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日龄对苏淮猪肉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饲养日龄对苏淮猪肉质的影响
作者:蒋锁俊,孙鎏国,颜军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第11期
摘要:苏淮猪是2011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
该文通过对各种不同因素生长较慢的苏淮猪30头,平均体重为150kg的猪肉品质进行测定,随机选取不同日龄的3
头猪(480、590、730d)进行屠宰,测定其胴体品质和猪肉品质。
生猪平均屠宰率为66.88%,
背膘厚42.18mm,眼肌面积为42.18cm2。
肉质性状指标平均值为:pH1=5.29,pH24=5.63,失水率=14.81%,肌内脂肪=2.13%;肌肉氨基酸含量明显优于一般饲养状态下的苏淮猪。
试验结果表明,生长480d、590d、730d的苏淮猪三者在胴体、肉质及氨基酸检测上差异不明显,但较正常饲养的苏淮猪背膘厚、眼肌面积大、氨基酸含量高,尤其是与风味相关的谷氨酸含量比正常高23%。
关键词:苏淮猪;肉质;日龄
中图分类号:S828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8.11.004
0引言
随着我国不断的改革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饮食消费上已从“吃得饱”
转向“吃得好”,更注重蛋白质品质的需要。
猪肉产品是我国提供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其主要
原因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一是,地少人多,人均资源少的因素;二是,人们的消费习惯。
人们对猪肉品质的关注主要是口感问题,认为过去传统饲养的育肥生猪饲养时间长,猪肉口感
比较香,主观上认为养殖时间长的可能猪肉品质优于养殖时间短的,“土种猪”优于“外来猪”。
苏淮猪是淮安市农委联合江苏省省畜牧总站、淮阴种猪场、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培育的生猪
新品种,2011年通过国家验收。
苏淮猪生长性能优异,它的各项经济和技术指标突出,是一个
综合性能比较优秀的培育猪种。
苏淮猪是大约克夏猪和淮猪杂交选育而成的黑猪,含有75%的
大约克外血,通过10多年的选育既保留了原始地方猪种淮猪的耐粗饲、肉质优的特性,又吸纳了大约克夏猪生长快、瘦肉较多的优点,是节粮、瘦肉型猪的优良品种。
在确保生长速度和瘦
肉率大幅提高的同时,仍保留了本地猪种肉质细嫩芳香的特点。
随着苏淮猪的影响逐渐扩大,
淮安市农委适时申报了“淮安黑猪”农产品的地理标志,苏淮猪含有国家保护猪种——淮猪的
血统,在当地俗称“淮安黑猪”,具有地方猪种特有的肉质风味。
淮安市以“淮味千年”为主旋律,通过品牌发力,重振淮安畜产品品牌形象。
组建了以淮
阴苏淮猪繁育中心为首的淮安黑猪产业联盟,形成以苏淮猪持续选育为核心,链接扩繁、商品
猪生产、屠宰加工与市场运作等产业的金字塔式产业结构。
为了加快淮安黑猪的扩繁推广,近
年来,在安徽、四川、重庆、福建等省份已推广苏淮猪种猪2万多头。
淮阴种猪场与广东温氏
集团、华西希望集团开展苏淮猪试验养殖合作,共同打造淮安黑猪品牌。
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共
推模式,受到以苏淮猪为基础的淮安秋歌农牧公司淮安黑猪肉、南农淮安研究院苏淮猪肉、苏
食公司淮黑猪肉、广东温氏集团天露黑猪肉等品牌市场的强烈反响,肉品销售遍及上海、合肥、南京、苏州等地。
“淮黑猪”品牌战略促进了我市养猪业的产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开发“淮黑猪”的肉品潜力,我市不断在提高苏淮猪肉质上下功夫,继开展发酵床养猪模式和原生态养殖
试验模式试验后,又开展了探索饲养日龄对苏淮猪肉质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试验猪为各种不同因素生长较慢的苏淮猪30头,平均体重为150kg,由淮安市淮阴种猪场
