
(1)庖丁解牛:
(2)赞不绝口:
2.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庖丁学解牛时下了很多工夫?在文中用“”画出来。
(3分)
3.庖丁解牛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4分)
4.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答案
一、1.悠闲仔细瞄准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它们都一心想得到……隐伏着祸患呢! 4.攻打楚国也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安危的想法. 结果吴王打消了这个念头。
5.
二、1.C 2.D A B C A E
三、1.(1)有一个厨师非常善于杀牛,技艺十分纯熟。
(2)不住口地称赞。
乙第一次解牛……心里就有数了。
3.庖丁解牛已经成厂一种艺术表演,他解牛熟练,轻松自如,甚至连刀都不会损坏. 4,要想真正学到知识或掌握一门技艺,常常需要反复实践。
19* 船长
教材简析
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
文中讲述了“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轮船沉入大海,以身殉职。
表现了船长哈尔威果敢、沉着、镇定,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赞扬了他面对死亡临危不惧,无私无谓的崇高精神。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一、被撞遇险。
二、指挥援救。
三、以身殉职。
选编本文的目的,使学生了解雨果这篇感人的小说,感受船长哈尔威果敢、沉着、镇定,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和临危不惧,无私无谓的崇高精神。
设计理念:
“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在本课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教师给予适当的“读”的引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进行更有效的阅读对话,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开展救援的。
通过对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临危不惧,无私无谓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嘈、殴、遣、渊",读读记记“井然有序、巍然屹立、忠于职守"三个词语,激励学生从中选用常用词写话,还可进行场面描写练习.激励学生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
船长哈尔威在轮船被撞即将沉没的时候,是怎样井然有序开展救援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知道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
1。
读通读顺课文,画出本课生字新词,试着应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新词。
2。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质疑。
【关注学生预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自主读书而努力。
】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初识船长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板书:船长
2。
出示词语:读词语,想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画面).
嘈杂井然有序巍然屹立调遣
犹如铁铸纹丝不动深渊忠于职守
二、细读课文,再识船长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我们介绍了三个场面:一、被撞遇险。
二、指挥援救.三、以身殉职。
请按下面要求自学课文:
(1)“被撞遇险”部分:从哪些词句看出险情的严重性?当时的场面你能用一些什么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2)“指挥援救”部分:哈尔威船长做了哪些事?从中你发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文中的哪些词句向你传递了这些信息,请圈画出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适当的引导,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力保证。
学生是阅读文本的主人,教学中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时空,关注学生阅读能力、习惯的培养。
】
2、交流收获,共享资源。
(1)“被撞遇险”部分:学生交流自己研读中的“发现”,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并通过朗读想象危急画面。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把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2)“指挥援救”部分:
a、哈尔威船长做的事:命令放艇,布置有序;了解船况,明确时间;救援有序,安全撤离。
b、在交流从词句中所获得的有关船长人物特点的信息时,适时渗透读的训练,加深理解感悟.如第3自然段可用齐读;5、6自然段可教师读,对话部分师生分角色读等。
【合理应用“读”的形式,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c、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齐读本段.
3。
“以身殉职"部分:
“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画面,感受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读”的形式:第29自然段可男女生分开读,最后一段齐读等,变换形式反复进行三到四遍;读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以身殉职”部分,教学选用不同形式的读,去盘活教材中的文字,去激活教材中的人物形象,领会教材人物的精神品质。
】
三、交流收获,个性解读
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想要交流的?(在学生交流中,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
【引导学生对于“人生观"的再次解读.】
四、课后练习
1.激励学生从“嘈杂调遣深渊井然有序巍然屹立忠于职守”等词语中自选词语应用写话。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有积累价值的语句。
3.选做:观察一个场境,进行场面描写练笔。
板书设计:
19*船长——哈尔威→
↓
补充建议:
这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
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崇高精神。
特别感人,可以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指导学生精读时,应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现船长风采的部分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因此,教学时可直奔中心,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句子回答: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初步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
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范读、指名读、齐读。
引导学生质疑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以此辐射全篇,带动全文的学习.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六年级语文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总分分数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40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8分)
xiū sè kuàng chǎn làn yòng dǐyù
jǔsàng gēdɑpáo xiào kāng kǎi
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分)
1.妈妈划.(huáhuà)着了一根火柴,点燃了蜡烛,明晃.(huǎng huàng)晃的烛光照得屋子里分外温馨.
