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_____;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_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
(4)若s 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BC =_____m/s 。
【来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教学质量调研)
【答案】s v t =
较小 便于测量时间 大 变速 0.3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 v t
=。
(2)[2][3]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是因为斜面的坡度较小,那么小车运动的速度也较小,运动的时间较长,方便测量时间。
(3)[4]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这样测得的时间是偏小的,根据s v t
=
可知,路程大小是正确的,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大。
[5]小车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可以看出小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4)[6]由题意可知,下半段路程的大小是 1120cm 60cm 0.6m 22
BC s s ====
下半段路程需要的时间是
5s-3s2s
BC
t==
那么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0.6m
0.3m/s
2s
BC
BC
BC
s
v
t
===
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0.3m/s。
2.某探究小组为了探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
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所示。
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
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器从第一个水滴滴下开始计时,30 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
(1)该小组同学根据图中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变速运动.小车在AD两点间运动的时间为______s,平均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2)由图(b)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选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来源】四川省安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
【答案】
45
23
0.153从右向左
【解析】
【详解】
(1)[1][2]因为30 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那么每滴一个水滴所需要的时间是
3015
s s
4623
t==
小车在AD两点间运动的时间为
1545
33s s
2323
AD
t t
==⨯=
AD两点间的距离是
83mm100mm117mm300mm0.3m
AD
s=++==
那么平均速度是
0.3m
0.153m/s
45
s
23
AD
AD
s
v
t
==≈
(2)[3]由于小车在桌面上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速度会越来越小,相等时间内运动的
距离也越来越小,从图(b)可知,从右到左,小车运动的距离越来越小,这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小车在桌面上是从右向左运动的。
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小球从高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用刻度尺测出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根据测量数据作出了s—t图象如乙所示,由图可知,频闪照相机拍照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__s;
(2)根据图乙可知,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m/s;
(3)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乙中未画出),则该小球到达E点时通过的路程为______m。
【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0.5 0.6 1.6
【解析】
【详解】
[1]由图乙可知频闪照相机拍照的时间间隔为0.5s;
[2]由速度公式
s
v
t
=得到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BC
BC
0.4m0.1m0.3m
=0.6m/s
0.5s0.5s
s
v
t
-
===;
[3]由图乙知OB段即0s到0.5s内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OB
OB
OB
0.1m
=0.2m/s
0.5s
s
v
t
==
CD段小球即1s到1.5s内的平均速度为:
CD
CD
CD
0.9m0.4m
=1m/s
0.5s
s
v
t
-
==
又由第一问知道小球0.5s到1s内的速度为0.6m/s可得1.5s到2s内小球的平均速度为1.4m/s,所以1.5s到2s内小球的运动路程为:
1.4m/s0.5s0.7m
s vt
==⨯=
所以该小球到达E点时通过的路程为
0.9m0.7m 1.6m
+=。
4.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____ (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__________ (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
(3)图中AB的路程S AB=_____________cm, 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
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cm/s.如果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的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__。
(4)小车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所做的运动____________(选填“是”或“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你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
【来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质量监测物理试题
【答案】
s
v
t
=小长 40.0 25cm/s偏小否路程相同,A点静止,B点有一定的初
速度,BC所用时间少,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解析】
【详解】
(1)[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s
v
t =;
(2)[2][3]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所以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长些,而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3)[4]由图中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结合图中数据可知AB的路程
s AB=80.0cm-40.0cm=40.0cm
(3)[5]由公式
s
v
t
=可知AB段的平均速度为
40.0cm
=25cm/s
1.6s
s
v
t
==
(3)(6)如果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就会导致记录的时间偏大,从而使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
(4)[7][8]路程相同,A点静止,B点有一定的初速度,BC所用时间少,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5.学习速度时,小明在课上测量了纸锥下落的速度.
(1)为了完成这个实验要用到两种测量工具,它们是______和______.
(2)实验时小明所在小组将纸锥从课桌高度落到地上,发现它落地所需时间很短,很难测量准确.请你帮他们想个解决的办法:______.(写出一个)
(3)小明与其它小组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可能是______(写出一个).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______.
(4)小明所在小组继续研究小球在水中的下落运动情况,他们用照相机拍摄了一张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已知背景墙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______
①小球从A点到B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
②小球从B点到D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
③小球从A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
④小球通过C点时的速度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来源】人教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答案】刻度尺秒表增大纸锥下落高度纸锥的质量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D
【解析】
【详解】
(1)由可知,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需要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
(2)纸锥下落的时间短,是因为纸锥下落的高度短,或受到的阻力小,因此可通过增大纸锥下落高度或增大纸锥截面来增大下落时间;
(3)①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与空气阻力的作用,所以纸锥下落的速度可能跟纸锥的质量有关;
②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速度,并分析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4)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运动时,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所以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是变速运动,则小球从A点到B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速度增大,阻力增大,
阻力与重力相等时,变为匀速运动,说法正确.
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运动时,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所用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匀速运动.说法错误.
③小球从A位置到D位置的平均速度为:.说法错误.
④如图,小球在B位置到D位置,小球进行匀速运动,小球在任意一点的速度都相同,求
出平均速度即为小球在C点的速度,小球通过C点时的速度:.说法正确.