提供。
2检测标准与方法
2.1胴体品质测定
随机选择不同日龄(590d耳标号为10288,480d耳标号为13372,730d耳标号为7068)的3头猪进行屠宰,测定其胴体品质。
检测标准:NY/T825—2004瘦肉型猪胴体性状测定技术规范、NY/T821—2004猪肌肉品质测定技术规范、NY/T1180—2006肉嫩度的测定(剪切力测定法)。
本次屠宰测定由于猪只数量较少,不分组不分类,单独进行测定。
测定工作由淮安新势畜牧服
务有限公司完成。
屠宰率(%)=胴体重/屠宰前活体重×100%。
背膘厚度(cm):取肩胛后沿、最后肋处和腰荐结合处3点的平均值。
眼肌面积(cm2):第10肋处背最长肌的横断面积。
先用硫酸透明纸描出眼肌面积,再用
坐标纸计算出眼肌面积。
瘦肉率(%):左侧胴体除去板油和肾脏后,进行瘦肉、脂肪、皮和骨的剥离。
剥离时,肌间脂肪不另剔除,算作瘦肉;皮肌(包括腹腔部和大腿部皮肌)不另剔除,算作脂肪。
瘦肉重
占瘦肉、脂肪、皮和骨的总重之比为胴体瘦肉率。
2.2氨基酸测定
猪屠宰后4℃冷藏保存24h,取第10肋处背最长肌为样品。
氨基酸的检测标准为
GB/T5009.124—2003。
各项指标均由农业部肉及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检测。
3结果分析
3.1胴体性状
胴体性状的具体指标见表1和表2。
3.2肉质性状
通过对肉质性状方面的分析,3头苏淮猪的肉色红度平均值为:L值=41.85,a值=10.79,
b值=13.33,其中a值和b值偏高,说明其肉色较红。
3.3氨基酸指标
肌肉氨基酸含量见表3。
4结论
从胴体品质测定结果看,与王均顺[1]研究的苏淮猪品种性能水平相比,生猪屠宰率略低一点,背膘厚度二者相接近,眼肌面积显著高于正常饲养的苏淮猪,但瘦肉率要显著低于正常饲
养的苏淮猪,这可能与试验猪日龄较长有关。
总体来看,480、490、730d三者之间的胴体性状
差异不明显。
在肉质性状方面,从pH值看,3头苏淮猪的pH1处在正常范围以下,而pH24基本在正常
范围之内,酸度偏低(pH1正常值5.9~6.5,pH24正常值5.6~6.0)[2]。
pH1值下降的特性
受屠宰击昏时应激大小和体温的影响,因此pH1值异常的原因可能与宰杀过程有关。
从系水力
和失水率角度来看,第一头猪和第三头猪的肉质处在正常范围之内,第二头猪额度系水力偏小,失水率大,滴水损失值也相应偏大,表明在没有外力和有外力的情况下,损失或者渗出的水分
较多。
本次屠宰试验是在离淮阴种猪场几十公里的淮阴区食品公司进行的,pH1值下降可能是
由于该公司的屠宰设备落后、生产流程不够合理,造成猪应激反应比较严重,从而在宰后放置
一段时间后肉质pH发生了变化。
从肌内脂肪角度来看,3头苏淮猪都处于1.5%~3.5%的正常猪肉范围。
480、490、730d3种不同日龄猪之间的肉质性状差异不明显。
猪肉氨基酸含量是评定其肉质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2],与颜军[3]等研究的发酵床苏淮猪
及孙鎏国[4]等研究的原生态养殖“淮黑猪”的氨基酸性能相比,肌肉中氨基酸含量大部分有所提高,异亮氨酸低了46%,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
赖氨酸和精氨酸基本相当,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高20%左右,缬氨酸高35%左右,蛋氨酸高48%左右。
参考文献
[1]王钧顺.苏淮猪[J].江苏百事通,2012(18):49,81.
[2]贾桂兰.猪肉样品不同处理方法对测定其氨基酸含量效果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1989(6):47-48.
[3]颜军,朱柳燕,吴晓敏,等.发酵床饲养苏淮猪及胴体指标检测[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73-74.
[4]孙鎏国,蒋锁俊,颜军.原生态养殖苏淮猪胴体指标检测及肉质分析[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7(8):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