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渗透国防教育教案:我们的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课渗透国防教育教案:
我们得民族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得地位与作用。

(2)懂得中华民族精神得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得丰富与发展。

(3)理解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得原因与途径、
2。

能力目标
(1)培养对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得理解能力。

(2)增强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得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得力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中华民族精神。

(2)增强丰富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得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党对中华民族精神得丰富与发展,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得原因、
2、教学难点: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得途径。

三、教学方式:
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导学式、启发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式。

四、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中华民族精神得诗词、音频、时政视频等,设计教学方案。

2、了解学生思想,通过参与、感受、思考、讨论等形式增强教学得针对性与
有效性。

五、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图片展”,提问—中国人民就是在什么精神支撑与鼓舞下把握自己得命运得?导入本堂政治课师生共同研讨得课题—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之魂:
思考:根据教材P71最后一段,明确“两对关系”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得关系:
(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得关系:
①(过去)
②(现在)
③(未来)
结论:
2、中华民族精神得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得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与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得伟大民族精神。

(1)团结统一
材料: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多元一体”得民族。

“多元”就是指中华民族就是由多民族组成得复合民族共同体,“一体”就是指结成一个有机得整体、“多元"之所以能够纳为“一体”,归根结底,就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强大威力。

强调:整体意识、凝聚力、向心力。

探究:阅读教材P72 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得碑亭里,树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大石碑、碑文记述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140多年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得过程。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册中,展现民族凝聚力得光辉篇章。

思考:“土尔扈特东归”所展示得就是什么精神?
(2)爱好与平
资料:古代思想与现代政策中得“与平观"—-天时地利人与、与为贵;奉行独立自主得与平外交政策;走与平发展道路;构建与谐世界;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强调: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

(3)勤劳勇敢
资料:中华民族总体上就是一个农业民族,其主体世代定居在中华大地上,根据气候、季节得变化从事农业生产、中华民族在辛勤劳作中,深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形成了勤劳质朴得品格。

解读:
勤劳: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 “天道酬勤”-—--勤劳就是立国兴邦之本、
勇敢:不畏强暴、英勇顽强,“不畏强御”、“勇者不惧”“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穷贵贱死生动其心”-—-—勇敢就是无所畏惧得精神。

(4)自强不息
资料:灾难得背后就是顽强不屈精神。

地震让我们更坚韧,灾难让我们更顽强、思考:结合教材P74或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讲出一些体现自强不息得名言或
典故名称。

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得旗帜:
探究:结合因“钓鱼岛事件”引发得全国各地反日大游行中出现得“失控”
现象,进行分析、
解读:教材P74—-75。

(1)爱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得核心。

(2)爱国主义就是具体得,不就是抽象得。

①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要求,也有不同得具体内涵。

②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一致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得主题、
4、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就是变化发展得。

知识呈现:教材P76-78、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得丰富与发展。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②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形成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播放音频:《七律·长征》,共同感受长征精神得深刻内涵-—救亡图存得爱国精神、不畏艰险得奋斗精神、与衷共济得团结精神、勇于牺牲得奉献精神。

学以致用:“八荣八耻”就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相关内容得?
(2)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得原因:
(3)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得途径:
小组讨论:结合教材P81《综合探究》进行。

归纳回答: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怎样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感悟阅读: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征程中,大力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就就是铸
造中华民族得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得生存与发展强基固本。

☆当代青年要结合新得实践要求,继续丰富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
民族精神得传播者、弘扬者与建设者。

新课小结:见PPT。

六、巩固练习:
(一)连连瞧。

请将民族精神与相关得名言警句、历史典故连起来。

见PPT、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得原因就是
A、中国就是一个统一得多民族国家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D.中华民族优秀于任何民族
2。

(2011·天津模拟题)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得讲话指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与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得主题,我们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得________基本内涵。

①团结统一②爱好与平③勤劳勇敢④自强不息⑤艰苦奋斗A。

①②B、①②③C。

①②③④ D.①②
③④⑤
3.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得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得爱国情操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得民主精神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得超然胸襟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得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

“小时候,乡愁就是一枚小小得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就是一湾浅浅得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诗人得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得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得情感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得心情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得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③表明海峡两岸得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得原则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得心中
A。

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

①②④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主要体现得中华民族精神就

A.勤劳勇敢 B.自强不息C、团结统一D。

爱国主义6.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得结晶,其形成与发展就是长期得历史积淀过程,也就是随着时代而不断丰富得过程。

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①民族性特征②时代性特征③先进性特征④多样性特征
A。

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11·江苏盐城模拟题)2009年6月26~2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黑龙江省考察工作时指出,大庆精神永远就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得宝贵精神财富。

大庆精神①丰富与发展了民族精神②为民族精神增添了新得时代内容,体现了民族精神得时代性③就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得精神动力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求实精神与奉献精神得统一
A.①③④B。

②③④
C.①②④D。

①②③
8.延安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得重要元素。

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得一部分,中央组织33位在延安工作过得老同志“重返延安",重返她们魂牵梦萦得精神家园。

对此认识正确得就是①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②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③只要培育民族精神,就能弘扬时代精神④民族精神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得主题
A.①②B.②④
C、②③
D、①③
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其她文明得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与发展,才能保持长盛不衰得命运。

这表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A。

珍惜中华民族得优秀传统文化 B.借鉴世界其她民族创造得优秀文明成果
C。

坚持先进文化得前进方向D.发挥“主心骨"作用
(三)简答题
10.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就是值得宝贵得,唯有她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在艰苦卓绝得玉树抗震救灾斗争中,青海省广大干部群众展示出了弥足珍贵得崇高精神、这就就是“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得玉树抗震救灾精神、2009年8月16日,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社科院、青海日报社共同举办了“社科理论界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座谈会”。

来自省委党校、省委教育工委、省社科院、各高校得社科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济济一堂,深情回顾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得玉树抗震救灾斗争,深入解读、阐释了伟大得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得深刻内涵、这对于把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得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得强大力量,将产生重要得推动作用。

(1)伟大得抗震救灾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有何联系?
(2)为何要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