故选D。
6.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
(1)将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图中的______(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
(2)观察纸锥下落的快慢时,小明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地面的先后;你也可以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_______所运动的距离。
(3)在接下来的“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为了便于测量下落时间,应选择图乙中的纸锥_____(填“A”或“B”)。
(4)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
拍下的照片如图丁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m/s。
(5)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______(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来源】人教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
【答案】乙相同时间A先变大后不变0.16A
【解析】
【详解】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落到地面时,纸锥的尖先着地,所以应以锥尖为准,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
(2)观察纸锥下落的快慢时,小明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地面的先后;
也可以在相同时间时,通过物体经过的距离比较快慢,所以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相同时间所运动的距离。
(3)纸锥A锥角较大,受到空气阻力较大,在下落相同高度时,用时较长,方便测量时间;
所以在接下来的“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为了便于测量下落时间,应选择图乙中的纸锥A;
(4)由图丁知,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
由题意可知,AB间的运动时间t=0.2s×2=0.4s,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纸锥的速度为:
;
(5)A、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故A符合题意;
B、速度随时间没有变化,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表示速度随时间匀速增加,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故D不符合题意;
所以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A。
7.小玲利用如图的装置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她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斜面B点和终点C点的时间和距离,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时,小玲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这时她应该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
(2)实验装置调整好后,小玲重新进行了实验,她用停表测得小车通过s1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为4.5s,用刻度尺正确测量出s1的长度为90.0cm,那么小玲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应该是________,她所测量的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3)为了测量小车从A滑到C时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测得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来源】2018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通用)习题:月考检测题(一)
【答案】减小 1cm 0.2 小
【解析】(1)实验时,小玲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是因为斜面太陡了,所以这时她应该减小斜面的坡度;
(2)实验装置调整好后,小玲重新进行了实验,她用停表测得小车通过s1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为4.5s,用刻度尺正确测量出s1的长度为90.0cm,根据长度的记录结果必须有一位估计值的特点,可以判断小玲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应该是1cm,她所测量的AC段的平均速
度为:
;
(3)为了测量小车从A滑到C时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所测量的时间并不是小车经过下半程所用的时间,相当于仍是上半程的时间;
正确方法应是让小车从A点下滑,记录到B、C点的时间,根据时间差求得下半程的时间,
因为小车运动越来越快,所以上半程时间长,下半程的时间短,根据知,他测得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小。
点睛:重点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要注意最后一问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下半段,从中间开始就不是下半段了,相当于还是前半段,仔细理解下半段的含义。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学习了分子的有关知识之后,小王等几个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有没有关系?
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
①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没有关系;
②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系,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王等几个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取来相同的两只烧杯,在其中加入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小王他们发现温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颜色变化得快一些.小王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加入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_______(能/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请说说你对“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理解.
(5)请你将上面的实验改进成能研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的实验.
①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注意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答案】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快) 控制变量法不能即使分子不运动,通过搅动杯中的水,电能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温度升高使花分泌出的芳香油分子运动加快向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向酒精中滴入一滴染红的酒精,观察、比较水和酒精颜色变化的快慢水和酒精的温度相同
【解析】(1)根据题意,实验可以得出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2)实验过程中,控制加入烧杯的水的质量相同,控制各滴入一滴红墨水相同,而不同的是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所以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实验要用两杯水的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的分子运动的快慢,所以如果搅拌的话,将会使实验推动意义,所以是不能搅拌的。
(4)花气袭人,是分子运动的结果,知骤暖表明了温度的升高,所以合起来就是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由花分泌出的芳香分子运动加剧造成花气袭人的结果。
(5)要做研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的实验,可以分别采用水和酒精进行比较,
方法为:向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向酒精中滴入一滴染红的酒精,观察、比较水和酒精颜色变化的快慢;
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控制变量的思路,应注意控制水和酒精的温度相同。
故答案为: (1).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快) (2). 控制变量法 (3). 不能 (4). 即使分子不运动,通过搅动杯中的水,电能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 (5). 温度升高使花分泌出的芳香油分子运动加快 (6). 向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向酒精中滴入一滴染红的酒精,观察、比较水和酒精颜色变化的快慢 (7). 水和酒精的温度相同
9.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l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进行测量的;
(2)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__cm;V AB=__ m/s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__(填“大”或“小”
)
(4)若一小球从C 远动到A 后马上又从A 远动到C,已知前半段的速度为V 1,后半段的速度为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来源】湖北省大冶市金湖街办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物理试题
【答案】 v=s/t 40.0 0.2 大 见解析所示
【解析】(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是是: s v t =
,即根据该公式进行测量。
(2)如图刻度尺的分度
值为1cm ,所以: 10.00dm 6.00dm 4.00dm 40.0cm
AB s =-==,运动时间为: 15:35:2215:35:202s -=,
平均速度为: 40.0cm 0.4m 0.2m/s 2s 2s
AB AB AB s v t ====。
(3)如果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所测时间变短,根据s v t =
,所测量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前半段所用时间为: 11
AC s t v =;后半段所用的时间为: 22AC s t v = 全程的路程为2AC 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121212
12
222AC AC AC AC s s v v s v s s t t t v v v v ====+++ 答案: (1). s v t
= (2). 40.0 (3). 0.2 (4). 大 (5). 12122v v v v + 点睛:重点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及速度公式的应用,难点是最后一问求全程的平均速度,注意用全路程除以全程所用时间,切不可用两个速度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10.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 段的路程s AB =____Cm ,如果测得时问t AB =1.6s 。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
v AB =____cm/s 。
(2)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似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_____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
【答案】40 25 偏小 不正确 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 段的时间与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 段的时间)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小车运动距离
s AB =80.0cm-40.0cm=40.0cm
[2]小车通过AB 段的平均速度
40.0cm 25.0cm/s 1.6s
AB AB s v t === (2)[3]如果让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s v t
=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4][5]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 段的时间与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 段的时间,因此小明的方案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