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
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病情变化的复杂性,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发生医疗纠纷或出现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探讨与研究解决精神科不安全因素、减少医疗护理纠纷、提高护理工作中防范风险的能力及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是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者及临床护理人员面前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标签:精神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但社会上包括精神病人家属在内的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的了解相当欠缺,易造成病人家属对护理和治疗的盲目干预。
精神病人由于受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影响,常出现毁物、伤人行为,对其他病人和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带来威胁。
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护理安全隐患未经及时纠正往往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采取完善的预防措施,则可有效地防范事故,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健康的护理环境。
我们通过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期排除隐患,保障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1精神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患者方面
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受其症状影响,往往出现不可预料的冲动行为,如双相障碍患者躁狂发作时常伴有易激惹、打人行为,抑郁发作时又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常伴有幻觉、妄想内容,并在幻觉和妄想支配下出现突发伤人、毁物。
由于精神病人多数不具有自知力,在由家人强制住院时常与家属和护理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或者采用绝食、吞异物等极端手段抗拒治疗。
精神病患者在康复期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恢复不全,患者能认识到自己发病时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伤害,但常由此产生负性情绪,担心出院后不能被社会接纳或会被人歧视,因此出现消极行为
1.2护理人员方面
护理人员敬业精神欠缺。
精神病患者受其病情影响,不能正常沟通交流,且极易对护理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导致部分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产生厌倦情绪,进而消极应对本职工作,出现机械执行医嘱、不认真观察病情、擅离职守等行为,或不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导致发生各种差错事故。
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精神科患者治疗不仅仅是简单的服药、输液等,要求工作人员掌握精神科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尤其对冲动、自伤等突发情况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处理。
精神科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多为资历较浅的年轻护士,对专科知识学习不足,对突发情况处理的临床经验较少,观察能力及应急能力不足,导致在出现患者冲动伤人、外逃或自伤时,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
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1.3医护沟通方面
在精神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在和患者24h不间断接触中,能更有效地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医护之间密切配合方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
在实际工作中,有医生对患者病情未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不能对患者的潜在冲动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时不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导致患者伤人毁物;有时医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对护理人员反映的患者情况不重视,仅凭经验进行治疗,用药过快过猛易导致患者出现恶性综合征或猝死,用药剂量过轻则导致病情迟迟不能控制,增加了科室的安全隐患。
2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2.1提高业务水平,强化专业素质
作为精神专科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护理操作规范,掌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还要学习精神科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观察力,遵守行为准则,加强对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强化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精神专科护理对象为处于发病期的精神病患者,要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精神病患者攻击对象主要为密切接触的护理工作人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护理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敬业精神。
2.2规范护理流程,注重健康宣教
精神科护理工作除常规护理任务外,还包括每班对患者人数的清点、对患者出入院的接诊和交班、24h值班等特殊工作内容。
针对精神专科护理内容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规范,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送接诊制度,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护理规范进行操作,如接诊病人时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遵循不同的护理流程规范,可大大减少因业务不熟而导致的意外事故。
精神科护理对象在发病期不能听从护理人员指示,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如发药时三查七对,对患者服药情况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给主管医生;交接班时必须清点人数、检查抢救设备,对患者的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对有潜在冲动、自伤行为的患者重点关注,有意外情况及时联系当班医生进行处理,可有效预防意外事故。
2.3合理调配资源,改善护理环境
精神科护理工作繁重而风险大,且多以女护理人员为主,在工作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情绪极易波动,从而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院方应从减轻护理工作人员压力源的角度考虑,首先要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在岗,然后根据各科室的实际情况结合各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灵活安排班次;在周末要适当增加排班,保证工作持续安全进行;对护理人员休息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
避免长时间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针对精神病患者对医务人员怀有畏惧心理的特点,强调医护配合,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重视护理工作人员的反馈意见,并积极协助护理人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可相对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促进医护人员交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结语:精神科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住院治疗的全部过程,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分析相关安全隐患,找出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不仅能保障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也能有效地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通过各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进而适应群众对医疗服务的不断增长的要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卢昌懿.风险管理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54-55.
[2] 穆纳新,燕云,李丽红,等.我国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8,7(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