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草案)”,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

这反映了当时()
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转变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这体现出人民政协的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故B项排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故C项排除;D项是指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

2.《中国的法制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的新纪元。

”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答案 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故A符合题意;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排除B、C;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1999年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故排除D。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

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
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

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表明政协制度正式确立
D.确立了政权组织原则
答案 B
解析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充分听取各阶层的意见,满足各阶层的需要,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故B项正确。

4.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

”这表明中国()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
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1999年我国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而此时邓小平的强调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

5.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呈现的是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肯定即肯定人权,故A项正确;材料跟人文主义精神无关,而且人文主义不是中国的一贯追求,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1982年宪法保证公民的权利,没有呈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故C项错误;主权在民是公民拥有对主权的使用权,材料呈现的是宪法对个人权益的尊重,故D项错误。

6.以下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B.1954年宪法的颁布,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全国处于大动乱,但法制建设还是取得很大成就
D.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99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答案 A
解析从图表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规定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出现两次高峰,20世纪60年代处于低谷,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故A正确。

7.邓小平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在此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与建国初期相比较,其突出特点是()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健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制订和颁布改革开放以来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 D
解析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正确。

8.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
A.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其他各项事业也就好了
B.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
C.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D.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其中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故选C。

A、B、D说法不正确,都夸大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故答案选C。

9.建国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

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

这些举措说明()
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答案 D
解析建国之初,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建政立制、巩固政权,所以当时的法制建设和司法机关的工作就是为上述任务服务;1952年底,我国的政权建设和巩固任务基本完成,其主要任务就变为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法制建设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以适应上述需要,故选D。

10.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
时间段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党的十
五大召开前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
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A.完善法律程序B.突出社会立法
C.维护国家统一D.注重经济立法
答案 D
解析根据表格“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可知这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注重经济立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排除B,D项正确。

表格体现的是完善法制建设,而不是完善法律程序,排除A。

《反分裂国家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这是对表格的片面解读,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11.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

上述法律()
①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④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1949到1956年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与材料所属时间1978年以后不符,故①错误;1954年宪法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故②错误;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故③正确;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2.党的十八大首次以这二十四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

其中“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一个核心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不属于九十年代法制建设成就的是()
A.《行政复议法》
B.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D.《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答案 C
解析《行政复议法》是1999年颁布,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通过《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C不是九十年代法制建设成就,符合题意,故选C。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对旧的“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及其一切反动法律”,作为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的董必武指出“旧的必须彻底粉碎,新的才能顺利成长。

”而对旧的法律从业人员,他的办法则是改造,从1949年下半年到1952年上半年有4 000多名旧司法人员经过改造,被吸收到司法部门参加工作。

在新的法律不能立即制定出来之前,董必武一方面指示“各级司法机关办案,有纲领、条例、命令、决议等规定的按规定;没有规定的,照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办理。

”使得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各层面的运行都做到了“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1949年至1953年间,他直接“参与和领导制订的各种法律、法令和条例就达到3 000多种”,在1949年到1951年间,相继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等,逐步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当时客观需要的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各种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系统。

——王立《董必武对中国法制的两大贡献
解析》,原文有改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董必武领导法制建设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董必武对新中国初期法制建设的贡献。

答案(1)措施:废除一切反动法律;改造旧法律从业人员;以变通方式填补立法和司法空白;领导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推行新型的法律教育。

(2)贡献:为建国之初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和行动基础(有利于建国初期法律制度的建立);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秩序;造就了大批的法律教学研究和法律工作者。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

材料一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

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二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

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答案(1)原因:①政治运动的干扰;②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历程:①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②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③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④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有利因素: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