2.警察根据市民提供.(gōng gòng)的线索和犯罪嫌疑人的供.(gōng gòng)词,一举将这一犯罪团伙抓获。
三、比一比,再组词。
(5分)
键( ) 综( ) 副( ) 甩()睹( )
健( ) 踪()幅()用()堵( )
四、查字典填空,并选择恰当字义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3分)
“御”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再查( )画.“御”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驾驶(车马)。
②称与皇帝有关的。
③抵挡.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御.赐() B.御.者() C.防御.( )
五、选词填空。
(5分)
错误!
1.清幽的月光正照在盲姑娘那()的脸上.
2.一天夜晚,贝多芬在一条( )的小路上散步。
3.上课铃响过,教室里一下就( )下来了。
4.夜深了,山村里一片( ),听不到一点声音。
5.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一定要保持头脑()。
六、修改下面的广告语,用上恰当的修改符号。
(2分)
1.某商场开业广告上写着:凡来购物即免费赠送小礼品一份,赠完为止。
2.一家新开业的商场在广告里表示:欢迎新老朋友光临.
七、给下面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
(6分)
1.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
2.□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3.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八、按要求写句子。
(7分)
1。
厚墩墩的云彩遮盖住了太阳。
(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
雨点儿跳跃。
(扩句)
3。
伯父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改为转述句)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0分)
九、课内阅读。
(15分)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哪些词语写出了五壮士跳崖时的奋不顾身?(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从“这声音"里面你能够感受到五壮士的怎样的情
怀?(5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这几段文字添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
(5分)
十、课外阅读。
(15分)
特殊的搏斗
这是一本发黄的日记。
它的主人是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动物学家施密特博士.日记没有记完,它最末的一页上写着:
“体温很快到三十九度五。
”
“胃剧痛。
”
“燥热、耳鸣、睁开眼时眼皮疼……”
“四小时了,我的伤口、鼻、嘴开始出血……”
笔迹,越往下越不规整
...
,一个个字母歪歪扭扭、颤颤巍巍。
可以看出,这是由一个正在 (剧烈激烈)颤抖的人书写下来的。
原来,那一天下班后,施密特仍兴致勃勃地留在实验室里,观察一条南美洲毒蛇。
稍一不小心,毒蛇猛地从玻璃缸里伸出头来咬了一下他的手指。
不好!施密特迅速地将它关回蛇笼里,然后急急地挤出伤口内的败血。
头晕眼花的他想打电话通知医院,偏偏室内的电话刚坏,别的办公室都锁上了门,而此时再要走到大楼外面的警卫室打电话显然已经体力不支.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
施密特斜靠在座椅上,只能喟然长叹一声。
蓦地,从幼年开始的求学、投考、从师、做动物解剖、写学术论文……一幕幕情景交替在脑海中快速闪现。
“难道自己的科学生涯就此结束了?就这样坐以待毙?”这位已经知道
死神叩门的六十七岁的科学家痛苦
..地思索着。
忽然,一个念头(展现闪现)出来了:还可以再作一番贡献。
记录自己垂死的感觉,这是一个中了蛇毒的人临死前的不可多得的自我记录,对后人一定有研究价值。
他顶住了,支撑着,记录下去.周围是静静的夜,许多人该是进入梦乡的时候了,谁都不知道在博物馆大楼深处的这个房间里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搏斗。
在被毒蛇咬后五小时,施密特因脑溢血与世长辞.日记的最后一段记录是:“血从鼻子和嘴里流淌出来,疼痛消失了,软弱无力,我想开始脑充血了。
”
一个有志者总是为着自己献身的事业(隐忍坚忍)地奋斗.你看,即使死神在叩门的时候,他还不撒手,不畏惧,非得留下最后一道刻痕不可!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打“√”(5分)
2.解释下面的词语,并造句.(2分)
不可多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六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不规整”具体体现在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两个词语上。
(2分)
4.短文第八自然段中画线的“一场特殊的搏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说它“特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下列对短文第八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痛苦”的理解最正确的是()(2分)
A.科学家被蛇咬了,伤口疼痛。
B.科学家既有伤口的疼痛,也为自己要死了,要离开科学研究事业而痛苦.
6.本文赞颂了科学家施密特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0分)
十一、习作。
(30分)
发现身边的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以“发现身边的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100
答案:
一、羞涩矿产滥用抵御沮丧疙瘩咆哮慷慨
二、1.huá huǎng 2.gōng gòng
三、琴键健康综合跟踪一副篇幅甩手有用目睹堵水
四、Y yu 彳 9 ②①③
五、1.恬静2.幽静3.安静 4.寂静5.冷静
六、略
七、略
八、
1。
厚墩墩的云彩把太阳遮盖住了.
2。
雨点儿欢快的跳跃.
3.伯父笑着说,他小的时候,鼻子跟我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九、1。
屹立昂首挺胸
2.“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视死如归,壮烈豪迈
3.英勇跳崖
十、1。
剧烈,√闪现,√坚忍,√
2.形容很稀少难得。
示例: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物,我们要好好珍惜.
3.歪歪扭扭颤颤巍巍
4.施密特坚持记录自己垂死的感觉,与痛苦和死亡对抗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对手的搏斗,而是在生命最后时刻坚持为人类科学研究做记录,是在与痛苦和死亡搏斗5.B
6.本文赞颂了科学家施密特视科学研究为生命,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品质。
春(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美读课文积累优美的句子,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2.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3.教育学生把握美好时光,播撒好人生的种子
教学重难点:
1. 欣赏结构美,体会文境美
2. 把握美好时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想对《春》这篇文章来点创意阅读,有没有兴趣?
二、推出本堂课的重点: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三、熟悉课文
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1.欣赏结构美:(构建画面,拟好标题,配好音乐)
(提示:请同学们看到“思考与练习三"“春”的描写可分为三部分.我们一起来给这三部分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
A.读(1-1),展开想象,构建画面,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
教师提示,点拨。
明确:东风送春--表达人们急切的盼春之情。
突出一个字“盼”厅主旋律:欢快
B.读(2—7)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
教师提示,点拨。
明确:春绿江南——展示春回大地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的蓬勃生机。
突出一个“绿”
字为何要用“绿”字——展示新,力,美。
主旋律由舒缓,甜美到激越。
总结——如何把把句子写优美:
①明白各种句式:从字数来看,有短句、长句;从结构来看,有单句、复句;从用途来看,
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修辞来看,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
句等,不同句式表达效果不同。
②用丰富恰当的词汇把语言写得畅达,文气贯通,增强文章的审美意蕴,从而感染读者。
③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可以运用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大词小用、正话反说、巧用谐音,使语言显得幽默俏皮,增加生动感。
④锤炼语言,使句子具有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启迪,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作业:仿写句子。
①仿写一个比喻句,使之与前后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诚信好像那黑夜中的明灯,失去它你将寸步难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信好像那夏日的微风,失去它你将难当酷暑。
②仿照句子,以“春风”开头,写一个结构相似、语意连贯的句子。
鼓声如惊雷滚地,似银瓶乍裂,若飞瀑泻来,敲醉了山,敲酥了水……
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音乐家肖邦在自己的祖国波兰被占领之后,流落异乡,但是不忘亡国之恨,忘我地创作歌曲,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故事。
整篇文章传递出肖邦对祖国浓浓的爱。
本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因为祖国被列强被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第二自然段独立成为第二部分,介绍了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自己的亲人。
第三、四自然段为第三部分,详细描述了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为动人的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第五、六自然段为最后一部分,写肖邦与世长辞,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在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致的表现。
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抓住这一主线,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的效果.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朗读上,已具备初步的朗读能力,只是在如何结合文本内容,把握文本基调,读得有感情上还需要引领;在阅读领悟上,感悟爱国之情已不陌生,只是对肖邦不够熟悉,不理解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表达自己爱国之情的方式;写作上,已经具备了识记、理解生字词的基本能力,只是对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接受起来还不是很容易,教师需要给予点拨和指导。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文在讲授时,先让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难懂的字词,理情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初步学习音乐家爱国之情的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主人公浓浓的爱国之情。
然后抓住贯穿整篇文章的情感主线,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关键段落,力求使学生可以领悟文中所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熟练掌握课文中的8个生字。
3。
查字典,解释课后加点的字,并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4.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着重理解感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
肖邦的画像。
2。
肖邦的音乐磁带。
3.收集有关的爱国故事和诗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品悟课文第二部分;品悟课文第三部分;学习课文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